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行書之一,瀟灑流麗!書法主流圈:館閣體,沒有創新

2020-12-21 三餘書社

歷代書協主席的作品,都備受爭議,連德藝雙馨的啟功老先生也不例外,他獨創的「啟功體」,在主流書法圈一直備受爭議:

有書法家說他的書法是「火柴棍」,還有人說,他的書法屬於「館閣體,,沒有創新,根本沒有藝術性可言」!

對此,啟功先生向來都笑呵呵地回應道:

這是抬舉我啊,我哪有館閣體寫得好!

啟功書法

如果說啟功先生書法屬於「館閣體」,其實也不「冤枉」他!

早年的啟功先生,窮困潦倒,靠畫畫為生,這種經歷,歷代大家都有過,古有唐伯虎,後有齊白石,張大千!

啟功先生畫很受歡迎,可是買家嫌他字醜,不讓他題款,讓他深受刺激,下決心要練好書法,他選來選去,決定臨摹清代大書法家梁詩正墨跡來入門!

梁詩正的跋文

梁詩正,是啟功祖上乾隆皇帝的御用書法家,乾隆是個附庸風雅之人,他的上書房大臣,個個都是筆墨高手,梁詩正更是出類拔萃!

乾隆對梁詩正喜愛程度,可以用如醉如痴來形容。乾隆朝中大部分重要文獻,都是出自梁詩正之手,連他收藏的名帖名帖,都請梁詩正代為題跋!

這些名帖名畫的來頭可不小,包括價值連城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郎世寧的《花鳥圖冊》等等。

梁詩正《快雪時晴帖》跋文

作為清代書法巨著《三希堂法帖》,也是梁詩正作為副主編來編著的,主編大人就是乾隆自己,和現在大學一樣,主編都是掛名的,副主編都是幹活的,看來梁詩正是沒少幹活!

梁詩正的書法,根據百度百科介紹,有很深得二王基礎,而且還深入研究了顏真卿、趙子昂、柳公權、李北海、董其昌等人筆法,瀟灑流麗,博採眾長,自成一家!

梁詩正的跋文

梁詩正的書法很有意思,他在繼承和發展的古人書法基礎上,削繁就簡,變古為今,對前人筆法進行簡化,用並不高明筆法,表現出他人難以企及的高雅意境,尤其是他的行書,更是行中有楷意,把漢字實用性和書法藝術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被譽為「最美行書」之一!

梁詩正的跋文

今天書壇,提倡的創新和個性,就像書協副主席劉洪彪老師所言:

我們不能躺在古人書法基礎上,應該追求創新,再說我們已經超越古人,只是不好意思說而已!

為了追求書法創新,這些主流書法圈的大師們,真的拼了:

邵巖老師搞射書、漁網書法,自詡可比王羲之的《蘭亭序》;

魚網書法

曾翔老師創作之前,先大喝一頓,大喝幾聲,用拖把來寫字;

劉洪彪老師最近也在玩創新,用腳丫和毛筆一起來創作!

更不要說一些央美的學生,用人體來創作書法!

為了彰顯自己書法意境高遠,這些主流書法圈的大師們,對明清時期書法,大加鞭撻,把梁詩正這種規規矩矩寫字,統統歸為「館閣體、沒有創新,更沒有藝術性」!

對此,廣大網友有自己不同意見,他們非常欣賞梁詩正、啟功這類傳統書法,對邵巖等創新批評為「醜書」、「怪書」!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今天特別向喜歡傳統書法的朋友們,推薦一本《梁詩正書法集》,喜歡的朋友,點擊下面連結惠購:

(現在某寶出現該書法集的翻印版,用有毒的、低質的油墨印刷,不但偏色而且細節盡失,書封面沒有三餘書社字樣和二維碼,請勿上當!)

相關焦點

  • 他臨寫百家名帖,書法瀟灑飄逸,譽為「最美行書」,比王羲之如何
    估計為了響應領導的要求,曾翔「吼書」、邵巖「漁網書法」、「射書」、張強的「盲書」等等粉墨登場,無論是創作形式,還是書寫工具都在嘗前人之所未嘗。為了彰顯自己的創新,就必須要貶低前人的書法,凡是遵循王羲之、趙子昂等傳統書風,統統歸為「館閣體,沒有個性!」
  • 啟功:200年來的最美行書,得王羲之真傳!專家:格調太低
    漁網書法這些教授、專家,一方面搞創新,一方面對傳統書法作品進行抨擊,尤其是明清時期的書法,動不動就說是「館閣體」!甚至連啟功老先生也沒有放過,說他的作品是形同「火柴棍」,是「館閣體」。梁詩正書法啟功先生曾經說過:200多年來,書法,我只服他!他的書法深得王羲之真傳,不愧為最美行書之一!
  • 清朝書法天才梁詩正,寫出「清代最美行書」,書法門外漢也能欣賞
    而到了清朝時期,因為清朝「館閣體」盛行,導致了書法藝術性的嚴重缺失,一股「媚」風陡然而起,之所以說「館閣體」中媚態盡顯,主要是因為這是清朝科舉考試的官方書體,換句話說,你如果不用「館閣體」書寫考卷,你就無法在諸多學子中脫穎而出。
  • 他是乾隆皇帝的老師,行書被譽「清朝最美」,啟功都受他影響
    啟功老先生的書法在上世紀是很少遭受議論的,當時人們都是畢恭畢敬地學習啟功的書法,但是到了今天,啟功老師的書法卻遭受到很多非議,專家們褒貶不一,現代書法界很多專家、學者都在質疑啟功老師的書法是不是館閣體。
  • 明代科舉專用字體——館閣體
    館閣體,是指因科舉制度而形成考場通用字體,以烏黑、方正、光沼、等大為特點。 明代稱「臺閣體」,清代改稱「館閣體」。 沈度(1357-1434),字民則,號自樂,明松江府華亭(上海金山)人,明代書法家,與弟沈粲皆擅長書法。 永樂時以善書入翰林,由典籍歷遷侍講學士。
  • 書法史上小人物,寂寂無名200多年!沒有啟功推薦,少有人知道
    最近網絡上突然出現一個「名人」,這個人就是梁詩正,他的行書被譽為「清代最美行書」,啟功老先生在世,極為推崇,曾經就稱讚他:書法,200多年來,我只服他!可是你翻遍整個書法史,梁詩正竟然寂寂無名,甚至連邱振中老師的《書法》、《中國書法家全集》都沒有提到他,可見200年來,被「雪藏」之深!
  • 滿眼都是新「館閣體」的書法國展,就是我們追尋的未來?
    書法家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數位化資訊時代,要想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參加展覽是不可繞過的途徑之一。那麼為什麼筆者會把「館閣體」拿出來說事呢?從某種程度上說,感覺就像當時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士人寫的「館閣體」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當然是為了迎合評委「口味」,創作出符合評委審美傾向的書法作品,這只是原因之一。試想一下,參加評審的評委肯定都會選自己認可的作品,這樣選出來的會有局限性。
  • 雅俗共賞的書法應該是什麼樣?是館閣還是傳統?
    其次在結構和筆法上,結構,一定要雅致,才能雅俗共賞,其實古代大家對結構變化處理的方法很多,明眼人是能看出來妙處的,但是大眾就會說這是亂寫,因為現代人活在印刷體裡,上一代人乃至上幾代人,都活在館閣體了。所以細數數,清朝的大書法家在歷史上都是稀缺的,還不如民國時候多,因為那時候思想已經改變了。
  • 他被譽為「明朝王羲之」,這位館閣體鼻祖的書法,令人刮目相看
    館閣體,是一種因科舉制度而生的考試書體,其特點是烏黑方正、大小相同,產生於明朝,在明朝稱「臺閣體」,清朝改稱「館閣體」,在學而優則仕的時代背景下,自館閣體誕生後,就成為主流書體,歷經明、清兩朝,風靡400多年。
  • 館閣體中的極品小楷,這功力不輸《靈飛經》,清秀妍美,難得一見
    這二人的書法成為了清朝書法的典範和主流,而此二人書法又有端整、規範、圓融的特點,使得館閣體加上了圓融秀美的特點。小楷《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清朝時期的科舉,相比起明朝考試則更加重視館閣體,館閣體要求烏黑、方正、大氣,顯示出了宏偉磅礴的大氣之像。但是館閣體容易千篇一律,陳陳相因。
  • 不可錯過的「館閣體」作品,正雅圓融,現在被批評沒藝術性
    在當今書法界總是有那麼一種聲音,再好的書法作品,只要被打上「館閣體」的標籤,總是會被噴得一無是處,認為館閣體毫無藝術性,根本算不上書法。那麼「館閣體」真的沒有藝術性嗎?對此,現代書法界的大師田英章老師說了這樣一句話:館閣體沒有毛病,追求個性也沒有毛病。如果你在把字寫得個性十足、龍飛鳳舞的同時,也能隨手寫出一手規範的館閣體,然後批評館閣體如何毫無個性,是書法的毒瘤,把館閣體批得體無完膚。
  • 寫出清朝最美行書
    清朝時期的書壇,館閣體之風盛行,學子們為了考取功名,躋身仕途,都專門研習呆滯、死板的館閣體。這種風氣呢,嚴重阻礙了清朝時期的書法發展,但也並非所有人都被館閣體給束縛住了。梁詩正在乾隆皇帝心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他能力出眾,書法更是出彩,每次乾隆皇帝出遊,梁詩正都跟隨左右,幫乾隆皇帝記錄做的詩詞。清廷中的一些重要文獻和資料,也都是由梁詩正負責編撰,乾隆皇帝將許多名家書法集而成冊製成的《三希堂法帖》,也由梁詩正擔任總編。
  • 行書是如何產生的呢?怎樣的書法叫做行書呢?
    接近於楷書的行書,含有較多的楷書成分,結體和用筆比較規矩,稱為行楷 ;接近於草書的行書,帶有較多的草書成分,結體和用筆比較放縱,稱為行草。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說到的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只是就它們在體式上的相互關係而言的,與它們產生的時代沒有關聯,行書萌發於東漢的中後期,差不多與楷書、草書同時產生。
  • 清朝最好看的行書,將書法之美展現地淋漓盡致,後人很難再超越
    但是我們要明白一個原則性問題,行書並非是楷書的連筆化,行書本身沒有固定的表現形式,不然也不會將偏草書的行書稱為「行草」,偏楷書的行書稱之為「行楷」。《梁詩正書法集》的確,書法的學習要「取法其上」,但是這是對於有了一定的行書的基礎的學者來說的,作為行書初學者,還未能流暢地寫好行書之前,練習這些天下數一數二的行書作品,如同剛剛學習走路的幼童去學習賽跑
  • 張萬忠書法行書作品欣賞
    行書是繼草書、楷書之後,出現的一種書體。相傳是後漢桓、靈帝時一位書法家劉德升所創,西晉時期的衛恆的《四體書勢》裡講:「魏初有鍾(繇)、胡(昭)兩家,為行書法,具學於劉德升。」可惜劉德升沒有留下墨跡。什麼叫行書呢?簡言之是在楷書的基礎加以小的變化,書寫起來很簡便的書體,故而與楷書相間流行開來。
  • 為什麼周圍學褚遂良書法的人比較少?他的書法怎麼樣?
    歐體楷書開創唐楷講究法度之先,點畫講究"起按回鋒」,在「使轉折返」處也對用筆有嚴格要求,可以說這是歐陽詢對楷書的一次革命性的創新,從此,唐人楷就以嚴謹和法度而聞名。但是,萬事都有二面性,所謂有得就有失。不得不說,唐楷成於法度,但也失於法度。
  • 好書法,應是「人正字正」!他的楷書和人品,100多年少有人做到
    期間他苦練書法,無論是楷書、行書、草書,具有不俗的建樹,尤其是他的楷書,以歐陽詢為根基,兼有「顏筋柳骨」之風範,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剛正醇厚風貌!林則徐對書法頗有見解,他主張「師古不泥古」,其書法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三家之書風,但又不拘泥於某家框架,而自成一格。好書法,應該是像林則徐一樣「人正字正」,人要正氣凜然,書法也要走正途,在傳承中創新,而不是胡塗亂抹,烏煙瘴氣!
  • 清代兩大書法鬼才!一位行書最美,一位小楷稱霸
    有了這兩個人,清朝的書法就輝煌了。梁寫的是清代最漂亮的行書,林則徐寫的是清代第一個小楷。梁梁是雍正八年間的一位訪問學者。他從小就有天賦。後來,他憑藉其卓越的知識和出色的書法成為了甘龍的爪牙之一。梁的書法始於劉公權,其次是和。晚年,他研究了顏真卿和李北海。可以說,他系統地學習了許多名人,然後把他們融合在一起。尤其是他的行書,字體工整,筆法犀利,被譽為「清代最美」。
  • 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的書法不錯,楷書渾厚大氣,行書飄逸瀟灑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僅體現在書法上,而且還體現在書法的影響力上,在中華文化的輻射下,很多外國友人也喜歡上了中國的書法文化,很多外國人都練上了書法,而且書法寫得還相當不錯,我們熟悉的有戰鬥民族的俄羅斯姑娘金嵐,寫得一手精湛的歐楷,斬獲了書法比賽特等獎,還有美國前任總統歐巴馬的弟弟馬克,寫得一手跌宕起伏的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