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腰疼,很多老百姓第一想到的就是
是不是腰椎間盤突出了?
因為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如長時間伏案久坐、肥胖、不恰當的運動或外傷等,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年輕化。據統計,無症狀的成年人中,大約1/3存在不同程度的腰椎間盤突出。
很多腰疼的患者來門診就診時,骨科大夫常常讓患者平躺在床上,然後將患者的腿伸直緩慢抬起,有些患者如觸電一般,立馬疼得叫出聲來,這時我們的大夫反而「欣慰」的笑了:「很可能腰椎間盤突出!」
這麼神奇麼?!今天小編帶大家認識一下這個對於每一位醫生或醫學生都再熟悉不過的體格檢查—直腿抬高試驗。
直腿抬高的由來
關於直腿抬高,我們還得從坐骨神經痛說起。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人說自己患了「坐骨神經痛」,表現為從臀部沿大腿後外側向小腿和踝關節外側的放射痛,可因彎腰、提重物、咳嗽等動作誘發和加重。
古希臘時期,被西方尊為「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創造出「sciatica」 (坐骨神經)一詞,並將坐骨神經痛歸因於髖關節疾病;
1864年,法國醫生Lasegue在其所著的《坐骨神經痛的觀察》一文中提出了直腿抬高導致腰背疼痛的現象;
1881年,Lasegue的學生Forst詳細說明了直腿抬高對坐骨神經痛的診斷價值,並為了紀念老師,將直腿抬高試驗命名為「Lasegue徵」。
直腿抬高的檢查方法
1、讓患者仰臥位,雙下肢自然放鬆伸直。
2、檢查者先用一手託住患側的足跟,另一手按於同側的膝前,以保持膝關節伸直,然後徐徐抬起該下肢。
當髖關節屈曲至30-70°時(正常可達80°),若出現患側的下腰或臀部疼痛,並沿著坐骨神經的通路向遠端放射,則判定直腿抬高試驗第一步陽性。
3、直腿抬高出現疼痛後,屈髖的角度不變,再將膝關節略微屈曲使坐骨神經鬆弛,若疼痛隨即消失,則判定直腿抬高試驗第二步陽性。
4、在直腿抬高前兩步陽性時,將患肢稍放低, 使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然後用力向足背屈,若疼痛復又加劇,則稱為直腿抬高加強試驗。
Tips:
直腿抬高試驗時,可先做健側,後做患側,以便了解下肢正常可抬的高度,便於與患側對比。如果健側抬高引起患側痛,提示突出物緊靠神經根腋下;如健側抬腿引起健側痛,則提示有較大的中央型突出。
直腿抬高的原理
通過這張圖片,我們可以看到神經在椎管內硬膜囊內外的分布走形以及出椎間孔情況。
正常情況下,做直腿抬高后,神經根在椎管內外有一定的上下活動空間,可貼椎管前壁可上下牽拉活動2-4mm。
當做直腿抬高小於30°時,椎間孔內的神經根處於靜止狀態,30-70°時坐骨神經受牽拉,神經根在椎間孔內發生移動,到70°後移動停止。
由於不同神經根出椎間孔的位置不同,不同的神經根移動範圍也不同,其中,移動度最大的是S1神經根為4mm,其次是L5神經根為3mm,L4神經根發生小幅度的移動,僅移動1.5mm,L2和L3神經根基本上沒有移動。
當腰椎間盤破裂,髓核組織被擠出,突向椎管內,壓迫神經根,使神經根處於固定或半固定狀態,且此時神經根在炎性因子刺激下處於高敏狀態。因此,做直腿抬高30-70°時,炎性神經根被牽拉,難以向遠端移動,誘發坐骨神經痛。
Tips:
如果服用過某些藥物,如激素類藥物、鎮痛藥、肌松藥、鎮靜藥或活血止痛類中藥等,直腿抬高試驗的陽性率會明顯下降。
直腿抬高不同角度的意義
1、直腿抬高30°附近出現疼痛:一般不呈放射痛,而多為大腿後側的牽扯痛,這是由於膕繩肌損傷後反射性緊張痙攣所致。
2、直腿抬高在30-70°出現疼痛:多表現為腰痛及同側下肢的放射性痛,高度提示腰椎間盤突出症處於急性發作期。
3、直腿抬高70°以上出現疼痛:可判斷放射痛不一定來源於神經根部,可能多起源於臀部及髖關節周圍,應高度懷疑梨狀肌損傷或骶髂關節病變。
直腿抬高還有治療作用?
直腿抬高是訓練大腿肌群特別是股四頭肌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膝關節及其以下部位術後常採用的鍛鍊方法。
有研究報導,平臥位直腿抬高30-45°時神經根緊張,由45-90°時神經根鬆弛,能隨下肢運動而上下移動0.5~1.0 cm,由此提出術後直腿抬高運動,使神經根緊張、鬆弛、上下移動促進神經根本身的血液循環,有利於神經根的炎性反應及早消退,避免局部組織在修復過程中產生粘連。
Tips:
直腿抬高訓練除了大腿前側肌群用力外,大腿後側肌群及臀部肌群也需要用力,以更好穩定小腿,防止股直肌及髂腰肌持續過度用力導致疼痛及肌緊張。
小結
所以,各位看官,你們還再小看這麼簡單的直腿抬高麼,它既能用來診斷疾病,也能用來康復鍛鍊,更有很多愛美健身達人用來塑性增肌,但仍有更多的秘密等待挖掘哦~
唯醫骨科,每天更新骨科科普知識,讓您看到既貼心實用又放心靠譜兒的小知識。
如果您或家人朋友有骨科相關困擾,請把「唯醫骨科」推薦給他們,送上一份健康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