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洪武朱元璋幼年家貧,十七歲曾在皇覺寺出家為沙彌。有一次夜歸晚了,寺院已經落鎖,他就在山門外露宿一夜。他躺在草地上,抬頭仰望著月亮和星河,心中頓生萬丈豪情,於是吟出了一首禪詩說:
「天為羅帳地為氈,
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裡不敢長伸腿,
唯恐踏破海底天。」
此詩胸懷豪邁,氣度不凡,立意高遠,勾勒鴻巨,婉似宋朝佛印禪師那首著名的「大千世界一禪床」的氣度。可見,朱元璋少年即有遠大的胸襟和抱負。
武則天十四歲的時候,曾經在感業寺出家,後來再度入宮,並且當上了皇帝。武則天對佛法有極深的造詣,曾經為經典做過註解,並且敕令開鑿敦煌石窟。她曾經寫過一首千古流傳的頌偈,就是那首直到現在,佛教徒也經常念的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841年,唐武宗繼位,唐宣宗(當時叫光王,武宗的叔叔)為了躲避武宗的追殺之難,就隱遁寺院出家為僧。一日在廬山,和希運禪師一起觀看瀑布。禪師看到一瀉千裡、氣勢滂薄的瀑布,不禁發出讚嘆,就隨口詠出了一句詩:
「千巖萬壑不辭勞,
遠看方知出處高。」
唐宣宗聽了,不禁也借詩詠志,應聲而答曰:
「溪澗豈能留得住,
終歸大海作波濤。」
此詩合在一起幾乎天衣無縫。表達了光王身在民間,卻念念不忘帝業的雄心壯志,後來,武宗去世,光王果然當上了皇帝,是為在歷史上非常有作為的唐宣宗。
上面是幾位早年出家,後得天下的歷史著名人物。下面說的是先坐皇帝而後僧人的故事,以及他們的那些禪詩。
梁武帝一生篤信佛教,據說曾經三次捨棄皇位,到同泰寺為僧。群臣沒有辦法,只好用巨資將他贖回皇宮,重新理政。如果這是真的,也算一個奇聞逸事了。
梁武帝留下了不少禪詩,但筆者發現大多是禪理多於文意的詩,所以摘錄了一首他的別具一格的詩,姑且也稱為「禪詩」:
《江南弄.採蓮曲》
遊戲五湖採蓮歸,
發華田葉芳襲衣。
為君豔歌世所希。
世所希,
有如玉,
江南弄,
採蓮曲。
明朝的建文帝,追殺叔叔燕王不成,後又被叔叔追殺。據傳,他在二十六歲時逃到了廣西,在壽佛寺皈依佛教,法名應能。
一次在寺中做完功課,忽然憶起在宮中百官朝拜的景象,不禁感慨萬千,就寫了一首禪詩:
「閱罷楞嚴磬懶敲,
笑看黃屋寄團瓢;
南來瘴嶺千層回,
北望天門萬裡遙;
款段久忘飛鳳輦,
袈裟新換袞龍袍;
百官此日知何處,
惟有群鳥早晚朝。」
還有清朝的順治皇帝,從小就對佛教非常傾慕。當了帝王之後,他曾經寫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贊禪僧詩:
「朕為大地山河主,
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閒。」
當他看到政治明爭暗鬥的殘酷情形(一說是因為董鄂妃),不禁慨嘆道:
「我本西方一衲子,
為何生在帝王家?
黃金白玉非為貴,
唯有袈裟披肩難。」
最後毅然決然拋下皇位,撒手出家。
(注:關於唐宣宗吟詩作對之事,有資料說是和另一位禪師。關於建文帝和順治帝的事跡記錄和詩詞,來源於星雲大師的著作《星雲大師演講集》的內容。為此筆者曾經考證了不少史書記載,均未發現正史的記錄,而非正史中對這兩位歷史人物的說法,又林林總總,眾說紛紜,不好用作證據。故此文特別註明事跡和詩詞的來歷,僅做為欣賞詩詞之用。特此標註,以正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