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來到這世上都是一種緣分,雖然會經歷各種挫折和艱難,但也會有很多美好的體驗。闔家團圓的溫馨、久別重逢的悲喜,大病初癒的感懷、親人離去的惆悵,每個人都在各種酸甜苦辣的感受中長大和成熟。
既然人有七情六慾,就免不了各種煩惱和痛苦。禪宗不會告訴大家如何擺脫和消滅這些折磨人的心理和情感,只能引導人們如何修行和覺悟,並通過自身的體驗去減輕、或忘記這些悲怨的情緒。下面介紹的是高僧寒夜難眠,一首禪詩短短20字,卻刻畫細膩,深蘊禪理。
夜感
宋代:簡長
無眠動歸心,寒燈坐將滅。
長恐浮雲生,奪我西窗月。
簡長,河北趙縣人,與北宋詩人林逋是同時代詩人。這位高僧長相清奇,為人雅靜,平時也是深居簡出。偶爾有熟悉的貴客來訪,高僧也會熱情款待,與之談經論道,並切磋詩文。高僧的詩作流傳不多,卻通俗易懂,充滿了禪趣。
簡長大師自小出家,卻很勤奮上進,而且記憶力很好。師父經常在禪堂教幾位小和尚一些知識,別人可能過幾天就忘得一乾二淨,他卻總是牢記在心,並自覺地時常溫故知新。及至其稍微年長,就已經將寺院裡的典藏書籍都讀了一遍。
簡長大師晚年長住東山寺,一年中也會有幾次外出講學雲遊,每次他的講座都是座無虛席,大家聽後也是受益匪淺。大師喜歡讀書,也經常親自到農田幹活,所以身體一直很好,即使三九寒冬,他也就穿幾件單薄的納衣。
不過歲月不饒人,人到暮年時睡眠質量下降,更會平添一些愁思。一個秋夜,詩人依然按照往常的習慣,用膳後先出門散步,然後讀書、打坐,生活有條有理,極有規律。
估計是讀書時思考太深入,大師忽然想起了很多事情。孩提時代雖然不懂人情世故,但在寺院的單調環境裡,他也無緣與外界接觸太多。
倒是這幾年經常在外講學論道,無意間發現了很多以前不曾思考的問題,他發現很多善男信女、以及一些落魄的士大夫都有很多煩惱,其中也包括生老病死的問題。
雖然每個人都會面對,高僧卻沒有他們感覺那麼強烈,也沒有絲毫的恐懼和擔憂。也許是從小就過慣了艱苦樸素的生活,寺院中也不常有這類事情,如今那些痛苦、憂愁和恐懼的臉龐,忽然浮現在眼前,高僧也陷入了沉思。
這首詩就是大師在秋夜難眠中的思考,前兩句抒寫其凡心湧動,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於是他披衣起身,慢慢地坐起,「寒燈坐將滅」,暗喻著詩人的內心也有些浮躁不安,如這不停跳動的燈火。他希望趕緊平靜下來,熄滅這被迷惘和彷徨點燃的火焰。
詩人又來到窗前,屋外萬籟俱寂、月色朦朧,卻不時地有飄動的浮雲遮住月光。詩人忽然有所感悟,他此刻內心不安、妄念不斷,正像這雲層暫時遮住了那潔白的玉盤。
在禪宗裡月亮代表著禪心和佛性,而這漂浮不定的雲層,則象徵了凡塵中的各種妄念。詩人因為心中有很多事情一時想不通,於是便徹夜難眠。
縱覽簡長大師的這首禪詩,語言樸實,情景交融,雖然全文不提一個禪字,卻用詩人的親身體驗,感悟禪理,並引導讀者進入禪境。短短四句話,刻畫細膩,如在眼前,更令人遐思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