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魯迅為什麼要留一字胡,魯迅的回答絕了,也替他可惜

2020-12-15 麼麼的文藝指南

有人問魯迅為什麼要留一字胡,魯迅的回答絕了,也替他可惜

魯迅棄醫從文,用自己的筆去喚醒國人。魯迅最為明顯的特徵是一字胡,這是無法抹去的一種印象,讓人久久難忘。包括我們從語文課本中看到的魯迅形象,都是帶著一字胡的,這應該是算是魯迅身上的一個外貌特徵。在中國人當中肯定很少見人去留一字胡的,因此在茫茫人海中很容易就可以發現魯迅。有人問魯迅為什麼要留一字胡,魯迅的回答絕了,也替他可惜!

魯迅與一字胡

我覺得鬍鬚是男人獨有的特徵,一般上了年紀的男人都會選擇留一把鬍鬚,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年齡和風度。魯迅也不例外,留著一些鬍子,大概也是因為自己的年齡大了,留著鬍子裝飾著自己的臉龐。不過奇怪就奇怪在,為什麼魯迅留的是一字胡而不是普普通通的鬍子?這其中是不是有很不一樣的寓意?魯迅先生自己把鬍子留成一字,我覺得這裡面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小編也在魯迅的雜文裡找到了答案。

魯迅在青年的時候就留著鬍子,剛開始不太懂,被其他人說三道四。那麼別人為什麼要對魯迅的鬍子指指點點呢?魯迅憤憤不平,跟其他人據理力爭。過了很長時間後,魯迅獨自坐在會館裡面想起了自己以前留鬍子的事情,開始細細回憶。而且魯迅還很用心研究自己為什麼會遭到別人誹謗之事,終於讓魯迅悟出來了。

魯迅(電影形象)

原來,一字胡跟其他鬍子的不同之處。一字胡兩端沒有尖尖的地方,平平的樣子。日本人一般會選擇留著向上翹的鬍子,你在街上看到人們留著這樣的鬍子,很容易就會把那個人當作是日本人。而向下垂的鬍子又是怎麼樣的?向下垂的鬍子就是蒙古人留下來的產物,這樣的鬍子就是侵略者表徵,給人會留下強烈不好的印象。

魯迅還在《說鬍鬚》那裡寫道:

「研究他所以得謗的原因,忽而恍然大悟,知道那禍根全在兩邊的尖端上。於是取出鏡子和剪刀,即刻剪成一平,使他既不上翹,也難拖下,如一個隸書的一字。」——魯迅《說鬍鬚》

魯迅留這樣的鬍子其實就是不想要讓別人誤會自己,同時也是展示了自己的性格。這樣的一字胡是最能展示魯迅正直性格的,魯迅的批判精神凝聚在了鬍鬚之中,展示了魯迅的硬骨頭精神。

因此,魯迅之所以留著一字胡,一方面是為了不讓別人誤會,另一個方面就是在寄託自己的精神。魯迅想要喚醒國人,把一字胡寫在了臉上,告訴別人一個做人的道理。做人不一定像鬍子那樣只能上翹或者拖下,也可以像一個「一」字那樣正直。所以一字胡證明了魯迅是一條真正的漢子,剛直不阿的個性讓人肅然起敬。參考文獻:《說鬍鬚》(魯迅)、《魯迅雜文全集》、《中國小說經典》。

相關焦點

  • 魯迅先生為什麼要留「一字胡」?
    史海鉤沉:魯迅先生為什麼要留「一字胡」?一、鬍子問題曾讓魯迅先生十分苦惱今天我們看魯迅先生的畫像或者遺照,那道濃黑的「一字胡」分外地顯眼,和先生本人「橫眉冷對」"鐵骨錚錚」的風格渾然如一體。其實先生年輕的時候,雖然便有留鬍子的愛好,但留的卻並不是「一字胡」,而是留著「向上翹起」的小鬍子,而且因為留這種鬍子,還給先生帶來不少苦惱。
  • 有人問魯迅為什麼捉拿一個無聊的阿Q要用機關槍,魯迅的回答神了
    有人質疑魯迅為什麼捉拿一個無聊的阿Q要用機關槍,魯迅的回答神了魯迅先生所寫的大多都是短篇小說。寫得最長的一篇小說,應該是《阿Q正傳》了吧?《阿Q正傳》是一篇中篇小說。講述了男主人公阿Q在革命年代的經歷,以及批評了他個人的精神勝利法。
  • 才子問:「阿Q是中國人,為何取個外國名」?魯迅的回答令人叫絕
    但不知大家想過沒有,阿Q明明是中國人,為何用一個大寫的「Q」來代表他,魯迅為何要取個洋名?對於這一點,當年有一位才子也不懂,他曾當面問過魯迅這個問題。此人名叫葉永蓁,是魯迅很提攜的一位後生,魯迅曾給他的小說《小小十年》寫序引。葉永蓁讀完魯迅的《阿Q正傳》後,問他:「阿Q是中國人,為何取個外國人」的名字。
  • 才子問:「阿Q是中國人,為何取外國名」?魯迅幽默回答令人稱讚
    而魯迅名篇《阿Q正傳》主人公阿Q的命名本意,就是使用注音字母。《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傑出的作品之一。他筆下的阿Q,入木三分地諷刺了舊中國的種種時弊。字母的Q就像一個人腦後留著一根小辮子,正是清朝的髮型。
  • 梁實秋:一生跟魯迅只說過一句話,晚年對魯迅評價只有兩個字
    魯迅住前院,二弟周作人住後院。梁實秋有一天跑到周府請周作人來清華講課,恰逢魯迅也在家。魯迅留著一撮小鬍子,正跟二三好友談天。梁實秋進入前院,魯迅溫和地說,你是找我弟弟的吧,請裡院坐。兩人都沒想到,十年以後,他們會成為一對水火不容的論敵。1927年,梁實秋學成歸國,加入新月社。新月社是徐志摩最早於1923年在北京創立的,出資人便是其父徐申如。
  • 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現在我有一個問題,魯迅為什麼要把它們分成兩章呢?僅僅是為了篇幅上的平衡嗎?寫成一章可不可以?我的回答是:不可以。這不是一個篇幅上的平衡問題。我們回過頭來,先來看「優勝記略」,魯迅寫了一個人,也就是「閒人」,這些「閒人」在欺負阿Q。我們有理由把這些「閒人」看作黑惡勢力。可是,到了「續優勝記略」,人物具體起來了,分別是王胡、假洋鬼子和小尼姑。
  • 畢飛宇|畢飛宇解讀魯迅《阿Q正傳》
    現在我有一個問題,魯迅為什麼要把它們分成兩章呢?僅僅是為了篇幅上的平衡嗎?寫成一章可不可以?我的回答是:不可以。這不是一個篇幅上的平衡問題。我們回過頭來,先來看「優勝記略」,魯迅寫了一個人,也就是「閒人」,這些「閒人」在欺負阿Q。我們有理由把這些「閒人」看作黑惡勢力。可是,到了「續優勝記略」,人物具體起來了,分別是王胡、假洋鬼子和小尼姑。
  • 魯迅的衣食
    關于洋服與袍褂的爭論,魯迅講過一個樊山老人有趣的故事:「革命之後,採用的卻是洋裝,這是因為大家要維新,要便捷,要腰骨筆挺。少年英俊之徒,不但自己必洋裝,還厭惡別人穿袍子。那時聽說竟有人去責問樊山老人,問他為什麼要穿滿洲的衣裳。樊山回問道:『你穿的是那裡的服飾呢?』少年答道:『我穿的是外國服。』樊山道:『我穿的也是外國服。』」樊山即樊增祥,是清代官員、文學家,在美術界也很有名望。
  • 飯桶魯迅
    這塊比較雜,說起來比較複雜,以魯大爺的名氣和戰鬥力,想想也知道,收入肯定不菲了,有人估算,年收入大概是公務員的兩倍。 如果非要一個具體的數字,魯迅一個月的收入大概相當於現在的4萬塊,中產階級算是妥妥的了。
  • 魯迅點評女人穿衣,他對女人的穿著也有研究.....
    魯迅先生給人一種不修邊幅的感覺,從他那短髮、穿長褲、吸菸的形象就能看出來。如果有人告訴你,他對女人的穿著有研究,你可能不相信,但那就是事實。》提到:蕭紅和魯迅很熟,她天天去魯迅家做客,對魯迅尊稱為周先生,對他的妻子許廣平,很尊敬地叫許先生。
  • 魯迅的愛情,其實就是一段婚外情,但為什麼他的師生戀能得到讚揚
    前排左起:周建人、許廣平、魯迅;後排左起:孫福熙、林語堂、孫伏)那時的魯迅已經因為《阿Q正傳》聲名在外,學生們對他充滿期待,而當看到魯迅本尊的時候,卻大為失望。他外表邋遢,衣服上不少補丁,學生們嘲笑他是怪物。就連魯迅自己都說自己是"俟堂",便是待死堂的意思。對生活,當時的魯迅心中只有"痛苦"二字。
  • 魯迅談男女關係,一句話一針見血,卻讓他得罪了全天下的女人
    其中,除了孔子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還有魯迅的「中國的男人,本來大半可以做聖賢的,可惜全被女人毀了」。 答案是:這句話不是魯迅說的,但的確是魯迅寫的,出自《阿Q正傳》。 也就是說,這句話是魯迅假借阿Q之口說出來的,是角色語言,並非他的本人觀點。只是在網絡中被以訛傳訛,竟成了魯迅貶低女性的言論,實在是天大的冤枉。
  • 「魯迅」筆名有何寓意?好友許壽裳詢問,魯迅回答原因有三
    魯迅原名周樟壽,1898年,18歲的魯迅考入南京水師學堂,他的一個本家叔祖為他改名為周樹人,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
  • 網友妙文:魯迅和他罵過的人
    於是,有人提出魯迅研究也有「兩個凡是」,比如有人認為應該推翻「凡魯迅罵過的人就一定糟糕,凡魯迅賞識的人就好到底」的觀點。有的人公開對魯迅表示不屑:「魯迅麼,無非就是罵人。」至於別人罵魯迅,對魯迅進行圍剿,他們是有眼無珠,全然不見了。至於魯迅為什麼「罵人」,「罵」得對不對,以及與社會、時代的關係,乃至魯迅「罵人」的意義和價值,等等,等等,他們都無暇無心去細究。
  • 朱安:魯迅身邊一個幹練的弱勢女人
    晚上,當魯迅到老太太房間裡聊天時,她默默地在一旁聽他們說話,陪著,從來不插嘴,只有老太太偶爾問她句時,她才回話,言語乾巴,豪無生氣。朱安的手腳勤快,料理家務是把好手,而且,她能炒一手道地的紹興菜,雖然家裡有廚師,但老太太還是喜歡她炒的菜。碰到客人來,她以禮相待,對魯迅更是畢恭畢敬的,為他做針線活,洗衣服,從來不閒著,然而,魯迅對她總是那麼冷冷的,視若無睹。
  • 魯迅與許廣平的愛情語錄(整理/熊多智)
    許廣平第一次給魯迅寫信,是關於學習問題上的請教,她懷著仰慕之情稱呼魯迅為"魯迅先生",且措辭十分嚴謹恭敬,在信尾許廣平還署名為"受教的一個小學生",非常謙虛。而素來平易近人的魯迅也很快便解答了學生的疑惑,並禮貌地將許廣平稱之為"廣平兄",這讓許廣平大為驚訝。
  • 魯迅「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聞一多懺悔:魯迅對,我們錯了
    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麼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這是魯迅去世前寫的遺囑中的一段話,顯現出魯迅所特有的本色和風格。魯迅以筆為旗橫掃民國文壇,叱吒風雲無人能敵,被他指 名道姓「罵」過的人,有百人上下;與其論戰的重要人物也有二三十人——胡適周作人梁實秋等等文壇上的頂級人物盡在其中。
  • 李小峰拖欠稿費,魯迅和林語堂上門要債,和解後魯迅卻和林決裂了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魯迅和林語堂的思想分歧,早在兩人交好之初便已經存在了。 1924年時,在《晨刊副報》上有一篇林語堂的文章《徵譯散文並提倡「幽默」》,文中有這麼一段話: 若以堂堂北大教授周先生來替社會開點雅致的玩笑,那才合乎西洋「幽默」的身格。
  • 魯迅與徐懋庸為何絕交?
    魯迅,思想家、文學家,1881年生人。兩人如何成為至交,又因何絕交?本文為您一一回答。 1936年,魯迅逝世後,徐懋庸為他寫了一副輓聯:敵乎友乎?餘惟自問。知我罪我,公已無言。那麼,徐懋庸和魯迅究竟是敵人,還是朋友呢?這還要從徐懋庸的成名之路說起。
  • 魯迅的兩任妻子,一生背道而馳,餘生相互取暖
    但是為什麼我說魯迅不至於到徐志摩和郭沫若的地步呢,因為他從沒有在物質幫助上拋棄過朱安。對於郭沫若和徐志摩來說,家中的那位土掉渣的妻子是眼不見心不煩。而對於魯迅來說,朱安的存在給了他不小的精神壓力,每一個人生階段,他都要思量,如何安置這位老家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