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央電視臺最近播出了一段視頻,告訴中國人如何取個好聽的英文名。美國一家網站馬上對此進行評論,稱「英文名的背後各有含義」,「能透露出一個人的很多信息:從哪兒來,是個怎樣的人。遺憾的是,很多中國人並不清楚這一點」。
很多時候,中國人取的英文名,成了笑料。如果你問那些在中國教英語的美國人,他們肯定能滔滔不絕地列出一堆「令人費解、不同凡響的名字」。
很多名字直接來自網路遊戲,比如Orcapm或Skycoolz。隨便挑個詞當名字固然有趣,但如果你不想引起非議,起名字最好還是「傳統」一點。
一個比較靠譜的辦法是看美劇。你會發現,熒幕上那些乖巧可愛的好女孩,一般都叫簡(Jane);而陽光帥氣的大男孩通常叫巴德(Bud);還有那些性格呆萌但智商很高的人,大多叫謝爾頓(Sheldon)。看美劇這個方法雖然保險,但也有些老套。
另外,最好別用食物的名字。像Candy(糖果)、Lolly(棒棒糖)、Sugar(糖)這樣的名字,通常都是對「弱智女孩」或「脫衣舞娘」的稱呼。雖然並非總是如此,但大部分人一想到這些名字,就會聯想到這些信息。
領導人或名人的名字,也要避開。如果你取歐巴馬、愛因斯坦或麥當娜這樣的名字,你肯定會收到很多「異樣的目光」。
這家美國網站的文章作者還提到,他在香港一家麥當勞吃飯時,碰見一個名叫弗蘭克·墨索裡尼的服務生。「我看著寫有他名字的胸牌,心想,希望他別有統治世界的法西斯夢想。」
還有些中國人在起英文名字時,是仿照中文讀音來找的。《大西洋月刊》提到了幾個香港人的例子,如中文名叫Tse Kar-son的香港律師,英文名就是中文的諧音Carson。香港歌手陳奕迅的做法也類似,他的英文名是Eason。
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名字是長輩已擬好的,沒有選擇餘地。但英文名不一樣,很多中國人把它視為一種自我表達的方式——通過英文名傳遞出自己的志向或喜好。
□美國《華盛頓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