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楷書的快寫形式。唐代張懷譌」是差別、變化的意思。「務從簡易,相間流行」,則是說行書的字形結構、點畫用筆都要比楷書簡省、便捷,而且還會表現出一種流動的形態。
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端莊秀美,但書寫速度相對較慢;草書結構簡省、筆畫連綿, 書寫速度較快,但因有草化符號,比較難以辨識 ;行書介於兩者之間,彌補了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
張懷瓘在《六體書論》中說 :「真書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走。」這非常形象地說明楷書、行書和草書這三種字體的不同。行書在結體和用筆上都具有很大的變化自由,可以接近於楷書,也可以相近於草書。接近於楷書的行書,含有較多的楷書成分,結體和用筆比較規矩,稱為行楷 ;接近於草書的行書,帶有較多的草書成分,結體和用筆比較放縱,稱為行草。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說到的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只是就它們在體式上的相互關係而言的,與它們產生的時代沒有關聯,行書萌發於東漢的中後期,差不多與楷書、草書同時產生。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寫道:「吾謂書莫盛於漢……杜度作草, 蔡邕作飛白,劉德昇作行書,皆漢人也。晚季變真楷,後世莫能外。蓋體制至漢,變已極矣。」
行書始於東漢末年,是應社會的發展需要而產生的。隸書的應急書體是章草。正規的隸書易識,但是不便於快寫 ;章草雖然書寫便捷,能急就趨速,但是又過於簡省,連筆過多,不容易辨認。這時就需要一種既容易辨認又便於書寫的行書字體,來滿足人們日常用字的需要。早期的行書,是草行摻雜。
晉代衛恆《四體書勢》中語:「魏初有鍾(繇) 胡(昭)兩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昇是公認的早期行書的代表人物,而行書作為一種成熟而獨立的書體,則是在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所處的時代才真正確立下來。
王羲之(公元 303 ~ 361 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琅琊臨沂 ( 今山東臨沂 ) 人,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因官至右軍將軍 , 會稽內史,故又稱「王右軍」「王會稽」。他的書法成就在於增損古法,一改漢魏質樸書風和隸書的波挑用筆,創立了妍美流便的今體書風,被奉為「書聖」。
他的行書雄逸遒勁,是力度與風韻的完美結合,動勢與靜態的高度統一,無論在用筆、結體還是章法上,風格特徵都十分鮮明。其代表作《蘭亭序》 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楷、行、草、飛白等體皆能,代表作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等。
王獻之(公元 344 ~ 386 年),東晉書法家,字子敬,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王羲之的第七子。官至中書令,為與族弟王珉區分,故世稱王大令。幼時從其父親學書, 後來取法張芝,別創新法,自創一格,與父齊名,人稱「二王」。他的書法,兼精楷、行、 草、隸各體,尤以行草擅名。其行書名作有《鴨頭丸帖》、《中秋帖》、《東山帖》等,其中《中秋帖》列為清內府「三希帖」之一。
唐代是書法繁榮發展的時期。由於唐太宗李世民重視書法,並極力推崇王義之,因而唐代的行書主要受「二王」書風的影響。著名的書法家有李邕、顏真卿、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 陸柬之、柳公權等,這其中有與「二王」為一路的,如歐陽詢、虞南、褚遂良、陸柬之、柳公權等 ;另一路則是李邕、顏真卿的創新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