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賞析

2021-01-21 文學考研


《阿Q正傳》最初發表於《晨報副刊》,後收入《吶喊》。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魯迅在談到這篇小說的寫作動機時曾經說過,主要是為了揭示「國人的靈魂。」(《阿Q正傳·英文版序》) 魯迅在這篇小說中表現出來的改造「國民性」的思想;魯迅對阿Q表現表現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

小說的中心人物是鄉村流浪漢阿Q的。《阿Q正傳》通過阿Q和他周圍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國農民的麻木和不覺悟,揭示了人性的弱點。也折射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致命弱點。

阿Q是一個貧苦的流氓無產者的典型。

阿Q是個受壓迫的農民。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無名無姓。有個姓氏卻被趙太爺剝奪了。只能靠打短工為生活。——「別人舂米,他便舂米;別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徵是「精神勝利法」。所謂的「精神勝利法「就是在現實中無法獲得滿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尋求自我安慰。小說中的《優勝記略》和《續優勝記略》都是他的這種精神勝利法的表現「行狀」。歸納起來,精神勝利法的主要特徵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戰勝對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死要面子又欺軟怕硬,麻木健忘而糊塗終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兒子打老子」來自我安慰;別人說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闊」來搪塞。具有驚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轉身之間忘得一乾二淨。轉嫁痛苦,耍無賴。畏強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點之一。剛剛被強者假洋鬼子用「哭喪棒」打得鼻青臉腫,轉眼之間就去欺辱小尼姑,強行摸小尼姑的頭,還說「為什麼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別人家的蘿蔔,卻要蘿蔔說話。等等。

但「精神勝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徵,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碼的自我意識和個性意識。

阿Q的身上還有封建的正統思想和傳統意識。他認為,凡是革命都是與他作對,革命黨捉住都要殺頭。這體現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識。他自己雖然經常受到別人的侮辱,但卻以欺侮女人為樂。並且認為「女人是禍水」,自認為「男女之大防甚嚴」,超過了古今的聖賢。儘管到處流浪,還要傳宗接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是這種宗法家族思想的體現。

阿Q參加革命,其實對革命並不了解,一個把自由黨變成了「柿油黨」的流浪漢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據自己的本能來確定其含義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戲曲中的場面——「銀盔銀甲。三尖兩刃刀」;所謂的革命,就是搶得財產,把秀才家的寧式床搬來;就是搶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兒等女人搶來,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殺,把秀才等殺掉,把王胡殺掉;就是欺壓別人,讓小D搬東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將比失敗讓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著深刻的文化根源。它與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中國屢遭外國侵略的屈辱歷史相聯繫。是那種雖然破落,但還自認為是天朝上國的鴕鳥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國小農經濟社會的產物。中國小生產者的保守落後、不覺悟等弱點使阿Q這樣的農民更容易染上「精神勝利法」。同時,阿Q的性格還與傳統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釋家文化相連接。迴避現實和不敢面對現實,是阿Q和傳統的道家和釋家文化的相通點。

《阿Q正傳》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魯迅寫作這部小說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國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現代中國國民性的象徵。小說特通過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揭露了中國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態社會人們的病苦,「以引起療救者的注意」。 阿Q時代屬於過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內容並未絕跡,所以現在阿Q是現代中國國民的靈魂。魯迅對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對整個舊社會的批判,對整個舊的意識形態的批判。這體現了魯迅深刻的啟蒙主義的思想。

《阿Q正傳》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1)採用了典型化的手法。這裡的典型化具有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法。魯迅在《我怎樣做起小說來》中說:「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但決不全用這事實,只是採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發開去,到足以幾乎完全發表我的意思為止。人物的模特兒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是嘴再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這部作品中的阿Q 形象,作者說採用了這種「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手法,將眾多不同的人物的突出的特點綜合起來,然後進行化合創造,從而創造出全新的形象。二是採用了現實主義文學基本創作方法。作品所塑造的阿Q這個形象具有符號的意義,因為他不僅是阿Q這一個體,而同時也是「國民性」的濃縮體;他所生活的環境也具有高度的歷史概括性,從中可以窺見中國辛亥革命前後的歷史狀況,人性狀況。

(2)敘述體的結構。對諸如《水滸傳》等中國傳統小說的敘述方式的繼承,但又加入了現代的精神分析的對人的精神的深度透視。作品中的「序」「優勝記略」「續優勝記略」「生計問題」等是眾多故事/事跡的並行排列、堆積,各個故事之間缺乏有效的時間聯繫,因此都是空間性的敘事。只有到了「革命」和「不準革命」尤其到了結尾「大團圓」,才進入一種時間的流程,形成時間性敘事。

(3)犀利的幽默和諷刺。在小說的批判與諷刺特色方面,小說不僅有頭尾兩部分議論,而且其他諸多地方都穿插有議論,這些議論具有批判與諷刺特色,是突出主題和刻畫人物形象的主要部分。例如,小說開頭關於作品的名目和阿Q的性格、籍貫的探討和借題發揮,一方面對儒家的「正名說」,舊社會的闊人和立言的人,以及有歷史癖和考據癖的人進行了諷刺。另一方面,又寫出了阿Q生活的社會環境及其社會地位,因而與人物性格的刻畫是密切相關的。

(4)小說的語言藝術特色,首先表現在人物對話的性格化上。有時儘管是很簡單的幾句話,卻能準確的表現人物的身份和突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其次,小說使用了不少古語,如「誰料博雅如此公」等,不僅簡潔明了,而且給文章增加了詼諧的意味和諷刺性。第三,語言包含幽默感,好用反語,喜歡誇張,如「老Q」等;第四,使用了大量口語,如「兒子打老子」;最後,小說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富於表現力。

(5)遊戲模仿的解構性。在這部作品中,魯迅先生首先選擇的顛覆對象是封建傳統文學中的「史傳」文體。中國傳統文學中,「傳」的種類很繁多,如本紀、列傳、自傳、外傳、內傳、大傳和小傳、家傳,等等。這些所謂的「傳」,不但等級森嚴,如皇帝用「本紀」體,大臣則用「列傳」體,而且血緣意識濃厚,如家傳、家譜專敘家族衍傳家族行狀,專為後代「尋宗問祖」服務;更有甚者,中國史家雖然都崇奉「秉筆直書」的修史之德,但這些「帝王將相的家譜」中卻充斥著歌功頌德粉飾傳主的虛浮之詞。另外,封建社會中,書寫語言為地主知識分子所壟斷,一般市民百姓本無緣入「傳」,如阿Q就不但被剝奪了姓趙的權利,而且連名字也不甚了了。海德格爾說,語言是棲息的家園。不掌握語言文字,又沒有在歷史的語言中得到書寫的百姓,當然也就在歷史的時空中被湮滅了。所以魯迅說,中國的歷史都是「帝王將相的家譜」。魯迅先生將一個沒有姓名而僅僅剩代碼的農民流浪漢入「傳」,顯然是「有乖史法的」。儘管小說的「正傳」是取自「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說家所謂『閒話休題言歸正傳』這一句套話裡」,但這名目與古人所撰《書法正傳》的「正傳」字面上相混,而真正具有了史傳的含義。它的語義實際上暗示了傳統文化的所有的「傳」,皆是「歪傳」。給阿Q這樣的悲劇小人物作傳,體現了魯迅先生寫作的人民性特徵。魯迅不但給小人物阿Q阿作傳,而且他的創作姿態也很「不恭」。過去的中國史傳,每敘述到傳主,必正襟危坐,一副恭敬的姿態,語言的敘述語調也因而顯得滯重呆板。特別是那些所謂的「家傳」更顯示出祖宗崇拜和血緣家族制度的偏執個性。魯迅先生借用史傳的物質外殼,採用詼諧、戲謔的反諷語調來寫阿Q,將傳主置於被解剖客體的位置,從而調整了創作主體與形象主體的位置,使二者不僅以平等對視,甚至從更高角度來進行俯視,這樣就消解了史傳的崇拜意識,因而也使作家的文筆獲得了更為廣闊的遊動空間。正調和反調皆相宜,就打破了傳統史傳僵硬的文本外殼,史傳也就成為一種活潑靈動的文體了。這樣史傳的使用範圍也被拓寬了,它不僅適用於帝王將相,也適用於販夫走卒。在魯迅的仿製中,文體的血緣等級性也因而被解構了。

魯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戲仿是全方位的。魯迅在《阿Q正傳》中還對傳統的章回體的結構和大團圓的形式進行了模仿。章回體小說是中國晚近時期流傳最廣的一種文學敘述形式,它吸取了中國知識分子文化的詩詞化的特徵,追求一種平衡的對仗。這種章回體在近代為鴛鴦蝴蝶派小說所大量運用,成為阻礙新文化傳播的一種形式。魯迅在小說中,採用章回體分章分回的形式,來講述阿Q的生命歷程。魯迅對章回體的模仿,並在模仿中加以拆解,既達到了藉助它流傳的目的又在使用中使之被解體。中國傳統文學陳套,喜歡營造善有善報惡有惡的大團圓的結尾,喜歡在「皆大歡喜」中使弱者得到麻醉的歡欣;文化中喜歡奉承別人福祿壽喜,喜歡用「九」象徵長壽。中國傳統小說的喜劇性的大團圓結局,是中國國民「十全十美」心理的表徵,精神勝利法的典型體現。在藝術上,它形成了中國文學的悲劇精神的長期匱乏。魯迅對此所進行的仿製,使讀者在截然相反的結局中,在歡樂和悲哀的巨大落差中,在實際的悲哀與敘述的幸災樂禍中,讓阿Q被綁縛殺場砍頭,並設計出阿Q為圓圈——畫押沒有畫圓而遺憾的細節;尤其是結尾,他故意將悲劇性的結局寫成喜劇,讓讀者看到如此的「大團圓」和如此的「九」是多麼的可憐和可悲。

此外,還有情節結構安排的巧妙和細節描寫的精彩。阿Q被逮捕時的誇張的情節,阿Q向吳媽求愛以及阿Q與閒人等打架的細節,阿Q的「大團圓」結局等,都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具有別致的意味。

總之,《阿Q正傳》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藝術成就。它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品,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和俄羅斯作家高爾基都曾給予崇高的評價。

相關焦點

  • 《阿Q正傳》:為什麼阿Q沒有女人?
    要說到盧先生哪一篇文章比較厲害,那就是阿q正傳在裡面,阿q是一個非常窮的人,這個人有一個特點,並不覺得自己窮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反而是引以為豪,就像一個地痞流氓一樣,但其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喜歡自我安慰。比如別人打了一巴掌,他就說自己兒子打了一巴掌,這個像極了現實社會中很多人碰到了硬茬子卻沒有辦法反抗,只有在心理安慰自己,通過在心裡辱罵別人來得到自我安慰。
  • 《阿Q正傳》:背後映射的中國精神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不單單以刻畫鄉下無賴漢為能事,阿q是中國人各種劣根性的結晶體,是每個中國人,卻不是任何的個人。魯迅是有意識地要指出中國民族性的弱點。影射中國民族普遍的劣根性。《阿q正傳》不單單讓人笑,其中包蘊著一種嚴肅的意義。
  • 在墨子書院讀《阿q正傳》有感
    眾所周知,魯迅的小說以思想深刻、技巧精練而聞名,《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典型也是最著名的一篇,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重要的傑作。它寫於1921年,最初分章發表於《晨報副鐫》,後收入《吶喊》。《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為歷史舞臺,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作者魯迅下面說說咱們的主人公阿Q,他很卑怯,他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
  • 淺談魯迅名傳《阿Q正傳》雕塑賞析
    賣香蕉人物雕塑,民俗雕塑,商業街景觀雕塑 《阿Q正傳》是一篇諷刺小說。諷刺是理智的文學的一支,是古典的寫實作品。 阿Q正傳雕塑,小說人物雕塑,民俗文化雕塑
  • 《阿Q正傳》:阿Q最大的悲劇,在於他的無知
    原創:王子涓涓《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篇中篇小說,收入《吶喊》中的《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以連載的形式發表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報副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為社會為背景,故事發生在農村未莊,主要描寫了阿Q這樣個典型人小人物形象。
  • 《阿Q正傳》讀後感及其賞析
    在看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之前,我就比較好奇,阿Q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近兩天把他讀完,突然有種莫名的震撼和發人深省。魯迅先去一開始為何從姓氏,名字,籍貫都無從考究開始以大篇文字來敘述這個人物?
  • 《阿Q正傳》
    《阿Q正傳》第一章 序我要給阿Q做正傳,已經不止一兩年了。
  • 阿Q與陳奐生之「精神勝利法」對比
    二是:阿q和陳奐生的不同點是什麼。  第一個問題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國民性有無變化?《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述的是一個一貧如洗,無家無業,甚至連名字也沒有,住在未莊的土谷祠,只能給人家做短工,飢一頓飽一頓的農民形象。
  • 魯迅|阿Q正傳全文
    魯迅|阿Q正傳第一章序我要給阿Q做正傳
  • 《阿Q正傳》讀後感
    讀完《阿Q正傳》,我只能用六個字來表達我對本小說主人公啊Q的感受:可憐、可恨、可嘆。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對這個時代悲劇的深思。《阿Q正傳》以未家莊辛亥革命前後的歷史為背景,以阿Q一幅幅可笑又可鄙的生活畫面為線索,勾勒出了當時冷酷麻木與醉生夢死的社會環境。
  • 魯迅《阿Q正傳》中的阿Q到底叫什麼名字?
    魯迅《愛情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是一個窮酸落魄的底層人民。他在趙莊本來就不被任何人看得起,被好多人都欺負。電影劇照中的阿Q那麼為什麼一個底層人民的故事要用正傳這樣的字眼來寫呢,魯迅說正傳是為了讓大家覺得這是一件應該值得關注的正事,要給人正式的感覺,便用了正傳這樣的字眼。而在當時社會,便是人權平等和封建社會的激烈鬥爭時期!
  • 《阿Q正傳》讀感
    內容:七整理:紫岸這個月的讀的書是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這次就不說是分享了,談一下自己看這書的一些感悟吧。上學的時候學習魯迅的文章是最頭疼的一件事,魯迅寫的文章,學習起來難度很大,沒有註解基本都看不通,雖然也是白話文寫的文章。
  • 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如果我們的手頭有一本《阿Q正傳》最早的單行本,我們會發現,《阿Q正傳》標明的是「長篇小說」。「長篇小說」這個稱呼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在魯迅的時代,中篇小說這個概念尚不存在。事實上,在世界範圍內,中篇小說這個說法也幾乎不存在。
  • 畢飛宇|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如果我們的手頭有一本《阿Q正傳》最早的單行本,我們會發現,《阿Q正傳》標明的是「長篇小說」。「長篇小說」這個稱呼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在魯迅的時代,中篇小說這個概念尚不存在。事實上,在世界範圍內,中篇小說這個說法也幾乎不存在。
  • 畢飛宇:如何讀《阿Q正傳》
    沿著圓圈的內側,從勝利走向勝利———讀《阿Q正傳》(節選) 畢飛宇我首先來談談《阿Q正傳》的序。這個序很有意思,這個「意思」就在它的隱喻性。要給一個人作傳,三大件必須要滿足,也就是小說裡所說的「某,字某,某地人也」。
  • 他因為翻譯《阿Q 正傳》被國人所知
    梁社乾(George Kin Leung) 美國華僑, 祖籍廣東新會 1897 年或1898 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 1977 年去世,安葬於紐約布魯克林 其名為國人所知 大抵因為他翻譯了魯迅的《阿Q 正傳
  • 從《阿Q正傳》到《阿甘正傳》,見證中國的底蘊文化
    《阿甘正傳》被譽為美國精神的象徵,阿甘堅持、勇敢、正直,這些都不需要我在去贅述;而《阿Q正傳》呢,魯迅筆下愚昧、無知的落後小人物。二者有相似之處嗎?
  • 《阿Q正傳》:阿Q無家、無妻無子,阿Q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冤死」
    魯迅先生曾在下筆寫《阿Q正傳》時,曾有三個難處。第一個難處便是下筆難,魯迅先生說想要為阿貴作傳的想法不止一兩年了;第二難便是不知道阿貴到底姓什麼,似乎有一回在趙太爺家的兒子中秀才時,阿貴曾說自己也姓趙,還是本家,後來到趙太爺家登門祝賀,給趙太爺說自己也姓趙,這一說,反倒讓趙太爺感到恥辱,便以巴掌伺候,順帶了句:「你也配姓趙」。
  • 重讀《阿Q正傳》,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
    百年前魯迅寫過一篇小說,叫《阿Q正傳》。魯迅將小說拿到北京的《晨報副刊》連載發表,後編入魯迅《吶喊》文集。今天筆者重讀《阿Q正傳》,試圖從另外一個角度,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海邊風景·選自Pexels網站|魯迅寫《阿Q正傳》的目的魯迅的《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江南農村未莊為背景,那時國家積貧積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