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馬戛爾尼訪華失敗後,英國人立刻對清廷宣戰,乾隆能打贏嗎

2020-12-26 騰訊網

1793年龐大的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終於實現,在熱河,清朝皇室的避暑山莊中見到了被稱為「千古一帝」的乾隆皇帝,然而卻並未能實現與清朝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並和清朝全面開展貿易的期望,因此這次訪華可以說是失敗的。

馬戛爾尼訪華失敗的消息傳到英國國內之後,實際上是在英國議會中給了主戰派發動戰爭的藉口,主戰派的聲音開始愈發變得強硬,那麼如果當時英國議會通過了對清廷宣戰的議案,「千古一帝」的乾隆會做出什麼反應,他會比50年後他的孫子道光皇帝做得更好嗎?清朝能打贏這一仗嗎?下面我們主要從軍備方面來分析對比一下兩國的情況。

清軍軍備情況

從軍隊整體情況來看,乾隆時期的清軍和50年後的道光皇帝時期的清軍基本沒有什麼差別,唯一不同的地方可能在於整個乾隆一朝,清軍都一直在歷經各類大小戰爭的歷練,實戰經驗較為豐富,而乾隆之後,進入嘉慶和道光的時候,國內清軍已經很少遇到上規模的戰爭了,經歷過戰爭洗禮的老兵所佔比例極低。

從軍隊人數上來看,乾隆時期的清軍與道光時期的清軍主力都由八旗和綠營兵組成,輔之以各類地方守備部隊,如各地官府的衙役、高官皇族的親兵和鹽道署、河運署等地的稽查兵等,從現有的資料大致估計乾隆時期與嘉慶時期,軍隊在人數上的出入並不大,總人數總計均保持在80萬至90萬之間。

裝備上來看,乾隆時期的單兵裝備依舊以刀、劍、長矛等冷兵器為主,除將帥外,大多數士兵使用鐵製冷兵器,步兵配備少量的前膛式火炮,炮彈以實心鐵彈或鉛彈為主。

水師方面,從馬戛爾尼在日記中的描述來看,乾隆時期水師的武備情況並不比道光時期好到哪裡,依舊以笨重的老式木質帆船為主,行動極為緩慢,最大的戰船裝備火炮都不足20門。

就士兵信心方面來講,馬戛爾尼訪華之時,正式大將軍福康安出徵尼泊爾勝利凱旋之時,因此此刻的清軍士氣是非常足的,同時當時整個清朝還沉浸在康乾盛世之中,乾隆在位時期的幾次徵戰,也大多以全勝為結果,因此乾隆時期的清軍士氣肯定是要高於50年後道光時期的。

國際環境來講,乾隆時期的清朝,以天朝上國位居整個東亞政治中心,從北到南基本上是屬於清朝名義上的附屬國,但僅僅局限於東亞,當時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致使其在東亞以外的地區幾乎沒有影響力。

英軍軍備情況

英國當時正處於喬治三世時期,英國已經進入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從整體情況上來看,雖然與50年後的英軍的裝備存在差距,但戰鬥力卻仍然不可小覷,畢竟當時的英國正處於急速擴張時期,幾乎在全球各地都進行著戰爭,士兵戰鬥經驗值十足。

從人數上看,當時的英軍主要由本土的國家軍隊、全球各地的殖民軍和派遣軍、僱傭軍,還有數量極為龐大的東印度公司的武裝力量,總人數在30萬至45萬之間。

從裝備上來看,當時的英軍基本已經告別了冷兵器時代,全面進入了熱兵器時代,卡賓槍、連發步槍、連發手槍,迫擊炮、榴彈炮等殺傷力大、射速快的近現代武器已經在陸軍中得到普及。

海軍方面,以馬戛爾尼訪華時的艦船為例,航速已經遠超清軍的各種艦船,從澳門到天津外海,在沒有航圖的情況下,實際用時不到一周。同時根據清廷檔案記錄和馬戛爾尼本人的日記記錄,當時使團隨行的獅子號軍艦就已經配備後膛火炮64門,當時英國海軍最大的艦船裝備火炮數量達到110門,常規艦船的火炮數量基本在50門以上,同時炮彈全部採用開花彈,爆炸威力巨大。

即使是在冷兵器方面,英軍依舊保持優勢,當時英國在工業革命中已經能夠批量生產特種鋼,這種特種鋼製成的刀劍與普通的鐵質刀劍相比,基本能夠削鐵如泥。

從士兵信心來講,當時的英帝國是最榮耀的時候,不僅建立起了日不落帝國,同時在全球範圍內基本還沒有可以與之匹敵的對手,因此在英國國內士兵的榮譽感都非常充足。

從國際環境講,當時在歐洲唯一能夠與英國進行對抗的就是法國,但是當時的法國已經正處於大革命時期,完全不可能影響英國在外面的行動,當時的英國在七大洲均擁有殖民地。就亞洲而言,除去東亞,英國在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南亞、東南亞地區已經站穩了腳跟,從這些地區可以調動的軍艦在50艘左右,步兵人數2到5萬。

因此如此對比下,如果英國在乾隆末年對清朝宣戰,清廷能夠頂得住嗎?乾隆這個「十全老人」的名號又能否保住呢?

相關焦點

  • 馬戛爾尼與大清「建交」失敗,如果英國發動戰爭,能否打敗乾隆大帝
    按照英國人的想法,希望與當時的大清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卻被盲目自大的乾隆皇帝斷然拒絕……馬戛爾尼訪華期間,意識到當時的清朝雖然還沉浸在「乾隆盛世」,但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強大。上層貴族貪腐墮落、目光短淺,底層平民大部分也是目不識丁。
  • 馬戛爾尼訪華失敗的另一原因:乾隆或知法國大革命,對此警惕萬分
    絕大多數人認為,以乾隆皇帝為代表的東方文明盲目地拒絕一切外來事物,具體表現為馬戛爾尼訪華的時候說了一句「天朝上國,物產豐盈,本不必與外夷互通有無」,從而失去了和世界平等交往的最後一次機會。許多人根本不相信,封閉落後的東方古國會對外來世界有任何的了解。
  • 如果當年大清乾隆皇帝答應了英使馬戛爾尼的開放通商請求,會如何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失敗,對於大清統治下的中國來說喪失了一次與近代工業文明接觸,從而重新認識世界,進而改變封閉狀態的良好機遇,而40年後英帝國可就不像這次客氣的要求中國認識世界了,而是用堅船利炮的巨大殺傷威力讓中國認識世界了。
  • 馬戛爾尼出使中國時,乾隆皇帝為什麼會拒絕英國的請求?
    清朝只把馬戛爾尼訪華當作一次普通的朝貢,第一次會見,乾隆皇帝賜予馬戛爾尼禮物,並給他們斟酒。第二次會見乾隆皇帝又賞賜了一箱珠寶,隨後和珅通知馬戛爾尼冬天快到了,他們該動身回國了。馬戛爾尼表示他的使命才剛剛開始,還沒有對前來商談的問題展開談判。
  • 乾隆讓馬戛爾尼給英王帶回道聖旨,喬治看完忍不住笑了出來
    在中國出現康乾盛世後,乾隆更是以「天朝皇帝」自居,將西方諸國均視為蠻夷。殊不知,英國當時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 1793年,經過工業革命的英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強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派遣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同時向乾隆祝壽。
  • 英國送給乾隆3個「壽禮」,如果乾隆不當成垃圾,中國早就成為強國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英國以虎門銷煙為藉口,發兵侵略清朝。道光皇帝知道後,急忙派兵抵禦,可是清軍遠不是英軍的對手,最終清朝戰敗,史稱「鴉片戰爭」。
  • 清朝官員很有智慧,反覆折騰一張名片,就為證明自己高英國人一等
    受近代屈辱歷史的影響,人們對於清朝官員的印象往往都是「愚昧」、「腐朽」、「僵化」,但實際上清朝官員是非常有智慧的,至少在乾隆時期是如此,在英國使團馬戛爾尼的訪華過程中,清朝官員的這種智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 馬戛爾尼拆穿了這個謊言,與想像中大不同
    但很多人比較欣慰的是,清朝的皇帝大都很痴迷於西方科技,這並不能說明我們對科技一無所知,在如今的故宮博物館中,也藏有大量當年從歐洲帶來的西方玩意兒。但是這些東西真的能說明他們痴迷於西方科技嗎?我們從英國使者馬戛爾尼訪華來看一下,乾隆皇帝對工業革命先進產品的態度,就能發現其實真相大為不同。
  • 乾隆:海淘,我只要原裝進口噠
    所以1793年,文武官員一見到剛從境外到來的馬戛爾尼訪華團,紛紛來問:親!代購西洋鐘錶嗎?代購西洋刀劍嗎?多少錢?聽說人家不幹代購,失望之餘,又問有別的特產能送點兒嗎?搞得訪華團很尷尬,把船員隨身時表都買下來,好容易湊了個禮單。
  • 英國使臣的中國之行:為什麼英國送這些禮物給乾隆皇帝?
    當時在英國找不到一個懂中文的人,到廣州後再找,也不合適,因為即使少數廣州本地人懂得一些英文,但他們的外文知識只能為外國商人翻譯一些商業買賣的對話,況且他們講的粵語在北京也很少有人能聽懂。幾經周折,總算打聽到在歐洲大陸義大利的神學院裡,有幾個來自中國的學生。這座神學院是由義大利天主教傳教士馬國賢創辦的,他早年曾來華傳教,並一度擔任康熙帝的宮廷畫師。
  • 英國送乾隆3個「壽禮」,如果乾隆不當成垃圾,中國早就成為強國
    對於清朝而言,當時最為鼎盛的時期是在乾隆當皇帝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清朝可謂風生水起,當時在西方國家,那時候他們剛剛進入工業革命,但是那個時候的清朝政府由於國力強大,還是處於強國的位置,所以在當時乾隆80歲大壽的時候,其他國家還是派人送來賀禮,表達對於清朝的尊重。
  • 英國人的不可一世,碰到中國人的不屑一顧
    4 對乾隆爺沒啥用,但英國人知道最重要的科學儀器:地球儀、天體運行儀、赫歇耳望遠鏡、帕克透鏡、氣壓計等。 英國人的這些禮物已經基本上把他們工業革命以來的文明成果都拿來了,英國人相信這些一定能讓中國皇帝大開眼界,進而打開毛衣之門,還會對他們的文明和宗教形式刮目相看。
  • 乾隆也知道和珅是個大貪官,為啥就是不殺和珅?
    三年後,和珅終於等到了在乾隆面前一展才華的機會。有一次,乾隆出門,倉促中怎麼也找不到儀仗用的「黃蓋",乾隆生氣問道:"這是誰的過錯呀?!"在人人都瞠目結舌之時,和珅應聲而出。答道:"典守者不得辭其責!"乾隆帝見這個小夥儀度俊雅,問道:"你是何出身?參加過鄉試嗎?"和珅答曰∶"曾赴舉。"乾隆又問:"你能把你的文章背下來嗎?"
  • 如果提前十年開戰 北洋水師能不能贏日本海軍?
    說到近代的清日海戰,很多人都把1894-95年中日戰爭前十年的長崎事變看作是清政府發動對日戰爭的最佳時機,他們認為,如果在這個時候發生戰爭,日本海軍將會被清海軍打敗。北洋海軍能提前十年贏得戰爭嗎什麼是長崎事件?
  • 當時清朝也是世界主要強國,英國憑什麼敢向清朝宣戰?
    那麼,英國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敢對這個古老的帝國發動挑戰呢?兩國的貿易地位決定了戰爭近乎是無法避免的首先要理解英國為什麼會對清帝國宣戰,為什麼敢對清帝國宣戰,就要首先了解到兩國之間在貿易地位上就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
  • 英國人的疑惑,破敗的鄉村和豪華的官府衙門,哪個才是真實的中國
    發生在18世紀末的,由馬戛爾尼率領的英國使團的訪華活動,被稱為是中西兩個大國的第一次正式接觸。之所以被稱為是第一次正式接觸,是因為在這之前通過在廣州十三行的貿易,中英雙方已經有了許多的非正式接觸。但由於清廷內部都嚴格執行閉關修煉政策,致使英國人對清朝的真實實力了解並不多,雖然當時的英國已經強大到獨孤求敗的地位,但仍然在對清朝動武的問題上十分慎重。因此,馬戛爾尼使團的任務不僅僅是要建立起英國與清朝的官方聯繫,爭取雙方籤訂相應的貿易協定,一個輔助性的任務也是要刺探一下清朝的虛實,看看清朝是不是如傳教士們所言的強大無比,或者是如商人們所說的落後不堪。
  • 利瑪竇眼中的明朝和馬戛爾尼眼中的清朝強烈反差
    利瑪竇中國札記我們再來看一下在啥也不是的清朝的乾隆年間,另外一個歐洲人馬戛爾尼來到中國以後,發現了什麼樣的情景,據馬戛爾尼記載:>「到處都是驚人的貧困,人民的生活沒有任何的尊嚴可言,我們丟棄的食物,中國人爭先恐後的哄搶,我們吃的剩飯剩菜,中國人也吃得津津有味。」
  • 清朝中期,閉關鎖國真是乾隆狂妄無知嗎?不!他是被列強給嚇到了
    而我們每每談到這個,就會把罪責歸咎於清中期乾隆的閉關鎖國政策,許多人都認為,正是因為乾隆的狂妄無知,才讓中國逐步落後於世界的。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乾隆真的有那麼愚昧無知嗎?其實,我們通過一件事就能看出當時乾隆的心境了。公元1792年,英國以給乾隆祝壽為由,派遣了一支規模龐大的使團,訪問中國。
  • 乾隆為何將熙設置的4個通商口岸縮減為1個?廣州海關為何能倖免?
    與此同時,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名中國通、漢語名為洪任輝的英國人,乘坐一艘三尾小洋船成功號到達天津大沽海口。這大概也應該是第1艘到達中國北方沿岸的英國船。而洪任輝北上京師的目的,是奉英國東印度公司之命,到清廷控告粵海關腐敗勒索和廣東洋行的壟斷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