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於AI財經社旗下醫療大健康品牌「健識局」,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立普妥、絡活喜買家疑似確定。
據多家媒體報導,輝瑞公司正就合併非專利藥業務與邁蘭(Mylan)談判,如果談判成功,則將促成全球低價藥巨頭的誕生。而輝瑞和邁蘭將分別持有超50%、40%以上股份。
而此前,輝瑞普強擬將旗下立普妥、絡活喜等大批過專利期王牌產品出售的消息,已經在業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包括邁蘭、梯瓦在內的多家全球仿製藥巨頭均為熱門候選公司。而無論哪家公司最終中選,無疑都將給國內仿製藥市場,甚至全球仿製藥市場帶來巨大震動。
財報顯示,2018年輝瑞營業收入達到536億美元,在製藥巨頭中排名第三位;而總部設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邁蘭,則以旗下超過7500個品種,實現2018年總營收114.34億美元,位列全球仿製藥企業榜首。
二者合作可謂強強聯合。業界分析,如果報導內容屬實,且談判成功,則邁蘭的業務範圍將進一步擴大,觸角進一步延伸,而輝瑞的過專利期藥業務將直接上市,迎接更大發展機遇。
健識局就此事真實性及最新進展向輝瑞相關負責人求證,得到的答覆是「未被授權對此發表評論」。
涉事品種立普妥、絡活喜、西樂葆、樂瑞卡、左絡復、怡諾思、卓樂定等均為暢銷產品,前6個品種2018年全球銷售額達到93.51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增長率超10%,為相關業務增長提供了有力驅動。
而隨著4+7帶量採購等改革措施的持續推進,進口過專利期原研藥的「超國民」地位已經消失,在未來持續降價、市場萎縮壓力下,分析人士認為,輝瑞等跨國公司就此項業務尋找新的發展機遇也在情理之中。
未來越來越多過專利期原研藥將迎來全面降價。
強強聯手,立普妥等王牌藥或再創輝煌
據報導,輝瑞剝離的非專利藥業務與邁蘭合併後的新公司,預計年銷售額將超過200億美元,將成為全球低價藥巨頭。輝瑞普強的全球總裁高天磊(Michael Goettler)或將出任新公司的CEO。
因而,此次合併也被業界視為輝瑞深耕成熟藥市場的又一次突圍之舉。
此前,受帶量採購等政策影響,包括輝瑞立普妥、絡活喜在內的過專利期進口原研藥市場和價格都面臨巨大衝擊,特別是在國家醫保局此前提出的醫保支付方案中,未來2-3年內,在醫保支付槓桿撬動下,相關產品所受影響都將逐步顯現。
在此基礎上,不止輝瑞,GSK、阿斯利康、禮來等跨國藥企,都在拋售其昔日王牌藥。而從上述合併方案看,分析人士認為,輝瑞對自身非專利藥市場仍然寄予厚望。
事實上,早在立普妥在首輪4+7帶量採購失利之後,已有多次向基層市場發力之舉,特別是今年5月底將成熟藥業務全球總部落戶上海。
即便此次將立普妥、絡活喜等王牌藥與邁蘭合併,輝瑞也並未放棄主導權,仍對新公司掌握更多股份。這也意味著,輝瑞此次所謂「出售」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剝離,反而大概率將藉助仿製藥巨頭的渠道,以低價殺入市場奪回更多陣地,中國市場無疑是其中重要一環。
早在2012年,立普妥專利過期後不久,邁蘭仿製的阿託伐他汀鈣片就已經獲FDA批准上市,曾經對原研藥市場形成了首輪衝擊。數據顯示,2016年,阿託伐他汀鈣片全球銷量1400億美元,而立普妥當年銷售額17.6 億美元,僅為巔峰時期的15%左右。
在今天越來越多仿製藥參與競爭,以及即將失去中國市場優勢的形勢下,分析人士指出,二者的強強聯合,這些王牌藥又無疑會在低價藥市場殺出一條新路。
巨頭入局,萬億仿製藥市場將迎來巨變
據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此前測算,我國仿製藥市場規模2016年即超過9000億元,預計到2020年可達14116億元。
在此基礎上,中國市場一直是仿製藥巨頭們青睞的對象。
以此次合併案的主角之一邁蘭為例。早在2018年,就曾傳出其收購諾華在中國(大陸及港臺)、泰國和韓國的B肝藥品素比伏業務,特別是在中國市場,設立一家全資子公司持有並經營素比伏資產和業務的消息。此後(2018年9月)邁蘭還曾宣布進軍中國健康消費及OTC市場。
同步,印度的仿製藥企,如安若維他、阿羅賓度製藥、瑞迪博士等,也紛紛已投資建廠、申報上市等途徑做好進入中國市場的準備。
而在帶量採購,仿製藥臨床替代原研藥的政策導向下,仿製藥巨頭進入中國市場的意願也更加強烈。
就在前不久(7月16日),印度仿製藥巨頭西普拉的歐洲分公司剛剛宣布,將與江蘇創諾製藥有限公司成立合資公司,作為西普拉在華的分公司,以西普拉擅長的呼吸領域產品為主打。
6月28日,康哲藥業獲得印度太陽製藥授權,用於乾眼症治療和牛皮癬生物治療的兩種處方藥進入中國市場。此前,美國是太陽製藥的最大市場。據其創始人所說,未來中國市場將是其新的發力點。
根據6月份國家藥監局官網消息,中國和印度的藥監部門還在上海召開交流會,中印醫藥產業合作也是其中重要交流內容。業界分析,以此為基礎,仿製藥大國印度來華爭奪市場的進程將進一步加快。
可以看到,儘管早已布局,但目前邁蘭在華似乎仍未設置子公司,而未來藉由與輝瑞的合作,其打入中國市場的道路也將更加通暢。在此影響下,我國萬億仿製藥市場也將迎來一場巨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