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桃紅李白,到處都呈現出盎然的春意。藍天上雲朵簇擁著,悠閒地徜徉;田野中蝴蝶嬉戲著,自由地飛翔。還有那遠道而來的燕子,也在人家的屋簷裡,婉轉地歌唱。
北宋的晏殊就喜歡描寫燕子,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既有一份眷戀,也好像在表達深婉的人生感觸。南宋的辛棄疾卻說,燕子幾曾歸去,只在翠巖深處,也抒寫了一種人生的曠達感受。
元代也有一位才子描寫燕子,就更是特別。下面介紹元代才子的一首絕句,構思獨特,不落窠臼,最後7字更值得細讀。
絕句
春寒惻惻掩重門, 金鴨香殘火尚溫。
燕子不來花又落, 一庭風雨自黃昏。
這首詩的作者是趙孟 ,詩人在南宋滅亡後,便歸鄉閒居。元世祖讚賞其才貌,提拔他任從四品的集賢直學士,後來又官居一品,名滿天下。詩人作為南宋遺逸而出仕元朝,也給後世留下諸多爭議。
他博學多才,能詩善文,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他的文章也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有唐人之細緻,也有宋人之雄渾。
這首七絕分寫室內與室外兩個片斷,作者通過對春天景物的描寫,表現了一種孤寂愁苦的心情。詩人緊扣「春寒」二字,左旋右繞,即事抒情,令人感慨不已。
詩的大意是:春寒料峭、內心悽涼,重門都已關閉,室內只有那餘溫尚存的香火,還能給人些許暖意。燕子未曾歸來,花兒卻已紛紛飄落;庭院裡風雨不斷,又是黃昏時候!李清照有名句,「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趙孟詩中的意境與此類似。
春天裡萬物復甦,很多詩人都盡情謳歌春暖花開、欣欣向榮,但趙孟卻緊緊抓住春寒進行構思,表現出一種與春天的奮發格格不入的情感。
一個寒冷的春天,冷氣刺骨,詩人把所有的門戶都嚴嚴實實地關閉起來。燻爐裡的香已經燒完了,但還留下一些暖氣。惻惻,指春寒在心中造成的悽清感覺;金鴨,是指鴨形的香爐,南宋的陸遊曾有「金鴨餘香尚暖,綠窗斜日偏明」,作者在這裡化用其意。
首句描寫春寒的程度,次句補充第一句。「火尚溫」是反寫,正因為寒冷,才覺得殘香餘燼還帶有熱度。作者以爐中香料將盡而不添加,反襯詩人無聊心境和愁悶心緒。
冷氣從外面飄來,所以後兩句轉寫室外。燕子因為春寒,也沒能像往年一樣,飛來壘巢呢喃;剛開的花兒受到寒冷的摧殘,匆匆褪下紅妝,到處一派悽清。「一庭風雨」,將春寒更加深一層,也暗喻著仕途中的風雨不斷,令人舉步維艱。
農諺道,春寒多雨水。冷風伴隨著寒雨,到黃昏還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一個「自」字,非常關鍵,門外無人、冷冷清清,門內孤身、無以排遣。整個世界仿佛就只有詩人自己,默默地忍受著孤寂與愁苦。
縱覽這首絕句,構思非常特別,作者並沒有落入俗套地表現一幅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迷人景象,卻展現出一種春寒惻惻、燕子不來的悽清之境,正是為了傳達詩人彷徨無助的心情。
春寒並非難遇之事,趙在創作這首詩時,南宋正在作最後的掙扎。也許詩人感覺眼前局勢,就如這苦雨悽風的寒春一般寂寥蕭瑟。他觸景生情,表達了自己對時局深深的憂慮。
詩人善於寓情於景,並表現自己對國事的悲愁。他還有一首絕句這樣寫道,「溪頭月色白如沙,近水樓臺一萬家。誰向夜深吹玉笛,傷心莫聽後庭花。」作者在文中也是借景抒情,表達亡國遺民的悽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