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當代中國文學的扛把子人物,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近代尋根文學家中的代表人物。《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蛙》……他的眾多文學作品都受到了人們的追捧。
他的《紅高粱》成為唯一入選《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選的75年(1927-2001)40部世界頂尖文學名著的中文小說。
如此人物,相信很多人都想要知道他對近代中國另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的魯迅先生及其作品是如何評價的吧?
曾經,莫言就公開表示過: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與其說是莫言的自謙,不如說是莫言對《阿Q正傳》,對魯迅的推崇吧。
魯迅和他的創作世界
魯迅,浙江紹興人,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來改為豫才。魯迅是他發表《狂人日記》的一個筆名,也是他影響最廣,最為人熟知的筆名。
魯迅畢生致力於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推動國人的思想解放,是當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也是許多重要的思想運動參與者,被稱作一個拿著筆的戰士。
他的文學作品影響了一代代文人墨客的創作,在他筆下的閏土、祥林嫂、啊Q、孔乙己等等,一個個耳熟能詳的人物,亦是陪伴著我們的成長。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在面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重重壓迫下,開啟了艱難曲折的轉型。而當時民眾思想麻木、閉塞;清政府腐朽無能,社會中的方方面面都對中國的社會轉型相當不利。在這種複雜的背景下,一個個先進人士開始嘗試拯救中國,希望可以喚醒中國人民血脈中的民族魂。
而魯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創作了許多充滿現實意義的作品,而《阿Q正傳》 是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一部中篇小說。一個沒有名字的流浪漢阿Q和他的精神勝利法貫穿了這部小說的始終。
《阿Q正傳》 和魯迅的深意
書中流浪漢阿Q、地主趙老爺、假洋鬼子、趙秀才、吳媽、小D 、被欺負的小尼姑,等等他們中有人是一無所有的流浪漢,有人是家財萬貫堅決維護封建帝制的封建地主,有人是借革命之名為自己謀取利益的留洋學者,有人是接受封建教育堅決維護封建制度的秀才,有人是為人奴僕冷漠自私的窮苦下人……
這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都是代表著當時中國社會中各個階層的人物。通過阿Q和趙老爺的對比、假洋鬼子與趙秀才的對比、阿Q與吳媽的對比,突出了當時中國舊社會中的種種矛盾。
「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 」「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是不像樣……」 「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阿Q說的許多話語,其實也是當時許多人口中的話語。他欺軟怕硬、欺女怕男,羨慕榮華富貴卻只會做白日夢,沉浸在自己構造的精神世界中不可自拔。說阿Q只是書中,倒不如說阿Q其實是底層人民的真實寫照。
魯迅先生在書中描寫了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魯迅先生對他們的悲慘生活充滿同情,但是他更是希望通過自己犀利真實的話語,刺入國人的心中,刺痛人民那麻木不仁的內心,希望可以喚醒人們的靈魂。到今天為止,《阿Q正傳》這一作品也在不斷地警醒世人。
《阿Q正傳》 是魯迅先生筆下一部經典的作品,語言犀利,人物性格鮮明,《阿Q正傳的經典》不僅在於魯迅先生精湛的文筆,更是在於它的出現,對當時社會的深刻意義。
那麼,為什麼莫言對於魯迅和魯迅的作品這麼推崇呢?
回顧莫言,他的作品也是在充分體驗社會現實的基礎上,把勞動人民的生活以加工,分析勞動人民的處境、解析他們的內心,從而反映社會現象。
從某一方面來說,莫言的作品其實和魯迅先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抱有相同的目標的。他對魯迅先生作品的崇敬,不僅僅是對魯迅先生文筆上的肯定,更是對魯迅先生當時創作《阿Q正傳》時所抱有的心情、理念的一種崇敬之情。同時,莫言說的話,也是對魯迅先生敢寫敢說的民族氣節的充分肯定。
莫言說出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魯迅的《阿Q正傳》是對魯迅先生敢為人先,走在多數革命者前列,在黑暗的年代下為民族謀一條出路的敬仰之情。
也在給自己的、為自己的作品立下標杆,希望自己可以在創作中向魯迅先生這一作品看齊。所以,我們有沒有必要要將莫言和魯迅分個輸贏呢?
莫言和魯迅的作品上,本身就有著許多超越現實的意義。他們的作品,也都是精品之作。優秀的文學作品,本身就沒有什麼可比性。
魯迅和莫言的作品,也都是為了廣大的人民而作,反映了兩個不同時代的人民的現實生活。文學作品,都是站在一定時代背景下看世界的產物。
只有那些寫出了時代的實質,代表了最廣大的勞動人們的作品,才稱得上是精華。
在時間長河的洗禮中,魯迅和莫言的作品也向世人宣示了它們的不凡。
文學沒有輸贏,經得起時間洗禮的文學作品,都值得我們去傳讀。
站在今天,再去回顧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其實阿Q一直都還活著,活在許多人的心中,久久不能根除。
魯迅之後,莫言、三毛、鐵凝……許多文學家都在儘自己的努力去揭示和批判這些劣性根。魯迅先生一本《阿Q正傳》正是讓許多人可以直直地看待這種劣質精神,而莫言他們也在通過他們的創作,讓更多的人有膽量,有勇氣去直視問題。
讀一本書,品一段歷史。我們做得更多的不應該是比較某人和某人的優劣勝負。我們應該做的,是從他們的話中,他們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學習並作出改變,努力在現實世界中,構建自己的無憂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