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一首絕句,樸實無華,情真意切,最後7字深蘊哲理

2020-12-15 品詩賞詞

每一個人來到世間都是一種緣分,從生到死,雖然只有短短幾十個寒暑,但每個人的精神品質,以及為世界創造的價值都不同。活在世上就要學會感恩,感謝天地賜予生活的必需品,感謝父母撫養我們長大,也要感謝那些無私幫助過自己的人們。

當我們學會飲水思源、安貧樂道,並不計較名利得失,才能吃得了常人無法承受之苦!下面介紹朱熹的一首絕句,樸實無華,情真意切,最後7字深蘊哲理。

家題

宋代:朱熹

蔥湯麥飯兩相宜,蔥暖丹田麥療飢。

莫道儒家風味薄,隔鄰猶有未炊時。

這首絕句先讚揚蔥湯麥飯的藥用價值,然後勉勵大家要體恤時艱。整首詩樸實易懂,情真意切,體現了作者安貧樂道、憂世恤民的民本思想。

詩的大意是:蔥花湯與麥屑飯搭配起來,味道適宜,滋補身體,麥飯還可以充飢。不要說飯菜滋味不好,要知道前村人家有時還揭不開鍋。

朱熹是宋代著名學者,黃榦是他的學生,又是他的二女婿,關係十分親密。他追隨朱熹多年,是朱熹在學術研究和書院教學中的得力助手。

有一天,朱熹突然發現有個問題要找黃榦商量,那個時代沒有發達的通訊工具,他也不願勞煩別人,估計則這事情還可能比較重要。他只得自己親自跑一趟,因此就急衝衝地趕到女兒家去。

正值盛夏時節,戶外驕陽似火。朱熹出門那會時近中午,一路上烈日當頭,暑氣逼人,到女兒家時早已汗流浹背。總算到了,卻不巧女婿正好外出。二女兒朱兌感到十分為難,只得先招待老父親吃了飯再說。

可是二女婿是一位讀書人,平時就吃穿用度都很捉襟見肘,還經常資助貧困學生。如今雖然老父親不期而至,卻實在端不出什麼像樣的菜餚。女兒只好勉強地燒了一鍋麥屑飯,簡單地泡了一碗蔥花湯。

蔥湯麥飯招待親人,女兒神情尷尬,父親卻很理解女兒的處境,絲毫沒有計較和責怪,反而安慰女兒,「這樣的飯菜很好啊!噴香可口,不但可以充飢,還能滋補身體。」朱熹也許是剛才在路上消耗太大了,竟然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女兒一邊看著父親吃飯,一邊眼淚在眼眶裡打轉。父親把自己培養大,還為自己找了一位如意郎君,可是自己卻無以回報,她心中實在愧疚和悲痛,於是不自在地說,「父親不要開玩笑了。」

可是女兒一句議論,卻讓父親不禁回憶起往事。朱熹從小貧困,也算是一簞食、一瓢飲,歷盡坎坷。即使如今也不富裕,有時學生自遠方來,常常只能燒些豆飯藜羹,與他們一起吃。女兒也一定記得她的童年時光,朱熹因為工作忙,經常無暇陪伴孩子成長,女兒卻從未過多埋怨父親。

一句「隔鄰猶有未炊時」,讓讀者看見了朱熹開闊的胸襟,以及同情百姓的仁愛之心。仔細體味這一句,還可以拓展開來理解。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中,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恬淡知足,則門前是非少;退一步思量,也會海闊天空。有時候人們覺得痛苦,其實都是自己與自己太過於較勁!

相關焦點

  • 兩首描寫春風的絕句,樸實無華,卻形象傳神,更充滿哲理
    下面介紹兩首描寫春風的絕句,樸實無華,卻形象傳神,更充滿哲理。春風(其一)唐代:白居易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薺花榆莢深村裡,亦道春風為我來。簡單的14個字,就將絢爛的春景,描寫得精彩紛呈。讀者正沉浸於這份愉悅感,後兩句卻忽然一轉,「薺花榆莢深村裡,亦道春風為我來。」薺花榆莢雖然生長在深村之中,春風沒有忘記它們的存在,絲毫也不厚此薄彼。
  • 朱熹寫下一首遊春詩,字字句句蘊含哲理,成千古名作!
    朱熹無愧於他「哲學家」的頭銜,一首遊春詩都能包含自然哲理,進而引出人生哲理。類似的哲理詩不少,很少能有像朱熹所寫的哲理詩一樣,不露說理的痕跡,這是朱熹的高明之處,也是其他詩人不及朱熹之處。」這些詩句之所以能夠傳誦至今,就是因為它們具有一定的處世哲理,人們用的到它們,用它們勸解自己,勸解別人。今天分享的這首詩《春日》,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朱子是怎麼說理的。
  • 元代才子的一首絕句,構思獨特,不落窠臼,最後7字更值得細讀
    下面介紹元代才子的一首絕句,構思獨特,不落窠臼,最後7字更值得細讀。絕句春寒惻惻掩重門, 金鴨香殘火尚溫。燕子不來花又落, 一庭風雨自黃昏。這首詩的作者是趙孟 ,詩人在南宋滅亡後,便歸鄉閒居。詩人緊扣「春寒」二字,左旋右繞,即事抒情,令人感慨不已。詩的大意是:春寒料峭、內心悽涼,重門都已關閉,室內只有那餘溫尚存的香火,還能給人些許暖意。燕子未曾歸來,花兒卻已紛紛飄落;庭院裡風雨不斷,又是黃昏時候!李清照有名句,「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趙孟詩中的意境與此類似。
  • 朱熹詩中的哲理:言之有物,更意在言外
    在唐人以風華絕代的丰姿情韻,屹立成一座後世遠遠仰望的高峰之後,宋人另闢蹊徑,將繞山的涓涓溪流轉作激揚瀑布,劃出天際一道絢爛的彩虹,繼而匯聚成浩蕩大川奔騰東去,這一脈主流,便是宋人以才為詩,以議為詩,以文為詩,使天地萬物背後的哲理寓於景中,道於詩裡,由此形成了風格鮮明的哲理詩,而朱熹作為理學集大成者,其詩作則為其典型代表。
  • 朱熹晚年一首哲理詩,意境優美,從日本傳回國內迅速走紅
    宋朝的理學家朱熹,也曾有一首詩,國內失傳很久,但在日本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後來此詩傳回國內,不久就成為了婦孺皆知的名篇,迅速走紅,此詩便是《偶成》: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 朱熹極唯美的一首詩,完全可與他那名篇《春日》相媲美
    朱熹的詩很多都充滿了哲理,因為朱熹不僅是文學家也是思想家。這種雙重的身份,也令他的作品不僅抒情,裡面更是充滿了哲理。例如他的《春日》表面上是寫遊春觀感,但實際上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哲理詩。但他的這首《秋月》,則又是不一樣,全詩雖然少了那一份哲理,但整首詩可謂是如詩如畫意境高遠。
  • 朱熹水平很高的一首詩,每一句都充滿憂愁,但是不著一個愁字!
    然而此時的朱熹只好是去到各地遊玩,乘船回到福建,南下古田,在路上還寫下了一首很傷感的詩《水口行舟二首.其一》,整首詩意境悽美,每一句都充滿了愁,但是又不著一個愁字。被削職後朱熹可謂是心灰意冷,所以在這首詩中,看似只描寫了尋常之物,還有普通的風景,但是字裡行間卻是充滿了憂愁,道盡了人生的無奈。對於任何種學說,其實在剛開始的時候都不被人所接受,再加上朱熹為人正直,最終還是被人誣衊,還丟掉了官職,這使得他感慨萬千。
  • 朱熹最有哲理的一首詩,每一句都有深意,每個人至少要認真讀一次
    朱熹的詩看似很簡練,可是寫得很唯美,讀來也是朗朗上口,所以這樣的作品,那也是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一定能夠感受到那種獨特的美,每一句都美得猶如一幅畫,連起來那就是一幅淡淡的山水畫卷。那麼朱熹眾多的作品中,另外這一首《觀書有感.其一》,那也是難得的佳作,整首詩不僅寫得很美,同時還充滿了哲理,詩人正是告訴了我們許多的大道理,所以這首詩也是別具一格,也是寫得很有韻味,自然這樣的作品,只要真正理解了其中的意思,那對於自己也是會有幫助,這也正是朱熹詩作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
  • 朱熹的這首詩,短短4句,卻是最好的回答
    即在黃庭堅看來,長時間不讀書就會缺乏文學氣質,言談舉止方面也會顯得缺乏修養,到最後就會使人厭惡。黃庭堅的話或許有點誇張,但讀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再如北宋文學家蘇軾,亦有「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樣的詩句。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觀書有感》,卻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它出自於南宋理學家朱熹之手,是朱熹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 徐元傑的一首絕句,從開篇美到結尾,更驚豔了後世將近八百年
    而蘇軾的《題西林壁》則側重於感悟哲理,令人啟迪深刻。不過宋代也有很多詩作極具唐人風採,下面介紹徐元傑的一首絕句,從開篇美到結尾,更驚豔了後世將近八百年。湖上宋代:徐元傑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徐元傑自幼聰慧,才思敏捷,曾經從師朱熹門人陳文蔚學習,進士及第後即進入仕途,官至工部侍郎。詩人才學卓越,喜歡詩詞,既繼承了前賢的優秀傳統,也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逐漸形成了清新流暢的詩風。詩人曾在很多地方當差,每到一處他都會深入基層調研考察,既了解了百姓們的生活情況,又順便遊訪了很名勝古蹟。
  • 朱熹經典哲理詩6首,首首蘊含人生大智慧,讀懂一生受益
    宋代理學大師朱熹,將「理」與「詩」結合,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哲理詩。他以詩說理,卻又不將理講得多麼分明,人們須得透過一層去感知,才能領悟到他「欲說卻不著一言」的境界。讀一讀朱熹這6首最經典的哲理詩,感受其說理詩的高妙,也感悟其寄寓在寥寥數語間的深刻道理。
  • 劉禹錫的一首七絕,開篇看似平淡無味,最後兩句卻令人拍案稱奇
    所以一首流傳久遠的絕句,其實更需要深入細緻的觀察,以及紮實的詩詞功底。盛唐詩壇人才濟濟,但是善於寫絕句的並不多。王昌齡是公認的七絕聖手,高適與岑參雖然也是邊塞詩人,卻更擅長古體詩。另一位絕句高手自然就是王維,而李白則對長篇古詩與絕句都在行;杜甫則是多面手,幾乎各種題材都拿手,不過詩聖的最強項應該還是律詩。
  • 呂洞賓一首充滿哲理的詩,寫得很是深刻,最後七個字更是出神入化
    那麼關於八仙裡的人物,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是有原型,例如韓湘子是在中唐人韓愈的侄子,另外呂洞賓也是真實存在,大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時期,原名呂巖,他不僅是一位道士,同樣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有很多的詩作流傳於世,其中一首《牧童》更是具有代表性,把牧童描寫得活靈活現,讀來令人拍案叫絕。
  • 鮑照的一首詩,委婉含蓄,最後6個字更飽含哲理
    下面介紹鮑照的一首詩,委婉含蓄,最後6個字更飽含哲理。代夜坐吟南北朝:鮑照冬夜沉沉夜坐吟,含聲未發已知心。霜入幕,風度林。朱燈滅,朱顏尋。體君歌,逐君音。不貴聲,貴意深。最後詩人抒發自己的感慨,體會歌詞中的深義,欣賞悠揚的歌聲。不在乎音樂的美妙,只看重深沉的情意。一首歌曲,即使沒有歌詞,但其悠揚的旋律,依然可以打動人心。一首好詩,縱然言辭樸實,但其豐富的思想內涵,也能讓讀者感同身受。詩人細細品味、認真聆聽,不在乎對方的聲音是否高亢委婉,卻只注重其內在精神。
  • 高僧寒夜難眠,一首禪詩短短20字,卻刻畫細膩,深蘊禪理
    下面介紹的是高僧寒夜難眠,一首禪詩短短20字,卻刻畫細膩,深蘊禪理。夜感宋代:簡長無眠動歸心,寒燈坐將滅。長恐浮雲生,奪我西窗月。簡長,河北趙縣人,與北宋詩人林逋是同時代詩人。縱覽簡長大師的這首禪詩,語言樸實,情景交融,雖然全文不提一個禪字,卻用詩人的親身體驗,感悟禪理,並引導讀者進入禪境。短短四句話,刻畫細膩,如在眼前,更令人遐思無限。
  • 杜甫寫在春天的一首詩,僅開篇5字,讀後便令人心曠神怡!
    是賀知章筆下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還是孟浩然筆下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亦或是朱熹筆下的「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其實,不管哪一句,它都滿足了我們對於春天的美好嚮往。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來具體領略古詩中春天的美好。它是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寫於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期間。這首詩的主要內容便是描繪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調清新,意境明麗。
  • 王維很有意境的一首詩,簡練的文字樸實無華,娓娓道來寫得很唯美
    王維穩坐大唐第三把交椅,也是公認最具有創造力的詩人,他的詩清新脫俗,用詞極為簡練,但是又有著一種樸實無華的美,這其實是與他的性格有關;他不像李白鋒芒畢露,又不像杜甫孤苦無依。大唐有無數的詩人,王維是為數不多中了狀元,一度連玉真公主都為之傾倒。
  • 林徽因的一篇散文,風格清新,深蘊哲理和詩情
    下面介紹林徽因的一篇散文,風格清新,深蘊哲理和詩情。《蛛絲和梅花》作者:林徽因一根蛛絲!記憶也同一根蛛絲,搭在梅花上就由梅花枝上牽引出去,雖未織成密網,這詩意的前後,也就是相隔十幾年的情緒的聯絡。既有詩情和藝術,更有哲理與感悟,讓作者慢慢地有點迷惘,甚至不敢喘息,生怕稍有停頓,就會中斷了這種浪漫的思緒。最後作者依然詩意地描寫,「午後的陽光仍然斜照,庭院闃然,離離疏影」,而那蛛絲像銀、也像玻璃,斜掛在梅花的枝梢上。作者以景結尾,更有古代詩歌含蓄的意境,令人遐想無限。
  • 李大釗的一首絕句,信手拈來,卻滿懷壯志豪情
    下面介紹李大釗的一首絕句,信手拈來,卻滿懷壯志豪情。口佔一絕作者:李大釗壯別天涯未許愁,盡將離恨付東流。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築神州風雨樓。這首詩原有一段序,「丙辰春,再到江戶,幼蘅將返國,同人招到神田酒家小飲,風雨一樓,互有酬答,辭間均見風雨樓三字,相約再造神州後,築高樓以作紀念,應名為神州風雨樓。遂本此意,口佔一絕,並送幼蘅雲。」
  • 宋朝一詩人讚美月亮,全詩無一「月」字,卻句句有月意
    宋代著名詩人朱熹也曾寫過一首和月亮有關的詩,這首詩十分神奇,全詩看似沒有「月」字,卻句句都在說月亮,如此說來不覺讓人好奇圖片:月亮劇照一、朱熹《秋月》一詩縱覽朱熹是宋代程朱理學的代表,他既是文學家也是思想家,這種雙重身份令他的作品不僅具備抒情能力,細品起來往往充滿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