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有了深刻的立意,如果再有一些精妙的素材,必然可以感動讀者。所以詩歌素材的選擇非常重要,可以從大自然中觀察得到,也可以憑藉個人的生活經驗積累,甚至還能利用夢幻的故事加以改編。
不過無論是何種途徑,詩歌素材必須服務於主題,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介紹陸遊84歲時創作的一首絕句,取材精當,巧妙自然。
春日雜興
宋代:陸遊
夜夜燃薪暖絮衾,禺中一飯直千金。
身為野老已無責,路有流民終動心。
陸遊是南宋傑出的愛國詩人,他年輕時就期望保家衛國,時刻準備著戰死沙場。可是南宋小朝廷只願偏安一隅,那些投降派更是明槍暗箭地陷害陸遊等愛國志士。陸遊壯志滿懷,卻才不經用,晚年更是愁怨難遣。這首詩就是作者有感而發,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有諷諭之意。
此詩末有原注,「聞有流移人到城中」。流移人,即無家可歸的流民。開篇兩句描寫他們的悲慘生活,「夜夜燃薪暖絮衾,禺中一飯直千金。」詩人告訴大家,這些流民每天晚上都燒柴取暖,早春裡寒氣逼人,他們偶爾得到一點殘羹剩飯,簡直就覺得價值千金。
陸遊重點從流民的衣、食兩方面落筆,突出「饑寒」二字,取材十分精當。絮衾,就是棉被,可是為何還要用火烘烤,當然是因其無家可歸,而棉被又太薄無法禦寒。禺中,通「隅中」,指將近中午。直,通「值」,即有價值。流民們中午時吃一頓飯價值千金,極言其食之昂貴,其實是寫其飢不擇食,更暗喻其吃了上頓沒下頓,飽一頓餓一頓。
後兩句由眼前之景,引發出詩人的感慨,「身為野老已無責,路有流民終動心。」野老,在野的老人,是陸遊的自稱;動心,此處指痛心。唐代詩人韋應物有詩,「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也對流亡的百姓予以同情。
陸遊感慨地說,自己致仕(退休)在家,即身為「野老」,已無為官之責任,但是看到路邊流亡的百姓,也為之而痛心,詩意比韋應物的詩句進了一層。韋蘇州本來就是地方官員,說出同情百姓的話,實屬正常;而放翁作為一位廟堂的退士,有此番言論,除了杜甫,無人可比。
陸遊身為一位退士和野老,卻體恤民生疾苦,都是因為他具有愛國愛民的思想,且至死不渝,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能憂國憂民。同時他退隱江湖後,生活也非常艱苦,雖然口頭上說自己不畏貧苦,苦中作樂,其實年老體衰、食粗衣破,真是令人心碎!這樣的詩人看見那些四處流浪的貧苦百姓,當然會感同身受,所以這首詩也是一氣呵成,充分地抒發了詩人最真的情感。
縱觀陸遊的這首詩,取材精當、諷諭自然。作者從衣和食兩個方面入手,這既是關乎民生問題的最重要的素材,也最容易引發讀者強烈感受。同時作者含蓄地用「一飯直千金」,形象地展現出流民們生活的苦難;又用「已無責、終動心」,表達出一為野老和退士的博大胸懷。全詩筆墨不多,卻技藝高超,陸遊不愧為南宋詩壇的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