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仿佛一場漫長的跋涉,總會經歷各種暗礁和險灘;生活也如一曲耐人回味的老歌,一唱三嘆,都滿含苦樂與悲歡。雖然山川異域,但風月同天;即使天各一方,卻共盼春光。
傳說有一個弟子問師父,眾生平等到底指的是什麼?師父指著水塘裡面的魚蝦說,看吧,這便是眾生平等。弟子看見魚塘裡的魚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心中反而更加疑惑不解。師父看出他的心思,微笑地說,「池中雖然魚蝦繁多,但從生到死,他們受用之水完全相同,這就是平等。」
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實踐,很多道理也必須親身去感悟,過程總是比結局更讓人覺得趣味無窮。下面介紹宋代才子的一首禪詩,意境悠遠,空靈夢幻。
山中夜坐
宋代:林一龍
寒灘遠嘶月,遺響到巖壁。
悠悠千古心,悄悄一卷易。
燈微夜氣分,星冷山露滴。
危坐獨何為,人間睡方黑。
林一龍,字景雲,宋永嘉縣篁潭人,鹹淳七年進士。他曾先任紹興教授,繼任史館檢討,調秘書郎兼說書。他本性率直、樂道人善,尤工古文辭,晚年在家鄉寄情山水,徜徉林泉。大家比較熟悉的詩句有,「時人不會盈虛意,不到團圓不肯看」,展現了一位禪者的空靈境界。
詩人為浙江永嘉人,那裡曾有著名的永嘉四靈,作者深受他們的詩風影響,用語清瘦,字敲句琢。南宋滅亡後,林一龍隱居林泉,求禪修道,希望忘懷塵世中的煩擾,這首五律就記述了詩人參禪悟道的心理歷程。
詩人隱居山林,不問世事,雖然經常懷念那些美好的過往,卻寧願饑寒交迫,也不肯侍奉新貴。他時常在山林裡孤獨地行走,內心卻並不覺得空虛,因為此處有山泉作伴、魚蝦為伍,沐浴陽光、享受清風,和明月對話、與白雲聊天,亦是樂在其中。
你看,詩人正漫步在河灘,攀緣於巖壁,「寒灘遠嘶月,遺響到巖壁。」月色清冷,寒光遠遠地籠罩著寂寞的河灘,似乎隱約地可以聽到月光觸碰巖壁的迴響。描景都是為了抒情,首聯描繪出如此凝重清冷的靜夜,也反映了詩人內心有些悽冷和失意,詩人強烈地希望在禪境中尋求慰藉。
頷聯所用對比手法,描述了詩人心境的變化,「悠悠千古心,悄悄一卷易。」悠悠,語意雙涵,既指長久,又指紛雜;易,即 《周易》,可用來佔卜和參悟盈虛玄理。
詩人接受過儒家教育,始終留神千古興廢,更是汲汲於功名。可惜他生不逢時,曾經的青雲之志、利祿之心,早已化為南柯一夢。「悄悄」二字,展現出作者早已世情淡漠,希望洞明虛無玄理,以安慰一顆孤寂之心。
詩人聚精會神地閱讀,雖然山中寒冷,他卻漸入佳境,似乎整個山林都完全屬於自己。風兒輕輕地從他身邊閃過,溪水舒緩地流淌,也不願打攪他讀書。一切都仿佛凝固了,山林裡顯得一片靜謐。
此時此刻,詩人禪心萌動,「燈微夜氣分,星冷山露滴。」夜氣降臨、燈光微弱,山露滴響、清脆悅耳,遠遠望去,星光一片悽迷。周圍此時雖然極其寂靜,但詩人並未達到空寂憚悅之境,只有等到智慧洞明、頓悟虛無,才會念念皆禪。
最後詩人終於有所感悟,「危坐獨何為?人間睡方黑!」夜深人靜、萬籟無聲,詩人正襟端坐,意欲何為?全篇以設問做結,卻讓讀者自覓答案。其實細細回味,詩人夜深不寐,只為潛心修行,希望打破生死之關,獲得徹底解脫。作者身為南宋遺民,報國無門,他只好在禪宗裡尋求慰藉。
縱觀林一龍的這首五律,描景虛實結合、動靜相宜,「寒灘、遠月,遺響、巖壁」,以及「燈微、夜氣,星冷、山露」等等,都展現出一種濃濃的禪意氛圍,暗示著作者對禪境的苦苦追尋。
「悠悠千古心,悄悄一卷易」,這兩句表達出他的思考和探求;而「危坐獨何為」,也彰顯了尋禪之路如此漫長,詩人竟有些迫不及待。其實禪宗講求「從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只要有一顆平常心,自可使有限的自我、達到無限的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