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臨床:化瘀五法!(臨床借鑑)

2021-02-07 洪磊醫道

高手臨床:化瘀五法!(臨床借鑑)

1

化瘀化痰法

瘀為血滯所成,痰為津液所化。津血同源,故津血為病,則有可能痰瘀並結。尤其病有癥塊、病久不愈、瘤疾頑症,多有痰瘀並結情況。《靈樞·百病始生》云:「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景嶽全書》亦云:「塊乃有形之物,痰與食積死血而成。」說明了積塊的形成是痰瘀並結的結果。張仲景治癥瘕積聚之證也以痰瘀同治立方,其所用大黃蟅蟲丸等為治痰化瘀為劑。

錢師受前人啟發,凡瘀血日久,或肉癭、石癭,或癥瘕痃癖,或疼痛持續兼有痰證者,均用化瘀化痰之法治之。有塊者,用《外科正宗》海藻玉壺湯合《宣明論方》三稜湯(三稜、白朮、莪朮、當歸、檳榔、木香)合方化裁。

常用的化瘀藥有三稜、莪朮、石見穿、乳香、沒藥、當歸、川芎、赤芍等。其中三稜、莪朮、石見穿多用於有塊者;石見穿、乳香、沒藥等多用於久痛者。化痰藥常用海藻、昆布、茯苓、半夏、膽星、貝母、米仁、土茯苓之類。其中茯苓、土茯苓、海藻、昆布、米仁等須用24~30克以上。

2

化瘀解毒法

瘀可致毒,《溫熱逢源》曾指出:「留瘀化火」,瘀血凝結於經絡,久則血毒由生,此其一。「熱毒內壅」絡氣阻遏「(陳平伯),血脈不利則成瘀,此其二。又有伏火前血致瘀者,正如何廉臣所云:」清火兼通瘀者,因伏火鬱蒸血液,血液煎熬成瘀,「此其三也。證之臨床,留瘀化火,火毒致瘀,多見於中醫心、肝、肺、胃、膽等藏瘀證及溫病瘀證。

錢師對此類瘀毒相兼病證,均採用化瘀解毒法,但有偏重不同。對留瘀致毒者,以化瘀為主,解毒為輔,佐通下。其通下法的運用,源於何廉臣」瘀血化火宜通下「之論,常用桃仁、瓜蔞仁、當歸、麻仁潤下、緩下。若大便乾結,用天花粉、制川大黃配伍運用。對火毒致瘀者,以瀉火解毒為主,化瘀為輔,佐以養陰。其化瘀藥多用丹皮、赤芍、丹參、桃仁、紅花等,其中丹皮、赤芍須用24克以上,丹參須用30克以上。解毒藥常以二丁湯(蒲公英、紫花地丁)化裁加味。若肺部瘀熱者、加石葦、七葉一枝花等;若肝經瘀熱者,加白花蛇舌草、地骨皮等;若肝胃腸瘀熱者,加龍葵、土茯苓等。

3

化瘀散結法

此法有二,一為調氣化瘀散結;一為軟堅化瘀散結。後者多與前者伍用。

錢師認為瘀血形成的基本機理是氣失調達。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鬱者,血之賊也「(陳修園)。」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不行「(《壽世保元》)。故血瘀證儘管病因兼證各有差異,但氣滯實為各種瘀血證的病變基礎,而肝氣的調達與否又起重要作用。因肝主疏洩,調情志,主一身之氣機通暢,故錢師主張化瘀須兼疏肝調氣,亦須選用一些引入肝經的藥。其在化瘀時,常選枳殼、木香、佛手、枸桔李、川楝子、鬱金、八月札、青皮、陳皮等藥加入。其中枸桔李、八月札、佛手片三味尤多伍用,錢師曾雲,此三味尤為調氣良品,枸桔李行氣之功較強,與化瘀藥配伍,當為首選。查《本經逢原》記載:「枸桔,辛溫無毒。……破氣散熱之力過之,……治胃脘結索痛。」錢師師古而不泥古,凡一切結痛瘀證,均以化瘀藥配伍運用,臨床觀察效果較好。

4

化瘀搜剔法

在臨床瘀血證的治療中,錢師善於將化瘀藥與蟲類藥相配伍,以搜剔臟腑經脈絡道之瘀。其所用化瘀搜剔法,源於清代名醫葉天士。葉氏謂「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緩攻」,對宿邪所致之病,當用蟲類搜剔絡道之瘀,其原理是取「蟲蟻迅速飛走之靈」,「俾飛者升,走者降,血無凝著,氣可宣通」,所以搜剔經絡之風溼痰瘀莫如蟲類「。錢師對此論十分讚賞,他不但對四肢經絡瘀證用蟲類,而且對人體內臟瘀證亦用蟲類。其常用者有天龍、僵蠶、蜈蚣、地龍等,尤其天龍(守宮)用得特多,凡腦部瘀證,胸腹瘀證,包括肝膽、胃腸、盆腔等瘀證均可用之,少則2條,多則4條,從小劑量開始,只要是久瘀頑症,臨床未見不良反應。對於腦部瘀證多用僵蠶配川芎;對四肢之瘀證多用蜈蚣配赤芍,對有精神症狀之瘀證多用地龍配桃仁。

5

化瘀扶正法

首先,氣不足則血不行,血不行則瘀難化,故對氣虛血瘀,當遵「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的治療原則,給予補氣化瘀。其次,由於化瘀之品大多是耗氣之峻劑,故對血瘀患者,即使無明顯氣虛,也應在化瘀的同時,佐以補氣。再則,補氣與化瘀同用,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正如張錫純所云:「參、芪能補氣,得三稜、莪朮以流通之,則補而不滯,而元氣愈旺。元氣既旺,愈能鼓舞三稜、莪朮之力以消症瘕,此其所以效也。「故錢師力主化瘀補氣並進,以扶正祛邪。他善用補陽還五湯、當歸補血湯、胃風湯(人參、白茯苓、川芎、肉桂、當歸、白芍藥、白朮)等方化裁。在化瘀藥中,每每加入人參或黨參、黃芪之品。

(轉載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刪除!)

掃描  二維碼   關注  洪磊醫道  歡迎您關注

相關焦點

  • 高手過招:中醫臨床戰「痤瘡」
    作者/餘浩 ⊙ 編輯/王超編者按:《高手過招:中醫臨床實戰錄》由丁香園中醫討論版「高手過招」系列專帖整理而成,實錄了多位活躍在臨床一線的基層中醫師對部分常見病的認識和治療心得,以及針對這些常見病進行討論和爭鳴的過程
  • 白英,臨床用途
    清熱解毒,祛風利溼,化瘀。用於溼熱黃疸,風溼關節痛,帶下病,水腫,淋證,丹毒,疔瘡,癌瘤。根(白毛藤根):苦、辛,平。用於風火牙痛,頭痛,瘰癧,癰腫,痔漏。果實(鬼目):酸,平。明目。用於目赤,牙痛。我們來看他的臨床用途吧,常見的植物被挖掘的用途比較多。臨床應用在臨床應用方面,最常見的是白英被用來治療癌症.同時,它還被用來治療膿耳、炎症及頑固性類風溼性關節炎,效果都不錯。
  • 丹參片的臨床新用
    複方丹參片具有活血化瘀、芳香開竅、理氣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冠心病的胸悶、心絞痛等。
  • 血府逐瘀湯的臨床應用
    為理血劑,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主治胸中血瘀證。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飲水即嗆,乾嘔,或內熱瞀悶,或心悸怔忡,失眠多夢,急躁易怒,入暮潮熱,唇暗或兩目暗黑,舌質暗紅,或舌有瘀斑、瘀點,脈澀或弦緊。血府逐瘀湯出自《醫林改錯》卷上,由當歸、生地、桃仁、紅花、枳殼、赤芍、柴胡、川芎、桔梗、川牛膝、甘草組成。
  • 多臨床,才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 可能有人會說,你不懂人體氣機運行,不懂五行生剋易經,所以只會盯著缺少的藥,真正的高手,是不用這些藥物也能治好些疾病的。請把高手的病例羅列出來,是看否所有的病例都不需要用到特定功效類別的中藥?比如兒科的高手是否從來不用消食藥?眼科的高手是否從來不用明目藥?中醫內科的高手是否從來不用化溼藥?
  • 高手過招:一本難得的臨床實戰用書
    讀了本書的部分內容,感慨即是書名,確實稱得上是「高手過招」。  送上點書內書外的閱讀,給您一個更直觀的了解。  我和丁香園版主們認識是一個偶然的機會。      《高手過招——中醫臨床實戰錄》馬上就要付梓了,我想會有許多讀者和我一樣期待!感謝本書作者們給我一個先睹為快的機會,感謝各位「斑竹」的信任與厚愛!作為中醫人,對丁香園和「過招的高手」我是心存敬意的!很多患者長期被痤瘡困擾,找中醫救治,常有大夫對患者說:「你這是上火了。」可下火藥吃了無數,病情還是未能徹底治癒,難道痤瘡真的就是上火這麼簡單?
  • 《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首發
    本報訊 (記者王 敬)12月4日,《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首發式在京舉行。全書共有3卷5冊,其中中藥成方製劑卷分上、下2冊,中藥飲片卷1冊,化學藥卷分上、下2冊。全書收載品種共11903種,製劑劑型共14538種,其中中藥成方製劑卷品種6500種,製劑劑型8490種;中藥飲片卷品種1003種;化學藥卷品種4400種,製劑劑型6048種。
  • 何紹奇教授臨床用方探析3則(骨質增生、前列腺、帶狀皰疹及方子)
    筆者深入探討了何紹奇臨床用方,玆傳承何紹奇臨床方藥運用,探討其辨治骨質增生方、慢性前列腺炎方和帶狀皰疹方,期求對中醫臨床有所裨益。1何紹奇辨治骨質增生方1.1骨質增生的臨床證候:骨質增生俗稱「骨刺」,可見於人體任何部位的負重關節,以頸椎、跟骨、腰椎、膝骨關節最為常見,是中老年人常見病之一,其主要臨床表現是患處疼痛,伴酸脹麻木,患者頗以為苦,
  • 優化臨床研究,加速新藥上市,生物藥臨床研究專題論壇順利召開
    、藥企和臨床資源合作等問題展開探討。他表示,生物類似藥與創新生物製品和化學仿製藥的臨床研究目的有所不同,生物類似藥的目的是證明其與參照藥在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方面的相似性,對應的臨床試驗設計圍繞I期的PK/PD比對試驗和III期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比對試驗來展開,評價指標主要是PK、PD終點、有效性終點與參照藥的相似性。
  • 升陷湯的臨床應用
    大氣學說是張氏在《內經》的啟迪下通過大量臨床實踐總結並創立的。他認為,大氣「以元氣為根本,以水谷之氣為養料,以胸中之地為宅窟。」張氏大氣學說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氣血理論,對於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餘臨床以此方治驗多例,深感其重要性及臨床用之效果良好,現舉例如下。臨床運用1、冠脈支架術後某男,67歲,2010年5月5日初診。
  • 臨床試驗|五大臨床進展你知道哪些?
    臨床試驗進展 1 實體瘤 康方生物CD47單抗啟動臨床 Insight 資料庫顯示
  • 厥陰病探究|厥陰本證分析及臨床運用
    從辨證思維的角度來看,專治不孕而不孕,不治不孕而孕之,提示中醫臨床辨治要善於變通。現在臨床上之所以出不了大師級的中醫,我們之所以臨床處理不好疑難重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辨證思維出了問題,思維太僵化了。
  • 高建忠 | 臨床我多喜歡用調和法
    中醫治法雖有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我在臨床上卻常歸納為三法,即補法、瀉法和調法。
  • 薏苡附子敗醬散臨床運用!
    二可利用走而不守之性,促進氣血流通;臨床運用: 1、潰瘍性結腸炎   臨床主要表現:腹痛、黏液樣便或膿血樣便、裡急後重,便秘與腹瀉交替發作,病情呈慢性反覆發生;中藥內服加味薏苡附子敗醬散:制附子3~6 g,薏苡仁15~30 g,敗醬草15~30 g,炙乳香、沒藥各4~8 g,白芷9~12 g,白芍10~20 g,生甘草9 g。
  • 百方辨解:活血化瘀第一方
    血府逐瘀湯組方有三個特點。赤芍與川芎助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為臣藥,要少用。而行氣之枳殼、桔梗為佐藥,亦應輕用。其中柴胡用量為3g,防止昇陽太多。方中的牛膝用川牛膝為好,引血下行之力強。本方即桃紅四物湯與四逆散的合方(枳實、柴胡、白芍、甘草),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而養血,四逆散和血而疏肝,兩方合用組方之巧可以借鑑。
  • 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四期臨床優勢病種系列青年沙龍在京舉辦
    3.從基礎和臨床的角度討論膜性腎病的高復發率,中醫或者中西醫降低復發的方法探討,復發後應選擇中醫治療,還是西醫治療?可結合自身臨床、科研工作具體闡述。芮紅亮近年來膜性腎病治療進展很大,但依然存在復發率高和部分患者療效不佳的問題,部分由於發病機制不完全清楚。
  • 臨床啟發+樣本管理+巧妙設計=SCI 丨臨床科研
    臨床醫生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總是會碰到不同的患者,可我們怎樣將其和科研有效地、結合起來,這就需要完美的利用臨床醫生的自身優勢,做到「詳細、管理、巧妙」這三點,就會發現臨床醫生,發SCI不是問題。關於「詳細、管理、巧妙」具體怎麼做,在文章最後給大家詳細說明。今天我們以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Immunology雜誌(IF 3.532)的一篇論文為例分享解析。
  • 龍華醫院中藥新藥「參芪麝蓉丸」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臨床試驗
    由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脊柱病研究所和上海和黃藥業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中藥6.1類新藥「參芪麝蓉丸」 近期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的臨床試驗許可,臨床試驗受理號為CXZL1900016。
  • 竺友泉:10味中藥和6個經驗方之臨床用藥用方經驗
    香附臨床應用較廣,只要運用得當,可以用治多種疾病。二烏 藥性味:辛,溫。烏藥能散諸氣,常用於胸滿腹脹等症。在臨床應用烏藥配蘇葉、桔梗治療心腹氣痛。竺老大夫在臨床曾以驗方烏藥配川芎試用治療氣厥頭痛,有一定的療效。烏藥又可用於因腎寒引起的小便頻數,尿有白濁等症。三紫 蘇性味:辛,溫。
  • 活血化瘀頭風止,無意插柳柳成陰
    根據上述症狀辨為瘀血,選擇劉保和老師《西溪書屋夜話錄講用與發揮》裡的化瘀靈方。原方是旋覆花10g、當歸10g、鬱金10g、茜草10g、澤蘭10g、桃仁10g、柏子仁10g,七味藥。吾考慮病程日久,服湯藥百劑不能堅持,將原方打粉製成水丸。每次5克,每日2次,衝服。6月10日複診,病人已手不麻木,胸痛好轉,大便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