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新聞不是文字報導的「翻版」應統一內容與形式

2020-12-26 封面新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12月8日電 數據日益成為新的生產要素,如何科學、合理利用數據,讓數據賦能內容,更準確高效地傳遞信息、發現趨勢,愈發成為各行業人才的必備技能。優質數據內容應具備哪些要素?人工智慧技術將如何影響數據內容生產?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有哪些數據人才培養秘籍?

新浪新聞、封面新聞聯合推出「未來媒體訪談」問道中外新聞學院院長系列節目。本期我們邀請到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韋路,請韋院長分享對數據內容發展的看法,以下為訪談實錄:

優質數據內容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主持人:請您用兩三句話來概括什麼是數據內容?

韋路院長:簡單來講,數據內容就是把數據變成內容,並用數據的方式來講故事。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韋路教授

主持人:您認為優質數據內容,需要包含哪些要素?

韋路院長:優質數據內容一定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數據內容生產就像做菜一樣,需要新鮮的食材,嫻熟的烹調手法,美觀的呈現方式,要做到色、香、味俱全,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才是一個好的數據內容作品。

數據新聞不是文字報導的「翻版」 要探尋數字背後的規律

主持人:與傳統圖文報導相比,數據內容產品的可視化敘事形式,具有哪些優勢?

韋路院長:傳統圖文報導也是一種可視化呈現,但這種方法是利用圖片來輔助讀者閱讀新聞內容,圖片未必能很好地與新聞內容結合在一起。

傳統報導通過質化的方式講述故事,而數據新聞以數據為基礎,通過量化的方式來報導新聞,更具真實性,也更具說服力。一般情況下,這些數字很枯燥,閱讀門檻較高,但數據新聞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將枯燥乏味的數字,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更好地報導新聞,講述故事。用戶通過閱讀可視化圖表就可以獲取實質性內容,無需更多文字輔助,可視化本身就是數據內容的核心部分。

主持人:目前,我國的數據新聞主要集中於描述性報導,缺少解釋性和預測性的數據新聞,您認為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需要如何改變?

韋路院長:數據新聞應該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很多數據內容生產者還是把關注點放在形式上。比如說,不少作品用圖形圖像的方法將傳統文字報導重新演繹一遍,其實這不是真正的數據新聞。

數據內容不能只停留在描述層面,而應該具有解釋的功能。未來,我們需要在描述統計數據的基礎之上,做一些推斷性的統計,尋找事物之間的關係,通過數據新聞的方式,揭示背後的規律,這樣的作品才是深度數據新聞作品。

主持人:數據獲取是國內數據內容生產的一個「瓶頸」,您如何看待我國的數據開放狀況?

韋路院長:數據新聞生產的前提是要有數據。我們在早期數據新聞的生產當中,確實遇到很多困難。沒有數據,「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隨著大數據挖掘、分析和呈現技術的不斷進步,數據獲取問題已經得到了很大改善。現在,很多媒體從業者都善於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從海量網絡內容中挖掘數據、抽取數據、分析數據,最後生產出比較優質的數據內容作品。

關注數據內容行業 重視人工智慧技術應用

主持人:作為2020中國數據內容大賽的主辦方之一,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舉辦大賽的初衷是什麼?對於此次大賽,您有何期待?

韋路院長:之所以舉辦2020中國數據內容大賽(大會)是因為我們看到了數據內容的巨大潛力。數字內容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載體。我們傳媒行業、內容產業必須與數位技術結合。通過本次數據內容大賽,我們希望使全社會更加關注數據內容領域,關注數據內容行業。

主持人:您之前提到,中國已正式進入「智能媒體時代」,您認為智能傳播技術將對數據內容產生哪些革命性的影響?

韋路院長:智能媒體是未來媒體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人工智慧技術在媒體上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人機互動變得更加智能。比方說我們可以通過語音來與機器進行交互。未來,大量的聲音、圖像信息,都將成為數據內容生產的重要數據來源;第二,人工智慧技術將對內容進行智能推薦,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閱讀需求。未來,人工智慧技術將會更精準地把高質量數據內容推薦給真正喜歡它的用戶。總體來說,人工智慧技術在數據內容生產與分發兩個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轉變研究範式,擴大聚焦範圍

主持人:2017年,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成立了大數據與網絡輿情創新團隊,目前,團隊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將對學院的數據新聞人才教育產生怎樣的影響?

韋路院長:我們大數據和網絡輿情團隊希望用大數據的方法對網絡輿情進行更加科學、更加精準的研究,推進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結合。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

目前,我們產出的一些科研成果,主要是全球範圍內的研究報告,比方說我們推出了中國省會城市國際傳播影響力的指數報告。通過大數據的方法,對中國省會城市的全球影響力進行科學評估。

我覺得對新聞傳播教育,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影響:第一,研究範式的轉型,從傳統的基於小數據的研究範式,向基於大數據的研究範式進行轉型;第二,研究範圍的擴大,從聚焦國內轉向聚焦全球。以前,我們想進行全球數據研究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缺少相應的技術、工具和能力,但今天得益於大數據挖掘、大數據分析技術的進步,我們可以實現全球範圍內的數據研究,技術的進步,擴大了我們的研究視野和聚焦範圍。

(特別感謝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數可視教育公益基金對本節目的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數據新聞不是文字報導的「翻版」 應統一內容與形式
    數據日益成為新的生產要素,如何科學、合理利用數據,讓數據賦能內容,更準確高效地傳遞信息、發現趨勢,愈發成為各行業人才的必備技能。優質數據內容應具備哪些要素?人工智慧技術將如何影響數據內容生產?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有哪些數據人才培養秘籍?新浪新聞、封面新聞聯合推出「未來媒體訪談」問道中外新聞學院院長系列節目。
  • 主流媒體新聞報導的議題建構特徵及作用
    本文以《人民日報》為例,選取2012年10月1日至2020年5月20日期間《人民日報》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報導作為研究樣本,採用了內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從報導內容、數量、類型、特色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報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時代賦予主流媒體的責任與任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輿論引導方面,《人民日報》作為黨中央機關報多年來發揮了正確引導的積極作用。
  • 做自媒體除了寫文字,還可以添加什麼表現形式的內容在文章裡?
    對於大部分自媒體文章創作來說,文字是最為基礎與核心部分的內容表現形式。但是在一般的文章中,我們不僅僅是可以利用文字向讀者傳達我們所要表達的信息,也可以通過圖片、視頻、表格或思維導圖等形式的信息展示在我們的文章裡。
  • 《2020疫情數據報導分析報告》
    各路媒體根據自己獨特的內容定位生產獨家優質信息,其中有像「回形針PaperClip」等專業科普類新媒體用可視化形式向大眾宣講病毒起源和防疫知識,也有「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等城市生活類媒體用數據剖析疫情對萬千國民及社會經濟生活的衝擊。
  • 2020疫情數據報導分析報告
    各路媒體根據自己獨特的內容定位生產獨家優質信息,其中有像「回形針PaperClip」等專業科普類新媒體用可視化形式向大眾宣講病毒起源和防疫知識,也有「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等城市生活類媒體用數據剖析疫情對萬千國民及社會經濟生活的衝擊。
  • 從技術上看,中國數據內容已實現「彎道超車」
    主持人:數據內容與可視化的敘事模式,與傳統圖文在傳遞信息方面有哪些差異?前者有哪些優勢?蘇宏元院長:與圖表等靜態形式不同,數據內容作品可以給讀者帶來較強的互動體驗。現在國內的數據內容產品特別重視互動體驗,在技術和形式上都有較大投入,生產和製作水平也很不錯。
  • 傳媒觀察丨新聞,「人文化」「技藝化」「科學化」的統一
    1.數據新聞:信息之美VS服務傳播  不少數據新聞作品因為過於追求視覺美化而犧牲其實用性,「信息之美」被單一曲解為「圖表之美」,流於繁雜炫目的形式,而沒有體現出對數據真正的分析和解讀,使新聞欠缺深度,有的甚至存在新聞倫理問題。這些都反映出部分從業者缺乏新聞職業素養和專業精神,高校的數據新聞教學對於糾正這些問題應擔負起更重要的作用。
  • 新浪王巍:充分挖掘數據價值,讓新聞可視化提升閱讀效率
    近日,新浪集團首席信息官、新浪AI媒體研究院院長王巍作為大會主席接受採訪時指出,數據可視化能夠更直觀地描述新聞事件,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海量數據的背景下,能夠大幅提升網民的信息獲取效率。「推動數據與內容的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數據價值也是新浪新聞一直在做的事情。」
  • 課程內容的三種表現形式
    課程一直是教師招聘考試關注的重點,其中課程內容又是課程的核心要素,所以課程內容的表現形式就需要著重學習。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課程內容的三種表現形式——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材,一起去撥開層層迷霧吧!④主要指導意義:體現了國家對學校教育的統一要求,是學校組織教學工作、確定工作步調的依據,是指導教師進行教學和其他活動的依據。(2)課程標準①以前的名稱:教學大綱。兩者的區別與對比如下:
  •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廣播提升直播效果的方法
    正常情況下,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首先就是要對擁有廣泛影響力的多媒體產品集群進行打造;其次對跨媒體採編播運營體系進行建設;再次,建立多元化投資融資渠道;最後,對市場化產品經營模式進行建立[1]。進入新媒體時代,由於新媒體具有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且對於信息需求量較大,如果新聞廣播媒體繼續採用傳統發展模式,勢必會導致資源浪費的問題,因此必須要實現資源共享,通過最少的成本對資源進行最大限度的開發。實踐過程中,必須要對所有新聞編輯進行培訓,將攝像攝影技術和文字融為一體,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提供出很多個性化、多樣化的稿件服務,真正實現資源共享。
  • 家暴事件報導應關注暴力背後的性別不平等
    新聞傳播的終極目的,說到底是通過對受眾的一系列新聞傳播,達到改變受眾態度、引發受眾產生新的行為的目的。通過重大、典型涉家庭暴力事件、案件的曝光吸引社會成員對這一社會問題的關注,可以有效地推動社會成員的轉變。涉家暴事件或案件報導應注意的問題為繼續推進我國防治家庭暴力工作,媒體應加強宣傳教育,努力營造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社會輿論氛圍。
  • 報導好給老外讀的本地社會新聞
    2004年4月,《上海日報》委託一家專業調查公司做了一個受眾調查,看看讀者需要什麼樣的新聞,他們的閱讀習慣、閱讀的動機,從而更好地定位,以彌補不足之處,更好地擔當信息傳遞者的角色。這次調查的對象都是在滬的外籍人士或是到上海旅遊的外國遊客,他們的母語都是英語,年齡在21~45歲之間,調查採取一對一談話的形式。
  • excel中在單元格內容的前面統一添加同樣的文字怎麼做?
    在Excel裡面想要完成這樣的功能,方法很多,可以使用函數,可以拼接字符串,也可以使用自定義格式的方法,今天小編今天使用自定義格式的方法來做自定義格式假設小編手裡的數據為如下的形式,我想在產品這一列的前面添加上 新鮮 兩個字,就可以這樣處理:選中需要添加文字的
  • 國臺辦:敦促美方停止同臺灣地區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
    央廣網北京5月21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20日,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就民進黨當局領導人「5·20」講話中有關兩岸關係內容應詢表示,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臺獨」是逆流,是絕路。
  • 2020中國媒體春運報導指南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融媒體報導+新聞專題   中國鐵路抖音  2019春運《鏇轉,跳躍,我不停歇,送你不落輪的鏇修,我是守護高鐵安全的「補胎」師》    五、2020年春運報導注意事項  ▶ 1、此建議媒體可以通過大數據搜集與梳理,將碎片化的信息進行整合與分析,使用戶通過數據可以掌握各項指標內容,合理規劃個人行程。
  • 詹維克:「一箭雙星」的新聞報導,是否也應「一箭雙星」?
    我國成功用「一箭雙星」方式發射了行雲二號衛星後,海內外的媒體都進行了大量報導。瀏覽這些報導,振奮之餘也不無遺憾地發現,其中國內的大部分,特別是一些擔負重要傳播職能的主流媒體,遺漏了這條新聞中的不該遺漏的兩項內容。
  • 國際化的《明天之前》,和騰訊新聞的深度內容探索
    即使是在綜合資訊類App中,算法推薦和流量導向也指揮著內容的方向,更獵奇的新聞佔據顯著版面,個性化的新聞造成了信息的區隔。對於用戶來說,網際網路內容正越來越個性化、娛樂化,對於深度內容的閱讀興趣正在下降。 《明天之前》展示了不同於這種方向的嘗試,不是用淺層次的個性化推薦內容去迎合觀眾,而是希望通過更有作者意識的內容去引導用戶思考。
  • 大公司都是怎麼做數據可視化規範的
    如何從中啟發來構建自己的數據可視化設計指南?企業或組織進行數據可視化時,需要用數據可視化設計指南來規範信息表示形式。通常包括是什麼(圖表的類型有哪些?)、為什麼(如為什麼使用這個顏色?)和怎麼做(如用什麼工具設計?)。如果涉及到一些設計工具,如Excel、R、D3.js或Tableau,可視化指南還會提供一個模板來演示如何應用。
  • 國臺辦2020年12月16日新聞發布會文字實錄
    (中國臺灣網 尹賽楠 攝)中國臺灣網12月16日北京訊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今天(16日)上午10時在國臺辦新聞發布廳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本次新聞發布會由國臺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朱鳳蓮主持。以下為發布會全文實錄:朱鳳蓮:大家早上好,歡迎大家參加今天的發布會,現在開始提問。
  • 秦始皇統一了文字,歸功於李斯創造的書同文,什麼是「書同文」?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諸侯國各自為政,文字的形體極其絮亂,這給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嚴重的障礙,因此在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即把統一文字作為當務之急。公元前221年,令丞相李斯,中書府令趙高等人對文字進行整理,李斯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隸書也叫隸字,是在篆書的基礎上,先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書同文的歷史地位和影響極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