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副總裁齊彬:環境新聞報導是一個新聞「富礦」

2020-12-13 中國環境

  中國新聞網副總裁 齊彬:

  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和大家交流。我們現在處在一個湍流,處在一個迅速變動的時代,對媒體來講感受特別深。

  以前在北京坐地鐵,地鐵裡面是每人一張北京晚報,現在每人一個手機;以前大家刷的是微博,現在刷的是微信。現在我的體會是,視頻已經成為我們普通受眾獲取諮詢的一個最主要的手段。這是今年4月28日發布的中國互連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視頻用戶規模達到8.5億,佔總體網民數量的94.16%,各家媒體也都是把視頻作為自己的發展標配產品。

  四川有一份比較有名的報紙《華西都市報》,在早幾個年代和北京晚報、新民晚報、北京青年報這些報紙一樣,都在報業裡面非常有名,但是現在逐漸沒落了。他們現在做什麼?他們現在發展一個新媒體產品叫封面新聞,封面新聞的主打產品是封面視頻。前不久我聽他們老總講,他們所有的記者都必須得做視頻,文字記者、圖片記者都需要做視頻,現在媒體視頻號層出不窮,視頻已經成為各個媒體標配產品。

  雖然現在視頻已經成為一個媒體的標配產品,成為大家獲取資訊的一個主要渠道,但是還沒有完全到視頻大爆發的時代。我們說未來視頻將更加風行,為什麼?

  第一,智慧型手機技術發展日新月異,5G手機技術應用日益普及,以前我們上哪兒去要找wifi,現在不用了,以前看視頻很卡,現在不卡,越來越多的人擺脫wifi,我們獲取視頻的成本會越來越低,越來越便利。第二,我們很多人把拍視頻作為一個職業,生產的視頻供給會越來越多,普通人都可以成為一個視頻內容生產者,視頻內容會極豐富。第三,全國網際網路的網民普及率是64.5%,廣大的農村地區還有很多用戶正在逐漸加入成為我們視頻用戶的行列當中,而且農村網民的時間比我們城市網民的時間會更充裕。

  接下來,難得有這個機會,想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中國新聞社和中國新聞社視頻業務。中國新聞社是中國的兩家通訊社之一,也是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我們的職責使命主要是向海外介紹中國,我們的傳統業務是文字圖片以及對海外報紙的一些特殊合作,還有我們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新聞網等。

  最近這十幾年來,我們把視頻作為業務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目前中新社視頻採編人員是一百多人,總部有視頻新聞部,我本人就是視頻新聞部的負責人,我們有50人左右,當然這個人員還遠遠不夠,我們在所有的分設設立記者,境內所有的分社,還由美國等地有分社記者,我們從事視頻所有的人是一百多人,還有文字圖片記者都鼓勵他們發視頻,所以我們有比較健全的採集網絡。中新網每年的直播大概是600多場,平均每天有將近兩場的直播,生態環境部的發布會、各個地方的活動,突發事件,我們都有記者去現場做直播,我們視頻產品的門類是很豐富的。我們的視頻還有廣泛的分發網絡,分發的網絡包括國內國外,境內和境外,境內的網絡有電視臺,包括中央電視臺,包括四川電視臺,上海電視臺,廣東電視臺,這樣一些電視臺他們是我們的客戶,相當於我們電視用新華社的稿件一樣,他們也是我們視頻的客戶,這是第一類。第二類就是網絡媒體,包括剛才說的抖音、快手、騰訊、頭條這些都是我們的客戶,我們目前在各類的網絡媒體上的訂閱用戶大概有兩個多億,比如中新網的微博粉絲6800多萬,中新網的抖音號粉絲1000多萬,快手號將近500萬等等,包括像中新社所屬的新聞周刊的產品,他們都是我們視頻分發的網絡,這是國內。國外就是我們全球各地的華文媒體,包括像香港的無線電視、有線電視、香港民報、新加坡聯合早報,臺灣中天電視這些也都是我們的用戶,還有我們非常頂級的國際媒體,我們和他們有不定期的合資,比如說我們的路透社、法新社、CNN,今年武漢疫情期間去首發的志願者,快遞志願者快遞小哥汪勇冒著生命危險區給金銀潭醫院送飯送物資,這是我們首發的短視頻產品,這個產品發完之後,央視、CNN、法新社都來和我們聯繫去獲取我們視頻的源素材,當然我們是要收費的。 總書記要求新聞媒體加強融合發展,我們把視頻作為一個媒體融合的重要抓手。

  再來講環境的新聞報導,我個人理解環境新聞報導是我們媒體競爭的一個新聞富礦,我們每個人每天都生活在環境當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眾產品,所以所有人都非常關心環境,涉及到大家的切身利益,每天的衣食住行,還有我們媒體非常去重視的一些熱點事件,輿情事件,最近這些年幾乎每一次熱點事件、輿情事件都和環境有關,比如說前不久的青海木裡非法採礦事件,包括武漢的疫情,他也是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的問題。所以我說我們做好環境新聞,不僅關係到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關係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還關係到媒體的發展,我們媒體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簡單講一講環保新聞的視頻表達,第一個方面的日常生活當中看到的青山綠水、美麗風景、萌寵動物,這些老百姓都非常喜歡看。其實這一些都是我們生態環境工作的具體的直接的體現,比如說我們前不久廣州出現的雙彩虹就很火。還有2018年全國兩會在環保上有一個創新,所有礦泉水都貼了一個標籤,這個標籤是可以手寫的,在手在上面劃一下就有痕,這是我們記者去剛開始的時候看會場,他覺得這個很好,是一個花絮,我們就做了一個短視頻,在各個平臺的播放量超過幾千萬次,後來人大新聞局的領導還表揚我們,說我們這個點抓得很好。就是環保當中的一些細節故事。還有輿論監督,比如說環境報的公眾號發的騰格里沙漠的排汙情況,就是現場執法監督的這個情況,視頻表現力非常強,非常震撼,我們用文字圖片可能都沒有視頻表現力好。

  第二點就是環境的知識服務,環境當中涉及到很多知識,我們普通人是不了解的,可能在座的我們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工作的,你們覺得這個很尋常,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講,需要這方面的知識服務,比如說垃圾分類,去年上海的垃圾分類,像這樣一些視頻產品,科普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比如說我們現在每天都定外賣,定外賣,外賣的餐盒怎麼處理,外賣的餐具到底是經過的程序,怎麼樣讓我們用得很放心,這個都可以去通過視頻呈現。

  第三個就是一些深度的視頻新聞的專題。我們現在網絡技術也非常成熟,效果也非常好,我覺得我們直播也可以多做一些。

  我就簡單講講我的個人體會,謝謝。

  (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本人審核)

相關焦點

  • 中央媒體集中報導三明實踐_福建新聞_新聞頻道_福州新聞網
    新華社12月16日、17日、18日連續報導三明實踐,在《三明答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福建三明踐行記》《三明醫改:求解世界性難題的改革樣本》《綠色點亮未來——解碼「中國綠都」福建三明》等報導中,講述了三明人以改革為發展根本動力,以增進民生福祉為發展根本目的,攻堅克難、求變創新,不斷創造出新奇蹟的故事。
  • 關於我們 中國勞動保障新聞網——全國人社系統新聞門戶網站 clssn
    《中國勞動保障報》面向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管理層及各地勞動保障工作者及城鄉廣大勞動者發行,緊緊圍繞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關心的問題展開報導,並為讀者提供人力資源、勞動保障法規政策和就業、社會保險等知識的諮詢服務。  《中國勞動保障報》為對開八版,每周二、三、五、六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各地郵局訂閱。國內統一刊號:CN11-0022,郵發代號:1-106。
  • 「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4月14日新聞早知道
    中國農業新聞網:全國唯一一家具有中國農業新聞網合法名稱的農業專業網站。粉絲突破百萬,一片文章閱讀量突破三百三十萬的網站。每天為您推送國內外重大農業新聞。一站在手,農業我有。敬請關注!頭條新聞載有204人的航班,目前檢測出了60例確診病例。
  • 報導好給老外讀的本地社會新聞
    開設特色專欄   我國英語媒體在創辦之初大多為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目的是讓外國人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最終改善中國的投融資環境,所以比較注重經濟新聞的報導,這與《上海日報》創辦之初的目標是一樣的。
  • 主流媒體新聞報導的議題建構特徵及作用
    圖片本身展示的形象性、真實性、生動性能夠給受眾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補充了單純文字報導的不足,提高了傳播效果。報導內容重點突出。《人民日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報導中,主要設置了「小康社會」「脫貧扶貧開發」「鄉村振興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建設」「生態環境」等八個議題。
  • 10月26日新聞早餐-中國新聞網—貴州新聞
    今天是10月26日星期一,歡迎收聽由中新社貴州分社出品的新聞早餐。  1、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向公眾開放圖為觀眾觀看「米格走廊」的介紹。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10月25日,位於北京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向公眾開放。
  • 2020中國媒體春運報導指南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中國媒體春運報導指南   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作者:陳安慶       春運因具有多重新聞價值,並切實關係民生問題,是一直以來媒體報導的重頭戲。+融媒體報導+新聞專題除了展現春運期間的客流變化、購票信息、披露春運期間犯罪行為以外,還要多做一些針對平凡人的個人報導板塊,體現以人為本、人性化報導風格。  多關注一些平凡而不平庸的個體。將一個個真實鮮活的回家故事及背後蘊含的感情線展現在讀者眼前。比如央視《新聞聯播》春運期間曾經的新聞板塊《百姓自拍》,通過一個個不專業卻很真實的鏡頭,記錄了一個個平凡人的回家之路。
  • 【睡前一背】新聞傳播資源 媒介環境 新聞過濾(新聞學16)
    ❶ 新聞信息資源。新聞媒介所擁有的新聞信息渠道及其產品,包括新聞提供者、新聞線索、新聞稿件等。❷ 新聞環境資源。新聞媒介所依存的社會環境為新聞傳播活動所提供的資源,具體包括政策環境資源、經濟環境資源、文化環境資源等。❸ 新聞媒介資源。新聞媒介自身所擁有的新聞傳播資源,具體包括資金、人才、設備、技術等。
  • 聽到一個大新聞,別急著看中文,先搜搜英文報導
    主動搜索英文報導 如果你沒有用英語閱讀新聞的習慣,可以嘗試一個退而求其次的方案: 每當聽到重大新聞,或者任何你很感興趣的事情,例如是從微博、微信群上看到的,或者是手機上某個app推送的,這時不要著急點開開中文的報導,而是去Yahoo和MSN上看看有沒有英文的報導
  • 15名媒體記者獲「年度環境記者」稱號 環境記協倡議新聞工作者講好...
    會議強調,生態環境新聞與生態環保工作關係密切,環境新聞工作者重任在肩,環境記協大有可為。要更好地把廣大環境新聞工作者凝聚起來,把環境記協真正建設成為「環境新聞記者之家」,繼續為生態環境宣傳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同時,中國環境記協2020年會現場公布了2019年度環境記者和年度環境欄目(團隊)名單。
  • 一點資訊高級副總裁金治:把內容做好,用負責任的態度剖析新聞熱點
    在這樣一個變化的時代,媒體與企業該如何順應潮流做出改變是本屆大會關注的焦點。共生夥伴計劃是汽車生態領域的一次新的嘗試,一點資訊與汽場希望聯手打造一個與整個汽車產業息息相關的「共生引擎」。活動現場,各位嘉賓進行了精彩發言。
  •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報導:哈爾濱東萊街派出所...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報導:哈爾濱東萊街派出所——傾聽群眾呼聲 搭建溝通橋梁 2020-12-18 15: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留學行業陷入寒冬!芥末留學被日本經濟新聞報導
    4月3日起,日本開始對各個國家實施了超級嚴苛的入境限制措施,同時被禁止的,包含中國數以萬計的留學生。眾所周知,中國是留學生輸出大國,留學生難以赴日,讓國內諸多的留學機構陷入了困境。前方高能預警!就在不久前,日本全國性的、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大報紙之一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了中國留學中介如今的困境。
  • 央視新聞專題報導中國電競產業,iG、AG超玩會等戰隊上榜
    8月15日,央視新聞在微信公眾號發布專題報導了我國的電競產業。IG、Estar,AG超玩會等戰隊紛紛上榜,「Ning」王高振寧還被央視新聞評為「明星選手」。央視新聞報導稱:從今天(8月15日)開始,「電競北京2020」系列活動進入高潮階段。三大重磅活動中的「一會」(北京國際電競創新發展大會)和「一展」(電競之光展覽交易會)都將在今天拉開序幕。
  • 盤點INS新聞資訊帳號TOP10:準點看新聞的時代已經過去
    對於很大一部分八零九零後來說,沒有新聞聯播的晚飯算不上一頓完整的晚飯。七點開播的新聞聯播也讓諸多家庭養成準點收看新聞的習慣。但智慧型手機、社交媒體的盛行逐漸打破這種收看習慣,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中國年輕人了解資訊的主要渠道。不單中國如此,多數美國人也依賴社交媒體獲取新聞資訊。
  • 【重要新聞報導】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專題英...
    本文原標題:《【重要新聞報導】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專題英語報導:山西警方打擊文物犯罪取得輝煌戰果!》8月10日,中國國際電視臺GlobalWatch環球瞭望節目,對新開館的山西青銅器博物館作了重點報導,向海外觀眾介紹了山西警方打擊文物保護犯罪取得的輝煌戰果。
  • 數據新聞不是文字報導的「翻版」應統一內容與形式
    數據內容生產就像做菜一樣,需要新鮮的食材,嫻熟的烹調手法,美觀的呈現方式,要做到色、香、味俱全,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才是一個好的數據內容作品。數據新聞不是文字報導的「翻版」 要探尋數字背後的規律主持人:與傳統圖文報導相比,數據內容產品的可視化敘事形式,具有哪些優勢?
  • 數據新聞不是文字報導的「翻版」 應統一內容與形式
    數據內容生產就像做菜一樣,需要新鮮的食材,嫻熟的烹調手法,美觀的呈現方式,要做到色、香、味俱全,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才是一個好的數據內容作品。數據新聞不是文字報導的「翻版」要探尋數字背後的規律主持人:與傳統圖文報導相比,數據內容產品的可視化敘事形式,具有哪些優勢?
  • 十點讀書丨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新聞實踐創新——讀《建設性新聞...
    即便在中國,我們承認「以正面報導為主是新聞媒體的重要報導方針」,但部分媒體也存在片面、僵化,選題流於形式、文字語言乾巴無味、報導方式八股文格式等現象。同時,網絡發展、社交媒體廣泛興起,技術的推進不僅使得信息傳播速度加快,也更多地賦權給了公眾公共表達權,通過論壇、博客、微博等網絡應用工具行使自己的公共表達權,發表對公共事務的認知和情感。
  • 央視《晚間新聞》報導第三屆中國(淮安)國際食品博覽會盛況
    今晚,央視《晚間新聞》報導了 第三屆中國(淮安)國際食品博覽會盛況 在第三屆中國(淮安)國際食品博覽會上,來自全球的5000多位參展商、採購商,通過「線上+線下」互動的展銷對接方式,打通了食品產業合作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