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的《明天之前》,和騰訊新聞的深度內容探索

2021-01-21 三聲

《明天之前》體現了騰訊新聞對於內容生產的理解,用戶對於更有深度和溫度的內容仍有需求。這些探索建立在生產機制之上,用工作室制度更快地對市場做出反饋,生產更加個性化的深度作品。

「如果連我都不關心自己即將面臨什麼樣的明天,我到底還能掌握什麼樣的今天?」

 

這是曾寶儀在參加完四集紀錄片《明天之前》後的感觸。這部作品由騰訊新聞出品,歷時一年橫跨多個國家拍攝,四集分別探討了人類退出生命的權利、機器人能否成為人類伴侶、人類永生科技、不同群體相處等面向未來的議題。



這些議題在國內的網際網路生態中並不居於中心位置,更多時候,娛樂化、碎片化的視頻內容佔據了觀眾的主要休閒時間。《明天之前》體現了騰訊新聞對於內容生產的差異化理解,用戶不僅滿足於淺層次的娛樂,而且對更有深度和溫度的內容有著需求。

 

這些探索建立在騰訊新聞的生產機制之上,用工作室更快地對市場做出反饋,減少大公司的內部損耗,同時生產更加個性化的深度作品。在移動網際網路解構了傳統新聞生產的背景下,《明天之前》顯示出不同方向的探索。

 

 

在當下的媒介生態下,深度內容正在失去自己的位置。在去年7月,數據研究機構QuestMobile的《中國移動網際網路2018半年大報告》顯示,移動網際網路用戶短視頻用戶使用總時長佔總時長比例達8.8%,已超過綜合資訊類APP。

 

即使是在綜合資訊類App中,算法推薦和流量導向也指揮著內容的方向,更獵奇的新聞佔據顯著版面,個性化的新聞造成了信息的區隔。對於用戶來說,網際網路內容正越來越個性化、娛樂化,對於深度內容的閱讀興趣正在下降。

 

《明天之前》展示了不同於這種方向的嘗試,不是用淺層次的個性化推薦內容去迎合觀眾,而是希望通過更有作者意識的內容去引導用戶思考。

 

顯著體現這點的,是《明天之前》中的國際化視野。作品拍攝跨越三大洲,足跡遍布世界近二十個地域。《明天之前》探討的不少問題在以往的媒介中也有討論,比如人工智慧,但基本上局限在國內,《明天之前》將這些問題放置在了更廣闊的國際視野中。

 

全球視角的意義在於,對於一些問題國外的探討更加深入,也能提供更多元的視角。「人類應該追求永生嗎」這集裡,曾寶儀與主創團隊參加了美國的「反衰老與死亡大會」,後者展出各種各樣的養生方法與設備。曾寶儀還和英國布萊頓大學老年生物學家以及哈佛大學基因學研究中心主任喬治·丘奇教授進行了交流。


 

移民話題表現出團隊對全球議題的關注。曾寶儀和攝製組進入了美墨邊境的非法移民救助站,並與一位帶著女兒偷渡的年輕母親對話。這位母親到達美國後,被扒光衣服檢查是否有傳染病。在墨西哥的拍攝時,曾寶儀坐在車裡被嚮導提醒不要亂看,因為右邊就是毒梟的大本營。

 

這些故事在國內的生活經驗之外,讓國內觀眾接觸到全新、或者很少深入關注的議題。這些故事雖然發生在國外,但也為觀眾對人生的思考提供著借鑑。全球化的現實下,不同地區人們的命運往往形成共振,移民議題看似陌生,但其中包含的不同群體相處的內核,和國內的人口流動問題卻形成著對話。

 

這些國際化的議題也更加面向未來。選題策劃前期,騰訊新聞出品與Grain Media團隊針對目前最有可能影響人類未來生活的話題進行篩選,最終選定「人工智慧是否能成為人類伴侶」、「人類應該追求永生嗎」、「邊境與難民問題」、「人類是否有權利自主選擇生命的結束」等話題。

 

這些問題更加宏大,人工智慧在未來幾十年有可能深刻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明日之前的巧妙之處在於,讓這些宏大深刻的選題找到更貼近大眾生活的切入點。在人工智慧大的話題下,《明天之前》討論的是人工智慧是否能成為人類的伴侶。節目中曾寶儀和弟弟探尋了美國一家生產機器伴侶的製作工廠,並且與機器女友共享下午茶。


 

這些討論在以往中國網際網路的語境是碎片而淺度,但《明日之前》跳出了國內視角,在全球視野下看待這些問題,觀眾對這些問題有了另外的思考框架,也能對生活的世界進行更深入思考。

 

  

《明天之前》是騰訊新聞嘗試的一個樣本:如何在新媒體時代,進行更深度的內容生產。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正在解構傳統的新聞業,特別是隨著短視頻平臺和今日頭條的崛起,算法推薦和社交推薦正在代替以往的編輯推薦,碎片化的新聞正在擠壓深度報導的空間,這種變化深入到生產者內部,媒體變得關注傳播效率而不是內容本身,新聞業正面臨深刻的危機。

 

騰訊新聞副總編輯李倫曾對這種狀況表達過擔憂,當下時代信息過載,但真正能夠觸達人心的深度內容始終匱乏,同時信息繭房使人與人之間更加隔閡。

 

為了適應新的變化,騰訊新聞對自身的生產方式進行了改革。2018年7月份騰訊新聞開始以工作室制度生產內容。騰訊新聞出品旗下有四個主要工作室:好雨知時工作室、穀雨工作室、立春工作室、小滿工作室。這次的《明天之前》就是由好雨知時工作室出品,後者主要生產視頻節目,之前製作過著名的談話節目《十三邀》。

 

工作室制度是一種更加靈活的生產方式,在網際網路時代,大公司流水線化的新聞生產方式很難應對用戶個性化的需求,而工作室的模式,也更便於生產具有深度的內容。「讓他們更快速地接到市場的反饋,減少公司大了之後內部環節的損耗。」李倫此前談到實行工作室制度的原因。

 

明日之前是建立在這種生產機制上的作品,它很難建立在門戶網站邏輯上,因為投產比並不符合流量思維,新聞自媒體則難以承擔高額的製作成本。《明天之前》聯合曾獲了奧斯卡、艾美獎等100多個國際獎項的英國團隊Grain Media製作,耗時達到一年。顯然,這種生產制度能夠以獲取大公司的資源,並獨立化地生產優質新聞內容。

 

在傳播上,明日之前也試圖以更適應觀眾觀看習慣的方式推出內容。節目中,娛樂明星曾寶儀以觀察者的身份出鏡,帶著觀眾探討各種嚴肅議題。曾寶儀在紀錄片中的角色,使內容更加活潑,降低紀錄片的觀看門檻。而在對議題的討論上,也往往選擇更加貼近生活的切入口,讓其具象化、趣味化。



作品也與當下的流行內容形式結合。比如未在正片中放出的拍攝素材,會以短視頻形式在節目播放期間陸續放出。作品也在微博上獲得了話題傳播和討論,不少大V都對這部作品進行了推薦。

 

生產制度的變化建立在對內容深度的堅守上。李倫此前將騰訊新聞衡量內容的標準形容為「既豐富又苛刻」,其中「苛刻」是對內核的要求:「我們希望對人生有某種啟發性,對認知自己、對理解他人有意義。」

 

這種思路體現在《明天之前》中,四集紀錄片的四個議題,都面向未來人類社會的核心問題,卻都與日常生活,大眾對人生的感悟息息相關。問題必須具有深度,但又必須與「人」密切相關。

 

騰訊新聞生產內容的出發點就是尋找每個人共通的部分,通過人的情感、人的思維方式,以及人性的維度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這是騰訊新聞對於用戶的自我定義,這是需要獲得情感共鳴,需要探索人性維度的一群人,而不是只是作為收看數據和流量獲取源的一群人。

 

騰訊新聞出品的slogan是「眼界即人生」,騰訊新聞出品希望通過給予這些用戶更開拓眼界的內容,幫助他們探討更廣闊的人生。

 

目前的播放數據讓騰訊新聞出品的嘗試有著商業化的保障,也證明這種嘗試具有不錯的市場前景,上線三期,全網播放量破億,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超過4億,豆瓣評分8.3分,相關的「永生」話題獲得了35萬的瀏覽量。

 

在騰訊新聞出品製片人朱凌卿看來,《明天之前》能讓觀眾更好地面向未來:「讓大家以此為參考提前思考如何應對未知的未來。每一種選擇,都可能成為未來的起點。」而騰訊新聞的選擇,也是對新媒體內容生產生態未來的探索。


 爆料或尋求報導】加微信號:sanshengss33

  【商務合作】加微信號:sansheng_kefu

相關焦點

  • 高口碑的《明天之前》和嚴肅內容「求索記」
    《明天之前》這部紀錄片的出現,不僅意味著國產紀錄片走出舒適區的決心和勇氣,同時也意味著,騰訊新聞在「深度內容」的探索也走到了行業的前列
  • 騰訊新聞出品深度紀錄片《明天之前》上線,首日全網播放量2481萬
    騰訊新聞出品新節目《明天之前》於6月13日正式登陸騰訊新聞平臺,該紀錄片以國際視野,探討人類未來在新變化中如何生活,如何與他人、與自我相處。聯手奧斯卡獲獎團隊,多種形式探索世界前沿話題《明天之前》專題節目由騰訊新聞出品聯合曾獲奧斯卡、艾美獎、美國廣播電視文化成就獎等100多個國際電影、廣告獎項的英國團隊Grain Media共同製作。該節目著眼國際,耗時一年,特邀曾寶儀擔任策劃人,跨越三大洲,拍攝足跡遍布世界近二十個地域,尋訪最前沿人群。
  • 深度紀錄片《明天之前》上線 首日全網播放量2481萬
    騰訊新聞出品新節目《明天之前》於6月13日正式登陸騰訊新聞平臺,該紀錄片以國際視野,探討人類未來在新變化中如何生活,如何與他人、與自我相處。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揭示了人類作為個體和群體可能將會去到的未來,以及人類文明未來5-10年內就將面對的變革和重塑,將視野擴大至國際範圍,是「眼界即人生」的又一代表作。
  • 騰訊新聞:優等生的長期主義和內容價值
    這能解釋騰訊新聞為什麼願意在原創深度內容上傾力投入,不計成本地為優質內容創造空間的「初心」。騰訊PCG內容出品部總經理賀國帥騰訊新聞傾力打造的原創內容產品,其實遠不止以上這些。 這些優質內容作品,都在用真實的記錄和深刻的思想,幫助用戶打開眼界,破除信息繭房,用一位自媒體人的話說,就是「在比拼聲量大小的年代仍保持價值思考」。 騰訊新聞在原創深度內容上的投入,還在於他們對深度內容在沉澱用戶價值上的準確認知。
  • 騰訊新聞再出高分紀錄片,《明天之前》為什麼敢挑戰嚴肅話題?
    在騰訊新聞出品的《明天之前》紀錄片裡,面對這些命題,她走遍三大洲,想找到一個確切的的答案。《明天之前》是一部看似「不太接地氣」的紀錄片,不管是永生和安樂死,還是機器人伴侶和難民問題,都好像與普通人當下的現實生活沒有太大的關係,但在普通人平靜的生活之外,這些趨勢早已暗流湧動,隨時可能如平地驚雷,改變每一個人的生活。
  • 《明天之前》上海電視節首映 張立憲評價:無解的難題是我們必須...
    6月8日,騰訊新聞出品推出的《明天之前》節目在上海電視節首映,率先放出《近鄰?近敵?》與《伴侶機器人》兩期節目,探討人類未來的生活變化,話題之前沿,讓到場觀眾與嘉賓均陷入思考與討論之中。在展映活動上,曾寶儀與朱凌卿等節目主創人員與大家分享了一年的拍攝過程中,主創團隊的思考和一些幕後花絮。曾寶儀笑稱:「有些拍攝場景真的太危險,我出發前已經留好遺書。」
  • 上海電視節丨《明天之前》:無解的難題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未來
    由騰訊新聞出品、聯合英國奧斯卡獲獎團隊Grain Media共同製作的四集紀錄片《明天之前》耗時一年,以國際視野對話世界近20個國家地區的前沿人群,探討人類未來在新變化中如何生活,如何與他人、與自我相處。紀錄片將圍繞「伴侶機器人」、「人類應該追求永生嗎」等前沿話題進行討論。
  • 出品美好,打開眼界:騰訊新聞2021美好內容版圖全新發布
    12月10日,「出品美好,打開眼界」騰訊新聞美好內容品鑑會在北京舉行。騰訊新聞發布了2021年內容布局及重磅IP片單,通過國風文化、現實人文、商業文明、女性力量、青春新勢五大內容賽道,打造美好內容「引力場」。與此同時,騰訊新聞將基於平臺公信力和信任價值,持續提升Brand Touch內容營銷獨家能力,將商業變成打動人心的美好內容,助力品牌增長。
  • 出品美好 打開眼界:騰訊新聞2021美好內容版圖全新發布
    與此同時,騰訊新聞將基於平臺公信力和信任價值,持續提升Brand Touch內容營銷獨家能力,將商業變成打動人心的美好內容,助力品牌增長。  「守、攻、創」:騰訊新聞深耕平臺信任價值  2020年,面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公眾焦慮情緒蔓延,對權威新聞資訊的需求被進一步釋放。
  • 《明天之前》正式上線,帶領用戶將眼界擴展到世界
    《明天之前》於6月13日正式登陸網絡平臺,該紀錄片以國際視野,探討人類未來在新變化中如何生活,如何與他人、與自我相處。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揭示了人類作為個體和群體可能將會去到的未來,以及人類文明未來5-10年內就將面對的變革和重塑,將視野擴大至國際範圍,是「眼界即人生」的又一代表作。
  • 最前線丨2020騰訊ConTech大會:2021年騰訊新聞將全面升級內容生態...
    在會議上,騰訊公司副總裁陳菊紅、騰訊新聞運營總經理黃晨霞、騰訊新聞產品總經理馮濤分別從內容生態的用戶需求、內容運營和技術支撐三個角度介紹了過去一年騰訊新聞的發現與成績。騰訊公司副總裁陳菊紅「用戶的需求推動著整個內容生態的進化。」
  • 騰訊新聞將全面升級內容生態計劃
    12月3日,2020騰訊ConTech大會在北京召開。騰訊新聞運營總經理黃晨霞在會上宣布,2021年騰訊新聞還將全面升級內容生態計劃,流量向值得信賴、追求審美的原創作者傾斜,提出升級的優質創作者成長體系。
  • 以影像為盜火者,突破眼界,在明天之前洞見廣闊人生
    在路上:覺知內心邊界的捫心四問 知乎影片大V陳昊評價道: 《明天之前》探討最具爭議的非法移民、永生、AI伴侶機器人等話題,說實話內容深度比《黑鏡》強多了。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 《明天之前》上海電視節首映 曾寶儀爆料探訪邊境前曾偷偷留下遺書
    6月8日,騰訊新聞出品推出的《明天之前》節目在上海電視節首映,率先放出《近鄰?近敵?》與《伴侶機器人》兩期節目,探討人類未來的生活變化,話題之前沿,讓到場觀眾與嘉賓均陷入思考與討論之中。在展映活動上,曾寶儀與朱凌卿等節目主創人員與大家分享了一年的拍攝過程中,主創團隊的思考和一些幕後花絮。曾寶儀笑稱:「有些拍攝場景真的太危險,我出發前已經留好遺書。」
  • 騰訊新聞:用「守、攻、創」串聯社會和商業價值
    通過「守、攻、創」三大關鍵詞,騰訊新聞要讓新聞兼具溫度與深度,打開用戶眼界。這樣的內容價值構建過程給了商業價值落地的底氣與實力,推動著內容價值與商業價值的共贏。正如騰訊網副總編輯馬騰所談到的,騰訊新聞所打造的內容不是餵養式的,而是引領式的,這是平臺堅守的價值觀和表達方式。這就要求媒體平臺要為用戶提供深度價值,包括產品內容的深度化以及產品形式的多樣化。賀國帥總結了騰訊新聞所追求的價值層次。
  • 《明天之前》第三期上線 探討分隔人群之牆因何而起
    騰訊新聞出品聯合奧斯卡獲獎團隊打造的深度紀錄片《明天之前》第三期將於6月27日20:00上線,以美墨邊境與難民問題為切入點,探尋不同群體的相處之道。兩個諾加萊斯,兩種命運紀錄片《明天之前》由騰訊新聞出品聯合奧斯卡獲獎團隊Grain Media共同製作,以全球視野,圍繞人類「人工智慧是否能成為人類伴侶」、「人類應該追求永生嗎」、「邊境與難民問題」、「人類是否有自主告別的權利」四大話題,探討整個人類族群在未來5-10年內,都將共同面臨的科技、社會、人文等顛覆與變革。
  • 《巔鋒》x廣汽豐田威蘭達:新啟點越巔鋒,探索深度訪談與品牌「內容...
    騰訊高端人文類訪談節目《巔鋒》第四季攜手廣汽豐田威蘭達開啟了一段新的探索。主持人何潤鋒與威蘭達在不同城市的穿梭中,與來自不同領域的先鋒人物對話,探尋他們在人生重啟過程中最真實的所思所想,或許,這也能為疫情後人們重啟美好生活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與借鑑。
  • 《明天之前》上海電視節首映 觀眾大呼思考進步至少五年
    6月8日,騰訊新聞出品推出的《明天之前》節目在上海電視節首映,率先放出《近鄰?近敵?》與《伴侶機器人》兩期節目,探討人類未來的生活變化,話題之前沿,讓到場觀眾與嘉賓均陷入思考與討論之中。  在展映活動上,曾寶儀與朱凌卿等節目主創人員與大家分享了一年的拍攝過程中,主創團隊的思考和一些幕後花絮。曾寶儀笑稱:「有些拍攝場景真的太危險,我出發前已經留好遺書。」
  • 《明天之前》第三期上線,探討分隔人群之牆因何而起
    騰訊新聞出品聯合奧斯卡獲獎團隊打造的深度紀錄片《明天之前》第三期將於6月27日20:00上線,以美墨邊境與難民問題為切入點,探尋不同群體的相處之道。兩個諾加萊斯,兩種命運紀錄片《明天之前》由騰訊新聞出品聯合奧斯卡獲獎團隊Grain Media共同製作,以全球視野,圍繞人類「人工智慧是否能成為人類伴侶」、「人類應該追求永生嗎
  • 《明天之前》首映:你所掌握的信息,足夠讓你迎接未知的明天嗎?
    紀錄片《明天之前》於6月8日在上海首映,以AI伴侶和邊境衝突兩大議題為方向,探討人類社會當前矛盾和未來矛盾,這樣前沿又現實的話題,讓到場觀眾與嘉賓均陷入思考與討論中。鮮少對社會現存問題和未來投入關注和了解,被信息繭房所包裹。只看到歲月靜好的你,可能已經被時代所拋棄。紀錄片《明天之前》是騰訊新聞與2017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製作團隊Grain Media團隊聯合製作的一檔紀錄片,分為《人類應該追求永生嗎》、《機器人伴侶》以及《近鄰?近敵?》等單元,真實記錄當下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預感科技發展可能會給世界帶來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