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致敬魯迅: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2021-01-15 不精準的人

莫言——當代中國文學的扛把子人物,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近代尋根文學家中的代表人物。《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蛙》……他的眾多文學作品都受到了人們的追捧。

他的《紅高粱》成為唯一入選《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選的75年(1927-2001)40部世界頂尖文學名著的中文小說。

如此人物,相信很多人都想要知道他對近代中國另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的魯迅先生及其作品是如何評價的吧?

曾經,莫言就公開表示過: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與其說是莫言的自謙,不如說是莫言對《阿Q正傳》,對魯迅的推崇吧。

魯迅和他的創作世界

魯迅,浙江紹興人,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來改為豫才。魯迅是他發表《狂人日記》的一個筆名,也是他影響最廣,最為人熟知的筆名。

魯迅畢生致力於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推動國人的思想解放,是當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也是許多重要的思想運動參與者,被稱作一個拿著筆的戰士。

他的文學作品影響了一代代文人墨客的創作,在他筆下的閏土、祥林嫂、啊Q、孔乙己等等,一個個耳熟能詳的人物,亦是陪伴著我們的成長。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在面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重重壓迫下,開啟了艱難曲折的轉型。而當時民眾思想麻木、閉塞;清政府腐朽無能,社會中的方方面面都對中國的社會轉型相當不利。在這種複雜的背景下,一個個先進人士開始嘗試拯救中國,希望可以喚醒中國人民血脈中的民族魂。

而魯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創作了許多充滿現實意義的作品,而《阿Q正傳》 是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一部中篇小說。一個沒有名字的流浪漢阿Q和他的精神勝利法貫穿了這部小說的始終。

《阿Q正傳》 和魯迅的深意

書中流浪漢阿Q、地主趙老爺、假洋鬼子、趙秀才、吳媽、小D 、被欺負的小尼姑,等等他們中有人是一無所有的流浪漢,有人是家財萬貫堅決維護封建帝制的封建地主,有人是借革命之名為自己謀取利益的留洋學者,有人是接受封建教育堅決維護封建制度的秀才,有人是為人奴僕冷漠自私的窮苦下人……

這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都是代表著當時中國社會中各個階層的人物。通過阿Q和趙老爺的對比、假洋鬼子與趙秀才的對比、阿Q與吳媽的對比,突出了當時中國舊社會中的種種矛盾。

「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 」「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是不像樣……」 「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阿Q說的許多話語,其實也是當時許多人口中的話語。他欺軟怕硬、欺女怕男,羨慕榮華富貴卻只會做白日夢,沉浸在自己構造的精神世界中不可自拔。說阿Q只是書中,倒不如說阿Q其實是底層人民的真實寫照。

魯迅先生在書中描寫了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魯迅先生對他們的悲慘生活充滿同情,但是他更是希望通過自己犀利真實的話語,刺入國人的心中,刺痛人民那麻木不仁的內心,希望可以喚醒人們的靈魂。到今天為止,《阿Q正傳》這一作品也在不斷地警醒世人。

《阿Q正傳》 是魯迅先生筆下一部經典的作品,語言犀利,人物性格鮮明,《阿Q正傳的經典》不僅在於魯迅先生精湛的文筆,更是在於它的出現,對當時社會的深刻意義。

那麼,為什麼莫言對於魯迅和魯迅的作品這麼推崇呢?

回顧莫言,他的作品也是在充分體驗社會現實的基礎上,把勞動人民的生活以加工,分析勞動人民的處境、解析他們的內心,從而反映社會現象。

從某一方面來說,莫言的作品其實和魯迅先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抱有相同的目標的。他對魯迅先生作品的崇敬,不僅僅是對魯迅先生文筆上的肯定,更是對魯迅先生當時創作《阿Q正傳》時所抱有的心情、理念的一種崇敬之情。同時,莫言說的話,也是對魯迅先生敢寫敢說的民族氣節的充分肯定。

莫言說出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魯迅的《阿Q正傳》是對魯迅先生敢為人先,走在多數革命者前列,在黑暗的年代下為民族謀一條出路的敬仰之情。

也在給自己的、為自己的作品立下標杆,希望自己可以在創作中向魯迅先生這一作品看齊。所以,我們有沒有必要要將莫言和魯迅分個輸贏呢?

莫言和魯迅的作品上,本身就有著許多超越現實的意義。他們的作品,也都是精品之作。優秀的文學作品,本身就沒有什麼可比性。

魯迅和莫言的作品,也都是為了廣大的人民而作,反映了兩個不同時代的人民的現實生活。文學作品,都是站在一定時代背景下看世界的產物。

只有那些寫出了時代的實質,代表了最廣大的勞動人們的作品,才稱得上是精華。

在時間長河的洗禮中,魯迅和莫言的作品也向世人宣示了它們的不凡。

文學沒有輸贏,經得起時間洗禮的文學作品,都值得我們去傳讀。

站在今天,再去回顧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其實阿Q一直都還活著,活在許多人的心中,久久不能根除。

魯迅之後,莫言、三毛、鐵凝……許多文學家都在儘自己的努力去揭示和批判這些劣性根。魯迅先生一本《阿Q正傳》正是讓許多人可以直直地看待這種劣質精神,而莫言他們也在通過他們的創作,讓更多的人有膽量,有勇氣去直視問題。

讀一本書,品一段歷史。我們做得更多的不應該是比較某人和某人的優劣勝負。我們應該做的,是從他們的話中,他們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學習並作出改變,努力在現實世界中,構建自己的無憂鄉。

相關焦點

  • 莫言談魯迅: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前有杜甫贊先賢李白,評其詩句足以流傳萬世,現有中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談前人魯迅,說自己所有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同樣都是對前人的致敬和崇拜之情,杜甫之於李白,宛如莫言之於魯迅,都是文學道路上的指明燈,照耀著彼此行徑的方向。
  • 莫言:我願用我所有的作品換一部《阿Q正傳》
    眾所周知莫言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一時之間轟動了中國文學界,各大書店一時間擺滿了莫言先生的作品。可以說莫言已經是眾星捧月。但是在一次採訪中莫言表示:」我認為要求一個作家每年都要有好的作品出來面世是不現實的事。同時如果你每年都可以相互上乘的作品也是沒有意義的。我現在也越來越體會到,與其發表十部一般化的作品,不如發表一部比較好的作品。所以我願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個短篇小說,換他一個《阿Q正傳》,如果我能寫出一部類似於《阿Q正傳》,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那我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
  • 為何莫言會說,他願意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阿Q正傳》
    莫言說過:「我願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換魯迅的一篇小說,換他一個《阿Q正傳》。如果我能寫出一部類似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地位的小說,那我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在《第一章·序》裡,作者向讀者解釋,在繁多「傳」的名目裡,為何捨棄了「列傳,自傳,內傳,外傳,別傳,家傳,小傳」,而選擇了「正傳」。其中幾句令人不禁啟顏:「『自傳』麼,我又並非就是阿Q。……倘用『內傳』,阿Q又決不是神仙。
  • 漸漸的,我們都活成了魯迅筆下的阿Q
    魯迅先生的偉大,在于震聾發聵的筆鋒,即在於思想的深刻,也在於文筆的凝練;在於在他筆下的那些可有可無、可憎可鄙、冷清麻木、瑣碎悲戚的每一個小人物身上,都能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人到中年最大的悲哀就是讀懂了魯迅,才讀懂了人生!莫言先生曾說,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 《阿Q正傳》裡魯迅明明說清楚了它的讀法,可是莫言還是念錯了
    老對頭郭沫若在魯迅死後,高度評價了他;賈平凹,餘華,莫言都稱魯迅的作品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特別是得了諾貝爾獎的莫言,更是意味深長地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能寫出一部類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會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
  • 《阿Q正傳》:為什麼阿Q沒有女人?
    魯迅先生是中國一個偉大的旗幟,在民國的時候,他通過他自己的文章深刻的諷刺了一些社會現實,同時有想那些反動革命者插入了幾把刀子,深深的讓他們難受。但最主要的就是要激起國人,一生都在呼號著,不怕揭露傷疤,用自己鋒利如刀的筆去喚醒沉睡麻木的人。
  • 《阿Q正傳》中「Q」念什麼?魯迅明明說清楚了,為何多數人念錯
    老對頭郭沫若在魯迅死後,高度評價了他;賈平凹,餘華,莫言都稱魯迅的作品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特別是得了諾貝爾獎的莫言,更是意味深長地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能寫出一部類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會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
  • 《阿Q正傳》:背後映射的中國精神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不單單以刻畫鄉下無賴漢為能事,阿q是中國人各種劣根性的結晶體,是每個中國人,卻不是任何的個人。魯迅是有意識地要指出中國民族性的弱點。影射中國民族普遍的劣根性。《阿q正傳》不單單讓人笑,其中包蘊著一種嚴肅的意義。
  • 在墨子書院讀《阿q正傳》有感
    眾所周知,魯迅的小說以思想深刻、技巧精練而聞名,《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典型也是最著名的一篇,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重要的傑作。它寫於1921年,最初分章發表於《晨報副鐫》,後收入《吶喊》。《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為歷史舞臺,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
  • 魯迅|阿Q正傳全文
    魯迅|阿Q正傳第一章序我要給阿Q做正傳
  • 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這個發現讓魯迅產生了無限的大蒼涼。請注意,魯迅發表《故鄉》是1921年的1月,發表《阿Q正傳》是1921年的12月,是同一年的一頭一尾。作為一個寫作多年的人,我很想說一件事,那就是寫作的慣性,這個慣性也就是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邏輯性。我常說,小說不是邏輯,但是,小說與小說之間有邏輯。
  • 畢飛宇|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這個發現讓魯迅產生了無限的大蒼涼。請注意,魯迅發表《故鄉》是1921年的1月,發表《阿Q正傳》是1921年的12月,是同一年的一頭一尾。作為一個寫作多年的人,我很想說一件事,那就是寫作的慣性,這個慣性也就是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邏輯性。我常說,小說不是邏輯,但是,小說與小說之間有邏輯。
  • 魯迅《阿Q正傳》中的阿Q到底叫什麼名字?
    魯迅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諷刺小說文學家,其小說內容高深,諷刺意味深長,包含了對舊社會和人性麻木的極端批判。在當時白話文小說作者之中有著很高的地位。而其作品《阿Q正傳》便是其代表作之一。魯迅《愛情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是一個窮酸落魄的底層人民。他在趙莊本來就不被任何人看得起,被好多人都欺負。
  • 魯迅《阿Q正傳》:最「沒用」的阿Q,卻道出最有用的3條人生建議
    《阿Q正傳》是魯迅最具代表的中篇小說,莫言曾公開表示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一部好的作品,不僅在於它能揭露時代弱點,更重要的是它能讓我們變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阿Q正傳》的主要人物阿Q,背負著最沒用、最差勁的標籤,卻道出了最重要的的三條人生啟示。究竟是哪三條?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作者魯迅下面說說咱們的主人公阿Q,他很卑怯,他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
  • 淺談魯迅名傳《阿Q正傳》雕塑賞析
    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僱農阿Q,雖然幹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該小說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
  • 魯迅發表《阿Q正傳》後名聲大噪,弟弟周作人的一個動作讓人心寒
    1921年12月,新文化運動正在火熱進行中,魯迅給運動加了一把火,他以白話文語言發表了小說《阿Q正傳》,為人們塑造了一個經典而可憐的人物形象,一時間震動了當時的文化界和思想界。人們對小說產生的強烈反響,是魯迅都沒有預料到的。
  • ​孫伏園:催生了《阿Q正傳》的魯迅好友
    首期同時刊出孫伏園此文手稿,每期連載署名都是孫伏園親筆籤名手跡,還配有魯迅本人照片或畫像,以及豐子愷、司徒喬、黃新波等畫家有關魯迅的美術作品,可謂鄭重其事。連載伊始,《星島周報》編者專門寫的《編者按》,對了解此文發表經過不可或缺,照錄如下:這是孫伏園先生三年前應上海《小說雜誌》之請寫的特稿,見解深邃,分析精闢,實為近年研究魯迅作品最具權威性的作品。
  • 八道灣魯迅紀念館在北京35中落成 復原《阿Q正傳》的誕生
    八道灣魯迅紀念館昨天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落成。紀念館再現了近百年前魯迅生活創作的場景,復原了《阿Q正傳》的誕生,全面詮釋了阿Q形象。北京市第三十五中校長朱建民介紹,八道灣胡同十一號是魯迅家族離開紹興老家,到北平落戶居住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處宅院,是魯迅經典作品《阿Q正傳》的誕生地。2014年,為保護八道灣胡同十一號魯迅先生的舊居,西城區人民政府決定將北京三十五中遷址於此;學校在北京魯迅博物館的指導下,雙方聯合共建,對八道灣十一號魯迅舊居進行了四年的基礎建設和內涵發掘之後,設立「八道灣魯迅紀念館」。
  • 錢鍾書:魯迅只能寫寫短篇小說,《阿Q正傳》我覺得太長,需要刪減
    大膽吐槽 民國時期文人圈百家爭鳴,每個人的風格都有所不同,錢鍾書的毒舌遠近聞名,只因他吐槽從不看對象,自己看不順眼之處便隨時吐槽。 錢鍾書生不逢時,他所了解到的魯迅先生,只能從旁人的講述或是書裡的描繪看到,對於魯迅先生的風採只能通過作品感受一二。或錢鍾書對魯迅先生展現了自己的毒舌功底,吐槽的毫不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