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性行為、觀點的正態分布曲線中,兩性重合的程度非常多,說明男性和女性的相似性遠大於差異性。
因此,像「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的論調,恐怕是無稽之談。
而性別角色,即社會文化所期待的兩性應有的「正常」行為模式,才是拉開兩性差異的最大「幕後黑手」。
全世界的社會文化都會在不同程度上,促使兩性朝著人們期待的方向發展:男性具有陽剛之氣,女性應當溫柔細膩。
研究者將與工作、任務相關的「男子氣」才能,如自信、獨立、能幹,稱為工具性特質;
將與社交、情感相關的「女人味」才能,如熱情、敏感、友善,稱為表達性特質。
在現代社會中,只有一半的人符合刻板的性別角色期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向「雙性化」轉變,同時擁有工具性和表達性特質。
舉個例子:在職場,這類人能夠強悍而有效地捍衛自己的權益;回家後,他們也能夠輕聲細語地撫慰心情低落的孩子。
社會文化對女性的角色期望,抑制了她們成就一番事業的渴望;同樣地,對男性的角色期望,也剝奪了他們本可以成為體貼丈夫的能力。
比如,大丈夫和小女人的結合雖然符合社會的傳統認知,但是,當妻子長期感受不到丈夫的溫情和關愛時,她對婚姻的滿意度會逐漸降低。
而處事風格、能力相近的雙性化夫婦,一般會比傳統型夫婦更加融洽幸福。
人與人之間產生吸引力的假設基礎是:對方對於我們有獎賞意義。
獎賞意義可以包括:對方具有賞心悅目的容貌,與對方相處能獲得情緒價值,或是對方的金錢地位可以帶來物質利益。
人際吸引最基本的原則之一是:同性相吸。
我們會喜歡與自己相像的人,共同點越多,彼此越喜歡。
有時,我們也會喜歡一個「理想自我」,也就是說,你喜歡的人身上具有你想擁有的特質。
當人們用自己的優勢去換取對方的另一種優勢時,「相異相吸」 的情況也經常發生。
比如,有些男性更在意女性的容貌身材,有些女性更在意男性的經濟實力。
如果將長相、才能、財富、名望等都看作商品,人們會傾向於追求交易公平,選擇和自己旗鼓相當的伴侶。
然而,當你遇到一個過於優秀的人時,你可能僅僅是欣賞,並不會喜歡上他/她。
這是因為:對未來伴侶的期望值=伴侶的吸引力×伴侶接納自己的可能性
這條規律揭示了:僅僅有吸引力不夠,我們更容易喜歡那些會接納我們的人。
但是,我們也不太會喜歡上來者不拒的人。最具有吸引力的未來伴侶,是那些拒絕大多數人、唯獨接納我們的人。
愛情被分為三個成分:
① 親密,具有理解、溝通、支持等特徵。
② 激情,特徵為性的喚醒和欲望
③ 承諾,指投身於愛情和努力維護愛情的決心
愛情的表現形式有多種,其中常見的是浪漫型和陪伴型。
書中的調查結果顯示,即使是努力維護著婚姻的伴侶,愛情中的激情成分也會在婚後兩年左右消失。
因此,「乍見之歡不如久處不厭」,這句話是有一定依據的。
那些因激情而選擇結婚的浪漫型伴侶,他們從愛戀中得到的興奮和快樂更多,但從長期來看,其婚姻穩定度是不如陪伴型的。
所以,合理的愛情策略是:享受激情,但不要把它作為維持愛情關係的基礎。
如果你發現自己對伴侶急迫的欲望逐漸變成平靜而深厚的友誼,不必奇怪或失望,這一轉變可能會使你們的婚姻更加長遠和穩定。
在面對親密關係時,有四種依戀型人格。
認知決定了我們的感受和行動。
安全依戀型的人會傾向於寬容積極地對待親密關係,而其他三種不安全型的人則較為悲觀消極。
依戀型人格形成於我們的童年時代,也有少數人經歷嚴重的失戀打擊後,會由安全型轉變為不安全型。
雖然不安全型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會遇到更多阻礙,但運用合理的溝通、表達方式(書中有很多乾貨),會大大避免負面情緒的產生和輸出。
與其他類型的科普書不同,儘管神秘的宇宙、量子力學也能給予我們無與倫比的思維享受,但它們畢竟太遙遠了,所留下的震撼力可能轉瞬即逝了。
這本書展現了人際關係的魅力和背後的規律,極大地衝擊了我固有的人際觀念,使我明白:學會施與並接受愛,是人生中逃不掉的必修課。
作者也指出,維持親密關係困難重重,但他還是竭力讓讀者相信,只要具備相處智慧和同心協力,我們是可以和伴侶幸福到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