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之前》體現了騰訊新聞對於內容生產的理解,用戶對於更有深度和溫度的內容仍有需求。這些探索建立在生產機制之上,用工作室制度更快地對市場做出反饋,生產更加個性化的深度作品。
「如果連我都不關心自己即將面臨什麼樣的明天,我到底還能掌握什麼樣的今天?」
這是曾寶儀在參加完四集紀錄片《明天之前》後的感觸。這部作品由騰訊新聞出品,歷時一年橫跨多個國家拍攝,四集分別探討了人類退出生命的權利、機器人能否成為人類伴侶、人類永生科技、不同群體相處等面向未來的議題。
這些議題在國內的網際網路生態中並不居於中心位置,更多時候,娛樂化、碎片化的視頻內容佔據了觀眾的主要休閒時間。《明天之前》體現了騰訊新聞對於內容生產的差異化理解,用戶不僅滿足於淺層次的娛樂,而且對更有深度和溫度的內容有著需求。
這些探索建立在騰訊新聞的生產機制之上,用工作室更快地對市場做出反饋,減少大公司的內部損耗,同時生產更加個性化的深度作品。在移動網際網路解構了傳統新聞生產的背景下,《明天之前》顯示出不同方向的探索。
在當下的媒介生態下,深度內容正在失去自己的位置。在去年7月,數據研究機構QuestMobile的《中國移動網際網路2018半年大報告》顯示,移動網際網路用戶短視頻用戶使用總時長佔總時長比例達8.8%,已超過綜合資訊類APP。
即使是在綜合資訊類App中,算法推薦和流量導向也指揮著內容的方向,更獵奇的新聞佔據顯著版面,個性化的新聞造成了信息的區隔。對於用戶來說,網際網路內容正越來越個性化、娛樂化,對於深度內容的閱讀興趣正在下降。
《明天之前》展示了不同於這種方向的嘗試,不是用淺層次的個性化推薦內容去迎合觀眾,而是希望通過更有作者意識的內容去引導用戶思考。
顯著體現這點的,是《明天之前》中的國際化視野。作品拍攝跨越三大洲,足跡遍布世界近二十個地域。《明天之前》探討的不少問題在以往的媒介中也有討論,比如人工智慧,但基本上局限在國內,《明天之前》將這些問題放置在了更廣闊的國際視野中。
全球視角的意義在於,對於一些問題國外的探討更加深入,也能提供更多元的視角。「人類應該追求永生嗎」這集裡,曾寶儀與主創團隊參加了美國的「反衰老與死亡大會」,後者展出各種各樣的養生方法與設備。曾寶儀還和英國布萊頓大學老年生物學家以及哈佛大學基因學研究中心主任喬治·丘奇教授進行了交流。
移民話題表現出團隊對全球議題的關注。曾寶儀和攝製組進入了美墨邊境的非法移民救助站,並與一位帶著女兒偷渡的年輕母親對話。這位母親到達美國後,被扒光衣服檢查是否有傳染病。在墨西哥的拍攝時,曾寶儀坐在車裡被嚮導提醒不要亂看,因為右邊就是毒梟的大本營。
這些故事在國內的生活經驗之外,讓國內觀眾接觸到全新、或者很少深入關注的議題。這些故事雖然發生在國外,但也為觀眾對人生的思考提供著借鑑。全球化的現實下,不同地區人們的命運往往形成共振,移民議題看似陌生,但其中包含的不同群體相處的內核,和國內的人口流動問題卻形成著對話。
這些國際化的議題也更加面向未來。選題策劃前期,騰訊新聞出品與Grain Media團隊針對目前最有可能影響人類未來生活的話題進行篩選,最終選定「人工智慧是否能成為人類伴侶」、「人類應該追求永生嗎」、「邊境與難民問題」、「人類是否有權利自主選擇生命的結束」等話題。
這些問題更加宏大,人工智慧在未來幾十年有可能深刻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明日之前的巧妙之處在於,讓這些宏大深刻的選題找到更貼近大眾生活的切入點。在人工智慧大的話題下,《明天之前》討論的是人工智慧是否能成為人類的伴侶。節目中曾寶儀和弟弟探尋了美國一家生產機器伴侶的製作工廠,並且與機器女友共享下午茶。
這些討論在以往中國網際網路的語境是碎片而淺度,但《明日之前》跳出了國內視角,在全球視野下看待這些問題,觀眾對這些問題有了另外的思考框架,也能對生活的世界進行更深入思考。
《明天之前》是騰訊新聞嘗試的一個樣本:如何在新媒體時代,進行更深度的內容生產。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正在解構傳統的新聞業,特別是隨著短視頻平臺和今日頭條的崛起,算法推薦和社交推薦正在代替以往的編輯推薦,碎片化的新聞正在擠壓深度報導的空間,這種變化深入到生產者內部,媒體變得關注傳播效率而不是內容本身,新聞業正面臨深刻的危機。
騰訊新聞副總編輯李倫曾對這種狀況表達過擔憂,當下時代信息過載,但真正能夠觸達人心的深度內容始終匱乏,同時信息繭房使人與人之間更加隔閡。
為了適應新的變化,騰訊新聞對自身的生產方式進行了改革。2018年7月份騰訊新聞開始以工作室制度生產內容。騰訊新聞出品旗下有四個主要工作室:好雨知時工作室、穀雨工作室、立春工作室、小滿工作室。這次的《明天之前》就是由好雨知時工作室出品,後者主要生產視頻節目,之前製作過著名的談話節目《十三邀》。
工作室制度是一種更加靈活的生產方式,在網際網路時代,大公司流水線化的新聞生產方式很難應對用戶個性化的需求,而工作室的模式,也更便於生產具有深度的內容。「讓他們更快速地接到市場的反饋,減少公司大了之後內部環節的損耗。」李倫此前談到實行工作室制度的原因。
明日之前是建立在這種生產機制上的作品,它很難建立在門戶網站邏輯上,因為投產比並不符合流量思維,新聞自媒體則難以承擔高額的製作成本。《明天之前》聯合曾獲了奧斯卡、艾美獎等100多個國際獎項的英國團隊Grain Media製作,耗時達到一年。顯然,這種生產制度能夠以獲取大公司的資源,並獨立化地生產優質新聞內容。
在傳播上,明日之前也試圖以更適應觀眾觀看習慣的方式推出內容。節目中,娛樂明星曾寶儀以觀察者的身份出鏡,帶著觀眾探討各種嚴肅議題。曾寶儀在紀錄片中的角色,使內容更加活潑,降低紀錄片的觀看門檻。而在對議題的討論上,也往往選擇更加貼近生活的切入口,讓其具象化、趣味化。
作品也與當下的流行內容形式結合。比如未在正片中放出的拍攝素材,會以短視頻形式在節目播放期間陸續放出。作品也在微博上獲得了話題傳播和討論,不少大V都對這部作品進行了推薦。
生產制度的變化建立在對內容深度的堅守上。李倫此前將騰訊新聞衡量內容的標準形容為「既豐富又苛刻」,其中「苛刻」是對內核的要求:「我們希望對人生有某種啟發性,對認知自己、對理解他人有意義。」
這種思路體現在《明天之前》中,四集紀錄片的四個議題,都面向未來人類社會的核心問題,卻都與日常生活,大眾對人生的感悟息息相關。問題必須具有深度,但又必須與「人」密切相關。
騰訊新聞生產內容的出發點就是尋找每個人共通的部分,通過人的情感、人的思維方式,以及人性的維度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這是騰訊新聞對於用戶的自我定義,這是需要獲得情感共鳴,需要探索人性維度的一群人,而不是只是作為收看數據和流量獲取源的一群人。
騰訊新聞出品的slogan是「眼界即人生」,騰訊新聞出品希望通過給予這些用戶更開拓眼界的內容,幫助他們探討更廣闊的人生。
目前的播放數據讓騰訊新聞出品的嘗試有著商業化的保障,也證明這種嘗試具有不錯的市場前景,上線三期,全網播放量破億,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超過4億,豆瓣評分8.3分,相關的「永生」話題獲得了35萬的瀏覽量。
在騰訊新聞出品製片人朱凌卿看來,《明天之前》能讓觀眾更好地面向未來:「讓大家以此為參考提前思考如何應對未知的未來。每一種選擇,都可能成為未來的起點。」而騰訊新聞的選擇,也是對新媒體內容生產生態未來的探索。
【爆料或尋求報導】加微信號:sanshengss33
【商務合作】加微信號:sansheng_ke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