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中國歷史上處在一個很關鍵的節點,因為同時期的歐洲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也開始了工業革命,歐洲國家迅速崛起,在落後於中國上千年的情況下,實現了快速反超。而同時期的中國,還處在清朝封建社會的統治下。
但很多人比較欣慰的是,清朝的皇帝大都很痴迷於西方科技,這並不能說明我們對科技一無所知,在如今的故宮博物館中,也藏有大量當年從歐洲帶來的西方玩意兒。但是這些東西真的能說明他們痴迷於西方科技嗎?我們從英國使者馬戛爾尼訪華來看一下,乾隆皇帝對工業革命先進產品的態度,就能發現其實真相大為不同。
對「貢品」充滿期待的乾隆皇帝
197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馬戛爾尼使團乘船從英國出發,漂洋過海去到遙遠東方的中國。英國人此行目的是為了想通過協商,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增加兩國的貿易量。鑑於之前談判失敗,被拒之門外的前車之鑑,這次他們學聰明了,找了個冠冕堂皇的藉口,說是來給乾隆皇帝祝壽,並且他們知道乾隆皇帝很喜歡西洋物品,他們也知道,很多歐洲傳教士早已將一些西方科技帶到了中國,但那已經是一百多年前的技術了。
如今馬戛爾尼帶給乾隆皇帝的是最先進的工業革命產品,比如蒸汽機、紡織機、迫擊炮、連發手槍、可裝載一百一十門火炮的巨型戰艦、陸軍演練、炮兵表演、減震馬車、天體運行儀等,他們甚至還帶了一個熱氣球飛行員,如果皇帝喜歡,他們可隨時進行熱氣球飛行表演,馬戛爾尼使團相信這位對科技痴迷的皇帝一定會喜歡這些東西。
英國人判斷的很準確,乾隆皇帝對這些還沒有送來的禮品非常感興趣,在英國使團還沒有到來的幾個月前, 就降旨給沿海各省的最高官員,命令他們務必讓英國使者的船隻順利進港。乾隆考慮的還很周到,如果貢船太大難以進港,可以將貢品轉到預備的小船上,一定得把貢品及時運到指定地點。
皇帝迫切期待貢品的心情一目了然,終於,在1793年7月,英國使團抵達了天津大沽口。中間還發生了很多事情,比如關於禮儀之爭、關於英國國書翻譯成中文後,味道大變等問題,我們就不再這裡過多敘述了,直接來看乾隆見到貢品時的情況。
見到「貢品」,乾隆從期待到失望
馬戛爾尼一行送來的禮物分別放在兩個地方,便於攜帶的就直接送往承德避暑山莊,因為乾隆皇帝在那裡慶生,比較大的禮物不便於運輸,就放在了北京圓明園,等待皇帝回來之後查檢閱。乾隆在承德首先看到的是體積較小的禮物,大致是:呢料、大型望遠鏡、做工精細的獵槍、馬槍(一次可連發八發子彈)、愛爾蘭特產波紋絹、高級地毯、大批英國貴族和名人肖像畫等等。
看到這些「貢品」,乾隆不免有些失望,他希望看到的是那種匪夷所思,聞所未聞的玩具,而像絹、地毯這些他並不需要,雖然獵槍做工精細,但其他人好像也送過比這個更漂亮的獵槍,至於望遠鏡,除了體型更大之外,與手持望遠鏡貌似沒有什麼區別。事實上,那是一個只有專業人員才能操作明白的赫歇爾天文望遠鏡。
乾隆看到這些並不奇特的玩意兒,瞬間興趣全無,然而唯一讓他欣慰的是那些名人肖像畫,讓乾隆很是著迷。對字畫非常有研究的乾隆,看到這些與眾不同的畫作,大呼過癮,並要求將畫上人物的名字、官銜等都翻譯成漢文和滿文,並拿出來供百官欣賞。
雖然對於這些小禮物很失望,但乾隆想到圓明園還有大物件,又起了興趣,畢竟那些「貢品」大到已經無法運輸到承德了,新奇巧妙程度應該值得期待。乾隆破例取消了每年生日結束後的狩獵活動,提前趕回北京去看他的「生日禮物」了。
乾隆回來後都沒有進京,而是直奔圓明園,因為馬戛爾尼不願在他面前下跪,他也沒有通知這些使團,獨自去欣賞新奇玩意兒了。乾隆首先看了造型巨大的「天體運行儀」,這本來是英國人非常自豪的一件禮物,因為他們知道清朝還停留在天圓地方的觀念下,而這個儀器立體且清晰地向皇帝展示了太陽系的全貌,並可以展示地球是如何圍繞太陽轉的等等功能。
但這個儀器卻被清朝官員誤認為是測算節氣的,甚至認為他是類似鐘錶的那種「八音盒」。乾隆也沒看明白這個大物件是幹嘛用,他倒是好奇這是不是一個鐘錶,裡面的結構與鐘錶有何不同,但據圓明園眾多官員、太監和匠役匯報,據他們多日觀察,這個大儀器並無特別之處,其內部齒輪構造與宮內現有的鐘表做法並無不同。
乾隆對這個大物件瞬間就沒了興趣,至於地球儀,乾隆更是看不上,早在康熙年間,這東西就已經傳到中國了。但英國使者送來的地球儀,主要目的是想展示他們的地理知識和航海成果,以及遠航世界發現的新大陸,但這些地圖上的地名和符號既複雜又奇怪,再加上翻譯並不靠譜,只翻譯作:「天下萬國四州山河海島,都畫在球內」。這樣籠統的翻譯,搞得乾隆一頭霧水。
在這些禮物中,英國人最希望乾隆重視的就是縮小版的「君王」號模型,這艘戰船足足裝備了一百一十門大炮。乾隆也的確被這個模型所吸引,但因為他提出的問題遇到了翻譯困難,片刻之後,乾隆就不想再繼續問下去了。至於後來的迫擊炮演示,乾隆遺憾的並沒有用英國炮手,而是用清朝一個並不熟練的火炮手來操作,自然沒有展示出應有的威力,這批英國最先進的迫擊炮,只試射了一次,就再也沒被搬出來過。至於氣壓計,乾隆也略微注意了一下,但認為那種東西只配給「孩子」玩。
就這樣,乾隆總結了他看到這些「貢品」後的感受,就是英國人是一個愛吹牛的民族,失望的禮物加重了他對英國人的反感,他覺得自己被騙了,這些貢品不但不新奇,大多還都是奇巧淫技,並無特殊之處,與英國人之前描述的大相逕庭。
我們從如今來看,並不是英國人騙了乾隆,而是乾隆自己無知和自大。從他對那些先進的工業革命產品的態度來看,乾隆只是單純喜歡新奇玩意兒而已,要說對西方科技有深入研究,這個說法可能吹噓的成分較多,他甚至連看都看不懂,談何研究。
要說清代皇帝喜歡外國商品,那的確不假,他們還是有好奇心的,他們喜歡外國製作精美的東西,比如鐘錶、精美的獵槍等,喜歡外國的畫作,但他們不會喜歡像紡織機、蒸汽機、天體運行儀這種真正的科技,因為這種科技對他們來說既不好看,又不能玩,太無趣了。所以,清代皇帝痴迷西洋科技是不成立的,他們只是喜歡玩西洋東西,而不是喜歡研究西方科技。
作者 / 文化歷史那些事
圖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