關於這部低成本佳作的解讀有不少,但是從多角度來解讀該電影魅力及深刻內涵的幾乎沒有。今天我就帶著大家多角度來看看。@小敏1988
《小丑》是影史首部突破10億美元的漫改影片,其中北美票房佔據三成3.2億美元,海外票房佔據7成6.9億美元,由於此片的製作成本僅為5500萬美元,讓小丑的最終利潤高達6億美金,利潤率為15.3倍,讓其成為了影視投入產出比最高的漫改電影。
好電影無數,但像《小丑》這樣投入和產出如此不成正比口碑電影確實不多。那麼是什麼讓這部低成本的影片好評如潮,並且收穫滿滿?
影片講述了,亞瑟·弗萊克是一個和母親住在老舊公寓裡,需要靠社會福利組織幫助,不斷服用精神疾病藥物的小丑。他想成為一個脫口秀演員,但並不成功。人們只是嘲笑他。他在地鐵上爆發式地犯下了謀殺案。他的世界,就此一點一滴地開始崩塌了,從此走進無邊的黑暗中。
觀影后我看了很多影評,發現大多人是從「故事內容」和「影片深度」兩個方面進行解讀,然而這部影片最大的魅力獨特之處並不凸顯在此處。
因此本文將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劇情延伸「這三個方面,來探討是什麼讓這部低成本影片在無數投資過億的漫改電影中脫穎而出,做到DC漫改最賺錢的影片;並且讓無數觀眾掏錢進影院而且滿是好評,做到雙贏的局面。
01,敘事手法:幻想與現實交替的敘事手法讓影片獨具一格
導演託德·菲利普斯之前的作品幾乎都是偏喜劇的,這一次的《小丑》可以說是他的轉型之作。然而事實證明這一次轉型非常成功。電影《小丑》的敘事手法可謂是獨具一格,導演讓主角不斷在幻想與現實中穿梭。現實中的生活苦不堪言,而幻想中的生活事事順心。在幻想線的遊走使人物內心衝突最大化。
本來這樣的劇作結構常常需要有明確的界限,才不會讓觀眾產生劇情錯亂感。可導演菲利普斯偏偏不按常理出牌,影片中的每一次幻想與現實之間的跳轉看似很突兀。讓觀眾分不清什麼是真實發生的,什麼又是主角幻想出來的。但導演總會在後面的劇情裡巧妙的告訴觀眾,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幻的。
這樣的設計不但不會讓觀眾感覺劇情錯亂感,反而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驚喜感。那麼,且看《小丑》將現實和幻想跳轉的突兀感,變成驚喜感,
①現實中,敘事的手法講述亞瑟面對生活的艱難與他人的歧視
影片的開始,亞瑟坐在化妝間裡,面對著鏡子,畫著厚厚的小丑妝,鏡子中的他眼神裡是滿滿的疲憊不堪,他用雙手在臉上扯出了一個大大的笑容,可是眼角的一滴淚水和著眼妝流了下來。
在這短短的幾分鐘裡,導演就讓觀眾看到了人物內心的矛盾與無奈,同時也為後面人物在現實與幻想之間的穿梭做了一個很好的預示和鋪墊。
現實中亞瑟生活在貧富差距極大的哥譚市,政府的不作為使這個城市凌亂不堪。身患癲笑症的他,不但要想盡辦法照顧有病的母親,還要遭受周圍所有人的歧視與排擠。長時間生活在不公平與經濟壓力中,導致亞瑟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從而不斷幻想出與現實相反的美好人生。
在現實生活中,導演講故事的方式充滿了戲劇化和讓人壓抑至極的灰暗色調。因此不知不覺中讓觀眾產生同理心,對人物的遭遇有了感同身受之感。並藉此使觀眾最後面的劇情,產生極大的好奇。
《小丑》的劇情雖然布滿了人性的黑暗,但也是因為如此才會引發每一個觀眾對人性黑暗面的思考。導演放棄了其他漫改電影的宏大場面和炫目特效,以一種最簡單的方式進入更宏大的關於人性的探討。這也是為什麼這部影片的投資與產出差距如此之大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②幻想中:亞瑟從一個社會邊緣者,變成一個人人需要的成功者
在亞瑟的幻想裡,更多的描述了生活中亞瑟所缺乏的一切美好。夢想成真被他多年的偶像穆雷邀請上舞臺,如師如父的友好交談。被女鄰居友好的搭訕,並且兩人開始了一段浪漫有真誠的愛情旅程。幻想中的表現形式就是思想的表露,將亞瑟的內心世界展現在觀影者面前,並且讓觀影者和他一起暫時跳出現實的黑暗。
電影的結尾,亞瑟得知最愛的母親欺騙了自己,唯一的希望也破滅。因此亞瑟從幻想中醒來,發現所有的美好境遇都是假的之後,憤怒與絕望打破了內心的最後一絲光明,從此亞瑟徹底放飛自我。
此時所有人在亞瑟的眼中都是壞蛋,他要以自己的方式來懲罰他們。電影中設置的結局大反轉也令觀影者拍手稱好。亞瑟從最開始的軟弱可欺,到最後的大膽自信。這種360度的大轉變,給觀影者驚喜的同時,也不禁感嘆,周圍的環境真的可以讓人產生如此大的變化。
這也是導演菲利普斯給觀影者傳遞出一種關於人性的思考。在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到底處於影片中的哪一個角色?
無數個顯得突兀的跳轉鏡頭,剛開始讓觀影者覺得莫名其妙。但後面的劇情導演會從當事人的對白裡告訴觀影者那只是主角的幻想。
導演這樣巧妙的劇情設置,不但讓觀影者有恍然大悟的驚喜感,也讓那些不認真觀影的人有了第2次觀看的欲望。在我看來,這也是票房高達十億的原因之一 。
02,人物塑造:在希望與絕望之間的遊走使人物內心衝突最大化
①幻想中的希望:展現了亞瑟豐富的內心世界,使人物更鮮活飽滿
《小丑》這部電影,雖然以人物亞瑟的經歷進行展開,但其實很多人在面對人生的困境時,都會幻想著截然相反的人生經歷。這樣鮮活的人物塑造,讓觀影者更有親切感。
不管是在幻想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導演都採用了暗灰色作為影片的基調,這也是導演以另一種方式,告訴觀影者無論幻想多美,終將回歸現實。
故事的進程中,亞瑟不斷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在這個一切都可以自己操控的世界,有美滿的愛情;有事業的成功;有偶像的讚美。一切都如他想要的,但也正因為如此,在清醒的那一刻,現實中的苦難與周圍所有人的惡意,更加難以接受。電影的鏡頭裡充滿了亞瑟內心的矛盾。
這其實就是導演在通過亞瑟生活狀態的逃避與痛苦,向觀影者傳達人物內心的衝突正在逐漸的變大。每一句話每一次現實與幻想的穿梭都富含深意。導演指導的整體畫面,再加上暗灰冷色調更加襯託了人物內心的痛苦與衝突。
在我看來,導演塑造的亞瑟複雜而又真實,讓觀影者自然而然被吸引其中,跟隨亞瑟一直狂笑,一起暴怒。在導演鏡頭的賦予下,亞瑟對生活的希望和絕望有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如此寫實的鏡頭,使人物更立體完整。
②現實中:亞瑟從一個膽小懦弱到殺人如麻的變化,豐富展現了人性的多面
影片亞瑟的現實生活中,都採用了劇情人性的黑暗與社會的黑暗,讓觀影者在閱片無數的情況下,領略著為數不多的黑暗與真實。
《小丑》除了現實與幻想的對比,亞瑟精神狀態的呈現差別也非常具體,比如亞瑟在現實生活中。每天面對的都是暴力不斷的社會和冷漠的人群。但在幻想世界裡,亞瑟有一個與他分擔痛苦的女朋友,唯一一次單人脫口秀的成功。
即生活狀態與精神狀態的對比。亞瑟每一次現實與幻想之間的穿梭對比情緒,心態,思想都讓觀影者的感受到了變化,也正是因為這些變化,才讓影片顯得更加戲劇化和藝術化。
在我看來,正是因為現實和幻想差距如此之大,才將電影中普通人的生活和內心感受無限放大。讓觀影者跟隨亞瑟體會希望的喜悅和絕望的視死如歸。
導演塑造人物的方式,從軟弱,極端,最後升級到暴力,層層遞進,使人物看起來那麼的真實,甚至讓觀影者產生受傷後轉變的一種共鳴。
另外導演在極度暴力的場景裡,還運用了一些喜劇效果,這樣的喜劇效果緩解了血腥場面帶給觀影者的不適感。但這一絲喜劇感來自於一個侏儒在目睹殺人之後,想要逃命之時,卻發現門鎖太高,於是要求兇手幫他開門。
導演將劇情這樣設計,讓觀影者還沒笑完就開始深思,亞瑟為什麼會放走侏儒,因為亞瑟和侏儒有一個相似之點,在別人眼裡他們是一個喜劇,而其實他們是一個悲劇。可以說這也是導演豐富人物的一個技巧,從一個側面讓觀影者對亞瑟產生更多的思考。
03,劇情延伸:看似突兀的畫面跳轉實則暗藏大量沒有明說的情節,耐人尋味
一部好的電影必定有它的獨特之處,這些獨特可以是敘事手法;可以是人物塑造;也可以是情感表達,當然也可以是令人浮想聯翩的留白與伏筆。在電影《小丑》中,導演設置了很多看似莫名的畫面跳轉。接下來我將會對這些跳轉畫面進行進一步的解讀與延伸。
第一,亞瑟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畫面突然跳轉
亞瑟第1次在心裡諮詢的過程中,醫生問:不得不來這裡,讓你有什麼感覺?。亞瑟回答:我想我被鎖在醫院的時候,感覺更好些。畫面突然跳轉到一間類似於精神病院的房間,亞瑟身穿白衣,猛烈拍打著門。
很多人看不懂這裡,其實對應一下諮詢室和病房牆上掛的鐘,就能看出一些端倪,兩個畫面上的時鐘,都是11:10.另外撞擊房門的亞瑟和影片最後在醫院的亞瑟穿著是一樣的,這樣的巧合暗示著前面的諮詢師是假的。
更重要的是亞瑟第1次和心理諮詢師見面時,亞瑟癲癇症發作,這個時候可以看出心理諮詢師是知道亞瑟的病情的。
但在影片結尾諮詢室裡亞瑟狂笑不止,諮詢師卻問有什麼這麼好笑,可見他不了解亞瑟的病情。因此很多疑點表示心理諮詢師是亞瑟幻想出自己面的鏡子。
第二,亞瑟在殺死三個金融男後畫面突然跳轉
亞瑟坐地鐵回家的途中看見三個渣男正在調戲一個女孩,本來他沒想多管閒事。可是這個時候癲癇症發作狂笑不止,三個渣男以為亞瑟在笑他們調戲失敗。接下來三個人圍著亞瑟將他暴打一頓,忍無可忍下亞瑟掏出手槍殺了三個渣男。
殺了人的亞瑟,逃到廁所跳了一段極為藝術的舞蹈,畫面跳轉,亞瑟來到暗戀已久的女鄰居蘇菲的家裡,狂吻蘇菲。在影片的前1/3,亞瑟都是一個自卑懦弱的人,面對別人的不友好與惡意從不敢反抗。這樣一個人怎麼敢去親吻蘇菲呢?
從亞瑟在廁所跳的那一段舞可以看出,他在殺人之後沒有一絲慌亂與害怕,反而給人一种放飛自我的感覺。因此他跑去親吻蘇菲,可以說是擁有自信,告別之前的儀式感。
第三,亞瑟第1次在俱樂部表演的過程中畫面跳轉
亞瑟一直有單口相聲的夢想,並且一直為此努力,在唯一一次俱樂部表演時,他的癲笑症又不合時宜的發作了,加上他並不好笑的段子,這場表演註定是失敗的。可就在這時,隨著一首 「 smile」的背景音樂的響起,尷尬的場面一度火熱起來,並且亞瑟還看到了蘇菲對著他笑。
這一次畫面的跳轉,可能很多觀影者都感覺不出來。但是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亞瑟表演都是失敗的。但是畫面的呈現,卻是滿場笑聲與掌聲,所以這是不合邏輯的。因此可以判斷這是亞瑟的現實與幻想的跳轉。
另外還有一條線索,那就是背景音樂「 smile」這首歌出自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歌詞的第1句是這樣的「當你的心在疼,但還是要微笑」這也表示亞瑟當時的心情是悲傷的。
《小丑》這部電影的解讀空間很大,也很廣,以上這些可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也足以表達我對這部影片的喜愛。
總結一下: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僅僅從故事內容解讀未免太過局限,因此本文就從三個角度解讀該影片的深度和高度。另外,除了敘事手法,人物塑造和畫面的跳轉對劇情的延伸,這些製造影片的技巧。
電影對人性的黑暗和冷漠進行了大幅度的探討。人們過度的自我保護導致看到一場悲劇,也只會當一個旁觀者。官方的不作為,導致一個人在面對苦難時,得不到任何的救助,因此在負面的情緒裡不斷深陷,最後亞瑟變成了小丑。這一切值得我們思考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