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也可能變成「小丑」!這部變態片被低估了整整20年

2020-12-21 奇遇電影

前段時間有消息說,華金·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差點就演了蝙蝠俠。

《帝國》雜誌報導,達倫·阿羅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曾被華納邀請拍攝一部《蝙蝠俠》電影,當時他相中的主角就是鳳凰哥。

我們都知道這事兒沒成,華納最終將導演換成了諾蘭,他拍出了傳世之作,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貝爾則成了史上最經典蝙蝠俠形象之一。

不過仍舊讓人不禁幻想:一個能演把小丑演繹得如此出色的演員,如果一開始演了蝙蝠俠,是否也能締造經典?

這種可能性如今幾乎不可能在華金身上得到驗證了。

但當我們望向蝙蝠俠貝爾時,卻發現他在20年前已經通過《美國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2000)證明,小丑與蝙蝠俠可以存於一體。

本能夠成為蝙蝠俠的人,也可能因一念之差變成小丑。

美 國 精 神 病 人 / American Psycho 2000

今年正值貝爾這部作品上映20周年。

遺憾的是,敏感的話題,赤裸無比的暴力展現,讓它在20年前被淹沒在爭議聲中。

20年前的4月,電影公映前,女權主義者和反暴力者前後夾擊。上映後,評價嚴重分化。

爛番茄、Metacritic等平臺打分都將將及格,好在各大媒體都不吝給出了好評。

《衛報》稱它為「新世紀的《搏擊俱樂部》」,《娛樂周刊》認為它是一部「借古諷今的傑作」。

其後20年間,它又不斷被翻案,人們總能從這部影片中挖掘出新的現實價值。

如今回看,無論是那些巧合互文,還是影片所包含的現實意義,《美國精神病人》都確實值得從硬碟中撈出來,好好再看一遍。

《小丑》在上映前,曾經因為「誘發暴力行為」遭到反對。無獨有偶,《美國精神病人》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影片改編自美國小說家布雷特·伊斯頓·埃利斯(Bret Easton Ellis)在1991年發表的同名驚悚小說。

故事發生在80年代中期華爾街鼎盛之時,主角貝特曼(Bateman)是個家財萬貫的投資家,因厭倦於互相攀比的上流生活,開始了自己的雙面人生。

白天,他是華爾街天之驕子,遊走於顯貴之間;

晚上,他是嗜血的連環殺手,貪婪地捕獵弱者與女性。

暴力、敏感的設定,加上作者布雷特毫不避嫌的兇殺場面描寫,本書在剛剛發售時就已爭議連連。

它被分級、限制出售,甚至被一些國家規定為禁書。

以格洛麗亞·斯坦因(Gloria Steinem)為首的女權主義者,還因女性暴力對該書進行了強烈譴責和反對。

多方責難之下,作者甚至遭到過死亡威脅。

與《發條橙》一樣,這本書的價值要到未來十年裡才得到重視,並逐步被大眾接受,奉為諷刺小說的經典之作。

但當有人打算將它改編成電影時,反對聲卻又捲土重來。

製片人愛德華·普雷斯曼(Edward R. Pressman),早在1992年就買下了小說改編權,但由於爭議巨大,本片足足準備了7年才開拍。

籌拍過程更是充滿曲折,換過2任導演,3任編劇,退出的理由要麼是「太困難」,要麼是「不合適」。

更難的是男主角貝特曼的選角。

7年間,約翰尼·德普、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伊萬·麥格雷戈、愛德華·諾頓、布拉德·皮特等,都曾確切接觸過劇組。

其中,萊昂納多甚至已經在1997年被獅門影業官宣為正式主演,但經過幾個月的考慮,他突然退出。

原因近幾年才被揭曉,影片編劇吉娜薇·特納(Guinevere Turner)揭露,本片的強烈反對者格洛麗亞·斯坦因曾與萊昂納多進行過交談,她警告小李:

「不要接這部電影。你剛因為《鐵達尼號》成名,全球的女孩們都等著看你下一步要做什麼,而這是一部瞠目結舌地展現針對女性暴行的電影。」

很顯然,其他演員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它是一個展現演技的絕佳機會,但負面影響有可能更加巨大。實在是一隻燙手山芋。

尷尬局面最後才被克裡斯蒂安·貝爾打破。

根據導演瑪麗·哈倫(Mary Harron)回憶,她當時提醒貝爾,這部電影可能是一次「職業自殺」。

貝爾卻表現得更加興奮了。

在進行第一次非正式會面時,貝爾已經穿得像劇本裡的貝特曼一樣,他對哈倫說的第一句話是:

「你好,我是派屈克·貝特曼。」

為了得到這個角色,貝爾在接下來的9個月中推掉了所有試鏡和邀約,每天訓練數小時,以達到令貝特曼自戀的身材。

貝爾最終如願拿下了這個角色,當時他還不知道,那位格洛麗亞後來會成為自己的後媽。

也不知道,他在多年後會因為各種「增重減重」被觀眾稱為氣球人,更不知道,他成為Bateman(貝特曼)之後還會成為Batman。

如今看來,《美國精神病人》確實是貝爾演員生涯的一個轉折點。

而除了對貝爾本人的意義以外,影片本身的內涵,也是我們願意在20年後重看本片的原因。

和《小丑》一樣,《美國精神病人》的兇殘殺手,都在病態環境的逼迫下走向了極端。

但有趣的是,二者的身份地位截然相反。

《小丑》呈現的是一個社會底層人,被逼入絕望偏執的深淵,最終走上極端犯罪之路的過程。

而《美國精神病人》則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一個頂層富人,也有可能在物慾橫流的上流社會中,成為連環殺手。

仿佛就是一個布魯斯·韋恩墮落成小丑的故事。

如《華爾街之狼》所展現的一般,80年代的華爾街紙醉金迷,主角貝特曼身處其中,他是錦衣玉食的天之驕子,家財萬貫的富二代。

影片從貝特曼洗浴的場景開始,從那一刻起,他的內心獨白就成了本片的一大重頭戲。

漫長的獨白似乎表明,他就是需要讓所有人知道,他在洗澡時用了多少名貴護膚品,每個早晨做多少運動,才能證明自己的身份與價值。

除此以外,他的內心空無一物。

他身邊的每個「朋友」,都穿著幾乎一模一樣的套裝,梳著類似的大背頭,喜歡相同的設計作品,去同一家飯店和夜總會。

這些選擇從不因個人喜好而改變,完全由價格和品牌決定。

酒席上,貝特曼看出未婚妻與他的朋友有婚外情,但他不在乎,因為他與另一位朋友的未婚妻也有婚外情。

在如此環境中,所謂的朋友、戀人關係也非出於彼此關心,只是身份認同需求。

所有人都如同用金錢和虛榮堆出來的空殼,那麼該如何讓自己看起來與眾不同,甚至如何證明自己存在?

貝特曼仿佛是整條華爾街唯一一個意識到這些問題存在的人,他對自身有著極其深刻的認知:

「這就是派屈克·貝特曼的概念,有些抽象,真實的我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個物體,某種幻覺。」

而極端大環境下的個體覺醒,總是會指向極端道路,無論是《小丑》還是《美國精神病人》,皆是如此。

某個夜晚,白刀子進紅刀子出。

在第一次將刀子捅入一個流浪漢的肉體之後,貝特曼在夜晚對於殺戮的渴求,如同對食物與性的需求一樣,再也沒有停止過,手段也愈發殘忍。

這種饑渴漸漸滲入他的日常生活,夜晚的殺意在白天蔓延,雙面人生終於在最後合為一體,他再也分不清現實與虛幻……

貝特曼的精神轉變,與小丑的轉變弧線也有相似之處,呈現的都是:惡意的偏執面,是如何一步步吞噬一個人的內心的。

貝爾貢獻了極其出色的表演,他完美捕捉了貝特曼性格中的矛盾——謙卑與傲慢,虛榮與不安全感,憤怒與無可奈何。

一輪輪場景轉換裡,你甚至能從他細微的表情變換中察覺到,那些矛盾是在何時向其中一方徹底傾倒的。

對貝特曼這個角色的出色演繹,非常有可能就是貝爾成為蝙蝠俠的敲門磚

但當多年後,記者問起貝爾如何看待這部電影時,他卻說

「它是我演員生涯中拍過最搞笑的一部電影。」

一部因暴力血腥飽受爭議的電影,搞笑從何而來?

這正是《美國精神病人》的巧妙之處。

暴力場景之外,黑色幽默無處不在,蔓延到每一個角落。

由於影片拍攝經費遭到過多番削減,一些有趣的場景甚至是巧合和意外造成的。

今年哈倫在接受採訪時,談到了片中的一個名場面:

貝特曼藏著斧頭,逐漸靠近傑拉德·萊託飾演的保羅·艾倫,出其不意地將後者砍死。

萊託驚訝恐懼的表情曾經引起熱議,因為那反應實在太真實了。

哈倫解釋稱,萊託當時真沒做好準備,從他的角度根本看不到貝爾的斧頭:

「我們準備把排練直接拍下來,並且沒有告訴萊託,所以這是真正的出其不意。當貝爾尖叫著說:『嗨,保羅』,萊託轉身看到貝爾拿著斧頭衝自己砍來,他的表情是真正的震驚。」

更有趣的是,砍完人之後,貝特曼半邊臉被鮮血覆蓋,半邊臉完全潔白,完美展現了他矛盾的人格。

而這事實上也是道具組「失誤」導致的。

當然,更多諷刺情節,要歸功於原著作者與影片導演的巧妙安排。

比如,引燃貝特曼殺意的導火線,是一場「名片大戰」。

當這些企業家們掏出自己的名片,介紹著它們之間的區別以彰顯品味,並且因輸給了其他人直冒冷汗時,我們作為觀眾看到的是——

這些所謂的蛋殼白、雨雲蒼白色,羅馬利安字體、西裡安鐵軌字體……它們之間的區別幾乎為零

比如,片中角色經常認錯人,只因為對方穿的服裝品牌跟上次不一樣了。

比如,貝爾在酒局上展開高談闊論,對貧富差距、種族、女權大談特談,用一大堆空話套話堆砌他的理想世界,引得同伴哄堂大笑。

然後夜色降臨,他卻開始將女人當做洩慾的工具人,將窮人當成虐殺目標。

這些黑色幽默藏得深嗎?一點都不深,它們甚至多數是用漫畫式的誇張手法表現出來的。

但人們總會選擇性地忽略這些情節,轉而對片中的暴力和女性裸露、殘殺畫面大加批判,以彰顯自己的高尚與正確。

卻全然不知自己已經掉進了導演所設下的圈套當中,成為了影片諷刺目標的一員。

導演瑪麗·哈倫也是個女性,她甚至曾在《我殺了安迪·沃霍爾》中,塑造過一個激進女權主義者。

在最近的採訪中,她再次談到《美國精神病人》,認為「這部被女權主義者大加批判的電影,其實才是撕掉偽善面具的女權主義電影。」

在談到本片20年來一直保持著生命力時,她如此解釋:

「這似乎是一個過去的時代,但我們從未真正離開過那個時代。我認為發生的唯一事情是人們學會更好地掩蓋內心想法,對任何主義付出口頭承諾。」

正如哈倫導演所說,這部借80年代諷刺2000年的電影,到了20年後的今天仍然奏效。

人們仍在抗議著《小丑》這樣的電影上映,仍深陷消費主義的旋渦,仍標榜著任何主義卻做著相反的事情……

仍不願意承認,小丑不會出現,貝特曼只存在於電影之中。

但真正的「美國精神病人」,卻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本文首發於奇遇電影:cinematik

歡迎關注奇遇電影,解鎖更多影視乾貨

相關焦點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蝙蝠俠:阿卡姆騎士》
    我一生支持蝙蝠俠。自然,當年《蝙蝠俠:阿卡姆騎士》——這部號稱是「史上最佳超級英雄遊戲系列」的最終作——是絕對不可不玩的。但是因為遊戲的電腦版性能表現太差,延遲上市,雖然後來經過數個月的修復,悄悄釋出了最佳化版本,但是已經讓這個蝙蝠俠傳奇的結局,留下無可挽回的殘念。
  • 《黑暗騎士》三部曲:最不完美的英雄成就最完美的「蝙蝠俠」
    《黑暗騎士》的故事就是這樣圍繞在蝙蝠俠跟小丑與哈維·丹特這兩個經典的DC反派的故事發展,小丑是個徹底的瘋子,他利用謀殺、爆炸等高端犯罪手法來引起全高譚市的恐慌,並且希望塑造一個「無法無天的世界」,他堅信「人性本惡」,所有的好人都一定會墮落,而他的主要目標就是蝙蝠俠跟丹特;儘管在許多事件後蝙蝠俠仍屹立不搖,但是本以為是「光明騎士」的哈維·丹特在歷經愛人被殺、被毀容後還是如小丑的願
  • 《蝙蝠俠》小丑戰爭即將迎來結局,蝙蝠俠可能又要破產了!
    相信很多DC粉絲對這段劇情並不陌生,它發生在2012年諾蘭導演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只不過最終BOSS是貝恩,而且他們的計劃是利用韋恩集團的技術,揭露這座城市中被掩蓋的真相,控制整座城市,讓哥譚變成「無主之地」。
  • 盤點《蝙蝠俠:黑暗騎士》你可能沒注意到的11個漏洞與彩蛋
    上周末,克裡斯多夫諾蘭與克裡斯汀貝爾合作的【黑暗騎士】迎來上映12周年紀念日,這部如今早已被粉絲與影評視為漫畫改編超級英雄類型電影新經典的票房大作,儘管本片推出都已經12年了,不過還是有鐵粉陸續挖出不少劇情漏洞與大家可能沒注意到的細節:1、居然沒人發現化小丑妝的
  • 奧斯卡傑昆版《小丑》跟DC原著很不一樣?但他原本該是什麼樣的?
    原著「正史」漫畫中的小丑從1934年至今DC發展出了許多個平行宇宙,而我會先帶大家認識DC平行宇宙裡「正史」的小丑,然後再慢慢介紹「其他」宇宙不同的小丑設定!1940 年小丑初登場的形象。小丑首次出現在1940 年4 月的《蝙蝠俠》首期漫畫中,可說是蝙蝠俠遇到的第一個反派,但是對於小丑身份背景都沒有明確的交代,是一直要到了1988 年3 月的漫畫中才正式交代了小丑的起源:小丑是一位名叫「傑克納皮爾」的喜劇演員(傑昆版把小丑的本名改成了「亞瑟弗萊克」,很多設定也都不同,我們之後會再有一篇文章討論這件事!)
  • 為什麼希斯萊傑扮演的小丑是最好,蝙蝠俠演的最好的演員
    為什麼希斯萊傑扮演的小丑是最好,蝙蝠俠演的最好的演員即使是在整整十年之後, 「黑暗騎士」仍然是所有蝙蝠俠相關電影的標準。克里斯多福·諾蘭的三部曲在經濟上和成功上都取得了成功。在蒂姆·伯頓蝙蝠俠的五彩繽紛,過度頂級的世界經歷了十年之後,這位超級英雄獲得了一部具有深度和黑暗的電影特許經營權。
  • 《蝙蝠俠:三個小丑》是獨立故事,幕後可能還會有第四位小丑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吐槽一下《蝙蝠俠:三個小丑》這本漫畫。 作為編劇傑夫·瓊斯鋪墊數年的作品,三個小丑將會成為年度人氣最高的漫畫之一,預售三十萬本,有人估計這本漫畫將打破去年的銷售記錄,但是隨著《三個小丑》的第一期正式發售,讀者們的問題並沒有減少,而是變多了。
  • 《蝙蝠俠:黑暗騎士》,小丑的可怕令人絕望
    這部電影雖然屬於超級英雄類的電影,但是非常有深度,十分值得大家去看,小丑的人物性格刻畫的深刻而複雜,希斯萊傑的演繹也是十分的有味道。始終記得他的那句話:「why so serious?」分析小丑自然就離不開蝙蝠俠和檢察官哈維。起初他們是有堅定的原則的,蝙蝠俠從不私自處決犯人,堅持用法律手段懲處壞人;而檢察官哈維面對持槍的犯人毫不畏懼,堅持用正義的方式懲治邪惡,他們是光明的化身,他們是擁有道德底線的人,並且是站在道德前列的一群人。而小丑卻讓他們不得不打破自己的底線,可以說論手段,小丑能甩他們幾條街。
  • 蝙蝠俠黑暗騎士:因為小丑,這部電影IMDB排名第6
    對於這部電影來說,雖然有很多動作,但它的演技才是最好的。貝爾的蝙蝠俠是最終的蝙蝠俠,因為我們終於在電影中看到了這個角色的一切。武術技能、狡猾、偉大的戰術思維、法醫應用、推進或改進技術突破的技術天才、令人生畏的個性,甚至還有一點揮灑自如。
  • 哈莉·奎因跟小丑的愛恨情仇,小丑更愛蝙蝠俠還是小丑女呢?
    小丑更愛的是蝙蝠俠還是小丑女呢?在電影中,很多情節都是和漫畫當中所描述的有區別的,小丑永遠都是小丑,但是哈莉·奎因不可能永遠都是小丑的小丑女,大家應該都知道小丑原本也只是以個正常人,但是因為命運的捉弄,原本幸福的小丑變成了這個瘋狂的人。現在的小丑成為了哥譚市的地下王者。
  • 一部在國內可能永遠看不到的電影,一個「殺人小丑」的故事,為什麼...
    溯起源頭,還要說起2012年的一場惡性槍擊案。塑造了希斯·萊傑小丑形象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上映4年後,2012年,一位24歲的博士生,持槍襲擊了美國奧羅拉市一家影院,造成12人死亡,59人受傷。據悉,當時正是《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首映現場。
  • 蝙蝠俠宿敵小丑身份揭秘,這部電影揭露了人性與社會
    在DC的宇宙中,流傳著一句話:世界上有三種人,好人、壞人和小丑。小丑是DC漫畫《蝙蝠俠》中的超級反派,在漫畫的第1卷第1期就已經登場,是蝙蝠俠一直以來的宿敵,他的真實姓名和身份成謎,所有人都不知道他究竟是誰。
  • 這部《蝙蝠俠》動畫電影,你看過嗎?
    所有的蝙蝠俠系列電影,小編最喜歡的一部是2005年出品的動畫電影《蝙蝠俠大戰吸血鬼》。這種暗黑風格的動畫電影是我最喜歡的類型。這部影片唯一不足的是英語發音、韓文字幕,即使小編聽不懂對白,勝在內容是十分精彩,一看便知在講訴什麼故事。
  • 單刷蝙蝠俠、冬兵和小丑,荷蘭弟從蜘蛛俠變成「毒液」了?
    這可能又是一部,難以被找到的電影,豆瓣僅三千多人評分。Netflix,就是我們俗稱的「網飛」。它是美國著名流媒體播放平臺,有很多精彩(國內看不到)的影視。比較熱門的就比如《黑鏡》、《怪奇物語》、《難以置信》等等。
  • 傳傑瑞德版「小丑」將於《正義聯盟》查克史奈德導演剪輯版中登場
    預定將於2021年於HBO GO影音平臺(歐美地區為HBO Max)登場的DC超級英雄電影《正義聯盟》查克史奈德導演剪輯版,近日外媒報導指出,由傑瑞德·萊託(Jared Leto )所飾演的「小丑」一角將於電影登場的消息。
  • 《蝙蝠俠:黑暗騎士》蝙蝠俠為什麼不殺小丑?
    《蝙蝠俠:黑暗騎士》這部電影我早有耳聞,但一直沒有看。懷著很高的期待看的,但還是被驚豔了,我沒想到超級英雄電影能拍到這種程度。說說自己對電影的一些感受。在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蝙蝠俠騎著摩託往高處,往光的地方開去。這個鏡頭也體現了導演對蝙蝠俠的肯定,以及敬意。02蝙蝠俠有一個原則,就是不殺人。在追捕小丑的時候,小丑叫囂的站在街道中央等著蝙蝠俠去撞他。
  • 《蝙蝠俠》15期「小丑之戰」解析,蝙蝠俠和小丑都是工具人?
    在《新52蝙蝠俠》(第零年)中蝙蝠俠和謎語人的對決,整座城市被謎語人掌控,蝙蝠俠先是吃癟,最終還是逆天翻盤擊敗謎語人。在TK寫的「吾既貝恩」的故事中,蝙蝠俠雖然和貝恩的前期對抗沒有吃虧,但是卻被貝恩團滅了整個蝙蝠家族,他依靠超人擁有的氪星醫療艙才成功拯救了所有羅賓。
  • 從《蝙蝠俠》三部曲到《小丑》,漫改電影的現實化之路
    《小丑》給出了又一個否定的答案。這部現象級作品在市場、口碑和獎項上的成功已經徹底證明了漫改電影今非昔比,完全也可以擁有與現實接軌的反思和警示功能。在不到15年的時間裡,漫改電影完成了現實化之路的蛻變。也就是說,觀眾心裡非常清楚,超人,蜘蛛俠這些角色是虛構的,現實中不可能存在。等電影結束,大家還是回歸到枯燥的生活,明白一切只是美好的嚮往。直到一個叫克里斯多福·諾蘭的男人得以實現自己的想法,在2005年交出了一部《蝙蝠俠:俠影之謎》。
  • 最精彩的反派,5位扮演過小丑的傳奇性演員
    在1966年蝙蝠俠登上電視螢幕時,羅梅羅已經59歲,並以出演浪漫喜劇聞名。不過,在持續播放三年的這部影集裡,他對於惡角的詮釋讓他成為一個傳奇:「你可以在這裡表現出所有演員被告知不能做的事,」他在1966年的一個電視採訪中這麼表示。「你可以隨心所欲地誇大演出。」自從畫上白臉以及火紅的微笑,羅梅羅就擁有了一個狂熱粉絲基礎,讓他成為最初且最棒的小丑,直到現今依然如此。
  • 這個小丑女真好玩,不對,這蝙蝠俠真大!
    遊戲起初,蝙蝠俠在高譚市逮到他的宿敵小丑後,親自將他押到精神病院中。沒想到島上有小丑的內應助他逃脫,小丑瞬間釋放了大批囚犯,包括以前蝙蝠俠所抓進來的幾位重點反派雙面人(Two-Face) 、殺手鱷(Killer Croc) 、毒藤女( Poison Ivy)等等。在整座島嶼被囚犯控制住的狀況下,蝙蝠俠只能一邊與外界求援,一邊試著找出小丑的位置重新逮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