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事件報導應關注暴力背後的性別不平等

2021-01-07 中國婦女報

媒體對涉家暴事件或案件的報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進反家暴領域立法和相關制度的完善。為繼續推進我國防治家庭暴力工作,媒體應增強社會性別意識、超越就事論事的案件報導模式、特別注重平衡報導,努力營造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社會輿論氛圍。

■ 王春霞

涉家庭暴力事件或案件是媒體報導的一個重要領域。在涉家暴事件或案件報導中,媒體應增強社會性別意識,為推進反家暴進程、促進社會性別主流化發揮輿論引導和監督作用。

媒體報導涉家暴事件或案件的意義

在現代社會,針對女性的家庭暴力仍然是以性別不平等為基礎的男性對女性的暴力。正如《聯合國專家組反對針對婦女暴力的立法框架》之「立法序言」所指出的那樣:「針對婦女的暴力是歧視的一種形式,是歷史上男女不平等關係的體現,是對婦女人權的違背。」

自20世紀90年代初,特別是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以後,家庭暴力問題在我國逐漸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1996年年初,在湖南省長沙市發生「高樓拋妻案」後,諸多媒體進行了追蹤報導,由此推動該市政府制定了《關於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規定》,這是我國第一個反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政策。我國臺灣地區藉助「鄧某某殺夫案」形成的社會關注與輿論壓力也制定了《家庭暴力防治法》。從中也可以看出,媒體對涉家暴事件或案件的報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進反家暴領域立法和相關制度的完善。

目前,家庭暴力在我國並不是一個獨立案由,常常隱藏在婚姻家庭類民事案件以及一些因家庭暴力引發的刑事案件中。有觀點認為,涉家庭暴力問題見諸報端的較多,但是真正訴諸法律的比較少。因此,我國現階段對涉家庭暴力事件或案件的報導具有積極的意義。正是媒體對北京董珊珊死於家暴、李陽對妻子Kim家暴等典型涉家暴事件或案件的報導,引發人們對家庭暴力的性質、預防措施、國家責任等方面的討論,凝聚起反家庭暴力的社會共識。

應該注意的是,目前我國媒體在對涉家暴問題報導時依然存在一些誤區,如將家庭暴力和家事糾紛混為一談,認為家暴受害者在引發家暴方面存在過錯,家暴受害者過於懦弱等。

媒體對家庭暴力的認識也反映了我國公眾對家庭暴力存在的普遍認識誤區。我國當今的家庭暴力,實際上是在傳統封建夫權統治思想殘餘影響下,丈夫對妻子的控制和奴役,是對婦女的基本人權包括人身自由權、身體健康權、財產權乃至生命權的侵犯。

社會輿論應當形成對家庭暴力零容忍的態度。新聞傳播的終極目的,說到底是通過對受眾的一系列新聞傳播,達到改變受眾態度、引發受眾產生新的行為的目的。通過重大、典型涉家庭暴力事件、案件的曝光吸引社會成員對這一社會問題的關注,可以有效地推動社會成員的轉變。

涉家暴事件或案件報導應注意的問題

為繼續推進我國防治家庭暴力工作,媒體應加強宣傳教育,努力營造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社會輿論氛圍。在報導涉家暴事件或案件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媒體從業者應增強社會性別意識。

在涉家暴題材報導時媒體從業者應當看到性別暴力的根源是性別不平等,注重傳播先進的社會性別意識。媒體對涉家暴事件或案件的報導同時傳遞著性別觀念。媒體應該在推動性別平等的進程中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先進的社會性別觀念能否有效地傳遞給社會,首先就需要讓媒體從業者接受,讓社會性別意識成為媒體從業者分析家庭暴力問題的工具。

因為家庭暴力並不是獨立案由,在個案報導中,媒體應注意挖掘家庭暴力背後的問題。比如日前北京二中院審理的賈利園殺死幼兒案中,賈利園和丈夫之間存在家庭暴力。貴州畢節4名兒童疑似農藥死亡案中,4名兒童母親曾遭受丈夫嚴重的家庭暴力,母親對大兒子也實施過家庭暴力。相當一部分事件或案件背後都有家庭暴力的陰影,媒體在報導時應注重報導家庭暴力的嚴重危害,反映暴力背後的性別不平等問題,提升社會公眾防治家庭暴力的意識。

第二,媒體應超越就事論事的案件報導模式。

涉家暴事件或案件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新聞性,一些媒體過分挖掘報導中的家暴細節,對家暴受害者的過度曝光,易對其造成「二次傷害」。如南京養母虐童案中,一些媒體為深入報導受害者,跟蹤其到學校,影響其正常生活。筆者認為,與其過多報導涉家暴事件或案件的細節,不如注重對家庭暴力本質的認識,反思產生這一問題的社會文化等因素,呼籲相關機制、法律的不斷完善。

為避免媒體給當事人帶來的「二次傷害」,應加強新聞專業主義理念在實踐中的運用。新聞專業主義強調報導的客觀性,但是沒有原則的客觀恰恰是專業素養缺乏的表現。對一些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不能不加選擇的予以「客觀報導」。同時,專業主義強調真實,但是,新聞不是有聞必錄,涉及傷害人格尊嚴、心理健康的所謂真實信息,必須慎之又慎。

在家庭暴力事件報導中應堅持以受害者為中心的原則。在採訪中不應責問家暴受害者,「為什麼你會遭受家庭暴力?在家庭暴力事件中,你應當承擔哪些責任?」應關注家庭暴力是否發生,家暴受害者在遭受家庭暴力的過程中需要得到哪些社會支持,公權力機關應如何有效地介入家庭暴力事件等。

個案的報導不是目的,每個個案的背後都有一定的社會背景,深入分析產生個案的社會、文化、法律等深層次原因,才能使人們更透徹地認識到家庭暴力產生的深層次原因,產生更廣泛的社會價值。

正如伊莉莎白·諾爾·諾依曼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論指出的那樣,人為了適應環境,總是力求與環境保持和諧,避免群體壓力。原來處於優勢、多數的意見由於得到附和,就會不斷上升,得到加強;而處於劣勢的意見則相反,會逐漸沉寂,從而形成一個上大下小的螺旋,使一種意見成為主導意見。因此,更多的媒體通過對涉家暴事件或案例的報導,通過多種形式傳遞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觀念,將有效地改變社會公眾的認知。

第三,媒體應特別注重平衡報導。

威廉·麥奎爾在他的《社會心理學手冊》中指出:假如一個傳播對象最終會聽到敵對的觀點,那麼先讓他聽到一些相反的觀點讓他在精神上有所準備,他們就很可能抵禦後者的勸說。

在涉家暴事件報導中,媒體應特別注重平衡報導。家庭暴力舉證難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在事件未進入司法程序前,媒體除了報導家暴受害者自身陳述,還應注重尋找相關人員和機構進行核實,如了解當事人遭受家庭暴力情節的派出所、居委會、婦聯、當事人的家人和朋友等,儘可能聯繫施暴者進行核實,以最大限度地探尋真相。如果只有當事人陳述,媒體在報導時應避免偏頗,可以強調是當事人的自述,媒體不宜作出評判。

為防止新聞受眾出現逆反心理,對於一些爭議大又比較典型的涉家暴事件或問題,媒體可以組織廣大受眾參與討論,讓受眾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不僅可以辨明是非,還可以營造一個多元的意見空間,使廣大受眾感受到思想和言論的自由。

相關焦點

  • 疫情加劇美國性別不平等
    中國社會科學報綜合外媒報導 歐盟之聲網站11月26日發消息稱,一項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美國女性在就業領域遭受的不平等。研究結果顯示,從疫情發生到2020年10月,美國婦女的勞動參與率下降了2個百分點,凸顯了性別差距的擴大。  疫情對美國婦女就業人數較多的崗位造成的影響較其他崗位更加嚴重。婦女通常在餐飲、旅遊和辦公後勤等崗位工作,而這些崗位受到的影響非常嚴重。
  • 逃離不得原諒不得:家暴不僅僅是性別暴力,亦是社會暴力
    而原諒對方並不意味著會減輕施暴者的錯誤與罪行或讓他們逃脫應受的懲罰,更不意味著被家暴是受害者的過錯。它只意味著受害者個人不再繼續因這件事而生氣、怨恨甚至試圖報復對方,從施暴者的控制中解放出來,轉而優先關注自己的身心康復,繼續自己的生活。原諒這個舉動是否完全有益於家暴受害者,還有待研究者進一步的分析與討論。
  • 反對一切有關於性別的暴力,我是探探上的公益短片導演
    以下是關於Ada的真實故事:文 | 曹正編輯 | 簡然關注性別平等,全面改變了我我叫Ada,是一名公益短片導演,主要關注性別議題。之前我在一家反對性別暴力的公益媒體擔任紀錄片、短片導演。今年為了繼續上學,我離職了。雖然不再擔任全職崗位,我還是在繼續參與反對性別暴力、倡導性別平等的視頻項目,比如近期在做的一個呈現各行各業女性勞動者的短視頻系列。
  • 拉姆背後的家暴困境:有人自揭傷疤求救助,旁人多勸和不勸分
    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是否真的有別的路可走?求援在近年引發關注的家暴事件中,援助和介入總是伴隨著當事人在公眾面前自揭傷疤,掀起波瀾。儘管如此,施暴者所受的懲罰也未必盡如所願。然而,2019年1月4日,東京地方檢察院對該案做出不起訴決定,不起訴理由並未說明。還有並不自帶關注度的普通受害者,選擇錄製自己被毆打的過程。南都此前報導,去年5月,一則配文「現在家暴都要這樣取證了啊」的視頻在網上傳播。
  • 國際消除對女性暴力日|從路邊搭訕到家暴PUA
    GPTE殊途同行(Global Practice towards Equality)是國際女性領導力發展項目下的性別平等實踐平臺
  • 家暴不是家務事!
    近日引起全社會關注的家暴事件仍然層出不窮,受害者的遭遇令人觸目驚心。年僅22歲的方洋洋,被丈夫及公婆虐待致死,施暴者卻僅僅獲刑2-3年甚至緩刑。
  • 家暴「報警信」,聰明的不僅是孩子
    連日來,邯鄲市一名小學五年級學生給警方寫信,請求警察叔叔將媽媽帶走給其「上教育課」的事情引起社會關注。孩子在信中稱媽媽無視「和諧、平等、誠信、友善」,經常對他施以暴力。
  • 遭受家暴40年起訴離婚被駁回,反家暴還有多少長的路要走?
    12月上旬,陝西延安的一起離婚訴訟引發關注。一6旬老太忍受丈夫打罵40年後起訴離婚,法院認為應珍惜幸福晚年,駁回訴求。該案經報導後引發熱議。1981年1月1日,我國正式施行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下文簡稱《婚姻法》),並於2001修正該法。有律師表示,根據《婚姻法》,夫妻如一方有家暴行為,法院應判決離婚。
  • "賺錢不給老婆花算家暴"的背後
    近年來,關於家庭暴力的相關新聞屢見報端,珠海、廈門等法院相繼出現」遷出令」等具體針對家暴的判例,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家暴案也引發了廣泛關注,但最近關於家庭暴力,最引社會熱議的卻是《哈爾濱市婦女權益保障條理》。賺錢不給老婆花,就應算作「家庭暴力」?
  • 精神暴力也是家暴,別讓感情操控造成更多悲劇
    近日,網紅博主「宇芽」遭受家庭暴力,深圳市一警察因家暴妻子被拘等新聞事件接連發生,讓家庭暴力這一議題,受到了輿論的高度重視。日前,據《北京青年報》報導,廣東省有關部門起草了《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辦法(草案)》(以下簡稱《辦法》),其中不少條文都體現出了與社會實際需求相符合的重要進步。在《辦法》中,廣東省走在全國前列,將精神暴力首度納入了家暴的範疇,引發了大量討論,也讓家暴中的精神暴力問題受到了更多關注。
  • 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廣大Soul APP用戶呼籲關注性別暴力
    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廣大Soul APP用戶呼籲關注性別暴力 2020年11月26日 16:50作者:網絡編輯:黃頁 作為基於心靈溝通的社交平臺,Soul APP近年正成為廣大女性傾訴性別暴力問題、疏解心理壓力的重要渠道,以紀念日為契機,Soul用戶也自發作出反對性別暴力的呼籲,鼓勵受害者站起來、說出來,對性別暴力零容忍。  近年,性別暴力問題日益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 國際事件丨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聯合國呼籲反對女性暴力
    現如今,是一個提倡人人平等的和平年代,但是女性卻還是存在諸多被不公平公正對待的歧視現象,關於女性的性暴力、性虐待、職業歧視等現象時有發生,演變為社會的毒瘤,給女性帶來嚴重的侵害。不論是聯合國還是國際社會上的所有國家,都在現代社會對女性提出了不一樣的女權呼籲。隱秘的角落家庭,是人人嚮往的避風港。
  • 女議員比例超四成 從「瑞典現象」看歐洲性別平等
    瑞典女演員尼卡蕾在社交網站上發布了一個「女性專屬音樂節」籌備計劃,希望在明年夏天舉辦一個拒絕男性參加的音樂節,以回應此前音樂節發生的女性遭遇性侵事件。但有批評者斥責尼卡蕾「激進」,對男性反向歧視。還有不少人抗議跨性別群體遭歧視。   這起事件體現了瑞典人在性別問題上的敏感。
  • 肯定性別差異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
    完備的反家庭暴力法律制度應包括:對施暴者的制裁;對受害人的保護和救助措施;相關機構幹預家庭暴力行為的法律義務和責任;處理家庭暴力案件的法定程序等內容。實際情況是,打老婆、打孩子等家庭暴力往往被視為「家務事」,外人不該幹涉,許多家庭暴力正是打著這樣的幌子肆意橫行,而旁人在目睹這種暴力時,也不會將其與違法甚至犯罪聯繫在一起,執法機關更是難以介入。
  • 「捕獵」女性、鼓勵自殺:PUA背後,中國的性別不平等
    近年來,性別暴力越來越多地引起了社會的關注:拉姆、被夫家虐待致死的女子、被丈夫殺害的杭州女子…她們的經歷令我們動容。剛剛過去的11月25日國際消除針對婦女暴力日,也引發了許多人對頻頻發生的女性受害事件的探討。我們之前的一篇文章就是講聯合國的報告表示「家庭是女性最容易遭受到暴力的地方」。
  • 從震驚社會的安娜之死,到閉關家暴,西班牙的性別暴力有改善嗎?
    2004年底,西班牙國會通過了《反性別暴力總法》,正式將在家庭或親密關係中對女性發生的暴力行為,做出實際的規範懲治。而這並非從天而降的禮物,是源自於社會長期的努力。例如,1997年震驚西國社會的安娜(Ana Orantes)之死。那年60歲安娜,上了安達魯西亞地方電視臺,闡述自己飽受家暴的40年婚姻歲月。
  • 全球被殺害的婦女竟有一半被伴侶或家人所害:家暴不是家事,女人也不是弱勢
    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劇照提起家庭暴力,我們都不陌生,尤其是由演員梅婷和馮遠徵主演的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家庭暴力。可是這個事件還有這樣一個細節。在發微博曝光的時候,宇芽提到,她是在遭受了第五次家暴後才決定分手。眾多網友表示:家暴只有1次和n次的區別,你為什麼要忍受那麼久?為什麼不在第一次家暴發生後就離開?雖然宇芽在微博發文說,後悔沒有第一時間報警,而是選擇沉默。
  • 關注親密伴侶間的權力:脅迫控制研究述評
    IPV產生的原因之一是性別不平等,而其又進一步加劇了性別不平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論模型是美國明尼蘇達州開發的「德盧斯模型」(Duluth model)。該模型列舉了美國家庭暴力的基本形態,並指出這些行為都是由男性渴望獲得或保持對女性伴侶的權力與控制(power and control)所導致的[10]。可以說,當時的女性主義學者已經開始關注親密伴侶間的權力。
  • 打兒子算不算家暴?不惹對方生氣能不能解決家暴問題?大東反家暴...
    、撫順6歲女童遭生母及其男友虐待數月......近來關於家庭暴力的事件屢被爆出,一幕幕悲劇令人心痛不已。打兒子算不算家暴?「不惹他生氣」可以解決家暴?聽到街坊阿姨的誤答,社工第一時間進行糾正,說明出現家暴不是受害者的錯,不應該妥協和忍讓,要勇於向一切家庭暴力說「不」。「我打我兒子算不算家暴呀?」王先生(化名)路過宣傳攤位,向社工提問道。原來,因為兒子沉迷玩遊戲,怎麼講都沒用,王先生只好採取「特殊」手段。
  • 疫情期間全球家庭暴力事件激增,法國為受害者設求救暗號
    針對女性的家暴數量也發生了激增,例如黎巴嫩和馬來西亞的女性求助熱線電話比去年同期增長了一倍,在中國增長了兩倍,谷歌等搜尋引擎上,因家暴而尋求幫助的搜索也達到了5年來的峰值。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籲各國,立即採取措施解決家庭暴力問題。 如何在特殊時期繼續提供反暴力幫助?成為救援機構和政府不得不要思考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