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副總裁 齊彬:
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和大家交流。我們現在處在一個湍流,處在一個迅速變動的時代,對媒體來講感受特別深。
以前在北京坐地鐵,地鐵裡面是每人一張北京晚報,現在每人一個手機;以前大家刷的是微博,現在刷的是微信。現在我的體會是,視頻已經成為我們普通受眾獲取諮詢的一個最主要的手段。這是今年4月28日發布的中國互連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視頻用戶規模達到8.5億,佔總體網民數量的94.16%,各家媒體也都是把視頻作為自己的發展標配產品。
四川有一份比較有名的報紙《華西都市報》,在早幾個年代和北京晚報、新民晚報、北京青年報這些報紙一樣,都在報業裡面非常有名,但是現在逐漸沒落了。他們現在做什麼?他們現在發展一個新媒體產品叫封面新聞,封面新聞的主打產品是封面視頻。前不久我聽他們老總講,他們所有的記者都必須得做視頻,文字記者、圖片記者都需要做視頻,現在媒體視頻號層出不窮,視頻已經成為各個媒體標配產品。
雖然現在視頻已經成為一個媒體的標配產品,成為大家獲取資訊的一個主要渠道,但是還沒有完全到視頻大爆發的時代。我們說未來視頻將更加風行,為什麼?
第一,智慧型手機技術發展日新月異,5G手機技術應用日益普及,以前我們上哪兒去要找wifi,現在不用了,以前看視頻很卡,現在不卡,越來越多的人擺脫wifi,我們獲取視頻的成本會越來越低,越來越便利。第二,我們很多人把拍視頻作為一個職業,生產的視頻供給會越來越多,普通人都可以成為一個視頻內容生產者,視頻內容會極豐富。第三,全國網際網路的網民普及率是64.5%,廣大的農村地區還有很多用戶正在逐漸加入成為我們視頻用戶的行列當中,而且農村網民的時間比我們城市網民的時間會更充裕。
接下來,難得有這個機會,想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中國新聞社和中國新聞社視頻業務。中國新聞社是中國的兩家通訊社之一,也是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我們的職責使命主要是向海外介紹中國,我們的傳統業務是文字圖片以及對海外報紙的一些特殊合作,還有我們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新聞網等。
最近這十幾年來,我們把視頻作為業務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目前中新社視頻採編人員是一百多人,總部有視頻新聞部,我本人就是視頻新聞部的負責人,我們有50人左右,當然這個人員還遠遠不夠,我們在所有的分設設立記者,境內所有的分社,還由美國等地有分社記者,我們從事視頻所有的人是一百多人,還有文字圖片記者都鼓勵他們發視頻,所以我們有比較健全的採集網絡。中新網每年的直播大概是600多場,平均每天有將近兩場的直播,生態環境部的發布會、各個地方的活動,突發事件,我們都有記者去現場做直播,我們視頻產品的門類是很豐富的。我們的視頻還有廣泛的分發網絡,分發的網絡包括國內國外,境內和境外,境內的網絡有電視臺,包括中央電視臺,包括四川電視臺,上海電視臺,廣東電視臺,這樣一些電視臺他們是我們的客戶,相當於我們電視用新華社的稿件一樣,他們也是我們視頻的客戶,這是第一類。第二類就是網絡媒體,包括剛才說的抖音、快手、騰訊、頭條這些都是我們的客戶,我們目前在各類的網絡媒體上的訂閱用戶大概有兩個多億,比如中新網的微博粉絲6800多萬,中新網的抖音號粉絲1000多萬,快手號將近500萬等等,包括像中新社所屬的新聞周刊的產品,他們都是我們視頻分發的網絡,這是國內。國外就是我們全球各地的華文媒體,包括像香港的無線電視、有線電視、香港民報、新加坡聯合早報,臺灣中天電視這些也都是我們的用戶,還有我們非常頂級的國際媒體,我們和他們有不定期的合資,比如說我們的路透社、法新社、CNN,今年武漢疫情期間去首發的志願者,快遞志願者快遞小哥汪勇冒著生命危險區給金銀潭醫院送飯送物資,這是我們首發的短視頻產品,這個產品發完之後,央視、CNN、法新社都來和我們聯繫去獲取我們視頻的源素材,當然我們是要收費的。 總書記要求新聞媒體加強融合發展,我們把視頻作為一個媒體融合的重要抓手。
再來講環境的新聞報導,我個人理解環境新聞報導是我們媒體競爭的一個新聞富礦,我們每個人每天都生活在環境當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眾產品,所以所有人都非常關心環境,涉及到大家的切身利益,每天的衣食住行,還有我們媒體非常去重視的一些熱點事件,輿情事件,最近這些年幾乎每一次熱點事件、輿情事件都和環境有關,比如說前不久的青海木裡非法採礦事件,包括武漢的疫情,他也是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的問題。所以我說我們做好環境新聞,不僅關係到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關係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還關係到媒體的發展,我們媒體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簡單講一講環保新聞的視頻表達,第一個方面的日常生活當中看到的青山綠水、美麗風景、萌寵動物,這些老百姓都非常喜歡看。其實這一些都是我們生態環境工作的具體的直接的體現,比如說我們前不久廣州出現的雙彩虹就很火。還有2018年全國兩會在環保上有一個創新,所有礦泉水都貼了一個標籤,這個標籤是可以手寫的,在手在上面劃一下就有痕,這是我們記者去剛開始的時候看會場,他覺得這個很好,是一個花絮,我們就做了一個短視頻,在各個平臺的播放量超過幾千萬次,後來人大新聞局的領導還表揚我們,說我們這個點抓得很好。就是環保當中的一些細節故事。還有輿論監督,比如說環境報的公眾號發的騰格里沙漠的排汙情況,就是現場執法監督的這個情況,視頻表現力非常強,非常震撼,我們用文字圖片可能都沒有視頻表現力好。
第二點就是環境的知識服務,環境當中涉及到很多知識,我們普通人是不了解的,可能在座的我們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工作的,你們覺得這個很尋常,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講,需要這方面的知識服務,比如說垃圾分類,去年上海的垃圾分類,像這樣一些視頻產品,科普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比如說我們現在每天都定外賣,定外賣,外賣的餐盒怎麼處理,外賣的餐具到底是經過的程序,怎麼樣讓我們用得很放心,這個都可以去通過視頻呈現。
第三個就是一些深度的視頻新聞的專題。我們現在網絡技術也非常成熟,效果也非常好,我覺得我們直播也可以多做一些。
我就簡單講講我的個人體會,謝謝。
(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本人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