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大秦帝國有著一種神聖的崇拜。」這是《大秦帝國》的作者孫皓暉先生在書序中的一句話,看完這套書以後,呼之欲出的是源於靈魂最深處的震撼,一直有一種想把這部書介紹給每一個人的衝動,這想法由來已久,我想根源於一個炎黃子孫心底共同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罷。
大秦帝國興亡沉浮的五百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自由奔放、充滿活力的黃金時代。孫皓暉先生說,在那個時代,戰爭規模最大,經濟改革最徹底,權力爭奪最殘酷,文化爭鳴最激烈,民眾命運與國家命運的聯繫最緊密。
創造的各種奇蹟最多,湧現的偉人最多——試問,舉凡中華上下五千年,誰與比肩?在那個時代,名將輩出,大才如雲,英主迭起,舉凡中華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捲入了這場全面徹底的大競爭之中!經濟、政治、軍事、文化,舉凡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在這種大爭之中碰撞出了最燦爛的輝煌!下面,就讓我們跟隨孫皓暉先生的腳步,重溫那段瓦釜雷鳴的輝煌歷史。
我讀秦孝公:千載一君,任人唯賢
面對父王新逝,魏國又在一邊虎視眈眈,而國內國庫虧空多年,百姓也早已貧困不堪的棘手情況,剛剛榮登新君之位的秦孝公便毅然決定將秦國經過多年徵戰收復的函谷關拱手送給魏國,只求秦魏二十年的太平。這一決定,舉國震驚,而秦孝公當時只有一句話:二十年後,秦必大出!到時,今天所交之城定當全數奪回!隨後,魏王在上將軍龐涓的建議下,召開六國會盟大會,共商分秦大計。
國恥何其昭昭!秦國避免了滅頂之災,可是誰也沒有想到,救災這件事的進行當中,秦孝公竟讓櫟陽城的石工白駝,刻「國恥」二字立於政事堂,自己斷指血書:國人永志,六國分秦是為國恥。天下卑秦,醜莫大焉。國恥昭昭,秦孝公在告誡自己,在告誡國民,莫忘國恥!國恥猶恨!
為了一心強秦,秦孝公親書求賢令,幾經周折終於發現具有經天緯地之才的商鞅。兩人徹夜暢談,秦孝公終於看見了秦國強大的希望,於是他在商鞅的要求下立下誓言:強秦,是我的終生大夢,為了這個夢,我雖九死而無悔。他與商鞅二十年生死相扶,從未對商鞅有過一絲一毫的猜忌,堅實厚重的的秦孝公,從來都不怕商鞅的光芒淹沒了自己,從來都是義無返顧地苦心周旋,為商鞅盡力掃除所有障礙,這才有了秦國歷史上乃至戰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成功的一次變法,這才有了秦國完成統一大業最堅實的基礎。心胸廣兮勝四海,親唯賢兮過聖君!千古一君,英主兮唯孝公!
我讀商鞅:法聖天神,忠魂不滅
為了更好地了解秦國的具體國情,他親身涉險,一個木拐,三個月隻身深入秦國西部邊陲的貧荒之地。風餐露宿,他無怨無悔;
為了更好地展開變法,他三度親面秦孝公,通過老子的黃老之學,孔子的禮治之學,終于堅定了秦孝公要在秦國徹底變法的決心;
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讓變法取得實效,讓秦國脫離困境,他樹木百金立信,他殺罰果斷,法理不容人,法治不容一絲的踐踏;
為了讓變法能夠取得長久的實效,他不惜個人的生命安危,慷概悲歌,毅然赴死;
為了秦國的國家安危,為了擺脫山東六國的牽制,為了徹底地剷除秦國的頑固舊勢力,他完全將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而慷慨激昂。
商鞅被車裂的那一天,商於十三縣的萬千民眾進行活祭:
商君商君 法聖天神 忠魂不滅 佑我萬民
商君商君 三生為神 萬古不朽 豐碑我心
上大夫景監更是在刑場高聲宣讀祭文:
「嗚呼!哭我商君,萬古強臣……人神共憤,山河同悲!」
而商君卻在刑場上彈奏起琴來:
天地蒼茫 育我生命 一抔黃土 擁我魂靈
有情同去 遨遊蒼穹 千秋功罪 但與人評
何其雄哉!何其壯哉!何其痛哉!何其悲哉!商鞅變法的短短二十年,讓大秦從一個落後、蠻荒的邊陲弱國一舉成為戰國時期的大邦。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商鞅:「天資刻薄人也!」可是又有誰真正地知道商鞅變法時的那段歷史,又有誰真正地了解商鞅變法時秦國所面臨的是怎樣的困境。大哉商鞅!偉哉商鞅!
我讀白起:秦國長城,殺神戰神
秦武王因強舉九鼎而命喪黃泉,為了接回在燕國做人質的太子嬴稷,白起慷慨應命,深入燕國將太子迎回大秦,並且幫助太子平定內亂。山東六國又一次結成聯盟,舉大兵六十萬,連同輜重部隊,人數更是多達一百萬!而當時的秦國舉全國的兵力剛剛三十萬。秦國危矣,白起臨危受命,統領全軍兵分五路,一個月,狂飆拔城,把河內的六十三城全數攻下。江峽大戰,白起率領秦軍水陸破楚,秦國一舉達到全盛時期。
對峙上黨,秦楚兩國雲集了過百萬的大軍。白起臨危受命,最終,趙括中箭身亡,趙國剩餘的二十萬大軍全數投降。考驗白起的時刻到了!戰國時的形勢誰都清楚,秦國根本無法萬無一失地融化掉一支如此巨大的成年精壯軍隊。
一來秦國根本沒有那麼豐盈的國庫養活數量龐大的軍隊,二來二十萬趙國大軍一旦謀反叛變,也將會對秦國造成致命的打擊。所以唯一的選擇就只剩下殺降!一旦做了,天下便會舉起天道人道的大旗,將你永遠地埋葬在可怕的歷史詛咒之中,如此而已,豈有他哉?那時名將將變做猙獰的屠夫,戰神將變做萬劫不復的惡魔。
青史聲譽安在?然則不走這一步,便是君臣失和和國家動蕩,在經過謹慎的度量和考慮之後,白起毅然決定了殺!殺,需要有多大的勇氣?殺,需要承擔怎麼樣的罪責與罵名?殺,需要面對怎麼樣的詛咒和詆毀?但白起知道哪一種選擇最好。英雄無悔,英雄不怨,歷史永遠都不會磨滅英雄的千秋功業。雄哉!白起!
在大秦的歷史群像中,還有傾萬貫家財而助嬴異人榮登新君,並幫秦始皇嬴政登君的呂不韋;縱橫戰國,破蘇秦連橫的張儀;始終對白起永遠相信,力薦白起的魏冉。除了秦國的名將,英主,智臣之外,還有馳騁戰國七大國的布衣呂仲連;舍田家萬貫家財而救齊國於旦夕之間的田單;配六國相印,在六國推行連橫的蘇秦;在趙國毅然掀起胡風風暴而讓趙國一舉成為可以和秦國相比肩的趙武靈王……在這裡,你所能看到的,你所能感受到的,都是來自靈魂最深處的震撼。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這是一句激勵了秦國無數代國君,大將,權臣和秦國所有百姓的話。秦國的每一個人都把它當作自己的最高座右銘。
與中國春秋時代大體同步的古希臘文明,溫和脆弱嬌嫩。雖然開放得多姿多彩,卻缺乏一種強悍的張力與堅韌的抵抗力。
所以,在羅馬軍團的劍盾方陣面前倏忽崩潰滅亡。這是一個文勝於質的民族的必然悲劇。幅員遼闊的羅馬帝國,則是鐵馬劍盾鑄成的剛性社會。她沒有汲取希臘文明融匯改造自身,本民族又缺乏豐厚淵深的原生文明。所以,她在歲月浸蝕中無聲無息地解體了。這是一個質勝於文的民族的必然悲劇。
大秦帝國,創造了博大精深的文明體系,又具有強悍的生命張力與極其堅韌的抵抗力。自然條件的嚴酷、內部整合的激烈、野蠻部族的蠶食、強大外敵的入侵、意識形態的較量、各種文化的滲入,都遠遠未能撼動她的根基。
秦帝國興亡沉浮的四百多年中,華夏文明歷經千錘百鍊而爐火純青,具有無可匹敵的獨立性與穩定性。秦帝國時代創造的原生文明,使中國人在2000多年中歷經坎坷曲折而沒有亡國滅種。
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拜佔庭帝國、成吉思汗帝國……一個一個,灰飛湮滅,俱成過眼煙雲,這些帝國所賴以存在的民族群也都淹沒消散到各個人類族群中去了……惟有中華民族,一個黃皮膚、黑頭髮、寫方塊字、講單音節的族類,所建立的國家始終是以其原生文明為共同根基的國家。
作者力圖再現那個最值得中國人驕傲的、充滿英雄主義與進取精神的時代。
作者力圖再現帝國先民們在粗礪簡樸的生活方式中本色奮發的生命狀態。
作者力圖再現大秦帝國艱難走出舊時代陰影,全力開創新文明的滄桑巨變。
尋中華之根,藉傳統節日之風,僅薦此書,我想與你共同揭開那個時代的光榮與夢想,呈現給新時代的華夏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