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詩人陸遊一生致力於抗金鬥爭,並希望能早日收復中原。他矢志報國,卻被奸臣排擠。雖然頻遇挫折,仍未改變初衷。詩人在晚年安居故園,卻心繫社稷,不時地賦詩感慨自己的憤懣不平。
有一天晚上他和往常一樣翻看詩書,但沒多久就感到睏倦。估計是白天太過勞累,加上年歲已高,所以很快就進入夢鄉。下面介紹陸遊很冷門的一首七律,夢中所得,一氣呵成,卻清秀如畫。
夢遊鏡湖
南宋:陸遊
露箬霜筠織短篷,飄然來往淡煙中。
偶經菱市尋溪友,卻揀蘋汀下釣筒。
白菡萏香初過雨,紅蜻蜓弱不禁風。
吳中近事君知否?團扇家家畫放翁。
陸遊,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人。他一生筆耕不輟,其詩平易曉暢、章法謹嚴,更飽含愛國熱情。這首詩創作於南宋寧宗慶元二年,是詩人據夢中所得而補寫。當時詩人72歲,已在家鄉閒居多年。此詩描寫鏡湖一帶的綺旎風光,素麗相映,令人心醉。
這首詩的原題是:六月二十四日夜分,夢範至能、李知幾、尤延之同集江亭。諸公請予賦詩,記江湖之樂,詩成而覺,忘數字而已。由於文字太多,加以簡化。
時值初夏,連日多雨。詩人平時每日都要去田地裡耕作,即使下著大雨,依然不改變這個習慣。雖然生活艱苦,但總算可以豐衣足食,詩人生活恬淡,也非常知足,所以晚上也睡得踏實。
首聯就描寫夢境中的經歷,「露箬霜筠織短篷,飄然來往淡煙中。」放翁與友人坐在竹篾編成的船篷裡,在淡煙繚繞的湖泊中飄然來往。露箬霜筠,指帶著霜露的竹篷。箸,指竹葉。筠竹皮,即青篾。
小船在湖面上悠悠蕩蕩,詩人也覺得恍恍惚惚,不知不覺就前進了很遠。只是眨眼間,他們就來到了一個菱市,詩人依稀記得這裡還有一位好友,「偶經菱市尋溪友,卻揀蘋汀下釣筒。」陸遊乘小舟偶然經過這裡,可是沒有訪得溪友,索性就揀長滿萍草的湖岸坐下來,並放下釣竿。
「偶經、卻揀」,前後呼應,用語靈動,更補足了首聯「飄然來往」之意,顯示出詩人不拘形跡、淡然自若。任憑時光穿梭,不管滄桑巨變,詩人早已修煉得平靜悠然。
詩人一邊釣魚,一邊欣賞著湖岸旁的風景,「白菡萏香初過雨,紅蜻蜓弱不禁風。」剛下過雨,白荷散發出一陣陣的清香;紅蜒稍停一下便又飛去,雨後翅溼,似乎顯得有些弱不禁風。菡萏,荷花的別名。
雨過天晴,荷花立刻就抖擻精神,再次亭亭玉立,不負大好時光;而蜻蜓卻有點力不從心,只好在花瓣上駐留休息。「白菡萏、紅蜻蜓」,形成鮮明的對比,色彩濃淡相襯,景物相映生姿,令人賞心悅目。「香、弱」二字,也將視覺和嗅覺描寫相結合,給人以強烈的感官衝擊。
最後詩人問諸公:「吳中近事君知否?團扇家家畫放翁。」詩人其實是在夢裡自問自答,告訴好友每家的團扇上都畫著他。
這兩句不再抒寫豪情壯志和憂國憂民的情懷,卻充滿了生活情趣,詩人感覺自己一下子成了網紅人物,非常符合夢境中的臆想。吳中:山陰、江浙一帶均可稱吳中。團扇絹制圓扇,又稱紈扇。
陸遊一生勤懇耕讀,創作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也讓後世讀者從中得到了很多啟迪和教育。每次吟詠其《卜算子·詠梅》,都會為其卓越不凡的胸襟而鼓掌;每次誦讀其《示兒》,也被躍然紙上的愛國之情而感染。
而這首詩看似描寫夢境,其實都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只不過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詩人將其平時的積累進行再創作,從而更顯得一氣呵成,不僅靈動飛揚,而且充滿生活的樂趣,也讓人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