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靖之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自2009年《大秦帝國》「裂變」始,飽受摧殘的秦國如日方生,一片生機,歷經2013年的「縱橫」,到2017年的「崛起」,時至今日,這部系列劇已經陪伴觀眾十一個年頭。原名為《大秦帝國之天下》的《大秦賦》,醞釀的夠久了。
從孝公、商君求變,到惠文王圖強,昭襄王四面出擊……六世餘烈積於嬴政一身,一統天下,何其壯哉。照理說,《大秦賦》應該是帝國系列劇裡最出彩、最熱血的一部。可惜,沒接住。
《大秦賦》這部戲,算是中平。
1、資本市場造成的「陰陽不調」
《大秦賦》作為謀天下的收官之作,更側重歷史、軍事,其亮點應在於宏大的戰爭場面和縱橫捭闔的謀略。投資方是下了本錢的。八個月的取景拍攝,加上比前幾季更精良的CG畫面。在製作上,《大秦賦》獲得了好評。
其實,它可以拍成一部「和尚戲」。
所謂「和尚戲」,就是那些少有女性角色和愛情片段的戲。90年代很多歷史劇走的是這個路子,但今天行不通了。一方面是女權興起,二是今天的流量離不開情愛。但《大秦賦》在女性陣容和角色塑造上出了大問題。
《大秦帝國》前幾部也不乏感情戲。看看高圓圓飾演的白雪,純潔、溫婉而善解人意,她對衛鞅的愛意透出由內而外的美;再比如令人驚豔的姬狐,在公主的驕傲與小女子的痴情之間隨意切換,不得不佩服演員的功力。姬狐與張儀分別前的那個夜晚,那一句「我不走了。」令我潸然淚下,融化了多少男兒的心;寧靜出演的羋八子,浪則浪矣,但危難之時從不含糊。深明大義,盡顯一國之母的風範。
一對比,《大秦賦》幾個女性角色的表演簡直是在公開處刑。朱珠能勝任《鹿鼎記》的蘇荃,可神龍島主的壓寨夫人比不了一國太后,她的趙姬是只有一個「浪」字,跟呂不韋的眉目傳情甚至是為浪而浪,在百官和宗室面前拿不出一點威儀;嬴政身邊的侍女冬兒呢?美,卻是個大花瓶,毫無見識。謀劃趙國王位時,她居然能說出「趙偃是壞人」這樣的話來,還力主對人質的趙太子報復,如此蠢材怎能侍奉王駕;稍有些見識的羋華和齊國公主,其個性和魅力又太不突出。就這幾位能進組,大有可商榷之處。唯一的女戲骨鄔君梅,硬給塞到了華陽夫人這麼一個不鹹不淡的位置上,搭這幾位「後起之秀」的戲,真勉為其難了。
2、有鳥高飛、亦傅於天
「假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阿房宮賦》
能廣納六國人才,是秦成功的重要原因。一句「秦幣在手,何須擔憂」,讓劇中的李斯頓時對秦國增加了好感。秦國是愛惜人才,但這些人才的實用性在哪裡?我覺得沒演出來。
這點不單指《大秦賦》,這是整個《大秦帝國》系列的通病——所謂的「天下大才」,往往好空言,大而無當。這不是演員們的問題,是劇本的表現力不夠。
王志飛的商鞅論法,更多是在空論。「呂秀才」飾演的張儀,幾句話就改變了時局,「詐楚」一節簡直如兒戲。一直到「縱橫」階段,吳連兵老師飾演範睢,鏡頭給了很多情節表現他如何受辱,如何睚眥必報,但就是沒有詳細刻畫他的真才實學。是劇本辜負了這些好演員。
《大秦賦》這李斯一出場,是王綰也捧啊,呂不韋也誇啊,秦王也看重啊,「大才啊!」你大在哪裡啊?處理具體事情的能力在哪裡?這一點,真應該學學其他歷史劇。
就說《楚漢傳奇》吧,蕭何是理政之才,怎麼體現?人家就用了一個細節:在入漢中之前,只有蕭何特意去了鹹陽的府庫,拿到了天下州郡圖,還籌備了適宜耕種的土壤以及糧食、蔬果的種子,這一下就突出了這個人物的作用;韓信上位前吹了很多牛,怎麼確認其才?人家的編劇加了一個情節:韓信在擔任運糧官時,及時觀察到了物候變化,意識到穀雨季節提前來臨,改變了運糧通道,保證軍需供應。這就是細節的作用。再看看《大明1566》的海瑞如何審案,如何放糧賑災。《雍正王朝》的鄔思道、李衛怎麼清理弊政,一目了然。相比之下,《大秦賦》的編劇對於歷史政治的了解顯然太膚淺,太停留於表面了,這不是服道化的加分所能彌補的。
3、啼笑皆非的「敵國外患」
看的出來,《大秦賦》要和前幾部一樣,塑造一部「群像劇」。但從彈幕和評論區的反應來看,不盡如人意。過分地「秦吹」,過分地「弱六國」,把歷史劇拍成了爽劇。
前幾部戲裡,有李立群老師飾演的「大魏王」,看似無腦衝動,其實不糊塗。人家能意識到自己輕視秦國的錯誤,頗有自知之明;「鬼子專業戶」馬衛軍老師演的韓王,表面庸懦事秦,膽小無能,暗地裡也有自己的一份盤算;包括那個胖胖的、憨憨的,可愛的楚懷王,其實也是個精明之人,「昏」是有個度的。
到了這部《大秦賦》,六國君臣完全成了搞笑角色。郭開固然是奸臣,趙偃也是庸主,但在朝堂上歇斯底裡、吆五喝六,合適嗎?毛遂風評也嚴重被害,把趙國戲完全當喜劇演是不是有點過了?庸和傻還是要有所區別;黑子老師早年在《西遊記後傳》裡演的「無天」很受青睞,但其近年來似乎改了風格,這次扮演的楚考烈王就跟之前的任我行和歐陽鋒一樣,透出一股蠢萌蠢萌的勁,明顯用力過猛;印象最深的是韓王,扮演者鄒德江原本是相聲演員,記得小時候還看過他主持的「周末喜相逢」,所以我一看見鄒老師的韓王就跳戲。他也確實把韓王往「諧星」的方向在演。一國之君完全成了上躥下跳的小丑,這就是歷史麼?
4、「後繼無人」,最差的一代秦王
《大秦帝國》在秦王選角上,調子起的太高:先是侯勇老師的孝公,儒雅與鐵血並重,德與威集於一身,那是真正的人君表率;富大龍的惠文王,則是鬼才,那狡黠的小眼神裡透著從容與堅毅,那份殺伐決斷是獨一無二的;在「崛起」中,張博的王者之氣發揮到了極致——「寡人不要你們服,寡人要滅了六國」!醉酒之際,張博的「老」秦王與富大龍的「老秦王」神交相會,那一夜,也曾夢見百萬雄兵,何等英雄氣概!堪稱神來之筆。
前面是這些演員鋪墊的「六世餘烈」,結果始皇帝是這麼一個人選,張魯一接的住嗎,他接不住。就連本劇中,馮暉老師的孝文王和辛柏青老師的子楚,這兩個「工具王」存在感也比嬴政強太多了,尤其是辛柏青老師——「今日你若殺我妻兒,來日我一定親率秦軍攻破邯鄲,毀你宗廟,你趙氏全族上下一個也休想活。凡天下趙氏之人,皆要為我今日死去的妻兒償命!」簡直演技炸裂。
也許,張魯一也有過好的作品,但跟前面那些秦王的演技比,他實在是太弱了,被秒的連渣都不剩。我覺得年齡的問題倒是其次,因為張魯一的秦始皇,心理年齡似乎一直停留在13歲。歷史劇,不應該迎合中二少年的情緒去演繹王者,不應該以宅男的「霸氣」觀念為基準。始皇帝的威儀不是大眼珠子瞪出來的,一統天下的夢想不是用喊的。嬴政解決趙太后和呂不韋,最好不要弄得像青春期的叛逆少年對抗父母一樣。影視劇的歷史觀正在走向「幼稚化」。
說了這麼多,還是希望類似的歷史戲能夠更認真、更嚴謹一點。把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故事講好,任重而道遠。《大秦帝國》曾經也是一部好劇。希望《大秦賦》接下來的劇情也能夠向好,不要辜負了那個熱血的時代,不要辜負了那首《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戟矛。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