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帝王服飾是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服裝之一,其紋樣等級森嚴,圖案繁縟華麗,不但是帝王至高無上地位的象徵,更是皇權思想在服飾中的濃縮。
按照《大清會典》的分類,清代皇帝服飾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等,這些服飾分別穿用於祭祀、朝會、節慶、節日、巡行、日常閒居等各種不同的場合,既有其禮儀面,也具有實用性。
皇帝吉服主要用於重大吉慶節日、筵宴以及祭祀主體活動前後的「序幕」與「尾聲」階段,包括吉服袍、袞服、端罩等。在清代服飾規格中,禮服的等級最高,吉服的等級僅次於禮服。皇帝及后妃、皇太子及太子妃所穿的吉服袍也叫作龍袍。皇帝穿龍袍的場合和次數要比朝服多。
清代冠服制度對皇帝龍袍的款式做了明確規定。《清史稿·輿服志》記載,「清皇帝龍袍:色用明黃,領袖皆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襟左右開,棉、袷、紗、裘,各惟其時。」穿著龍袍時,還須帶吉服冠,束吉服帶,項間還須懸掛吉服珠。
皇帝龍袍的形制是圓領、右衽大襟、馬蹄袖、四開裾的直身式長袍。龍袍色用明黃,紋樣以龍紋為主,全身飾金龍九條,其中前胸、後背和兩肩正龍各一,下擺前後行龍各二,裡襟行龍一(不計邊飾、馬蹄袖等次要紋飾),象徵皇帝的九五之尊。
古時稱帝王之位,謂九五之尊,這是受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由於九是個奇數,在服裝紋樣的排列上很難達到對稱平衡,所以將一條龍繡織在裡襟,這樣,每件龍袍的實際繡龍數仍為九條,而在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見都是五條,與九五之數正好吻合。
龍袍,顧名思義,其主要紋樣自然是龍。龍在中國具有特殊的地位,古人認為它是最高的祥瑞。龍紋是古代帝王的象徵,且龍紋圖案多威嚴、雄壯、氣勢磅礴,隨著不同朝代對龍紋的演化,最終以清代龍紋顯得最為華貴精巧,富麗堂皇。清代龍袍上的龍紋主要有正龍、升龍、行龍等。皇帝龍袍上除了主要紋飾九條金龍外,於領前後飾小正龍二,交襟處小行龍三,袖端小正龍二。
正龍,特點是龍頭平視正前方,龍身盤繞猶如人坐著的姿勢,正襟危坐,一派威嚴,又稱坐龍。此龍紋形態象徵著天下太平、江山永固、皇權至上之意,這是最為尊貴的龍紋形態;皇帝龍袍中的前胸、後背和兩肩所繡即為正龍。
升龍,特點是龍頭在上,龍身於下,呈於海中騰躍之勢,有擁戴之寓意。一般為左右對稱圖案,繡於龍袍胸口以下海水江崖紋以上。
行龍,特點是龍為側身騰飛之態,極富活力,似動而非動,又稱遊龍、走龍,其寓意為忠謹效命。「行龍」多裝飾於龍袍的斜襟、女龍袍接袖上作為裝飾。
龍袍上除了龍紋還繡五彩雲紋、蝙蝠紋、雜寶、暗八仙、金團壽字紋、十二章紋、海水江崖紋等吉祥圖案,它們有吉祥,高貴,江山一統和萬世昇平等寓意。乾隆時期服制規定十二章紋為帝王禮服、吉服的紋飾,且僅限皇帝使用。十二章紋中的龍章,也由兩條行龍組成。
圖文源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