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
電影、電視劇的播出,會帶動小說的發行,就像錢鍾書先生的小說《圍城》,是通過電視劇的播出,帶動小說的熱銷,其中很多經典雋永語言深深印在讀者腦海中。
看過一本書寫到:戰國時期的思維模式與現在一樣。電視劇《大秦賦》的播出,讓人又重新回到烽火連煙的戰國時代,對秦朝歷史又重新了解。一個時期對歷史人物的塑造都各不相同,記得批林批孔的時代,法家韓非是正面形象,秦始皇是正面形象,六國貴族都是被鎮壓的反面形象,李斯是一個小丑形象,害死法家韓非,現在給之的結論為德不配位,似乎每次政治鬥爭都使用借古諷今的手段。
現在看來,從局外人的角度看看歷史,每個歷史人物都有局限性,就像李斯,總諷刺呂不韋是商賈出身,眼界短淺,只知道自己撈權回本。實際上李斯也是如此,嬴政活著時權傾朝野,嬴政幸虧早死,如果活得久,李斯也有危險,這就封建社會定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戰國時期的人們都沒有道德感,只有爾虞我詐,互相利用,所以封建社會兩千多年沒有絲毫進步,所以要推翻它,雖然封建制度推翻了,還去要進一步清除人們頭腦中的封建殘餘思想。
附圖:209《無問西東》油畫系列之二百零九 煉丹與焚書 60*80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