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痴迷西洋科技?馬戛爾尼拆穿了這個謊言,與想像中大不同

2020-12-16 歷史橘子說

清朝在中國歷史上處在一個很關鍵的節點,因為同時期的歐洲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也開始了工業革命,歐洲國家迅速崛起,在落後於中國上千年的情況下,實現了快速反超。而同時期的中國,還處在清朝封建社會的統治下。

但很多人比較欣慰的是,清朝的皇帝大都很痴迷於西方科技,這並不能說明我們對科技一無所知,在如今的故宮博物館中,也藏有大量當年從歐洲帶來的西方玩意兒。但是這些東西真的能說明他們痴迷於西方科技嗎?我們從英國使者馬戛爾尼訪華來看一下,乾隆皇帝對工業革命先進產品的態度,就能發現其實真相大為不同。

對「貢品」充滿期待的乾隆皇帝

197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馬戛爾尼使團乘船從英國出發,漂洋過海去到遙遠東方的中國。英國人此行目的是為了想通過協商,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增加兩國的貿易量。鑑於之前談判失敗,被拒之門外的前車之鑑,這次他們學聰明了,找了個冠冕堂皇的藉口,說是來給乾隆皇帝祝壽,並且他們知道乾隆皇帝很喜歡西洋物品,他們也知道,很多歐洲傳教士早已將一些西方科技帶到了中國,但那已經是一百多年前的技術了。

如今馬戛爾尼帶給乾隆皇帝的是最先進的工業革命產品,比如蒸汽機、紡織機、迫擊炮、連發手槍、可裝載一百一十門火炮的巨型戰艦、陸軍演練、炮兵表演、減震馬車、天體運行儀等,他們甚至還帶了一個熱氣球飛行員,如果皇帝喜歡,他們可隨時進行熱氣球飛行表演,馬戛爾尼使團相信這位對科技痴迷的皇帝一定會喜歡這些東西。

英國人判斷的很準確,乾隆皇帝對這些還沒有送來的禮品非常感興趣,在英國使團還沒有到來的幾個月前, 就降旨給沿海各省的最高官員,命令他們務必讓英國使者的船隻順利進港。乾隆考慮的還很周到,如果貢船太大難以進港,可以將貢品轉到預備的小船上,一定得把貢品及時運到指定地點。

皇帝迫切期待貢品的心情一目了然,終於,在1793年7月,英國使團抵達了天津大沽口。中間還發生了很多事情,比如關於禮儀之爭、關於英國國書翻譯成中文後,味道大變等問題,我們就不再這裡過多敘述了,直接來看乾隆見到貢品時的情況。

見到「貢品」,乾隆從期待到失望

馬戛爾尼一行送來的禮物分別放在兩個地方,便於攜帶的就直接送往承德避暑山莊,因為乾隆皇帝在那裡慶生,比較大的禮物不便於運輸,就放在了北京圓明園,等待皇帝回來之後查檢閱。乾隆在承德首先看到的是體積較小的禮物,大致是:呢料、大型望遠鏡、做工精細的獵槍、馬槍(一次可連發八發子彈)、愛爾蘭特產波紋絹、高級地毯、大批英國貴族和名人肖像畫等等。

看到這些「貢品」,乾隆不免有些失望,他希望看到的是那種匪夷所思,聞所未聞的玩具,而像絹、地毯這些他並不需要,雖然獵槍做工精細,但其他人好像也送過比這個更漂亮的獵槍,至於望遠鏡,除了體型更大之外,與手持望遠鏡貌似沒有什麼區別。事實上,那是一個只有專業人員才能操作明白的赫歇爾天文望遠鏡。

乾隆看到這些並不奇特的玩意兒,瞬間興趣全無,然而唯一讓他欣慰的是那些名人肖像畫,讓乾隆很是著迷。對字畫非常有研究的乾隆,看到這些與眾不同的畫作,大呼過癮,並要求將畫上人物的名字、官銜等都翻譯成漢文和滿文,並拿出來供百官欣賞。

雖然對於這些小禮物很失望,但乾隆想到圓明園還有大物件,又起了興趣,畢竟那些「貢品」大到已經無法運輸到承德了,新奇巧妙程度應該值得期待。乾隆破例取消了每年生日結束後的狩獵活動,提前趕回北京去看他的「生日禮物」了。

乾隆回來後都沒有進京,而是直奔圓明園,因為馬戛爾尼不願在他面前下跪,他也沒有通知這些使團,獨自去欣賞新奇玩意兒了。乾隆首先看了造型巨大的「天體運行儀」,這本來是英國人非常自豪的一件禮物,因為他們知道清朝還停留在天圓地方的觀念下,而這個儀器立體且清晰地向皇帝展示了太陽系的全貌,並可以展示地球是如何圍繞太陽轉的等等功能。

但這個儀器卻被清朝官員誤認為是測算節氣的,甚至認為他是類似鐘錶的那種「八音盒」。乾隆也沒看明白這個大物件是幹嘛用,他倒是好奇這是不是一個鐘錶,裡面的結構與鐘錶有何不同,但據圓明園眾多官員、太監和匠役匯報,據他們多日觀察,這個大儀器並無特別之處,其內部齒輪構造與宮內現有的鐘表做法並無不同。

乾隆對這個大物件瞬間就沒了興趣,至於地球儀,乾隆更是看不上,早在康熙年間,這東西就已經傳到中國了。但英國使者送來的地球儀,主要目的是想展示他們的地理知識和航海成果,以及遠航世界發現的新大陸,但這些地圖上的地名和符號既複雜又奇怪,再加上翻譯並不靠譜,只翻譯作:「天下萬國四州山河海島,都畫在球內」。這樣籠統的翻譯,搞得乾隆一頭霧水。

在這些禮物中,英國人最希望乾隆重視的就是縮小版的「君王」號模型,這艘戰船足足裝備了一百一十門大炮。乾隆也的確被這個模型所吸引,但因為他提出的問題遇到了翻譯困難,片刻之後,乾隆就不想再繼續問下去了。至於後來的迫擊炮演示,乾隆遺憾的並沒有用英國炮手,而是用清朝一個並不熟練的火炮手來操作,自然沒有展示出應有的威力,這批英國最先進的迫擊炮,只試射了一次,就再也沒被搬出來過。至於氣壓計,乾隆也略微注意了一下,但認為那種東西只配給「孩子」玩。

就這樣,乾隆總結了他看到這些「貢品」後的感受,就是英國人是一個愛吹牛的民族,失望的禮物加重了他對英國人的反感,他覺得自己被騙了,這些貢品不但不新奇,大多還都是奇巧淫技,並無特殊之處,與英國人之前描述的大相逕庭。

我們從如今來看,並不是英國人騙了乾隆,而是乾隆自己無知和自大。從他對那些先進的工業革命產品的態度來看,乾隆只是單純喜歡新奇玩意兒而已,要說對西方科技有深入研究,這個說法可能吹噓的成分較多,他甚至連看都看不懂,談何研究。

要說清代皇帝喜歡外國商品,那的確不假,他們還是有好奇心的,他們喜歡外國製作精美的東西,比如鐘錶、精美的獵槍等,喜歡外國的畫作,但他們不會喜歡像紡織機、蒸汽機、天體運行儀這種真正的科技,因為這種科技對他們來說既不好看,又不能玩,太無趣了。所以,清代皇帝痴迷西洋科技是不成立的,他們只是喜歡玩西洋東西,而不是喜歡研究西方科技。

作者 / 文化歷史那些事

圖 / 網絡

相關焦點

  • 如果當年大清乾隆皇帝答應了英使馬戛爾尼的開放通商請求,會如何
    由於大清與英帝國之間,在文化傳統、外交禮儀、世界觀、政治制度、經濟、科技等方面存在巨大認知偏差,同時雙方在開放通商具體事宜方面也存在巨大分歧,最終雙方不歡而散,馬戛爾尼使團最終空手而回。大清今天我們就再次探討下,如果當年大清乾隆皇帝答應了英使馬戛爾尼的開放通商請求,會如何?
  • 大清天朝帝國夢的幻滅‖從謊言開始
    即使皇帝智商欠佳,也要把皇上奉若神明,要把聖上玉言當作真理。這樣做唯一的「壞」處,是皇帝越發嬌縱,相信他才是真神,下級為了邀功獻媚,往往置事實於不顧,故意說謊;皇帝為了面子虛榮,也不計常識,故意受用;雙方互相套路欺騙,各自維持虛假幻象,儘管愚蠢滑稽,但卻是粉飾太平的蓋世神丹。不過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這個謊言就會拍拍打臉,然後大好江山就拱手送人了。
  • 馬戛爾尼出使中國時,乾隆皇帝為什麼會拒絕英國的請求?
    1793年9月,馬戛爾尼使團抵達熱河,接待他們的是清政府代表和珅,和珅表示要見乾隆皇帝,必須行三叩九拜大禮以示尊敬。雙方圍繞叩頭問題討論了幾周,和珅表示馬戛爾尼要麼叩頭,要麼空手而回。馬戛爾尼一再抗拒,最後雙方同意按照歐洲禮節單膝跪地,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 故宮鐘錶館裡的這個「明星款」有多神奇?絕技都在細節裡
    「不務正業」的計時器這些西洋鐘錶,有些是當年歐洲各國送給中國皇帝的禮品;還有一些則是由廣東海關官員從西洋商人手中購買,再進獻給宮廷的。當時,對於西洋鐘錶製造廠來說,產品「進宮」可是難得的榮譽,製造廠的身價也會因此大大提高。為了討得中國皇帝的歡心,西洋鐘錶製造商使出了渾身解數。即使今天參觀這些鐘錶時,我們仍然會驚詫於它們的設計之巧。
  • 謊言拆穿後,還能在一起嗎?
    他說了無數的謊言,以前我就知道,因為他家庭關係導致的性格和缺陷,一直心疼他,這些謊言一直當不知道,前些天因為另一個女生突然介入,導致我把他所有謊言都拆穿了,他突然惱兇成怒,急著推開我,說分手。後來又給我打了電話,說和好,但我態度有點冷,他就徹底放棄了,只剩下惱怒和愧疚了,無意間聽他自己時覺得撕心裂肺,喊著對我愧疚,還給我寫了很長的道歉信,他說所有謊言拆穿後,就真的沒辦法在一起了,但是當他看到我就開罵,說狠話。我想他是在掩飾他的愧疚,他從不肯說真話,現在我們說好做朋友,我也能感受到他對很愧疚,卻不知道怎麼面對我,導致不能在一起。
  • 「拆穿謊言」別說「see through the lie」,這一表達地道!
    大家好,歡迎來的餅哥英語的頻道,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拆穿謊言, 這個短語的含義不是指「see through the lie」,其正確的含義是:nail a lie 拆穿謊言The那個模特公開表明很多次,來拆穿她的照片是被雜誌數碼修改的謊言。
  • 馬戛爾尼訪華失敗的另一原因:乾隆或知法國大革命,對此警惕萬分
    1794年公曆9月,當馬戛爾尼灰心喪氣的從避暑山莊回到北京城後,一位神秘的「私人朋友」來到了馬戛爾尼的住處,對天朝的特殊傳統體制進行了解釋,又給了馬戛爾尼一些接下裡繼續交往的建議,包括「先派一個使節來致意,奠定有力基礎……應當按部就班,逐節進行,不能操之過急」。
  • 英國使臣的中國之行:為什麼英國送這些禮物給乾隆皇帝?
    如此慷慨殷勤,連馬戛爾尼也覺察到其背後有花樣,認為這些官員欺上瞞下,從中大飽了私囊。使團成員巴羅記述: 在北京時,一個傳教士告訴過我,《京報》登過一篇文章,宣揚皇帝對英國使團是如何的慷慨大方。他下旨說,使團駐紮北京和熱河期間,每天開支不得少於1500兩銀子。
  • 當乾隆皇帝遇到西洋機器人:人類與機器人的中西對視
    算得上的中國古代的「黑科技」。縱然這個奇妙的創意竊於域外,但偃師造人的機器人故事仍然充滿了中國傳奇故事獨有的色彩。在印度佛經的原版故事中,歌舞伎被拆解後只是機關碎散在地,而在這個中國改造版中,機器舞者的內部機關構造已經無限接近人類。
  • 清代名畫《仕女圖》與《耕織圖》
    清代著名宮廷畫家可以說為歷代之最,但是其中焦秉貞可以說是清代宮廷畫家中讓人記憶深刻的一位畫師。-焦秉貞所作的《仕女圖》與《耕織圖》都別具藝術特色,得到了帝王的大力推崇和讚許,《仕女圖》和《耕織圖》也是清代比較典型的精華之作。
  • 馬戛爾尼與大清「建交」失敗,如果英國發動戰爭,能否打敗乾隆大帝
    1793年,英國使團在馬戛爾尼的帶領下,實現了與大清的第一次官方接觸。按照英國人的想法,希望與當時的大清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卻被盲目自大的乾隆皇帝斷然拒絕……馬戛爾尼訪華期間,意識到當時的清朝雖然還沉浸在「乾隆盛世」,但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強大。上層貴族貪腐墮落、目光短淺,底層平民大部分也是目不識丁。
  • 利瑪竇眼中的明朝和馬戛爾尼眼中的清朝強烈反差
    利瑪竇中國札記我們再來看一下在啥也不是的清朝的乾隆年間,另外一個歐洲人馬戛爾尼來到中國以後,發現了什麼樣的情景,據馬戛爾尼記載:馬戛爾尼見乾隆馬戛爾尼感慨:「自從北方的韃靼徵服以來,中國在過去的150年間沒有任何的進步,更準確的說是反而退步了
  • 清代服飾| 皇帝禮服
    清代帝王服飾是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服裝之一,其紋樣等級森嚴,圖案繁縟華麗,不但是帝王至高無上地位的象徵,更是皇權思想在服飾中的濃縮。 今天我們來聊聊清代皇帝禮服。清 代 乾 隆 皇 帝 朝 服 像 軸北 京 故 宮 博 物 院 藏按照《大清會典》的分類,清代皇帝服飾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等,這些服飾分別穿用於祭祀、朝會、節慶、節日、巡行、日常閒居等各種不同的場合,既有其禮儀面,也具有實用性。
  • 乾隆讓馬戛爾尼給英王帶回道聖旨,喬治看完忍不住笑了出來
    在中國出現康乾盛世後,乾隆更是以「天朝皇帝」自居,將西方諸國均視為蠻夷。殊不知,英國當時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在坐船的途中,馬戛爾尼發現他們所乘坐的每艘船上都插著一面小紅旗,上面還寫著五個漢字。當時他就問翻譯,這是什麼意思?翻譯告訴馬戛爾尼,上面寫著「英吉利貢使」,象徵著他們的身份。馬戛爾尼聽完就向清朝官員提出了抗議,他說:「我們是來尋求兩國間平等外交的,並不是來納貢的」。
  • 清代皇帝吉服(上)
    按照《大清會典》的分類,清代皇帝服飾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等,這些服飾分別穿用於祭祀、朝會、節慶、節日、巡行、日常閒居等各種不同的場合,既有其禮儀面,也具有實用性。在清代服飾規格中,禮服的等級最高,吉服的等級僅次於禮服。皇帝及后妃、皇太子及太子妃所穿的吉服袍也叫作龍袍。皇帝穿龍袍的場合和次數要比朝服多。清代冠服制度對皇帝龍袍的款式做了明確規定。《清史稿·輿服志》記載,「清皇帝龍袍:色用明黃,領袖皆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
  • 「謊言被拆穿的時候,可能連朋友也做不了.」
    @Lin上一次撒謊是4月30日,因網課缺勤而編造了謊言。@肖夭有關原則的問題我幾乎沒有撒過謊,因為這樣的謊言需要一個又一個謊言來圓,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比如說如果一個許久沒有聯繫的朋友找我借錢,哪怕我不想借,但如果我有錢,我就是撒不出我沒錢這樣的謊言。
  • 《半個喜劇》:「渣男」鄭多多,謊言總有被拆穿的那一天
    在尊嚴和利益的選擇面前,因為不同角色的設定而產生了對不同人性的拷問。作為本片的男主角鄭多多將「渣男」這個詞演繹到了極致,讓人們看到了男人最醜陋的一面,也讓眾多的女性觀眾咬牙切齒,在觀影時口吐芬芳。鄭多多愛情上的渣表現在佔有欲極強、私生活混亂、滿嘴胡言亂語、推卸責任和婚前出軌。
  • 如果馬戛爾尼訪華失敗後,英國人立刻對清廷宣戰,乾隆能打贏嗎
    1793年龐大的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終於實現,在熱河,清朝皇室的避暑山莊中見到了被稱為「千古一帝」的乾隆皇帝,然而卻並未能實現與清朝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並和清朝全面開展貿易的期望,因此這次訪華可以說是失敗的。
  • 中國最後的英雄皇帝,去世時帶走了一個「盛世」
    與彼得大帝甚至敢於化名為俄國下級軍官、出國學習航海與造船技術,並邀請大量科技人員到俄國工作不同的時,乾隆對於當時整個西方世界正如火如荼展開的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顯然全不了解,也不想了解。而與俄國彼得大帝喜歡高官厚祿、重利培養科技人員不同的是,乾隆一輩子最喜歡的,就是:儘管寫詩超快,而且數量超多,但很遺憾,乾隆的詩卻幾乎沒一首能膾炙人口,可能是意識到了自己的詩歌質量太過平庸,所以乾隆身邊,專門養了一幫才子,例如沈德潛、汪由敦、劉統勳、劉綸等人一起幫他寫詩、改詩。對此,乾隆也不諱言,說很多他名義上的詩,其實都是「或出詞臣之手,真贗各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