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阿Q無家、無妻無子,阿Q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冤死」

2020-12-22 啃書少年

因為從來不朽之筆,須傳不朽之人,於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究竟誰靠誰傳,漸漸的不甚瞭然起來,而終於歸結到傳阿Q,仿佛思想裡有鬼似的。——魯迅

在1921年冬天,魯迅先生執筆卻遲遲不能下筆,因為下筆必要經過深思熟慮,考慮周全方可。

魯迅先生曾在下筆寫《阿Q正傳》時,曾有三個難處。第一個難處便是下筆難,魯迅先生說想要為阿貴作傳的想法不止一兩年了;第二難便是不知道阿貴到底姓什麼,似乎有一回在趙太爺家的兒子中秀才時,阿貴曾說自己也姓趙,還是本家,後來到趙太爺家登門祝賀,給趙太爺說自己也姓趙,這一說,反倒讓趙太爺感到恥辱,便以巴掌伺候,順帶了句:「你也配姓趙」。此後便無人提及阿貴的姓氏;這第三難便是寫文章要有一個名目,孔子說:「名不正,言不順」。想到取名目,魯迅先生好是一番惆悵,想到作傳又不能像帝王諸侯那樣,所以只好借鑑舊小說「閒話休提,言歸正傳」中的「正傳」二字以作名目,取名《阿Q正傳》。

《阿Q正傳》故事梗概:魯迅先生通過筆下的阿Q還原了當時許多人心裡存在的某些問題,這篇故事圍繞阿Q主要講述了阿Q的生活,以及阿Q對待不同的人表現出不同的行為舉止。阿Q很能幹,在未莊這個村裡經常給人打短工。從趙太爺家打短工開始,最後也從趙太爺家走向死亡。

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未莊的日子是怎麼表現出來的,又是如何應對的:

精神勝利法又稱阿Q精神,是魯迅先生筆下《阿Q正傳》主人翁阿Q的主要表現,阿Q是如何表現出妄自尊大、自輕自賤、欺弱怕強、麻木健忘等。

阿Q在未莊給人的影響是「能幹」,似乎人們只有在幹活時才會想起阿Q,阿Q沒有固定職業,只是給人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時不時餓著肚子,阿Q沒有家,沒有朋友,住在土谷祠裡。

這遭遇要比莫泊桑寫的《窮鬼》要好些,莫泊桑寫出了一個人從出生被人撫養,長大出了意外成了瘸子,也是沒有家人,沒有朋友,以乞討為生,最終餓死這麼一個故事。《窮鬼》裡的主人公對生的渴望很強烈,不愚昧,只是想要生存下去。而《阿Q正傳》中的阿Q以心裡的自我安撫度過這一生。

阿Q「能幹」,但身上也有一些缺點,最惱人的是阿Q頭皮、額處長了癩瘡疤,雖然長在他身上,阿Q常常認為不足為貴,也就沒當回事,但他很忌諱一切近乎「賴」的音,久而久之,「光」字也開始忌諱,「亮」字也是。

一次阿Q在河邊,路過的人為了取消他,便呼出聲音對著阿Q喊道:「亮起來了,亮起來了。」阿Q轉身便追跑過去,那倆人早已跑了。阿Q轉身回走時,躺在地上的一人故意將腿伸過去要絆倒阿Q,阿Q一看,便對那人叫罵起來,那人起身抓住阿Q,抓著他的頭,往牆壁磕了幾下,還讓阿Q說自己是畜生,但阿Q有自己的說法,說自己是毛毛蟲,那人一笑便放開了阿Q,人們轉身走後,阿Q又開始對他們喊叫:「兒子,大兒子……」等一些自我安慰的話。

這是阿Q自己的勝利法,雖然打不過,但阿Q總是有辦法能勝出,他可以在別人面前唯唯諾諾,但別人走了,或者走遠了,又可以對他進行一番低聲的報復。

阿Q進過幾回城,在魯迅先生的筆下是這樣的:

譬如用三尺長三寸寬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莊叫「長凳」,他也叫「長凳」,城裡人卻叫「條凳」,他想:這是錯的,可笑!油煎大頭魚,未莊都加上半寸長的蔥葉,城裡卻加上切細的蔥絲,他想:這也是錯的,可笑!然而未莊人真是不見世面的可笑的鄉下人呵,他們沒有見過城裡的煎魚!

這是阿Q在認知上的心理安慰,認為城裡人叫凳子不對,煎魚也是錯的,不如阿Q;而村裡的人也沒見過城裡人怎麼煎魚,還是不如阿Q。

這樣的精神勝利法比比皆是,在阿Q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阿Q在碰到尼姑時可以調戲一番,知道尼姑並無還手之力,而面對趙太爺等人時又變的很害怕,但總能在背後說趙太爺他們一無是處。

阿Q在未莊的日子,要麼是人們嘲笑他,要麼是有錢人欺負他,除了欺負,還有地保時不時向他要錢,凡是關於阿Q的事總有地保的出現,地保的出現似乎就是為搜刮阿Q身上最後一點油水。

阿Q的人生轉折,從沒落到風生水起,又走向沒落:

阿Q的人生轉折還要從趙太爺家打短工開始。一天阿Q躺在床上,看見土谷祠人們 所祭拜的神像都有個女神像在陪伴,於是他想著自己也應該有個女人,此時趙太爺家的吳媽喊叫阿Q到趙太爺家舂米,阿Q看見是吳媽,又是一個女人,心生美好嚮往之意。

就在趙太爺家舂米,吳媽喊他吃飯開始,吳媽又跟他說了許多趙太爺家的事,說趙太爺要小老婆,此時阿Q對女人的想法更是加重,最後在不經意間向吳媽脫口而出:「我和你睏覺」同時跪了下來。吳媽見狀喊著跑出去,像是受到了羞辱一般。

吳媽也為僕人,阿Q也是,同為奴役,但吳媽卻是看不上這阿Q。吳媽的喊叫引來了趙太爺家不正當的處分,阿Q也因此壞了名聲。

壞了名聲的他,無人願意僱他做短工,在漂泊幾天,飢餓難忍之下他跑到自己可以欺負的尼姑庵去偷吃蘿蔔。最終沒辦法,只好離開未莊到城裡。

過些時日阿Q歸來,似乎發了些小財,帶回了些舊衣裳做了點小買賣,到酒館喝酒,酒館一等人看見阿Q穿著不同往日,便聚集在阿Q身邊,硬生生是要從阿Q身上討杯酒喝,阿Q也不在意從前的一切,稀裡糊塗請每個人喝酒。

阿Q將這些舊衣裳的來路告訴了同自己住一起的一個老頭,趙太爺家見阿Q發了些小財,便遣地保去打探個清楚,地保來了,可阿Q還沒來,等阿Q來時,阿Q已酩酊大醉,地保問衣裳的出處,阿Q將自己在城裡的所見所聞,一五一十告訴了地保,地保得知衣服是偷來的,又將阿Q身上的錢搜刮而去。

阿Q好不容易有了些錢財,轉眼又沒了,而阿Q的名聲也更加敗壞了。

後來趙太爺家出事了,趙太爺家的幾箱東西不見了,上面人追查下來,趙太爺不好交代,於是找了個替死鬼,這個替死鬼就是生前有偷盜記錄的阿Q,阿Q莫名其妙被抓起來,關到牢裡。

關到牢裡阿Q仍是用自己的勝利法安慰自己人生在世,誰還沒有進進出出的機會,這也是正常。而在審問時,阿Q不識字,又稀裡糊塗畫了押,因不會寫字,縣長大人只是讓他畫個圓圈,但阿Q不會畫圓圈,最後照著縣太爺的模樣隨便畫了畫。

許多人都想著想為自己的人生畫上圓圈,以表示一段完美的人生,可誰知這圓圈畫起來如此艱難,以至於最後我們連圓圈長什麼樣子都忘記了,人生就是這樣,當你努力要去畫個句號結束時,往往不得而終,當你不想畫句號時,又會讓你粗糙的畫上一筆,與人生從此永別。

阿Q畫了不是圓的圓,想到自己即將要被處死,甚至到最後阿Q連自己什麼罪名都沒有明白,就成為了他人的犧牲品,阿Q想到死很害怕,但一想到人一生誰還不能死一次,就又釋懷了。

阿Q沒有子女,沒有家人,沒有老婆。但現在一直到未來阿Q會兒孫滿堂。

結語:阿Q精神至今還影響著許多人:

阿Q兒孫滿堂是魯迅先生的隱喻手筆。雖阿Q沒有留下子嗣,但阿Q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這種精神潛伏在某些人心理,這些人總能通過安慰來說服自己。

我們身邊也許見不到,但我們身邊的遠處或許就有,雖沒有自輕自賤,但也會有一些輕微的表現,讓人感覺是自輕自賤,雖沒有妄自尊大,但作為人,壓抑久了,到了爆發的時刻,總會有些讓人意想不到的事出現,雖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欺弱怕強,但很多時候不就是這樣嗎?軟的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某些強項給予暗處的心理危害,強的我們也會想著辦法,拐著彎子也拐過去。說起麻木健忘,現在倒是多了許多,現在很多人對生活麻木了,對很多事情都開始健忘了,麻木的是對生活的無奈,健忘的是每天對著電子屏幕少了許多思考。

我們讀的是《阿Q正傳》,若思到深處,細細品味,實則讀的是我們自己,阿Q有阿Q自己的精神勝利法,我們有我們的精神勝利法,阿Q的精神勝利法赤裸展現在我們眼前,我們的精神勝利法或許保留在了我們每個人的內心。

註: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參考資料:《阿Q正傳》——魯迅。

相關焦點

  • 《阿Q正傳》:為什麼阿Q沒有女人?
    要說到盧先生哪一篇文章比較厲害,那就是阿q正傳在裡面,阿q是一個非常窮的人,這個人有一個特點,並不覺得自己窮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反而是引以為豪,就像一個地痞流氓一樣,但其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喜歡自我安慰。比如別人打了一巴掌,他就說自己兒子打了一巴掌,這個像極了現實社會中很多人碰到了硬茬子卻沒有辦法反抗,只有在心理安慰自己,通過在心裡辱罵別人來得到自我安慰。
  • 《阿Q正傳》:背後映射的中國精神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不單單以刻畫鄉下無賴漢為能事,阿q是中國人各種劣根性的結晶體,是每個中國人,卻不是任何的個人。魯迅是有意識地要指出中國民族性的弱點。影射中國民族普遍的劣根性。《阿q正傳》不單單讓人笑,其中包蘊著一種嚴肅的意義。
  • 在墨子書院讀《阿q正傳》有感
    眾所周知,魯迅的小說以思想深刻、技巧精練而聞名,《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典型也是最著名的一篇,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重要的傑作。它寫於1921年,最初分章發表於《晨報副鐫》,後收入《吶喊》。《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為歷史舞臺,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
  • 阿Q與陳奐生之「精神勝利法」對比
    二是:阿q和陳奐生的不同點是什麼。  第一個問題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國民性有無變化?《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述的是一個一貧如洗,無家無業,甚至連名字也沒有,住在未莊的土谷祠,只能給人家做短工,飢一頓飽一頓的農民形象。
  • 來一部經典看電影《阿q正傳》
    阿q正傳《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1921年12月,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作者魯迅下面說說咱們的主人公阿Q,他很卑怯,他喜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
  • 《阿Q正傳》:阿Q最大的悲劇,在於他的無知
    原創:王子涓涓《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篇中篇小說,收入《吶喊》中的《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以連載的形式發表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報副刊》。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為社會為背景,故事發生在農村未莊,主要描寫了阿Q這樣個典型人小人物形象。
  • 《阿Q正傳》
    《阿Q正傳》第一章 序我要給阿Q做正傳,已經不止一兩年了。
  • 畢飛宇:如何讀《阿Q正傳》
    沿著圓圈的內側,從勝利走向勝利———讀《阿Q正傳》(節選) 畢飛宇我首先來談談《阿Q正傳》的序。這個序很有意思,這個「意思」就在它的隱喻性。要給一個人作傳,三大件必須要滿足,也就是小說裡所說的「某,字某,某地人也」。
  • 《阿Q正傳》賞析
    《阿Q正傳》最初發表於《晨報副刊》,後收入《吶喊》。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魯迅在談到這篇小說的寫作動機時曾經說過,主要是為了揭示「國人的靈魂。」(《阿Q正傳·英文版序》) 魯迅在這篇小說中表現出來的改造「國民性」的思想;魯迅對阿Q表現表現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小說的中心人物是鄉村流浪漢阿Q的。
  • 漸漸的,我們都活成了魯迅筆下的阿Q
    莫言先生曾說,自己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傳》。這是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中篇諷刺小說,旨在揭露舊社會黑暗、腐敗的社會特徵,批判生活在那個社會的人們愚昧、麻木、懦弱的國民劣根性。阿Q是魯迅先生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是一名自尊自大,自輕自賤,自欺欺人,欺軟怕硬又極其卑微的貧苦農民,受盡剝削壓迫的反動封建文化、封建精神、醜陋的自我麻醉甘於受奴役的卑賤心態。
  • 魯迅|阿Q正傳全文
    魯迅|阿Q正傳第一章序我要給阿Q做正傳
  • 《阿Q正傳》讀感
    內容:七整理:紫岸這個月的讀的書是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這次就不說是分享了,談一下自己看這書的一些感悟吧。上學的時候學習魯迅的文章是最頭疼的一件事,魯迅寫的文章,學習起來難度很大,沒有註解基本都看不通,雖然也是白話文寫的文章。
  • 重讀《阿Q正傳》,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
    百年前魯迅寫過一篇小說,叫《阿Q正傳》。魯迅將小說拿到北京的《晨報副刊》連載發表,後編入魯迅《吶喊》文集。今天筆者重讀《阿Q正傳》,試圖從另外一個角度,圈點阿Q精神中蘊含著的積極意義。海邊風景·選自Pexels網站|魯迅寫《阿Q正傳》的目的魯迅的《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江南農村未莊為背景,那時國家積貧積弱
  • 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然而,經過魯迅先生的一番考證,情況很不妙,阿Q這個人物出現了三個反向的特點:無姓,無名,無籍貫。大家想過沒有,魯迅為什麼要把阿Q寫成一個三無產品呢?第一,魯迅所描繪的阿Q在底層,如何去表現底層?一般的作家是這樣做的——聲情並茂地、「深刻」地揭示他的被侮辱與被損害,到此為止。大部分小說都是這樣。魯迅卻直面人性,他面對了一個比底層更為重要的倫理問題,或者說精神的走向問題:一個人被侮辱、被損害了,他有可能在痛苦中涅槃,走向善良、互助和公正;也有可能正相反,變得更自私、更惡毒、更邪惡,阿Q就是這樣。
  • 魯迅《阿Q正傳》中的阿Q到底叫什麼名字?
    魯迅《愛情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是一個窮酸落魄的底層人民。他在趙莊本來就不被任何人看得起,被好多人都欺負。而阿Q說自己其實和趙老太爺家是本家,但是自己落魄了,這也招致了一頓毒打,阿Q從此不敢說自己姓趙。電影劇照中的阿Q那麼為什麼一個底層人民的故事要用正傳這樣的字眼來寫呢,魯迅說正傳是為了讓大家覺得這是一件應該值得關注的正事,要給人正式的感覺,便用了正傳這樣的字眼。而在當時社會,便是人權平等和封建社會的激烈鬥爭時期!
  • 《阿Q正傳》:我看阿Q多怯懦,料阿Q看我應如是
    《阿Q正傳》作為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未莊為背景,藉助閒漢阿Q這一麻木的小人物,勾勒出他背後的那個黑魆魆的舊社會。書中的故事發生在清朝末年,彼時,地主階級仍在社會中佔主導地位,流傳千年的封建思想已然將人們一個個催化成畸形。
  • 畢飛宇|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沿著圓圈的內側,從勝利走向勝利
  • 《阿Q正傳》讀後感
    讀完《阿Q正傳》,我只能用六個字來表達我對本小說主人公啊Q的感受:可憐、可恨、可嘆。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對這個時代悲劇的深思。《阿Q正傳》以未家莊辛亥革命前後的歷史為背景,以阿Q一幅幅可笑又可鄙的生活畫面為線索,勾勒出了當時冷酷麻木與醉生夢死的社會環境。
  • 再讀魯迅的《阿Q正傳》:有時候,我們需要一點兒阿Q精神
    提到阿Q,大家都知道,他是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他是一個頭上生著癩瘡疤 ,無家無業、無名無姓,晚上住土谷祠,白天給人賣苦力的窮苦短工。林肯羞憤難堪,回到家後連飯也吃不下,於是,他就攤開信紙,給那位羞辱自己的議員寫了一封很長的信。在信中林肯用盡了所有尖酸刻薄的詞語,把對方罵得一無是處、狗血淋頭。寫完信以後,他就安然地上床呼呼大睡。第二天早上,林肯的下屬要幫他將這封信寄出去,林肯卻將信給撕掉了。
  • 《阿Q正傳》:我們來說說,「阿Q」這個人
    第一次讀《阿Q正傳》還是上中學,讀起來似懂非懂,只是聽老師的講解「國民性」,「劣根性」,「精神勝利法」,便遇著此類語文題便往上靠答案。多年之後再讀《阿Q正傳》,隨著生活經驗的積累,社會閱歷加深,方真正讀懂這本書,讀懂阿Q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