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道拍案驚奇》觀點:不管是硬筆行書還是軟筆行書,都不要選擇現代人的字帖。有老師點撥可以直接上手《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自學的話建議用行楷過渡下,推薦趙孟《前後赤壁賦》和智永《真草千字文》等字數多,且平正的行楷字帖。具體原因,接下來簡單絮叨絮叨,僅供參考。
學硬筆行書
首先,我不推薦書店裡的任何硬筆行書字帖,因為全是現代人所寫,學習書法要儘可能的選擇優秀的字帖,古代名家流傳下來字帖才是首選。所謂「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硬筆書法來源於軟筆書法,僅書寫工具變了而已,結構和筆順都是一樣的。
所以,如果你想學得好,即便學硬筆行書還是要去買古代的經典名帖。考慮到硬筆行書的實用性,那麼在選擇字帖的時候,儘量去選平正姸美一路的風格。比如趙孟的《前後赤壁賦》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它的也可以,只是這兩本本字數更多)。
毛筆行書
你既然提出了這個問題,想必楷書基本功已經打好了,目前行書入門字帖首推《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雖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為拼接組合而成。但因懷仁功力精鑿,又是謹慎從事,終能各盡其勢,完好地再現了王羲之書法的藝術特徵。用明人王世貞的話來說,即「備盡八法之妙」。不過作為初學者,入門周期時間會比較長,如果你有老師時常點撥,那沒問題。但如果是自學,我建議先學習行楷過渡一下。這裡呢,推薦兩本字帖。
第一本,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雁塔聖教序》為褚遂良五十八歲時書,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書風格的作品,字體清麗剛勁,筆法嫻熟老成。特點是線條瘦硬,結體婀娜,用筆以弧形線條居多。由於弧線的大量使用,讓原本筆直、堅挺的基本筆畫顯得柔和委婉。起筆時,尤其長橫略微多了點逆筆,然後豎切向右提筆。這些用筆讓呆板的楷書顯得生動活潑,不局限於原有的形式,而這些小筆觸和弧線恰恰是行書所需要的。所以,也時常有人說「褚」字是楷書中的行書。
第二本,智永《真草千字文》可以這麼說,凡事見過這本帖子的人,會徹底擺脫「田楷」的審美。什麼是字是呆板或生動?什麼是美術字或書法?智永用作品告訴你答案。
張懷瓘《書斷》云:「智永遠祖逸少,曆紀專精,攝齊升堂,真草惟命,夷途退轡,大海安流。微尚有道(張芝)之風,半得右軍之肉,兼能諸體,於草最優。氣調下於歐、虞,精熟過於羊、薄。」
扯遠了,為何用它作行書過渡,主要有三點。
用筆豐富,生動不做作(以橫畫為例)書寫性強,筆畫之間非常連貫(點畫間的呼應)珍貴墨跡,字字不重,筆觸清晰,實乃學習書法的極佳範本
以上是《書道拍案驚奇》的拙見,僅供參考。如果認同,歡迎關注並轉發哦,更多心得會在今後視頻中更新,期待書友們前來交流,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