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阿Q正傳》中的阿Q到底叫什麼名字?

2021-01-15 這故事它下淚不下酒

魯迅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諷刺小說文學家,其小說內容高深,諷刺意味深長,包含了對舊社會和人性麻木的極端批判。在當時白話文小說作者之中有著很高的地位。而其作品《阿Q正傳》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魯迅

《愛情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是一個窮酸落魄的底層人民。他在趙莊本來就不被任何人看得起,被好多人都欺負。而阿Q卻只能用精神上的幻想來彌補安慰自己在現實之中受到的不公。其中的趙老太爺便是阿Q最嫉妒的人。最終阿Q在一片革命的浪潮之中想要將這種幻想變成現實,結果卻身陷牢籠丟了腦袋,成了時代的犧牲品。

電影劇照中的阿Q

那麼阿Q為什麼叫做阿Q呢?其實阿Q的名字叫做阿貴。而在英文的同音之中是quer,魯迅便取了首字母Q作為他的名字。阿Q說自己姓趙,所以他的名字應該叫做趙阿貴。而阿Q說自己其實和趙老太爺家是本家,但是自己落魄了,這也招致了一頓毒打,阿Q從此不敢說自己姓趙。

電影劇照中的阿Q

那麼為什麼一個底層人民的故事要用正傳這樣的字眼來寫呢,魯迅說正傳是為了讓大家覺得這是一件應該值得關注的正事,要給人正式的感覺,便用了正傳這樣的字眼。而在當時社會,便是人權平等和封建社會的激烈鬥爭時期!

阿Q和老尼姑

欺軟怕硬的阿Q最終在菜市場被砍了頭,而人們在意的是他到底有沒有在死前唱戲,阿Q沒能唱戲,但是說了一句二十年後還是一個好漢!

阿Q並不是一個人的悲哀,更是當時整個社會的悲哀。而今的社會,雖然物質上比起以前有了質的超越,但是在精神上,有多少人還是那個阿Q呢?

相關焦點

  • 《阿Q正傳》:為什麼阿Q沒有女人?
    魯迅先生是中國一個偉大的旗幟,在民國的時候,他通過他自己的文章深刻的諷刺了一些社會現實,同時有想那些反動革命者插入了幾把刀子,深深的讓他們難受。但最主要的就是要激起國人,一生都在呼號著,不怕揭露傷疤,用自己鋒利如刀的筆去喚醒沉睡麻木的人。
  • 《阿Q正傳》:背後映射的中國精神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不單單以刻畫鄉下無賴漢為能事,阿q是中國人各種劣根性的結晶體,是每個中國人,卻不是任何的個人。魯迅是有意識地要指出中國民族性的弱點。影射中國民族普遍的劣根性。《阿q正傳》不單單讓人笑,其中包蘊著一種嚴肅的意義。
  • 在墨子書院讀《阿q正傳》有感
    眾所周知,魯迅的小說以思想深刻、技巧精練而聞名,《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典型也是最著名的一篇,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重要的傑作。它寫於1921年,最初分章發表於《晨報副鐫》,後收入《吶喊》。《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為歷史舞臺,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作者魯迅下面說說咱們的主人公阿Q,他很卑怯,他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
  • 阿Q與陳奐生之「精神勝利法」對比
    二是:阿q和陳奐生的不同點是什麼。  第一個問題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國民性有無變化?《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述的是一個一貧如洗,無家無業,甚至連名字也沒有,住在未莊的土谷祠,只能給人家做短工,飢一頓飽一頓的農民形象。
  • 《阿Q正傳》:阿Q最大的悲劇,在於他的無知
    原創:王子涓涓《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篇中篇小說,收入《吶喊》中的《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以連載的形式發表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報副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為社會為背景,故事發生在農村未莊,主要描寫了阿Q這樣個典型人小人物形象。
  • 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可是,1924年,魯迅卻拉出了一個特殊的女人,她叫祥林嫂。關於祥林嫂,魯迅在《祝福》裡是這麼說的:她「整天的做」,「簡直抵得過一個男子」。在這兩句話的前面魯迅還有一句話,叫「手腳都壯大」。祥林嫂「手腳都壯大」這句話很醒目,很有意味。請注意,祥林嫂不是小腳,是大腳。
  • 魯迅|阿Q正傳全文
    魯迅|阿Q正傳第一章序我要給阿Q做正傳
  • 漸漸的,我們都活成了魯迅筆下的阿Q
    魯迅先生的偉大,在于震聾發聵的筆鋒,即在於思想的深刻,也在於文筆的凝練;在於在他筆下的那些可有可無、可憎可鄙、冷清麻木、瑣碎悲戚的每一個小人物身上,都能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人到中年最大的悲哀就是讀懂了魯迅,才讀懂了人生!莫言先生曾說,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 畢飛宇|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阿Q正傳》是作為連載小說首發的,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連載於《晨報》副刊,約3.3萬字。依照我們當代小說的體制標準,3萬字以下的叫短篇小說,13萬字以上的叫長篇小說,3萬字到13萬字之間的當然是中篇小說。然而,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這個「當然」卻並不當然。
  • 《阿Q正傳》中「Q」念什麼?魯迅明明說清楚了,為何多數人念錯
    老對頭郭沫若在魯迅死後,高度評價了他;賈平凹,餘華,莫言都稱魯迅的作品是對自己影響最大的。特別是得了諾貝爾獎的莫言,更是意味深長地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能寫出一部類似《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會願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
  • 莫言致敬魯迅: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
    而當時民眾思想麻木、閉塞;清政府腐朽無能,社會中的方方面面都對中國的社會轉型相當不利。在這種複雜的背景下,一個個先進人士開始嘗試拯救中國,希望可以喚醒中國人民血脈中的民族魂。而魯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創作了許多充滿現實意義的作品,而《阿Q正傳》 是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一部中篇小說。一個沒有名字的流浪漢阿Q和他的精神勝利法貫穿了這部小說的始終。
  • 重讀《阿Q正傳》,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
    百年前魯迅寫過一篇小說,叫《阿Q正傳》。魯迅將小說拿到北京的《晨報副刊》連載發表,後編入魯迅《吶喊》文集。今天筆者重讀《阿Q正傳》,試圖從另外一個角度,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海邊風景·選自Pexels網站|魯迅寫《阿Q正傳》的目的魯迅的《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江南農村未莊為背景,那時國家積貧積弱
  • 淺談魯迅名傳《阿Q正傳》雕塑賞析
    賣香蕉人物雕塑,民俗雕塑,商業街景觀雕塑 《阿Q正傳》是一篇諷刺小說。諷刺是理智的文學的一支,是古典的寫實作品。 阿Q正傳雕塑,小說人物雕塑,民俗文化雕塑
  • 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生活中,我們也需要一點兒阿Q精神!
    文/飛魚在生活中,我們偶爾也需要用精神勝利法去調整我們的心態,讓我們在受傷在失敗的生活,快速地恢復過來。提到精神勝利法,不得不想到阿Q。阿Q是魯迅寫的《阿Q正傳》裡面的主人公。《阿Q正傳》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為背景,通過貧苦,落後,愚昧的農民阿Q的一生,揭開了當時窮苦農民在封建地主統治下,走投無路的生活場景,精神上也嚴重遭到了摧殘,而主人公阿Q在每次被人欺負完之後,卻用了獨特的方法轉敗為勝。阿Q,沒有家,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哪裡需要就在哪裡做短工,做完就走。
  • 我們是否擺脫了阿Q?什麼時候才能擺脫阿Q?-《阿Q正傳》魯迅
    電影版《阿Q正傳》結尾處說:阿Q死了,阿Q雖然沒有女人,但並不如小尼姑罵得斷子絕孫了。據考據家的考證說,阿Q還是有後代的,而且子孫繁多,至今不絕……將近一百年過去了,阿Q變少了嗎?一起回憶一下,你有沒有一個時刻成為了阿Q。一、小時候,和小夥伴玩,搶了什麼東西也會說一句:「你叫它,它答應你嗎?」雖然是玩笑或者逗樂。
  • 魯迅阿Q正傳:阿Q調戲尼姑十分得意,看客們卻九分得意,差在哪?
    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一部不朽之作,除了對那個特定的時代有深刻的表現之外,阿Q的形象可以說是永不過時的。阿Q就潛伏在我們的身體中,潛伏在周圍的環境中,阿Q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今天我們就結合小說文本探究一下阿Q的具體形象,藉此來窺探潛伏在我們生存空間中的這個無處不在的影子。
  • 《阿Q正傳》賞析
    《阿Q正傳》最初發表於《晨報副刊》,後收入《吶喊》。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魯迅在談到這篇小說的寫作動機時曾經說過,主要是為了揭示「國人的靈魂。」(《阿Q正傳·英文版序》) 魯迅在這篇小說中表現出來的改造「國民性」的思想;魯迅對阿Q表現表現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小說的中心人物是鄉村流浪漢阿Q的。
  • 魯迅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精神,永遠是得意的,為何值得我們學習
    《阿Q正傳》的作者是魯迅,而阿Q是魯迅寫的文章中的主人公.阿Q在文章中是永遠得意的,被稱為阿Q精神,阿Q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推廣的,何為阿Q精神呢?阿Q精神就是我們生活中常常使用的方法,就是所謂的自我安慰,可以讓自己的波濤洶湧的心情平靜下來,獲得自我安慰心靈上的滿足,保持內心的平靜,從而冷靜的思考,解決當下的矛盾和困惑!
  • ​孫伏園:催生了《阿Q正傳》的魯迅好友
    其他四位中,至少徐訏、曹聚仁、劉以鬯三位當時都在上海,因此,他們都有擬在上海創辦《小說雜誌》的可能。三人中曹聚仁與魯迅關係最密切,又可能與孫伏園有所交往,也許是他擬創辦《小說雜誌》而向孫伏園約的稿?但這只是一種推測,到底是哪一位提供了孫伏園此文? 已難以確定。不過,在《星島周報》的四位「執行編輯」中,只有劉以鬯負責該刊文學部分,倒是確定無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