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黑暗騎士》這部電影我早有耳聞,但一直沒有看。
懷著很高的期待看的,但還是被驚豔了,我沒想到超級英雄電影能拍到這種程度。
說說自己對電影的一些感受。
01
說說電影的名字《蝙蝠俠:黑暗騎士》
有意思的一點在於,電影中哈維·鄧特(雙面人)被稱為「光明騎士」,但是最後卻黑化了。
最後在電影的結局,蝙蝠俠說:「為了高譚市,我可以是任何一種人」,然後主動背負了哈維·鄧特所有的罪名,逃進了黑夜之中。
借用高譚市警長的一句臺詞:「因為高譚市需要他這種英雄,但這話沒人能說出口,所以我們要追殺他」。
蝙蝠俠確實配得上黑暗騎士這4個字。
在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蝙蝠俠騎著摩託往高處,往光的地方開去。這個鏡頭也體現了導演對蝙蝠俠的肯定,以及敬意。
02
蝙蝠俠有一個原則,就是不殺人。
在追捕小丑的時候,小丑叫囂的站在街道中央等著蝙蝠俠去撞他。
距離越來越近,小丑的叫囂聲就在眼前,只要一撞,這個引起城市混亂,殺人無數的罪魁禍首就會被撞死。但是蝙蝠俠只能憤怒的改變方向,哪怕自己受傷,哪怕自己死去。
我跟女朋友在看的時候,她一直說蝙蝠俠真笨,為什麼不撞?小丑是壞人呀。
其他人都可以撞,唯獨蝙蝠俠不行。
因為蝙蝠俠相信正義,相信規則,相信法律。對於蝙蝠俠而言,他的所有行為不是殺死犯罪,而是阻止犯罪,讓他們接受法律的制裁。
就像在電影的開頭,那個假冒的蝙蝠俠說的那樣。
誰給你的權力,難道就因為你能力比別人大嗎?你跟我們有什麼區別?
蝙蝠俠不殺人,這就是他的答案。
03
這部電影不能不說小丑。
在電影的很多時候,小丑這個角色比主角蝙蝠俠都要來的精彩。當然這也跟角色的設定有關係,但小丑確實算得上最精彩的反派之一了。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他的那個小丑妝。
DC電影的風格似乎一直都是偏暗黑的風格,畫面基本以低調為主,顏色也都是冷色系。但是小丑臉上那個笑臉一直是一個很鮮豔的一個紅色。
所以哪怕電影看完了,小丑的那張笑臉以及他的那種略帶癲狂的笑聲,還是經常在腦中轉。
上圖這個場景圖是小丑和蝙蝠俠第一次正面的交鋒。
大家如果有留意,就會發現從小丑一進門開始,鏡頭就一直跟著在運動。跟著他走進人群,跟著他掃視人群,跟著他拿槍威脅,跟著他喝酒。
小丑一進場,就成了所有人的焦點,再加上鏡頭也配合著小丑運動,把小丑的癲狂,自信,囂張的性格體現的淋漓盡致。
唯一的缺陷大概就是觀看的時候覺得鏡頭是真的晃。特別是小丑跟女主瑞秋的這一個場景中,鏡頭一直在繞著他們旋轉。
其實我不太明白這裡鏡頭這樣處理的意義所在。我猜是因為,小丑在講他本來有一個漂亮的老婆。但是小丑這部電影裡,小丑並沒有老婆,唯一的女朋友也是他幻想出來的。這個鏡頭是為了呼應他的敘事。
除此之外,小丑的出彩之處在於小丑有一套自己的邏輯,世界觀。
在小丑看來,人是惡的,他所作的只是讓他們的惡顯現出來了。就像他對哈維·鄧特(雙面人)說的:「我只是追著列車的一條狗,就算真追上了,也不知道拿它怎麼辦」。
所以小丑要讓城市陷入混亂,打破原有的秩序,讓一切都變得混沌,他認為混沌的本質是就是公平合理。
哈維·鄧特接受了小丑的理論,於是他殺人的時候用投硬幣來決定生死,因為運氣是公平的。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邏輯,所以在電影中,小丑一直逼迫蝙蝠俠。
用殺人逼迫蝙蝠俠,用市民逼迫蝙蝠俠,用他前女友的性命逼迫蝙蝠俠。這些人都是因你而死的,這些人都是我殺死的,來,殺了我為他們報仇。
你不是不殺人嗎?我偏要你殺。殺了我,你跟我有什麼差別,不殺我,我就繼續殺人,這些人也是因你而死的。
這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04
小丑最終還是輸了,蝙蝠俠最終還是贏了。
小丑的輸並不是被蝙蝠俠抓到了,而是因為兩艘船上的人,他們證明了人不是只有惡,人是有善的。
蝙蝠俠的贏也並不是抓到了小丑,而是他最後決定背負哈維·鄧特所有罪名的時候;是他說出」為了高譚市,我可以是任何一種人「的時候;是電影最後他騎著摩託逃避警察的追捕,從黑暗駛向光明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