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潮溼、空氣溼氣濃度大,故而身體也難逃溼氣的侵害,像昏昏欲睡,身體沉重,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雀斑加重等等這些都是溼氣重的表現。
中醫認為:溼氣不除,後患無窮!因此身體除溼是很關鍵的一步。那麼,如何才能有效祛溼呢?
形象的說,溼是身體的垃圾,是粘滯的髒東西!體內有垃圾,必然影響身體整體的健康情況。
溼,有兩種,一個是自然界的溼邪(外溼),另一個是身體自己產生的溼邪(內溼)。
外溼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比如溼氣遇風則成為風溼,驅風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風溼,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時半會兒很難祛除。
現代人貪涼、熬夜、不愛運動,脾胃越來越虛,由此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脾的運化功能受到傷害,水溼聚積體內,形成內溼。
凡有內溼的人,一旦遇到溼度大的環境,裡應外合,極易引發身體不適。而且有內溼的人,吃再多補品都如同隔靴搔癢。
因此,祛溼是調理慢性病、擁有健康身體的關鍵,如何有效祛溼呢?中醫認為,除了自身所在的生活環境之外,脾胃的運化功能才是我們祛溼的根本利器。因為脾胃虛,溼氣才能產生,所以杜絕溼氣生成之源才是關鍵!而「四神湯」就是健脾祛溼的名方。
四神湯是中醫著名的健脾祛溼食方,其中「四神」是指:薏仁、蓮子、山藥、茯苓。
注意:四種食材的比例是1:1:1:1,約每味20克左右。
這四位「神仙」,匯集在一起後互相補遺,製成的湯水對人體具有健脾、養顏、祛溼、降燥等諸多益處,幾乎發揮出了「無敵」的功效,四神之名當之無愧。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隨伺在旁的四位愛臣、由於日夜操勞,加上舟車奔波、水土不服,因此相繼病倒,連御醫也是束手無策,不久有一道人幫他們開出了「蓮子、薏仁、淮山、茯苓等量燉豬肚」的藥方,四位大臣服下這藥方之後,沒過多久就痊癒了。
此後,每有官員南巡,皆以此方燉煮食物養身,久而久之,此方便以「四臣湯」為名在民間廣為流傳。當這藥方傳到臺灣之後,由於不清楚「四臣湯」的由來,並且「臣」和「神」的臺語發音相同,因此以訛傳訛而成為「四神湯」。
四神湯,以甘平為主,甘能治水,故能健脾和胃。
山藥以補虛為長;茯苓以去溼為長;薏仁有化溼之功,又能清熱,因為溼久會化熱,變成溼熱,薏仁最擅長清溼熱;蓮子養心安神為首功。
四神湯裡不但有茯苓化溼,還有薏苡仁來清熱,薏仁還能把溼氣轉化成津液,又有山藥蓮子補虛,且能鎮水,達到安神之功,使溼氣不再為害,從而整體調理身體,達到健康。
整體功效:祛溼清熱,健脾養胃,美白皮膚,補益心肺,調肝固腎。
1.煲湯:可以單獨煮,也可以加入其它任何你要煮的湯裡面,一起煮,因為四神湯的味道是甘淡的,不會影響其它湯的味道。
2.煮粥:將四神湯的材料配合糯米或大米煮粥,長期堅持。
3.做糕點:將四神湯材料打成粉狀,少量的加入到麵粉裡,發酵成饅頭包子,也可以混入餡料裡或者做成糕點。
人體一溼,百病兼得,溼非一病、百病兼之。
比如說風溼性關節炎、溼疹、包括某些頭痛、眩暈、失眠、高血脂、冠心病、中暑、帶下、痛風、洩瀉、中風、高血壓等等都與溼邪有關。
想要除百病,那就從祛溼開始吧。中醫經典祛溼方「四神湯」祛溼超管用,材料也很好準備,趕快準備去吧!
版權聲明
· 本文轉自中國中藥雜誌。由明醫公開課整理發表。轉載請註明出處。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於傳播和學習交流之目的,並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 投稿請添加明醫小文微信:mingyixiaowen
有其他感興趣的、想了解的、想學習的內容
請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