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以蟄《書法之欣賞》:行草實為意境美之書體

2020-12-16 漢府古文化

道家思想繁衍出的這種中國傳統美學觀, 與西方克羅齊柯林伍德的「表現主義美學」遙遙相契著。這一美學的基本觀點是, 直覺把情感以意象的形式表現出來, 這種直覺是非功利性的心靈的賦形力, 克羅齊認為, 嬰兒混沌的感受和純樸的心境, 才是獨立於理性知識的純粹的直覺。情感通過這種直覺的作用由心靈賦予形式, 成為心靈的表現, 從而成為藝術。這一美學觀點在本世紀初風行世界, 曾深深地打動著一代藝術家。

鄧先生早年留學美國學西洋繪畫, 並遊歷了歐洲諸國, 因此我們能夠猜測先生在接受西方美學思想薰陶時, 或許也曾著迷於這種表現主義美學。他在文章中多次地提出書意的「表現」, 並且直接使用了克羅齊美學理論中的最重要的概念「直覺」。他在談「結體」時提到「形體之有, 有在自我之感的。其感得之初, 原不假於知識聯想而為直覺」。

他在另一篇文章《六法通詮》中討論「氣韻」時指出:「唯有一說殊足引證, 即義大利現代哲學家克羅齊之美學也。」他深抱遺憾地提出「克氏未能將表現推之於書畫, 蓋彼不知用筆作書作畫之能表現耳」。因此, 想必鄧先生深感以克羅齊美學理論來解讀中國書畫是極有必要的, 尤其是解釋中國書法的表現功能。

但鄧以蟄先生的高明之處在於, 他摒棄了「情感即表現」理論中的「非技巧」觀點。柯林伍德認為純粹的自我表現是不需要技巧的, 鄧先生也曾談過「不可成專家, 專家則於技巧, 漸去意境遠矣」 (《畫理探微》) , 但從中國傳統的意境理論來說, 尤其是對於書法這種純形式藝術, 他看出了相識技巧的重要, 所以, 在這篇文章中, 他提出了「意境亦必託形式以顯。

意境美之書體重草書而極;然草書若無篆筆之筋骨, 八分之波勢, 飛白之清散, 真書之八法, 諸種已成之形式導之於前, 則不能使之達於運轉自如, 變化無方之境界, 亦無疑也」。先生的「自由表現」, 是書法本體自律規定中的「自由」, 行草書「意之表現, 變化無方, 故書精於草者為草聖。聖豈可擬之以法乎?雖然, 聖亦有所欲不逾矩, 草固有矩也」。先生眼裡的藝術最高境界, 是在本體規定中所追求的真實性情的自由表現。

由此推之, 先生未完成的「書意篇」的內容便能粗知綱領大略了。

當鄧以蟄把握了意境理論時, 他的形式傳達意境的觀點便愈加明確了。本文在開始的部分提到, 鄧先生逐一分析了各種書體的形式美, 各種書體有各自的形式, 便有殊異的美感。他認為篆隸書體「間架、行次整齊端莊」, 「特具形式美」, 「篆隸既曰形式美之書體, 則於其形式之外已有美之成分, 此美蓋所謂意境矣」。

顯然, 篆隸字體的美是空間美, 靜態形式居主, 動感不強, 節奏不顯, 沒有較大的起伏和連貫。相比較而言, 行草書體便前進了一步。當代書法美學認為「真正作為形式美性格的運動特徵, 要等到行草書的出現」 (陳振濂《書法學綜論》) 。鄧先生在談到行草書時, 激動得神採飛揚:

行草實為意境美之書體也。

魏晉士人浸潤於老莊思想, 入虛出玄, 超脫一切形質所在, 於是「逸筆餘興, 淋漓揮灑, 或妍或醜, 百態橫生」之行草書體, 照耀一世。

我之表現得我之真如, 天下尚有過於行草者乎?故行草書體又為書體化之止境。

他在《六法通詮》中仍然不斷地為行草書的魅力擊節讚賞:

蓋草書者乃書法中最能表現情調者。

唐志契曰「山水原是風流瀟灑之事, 與寫草書行書相同, 不是拘攣用功之物」……皆心畫之註腳, 而與克氏表現之說相通也。

行草書的抒情性格更強烈, 表現形式更完善, 形式因素變得生動活潑, 靈氣充溢, 更為有利於表現書家複雜的性情。「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無聊, 不平有動於心, 必於草書焉發之」 (韓愈《送高閒上人序》) , 實際上, 也只有草書方能淋漓酣暢地表現這些複雜的感情。

鄧以蟄先生的書法美學思想, 深深紮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中, 又積極吸收了西方現代美學的營養, 宗白華先生在為《鄧以蟄美術文集》所作序言中高度地評價了鄧以蟄先生:「他寫的文章, 把西洋的科學精神和中國的傳統結合起來, 分析問題很細緻。因為他精於中國書畫的鑑賞, 所以他的那些論到中國書法、繪畫的文章, 深得中國藝術的真諦, 曾使我受到不少教益。」

這篇僅一萬多字的《書法之欣賞》即已涉及了書法美學的諸多方面。這裡就其文章顯現的關於書法意境研究的主線略作梳理, 便足以使我們欣喜不已, 拱手而拜。當然, 由於鄧先生的文章還處於書法美學篳路藍縷的草創之中, 許多觀點未及展開, 也存在一些需要重新認識的問題。筆者在此僅對文章作些粗略的釋讀, 期待著將來的深入研究。

相關焦點

  • 第一個以現代美學觀點撰寫書法美學專論,鄧以蟄的《書法之欣賞》
    這組現代書法美學的開山之作, 計劃「逐一討論」書體 (書體的發展源流) 、書法 (書法的形式技法) 、書意 (書法的性情表現) 、書風 (歷代書法家風格) 四個部分。但鄧先生僅完成了前兩部分便從此擱下了。此後, 這兩部分又經修訂合併收入先生在北平中國大學任教時的講義中。
  • 淺談書法中的意境
    書法藝術之美,美在點畫;美在結構;美在章法;美在意境。其中意境之美,是書法美學的核心,也是書法藝術所表現的精神最高境界。書法的意境書法中的意境之美包括: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書也。書法中的神要通過血骨筋肉來表現,是作者以其筆墨技巧,表達對自然界和生活現象的觀察、思考和感受。
  • 《鋼筆五體字典》面世!一書盡覽書法文化之美
    名家書寫+名社出版=權威辭書2020年8月,唐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上海辭書出版社傾注三年心血,合力打造的《辭海版常用漢字鋼筆五體字典》正式出版面世!這本鋼筆五體字典,由著名書法家龐中華作序,著名書法家吳殿魁、趙國祥主編,收錄了中國傳統書法「楷、行、草、篆、隸」五種字體,是廣大中小學師生及書法愛好者的良師益友。字典中設置「書法小常識」板塊和「品味書法之美」插頁,能夠幫助讀者簡要了解書法理論,通過書法作品直觀品味漢字之美。
  • 文學丨如何欣賞書法?學會品鑑這10種美
    「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若「平直相似,上下方整,前後平齊」那樣機械而單調的排列,就勢必破壞字形的結構美。姜夔《續書譜》中說:「古人遺墨,得其一點一畫,皆昭然絕異者,以其用筆之精妙也」。相傳王羲之寫點「萬點異類」,再看楊凝式的《韭花帖》、褚遂良的《大字陰符經》幾乎找不出形態相同的點畫。
  • 張萬忠書法行書作品欣賞
    相傳是後漢桓、靈帝時一位書法家劉德升所創,西晉時期的衛恆的《四體書勢》裡講:「魏初有鍾(繇)、胡(昭)兩家,為行書法,具學於劉德升。」可惜劉德升沒有留下墨跡。什麼叫行書呢?簡言之是在楷書的基礎加以小的變化,書寫起來很簡便的書體,故而與楷書相間流行開來。行書是介乎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它不象草書那樣難寫難認,又不象楷書那樣嚴謹端莊。所以古人說它「非真非草」。
  • 信封書法 | 信筆之美
    一日印光大法師看了弘一書作後說道:「寫經不同寫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寫經,宜如進士寫策,一筆不容苟簡,其體須依正式體,若座下書札體格斷不可用。他的晚年之作如《行書金剛經偈軸》等,雖似下筆遲緩、結字狹瘦,幾近硬筆書,然此中所映現澹泊寧靜不落一絲塵埃的白賁之美,非書法大家,確是無法表現這種精邃玄微的道之境界的。弘一法師不愧為我國近代書壇心手合一的曠世高人。
  • 書法主流圈:館閣體,沒有創新
    歷代書協主席的作品,都備受爭議,連德藝雙馨的啟功老先生也不例外,他獨創的「啟功體」,在主流書法圈一直備受爭議:有書法家說他的書法是「火柴棍」,還有人說,他的書法屬於「館閣體,,沒有創新,根本沒有藝術性可言」!
  • 中國書法稚拙之美.
    數千年來,中國書法史向人類貢獻了無比豐富的各類風格作品。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夫人審美風格形式,如方正的、渾圓的、姿媚的、緊結的、瘦硬的、豐肥的、拙樸的等等。在中國書法審美風格的拙樸美中,還有稚拙、生拙、古拙之別,其中稚拙從字面意思講就是幼稚笨拙,幼稚質樸,時一種童趣或原始性的稚拙美。
  • 中國書法的線條美
    書法的美來自自然,其形態中不知不覺地選擇了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規律作為自己的特徵。由於天與道的統一,人們在欣賞書法的線條的節奏感時,也自然地把書法的節奏感與自然的各種運行規律聯繫起來,這樣,線條的節奏感就有了豐富的美學內涵,使其成為線條美的主要特徵之一。節奏感還表現了豐富的哲學內涵。
  • 書風瀟灑隨意,體態多變,北魏《元昉墓誌》書法欣賞
    為北魏碑書代表作之一。此志結字尚扁,體勢寬博,點畫清峻,而其書勢平正之中饒有宕逸奇險之姿。通幅章法布局則大小奇正,參差錯落,其中有些字似篆非篆,似隸非隸,饒有奇趣,在北魏墓誌中屬奇特的一種。此志結字尚扁,體勢寬博,點畫清峻,而其書勢平正之中饒有宕逸奇險之姿。
  • 書法愛好者看過來 青島市博物館「以易貫之——館藏書法五體作品展...
    半島全媒體記者 張文豔書法愛好者的福音來了。由青島市博物館研究部李敬華老師策劃的最新原創展覽《以易貫之——館藏書法五體作品展》於8月29日在博物館東區二樓北展廳正式開展了!此次書法展,共展出館藏明清與近現代書法五體佳作30餘件,不乏有文徵明、董其昌、王鐸、劉墉、高鳳翰、康有為、黃賓虹、王獻唐等書法名家的作品,是青博為豐富島城文化生活的又一力作。
  • 袁世凱之子袁克文的17書法精品欣賞,網友:深得其父書法之神韻
    袁克文袁克文的書法有深厚的根底,細觀其字、用筆結體、超凡脫俗。字散發著一種畫的優美,這種風格沒有極深的功力很難達到。他的字還算得體,筆畫勻稱是書法的」骨」,橫直撇捺點畫是書法的」肉」,起筆收筆動靜有致是書法的」神」。
  • 這位硬筆書協主席,書法五體皆能,被譽為「當代楷書之王」!
    作為最能體現書家功底的楷書,看起來簡單,寫好真的很難!以歐陽詢的楷書為例,歷代寫歐楷的很多,寫精很少,寫像也就清代姚孟起一人而已!旭宇老師的今楷在當代,能被稱為「當代楷書之王」的,只有前硬筆書協主席姜東舒先生,根據百度百科記載:姜東舒先生從事書法活動60餘年
  • 著名書法家於長海,傑出啟體書法作品欣賞,結體嚴謹、功底深厚
    於長海字很美,且功底深厚,結體嚴謹合理,充滿美感。 這樣的字才能流傳千古。而當今中國書協各專業委員會的所謂自詡的大家都是醜書滿滿,他們就是自我標榜專業,美。 不管是楷書,還是草書,篆書或隸書,一律以醜為佳。
  • 登鸛雀樓書法欣賞 被贊為千古絕唱的經典詩詞
    :易從網  詩歌具有韻律美,吟詩頌詞的高低渾厚之音樂美,朗朗動聽,膾炙人口,詩書的結合,更讓人神魂顛倒,如痴如狂。書畫詩歌吟天地之美,而言不盡矣,詩詞可以激發書法的創作靈感,反之書法也是造就詩詞的意境升華。
  • 書法之樂!
    而當你拿起筆,一字一字書寫,你的浮氣、燥氣、粗狂之氣等,將慢慢消去。久而久之,你必然廢紙千張氣自華,變得文雅、靜心、沉穩而有氣質。向善,是人類內心深處的呼喚,是一項人類從不停止的事業。書法,以美感化人,以美提高人,以美升華人。別看書法的上下貫通、對立統一、虛實結合、婀娜多姿、整體和諧等等看似枯燥的理論,其實,正是這些理論,展示了書法的美,促進了人的向善之心。
  • 書法 | 宋徽宗瘦金體真跡83圖 來欣賞一下
    聽琴圖瘦金體是宋徽宗創造的書法字體,亦稱「瘦金書」或「瘦筋體」,也有「鶴體」的雅稱,是楷書的一種。他早年學薛稷,黃庭堅,參以褚遂良諸家,出以挺瘦秀潤,融會貫通,變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風格,號「瘦金體」。其特點是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有些聯筆字象遊絲行空,已近行書。
  • 欣賞永書草書書法,品味古典詩詞之美(宋詞2)
    宋詞,是我國宋代最為盛行的代表性文學體裁,因其有詞牌之別,可長可短,便於吟唱,因此宋詞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紐帶關係。宋詞形成於唐代,而在宋代達到藝術巔峰,因此宋詞應該是一個大概念,並不只局限於宋代。話不多說,這一期專欄,我按照計劃再送上三幅以宋詞為創作內容的草書書法作品,請大家斧正,歡迎大家交流任何文學及書法問題。順便說一句,詞作字數通常較多,需要大尺寸製作,書法創作不易。
  • 世界博物館日 重溫一字一世界的漢字之美(下)
    今天是世界博物館日,我們來重溫中華漢字之美。中華書道起於筆畫,成於章法,而美於神韻,自成一種藝術形式。篆、隸、楷、行,任何一種書體,都有獨特之章法風格。形式雖殊,但意境卻同,即達至「天人合一」之境界。北宋黃庭堅書法字如其心,書法家的性格特點也能自然流露於筆端,有筆力雄健、取法多樣而爽朗灑脫者;也有筆意高古、大樸不雕而方勁舒展者;有以行筆流暢、結體謹嚴而見長之人;也有以布白勻整、
  • 說學書法之臨顏真卿《自書告身帖》
    《自書告身帖》是想寫的顏楷的最後一帖了,而且是墨跡,和那些刻在石頭的字大不相同。有人說這帖子不是顏真卿寫的,也有說這帖子就是顏魯公自書,姑且不論其真偽,單憑這帖子的字,也足以令後人為之臨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