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人一心融入羅馬,羅馬皇帝為何對他們趕盡殺絕

2020-12-23 澎湃新聞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羅馬史50#歐美歷史64#世界史68#戰爭史32

羅馬人同哥特人「翻臉」

一般印象中蠻族一定是未開化的野蠻異族,而羅馬人眼中的蠻族中,移居義大利半島的東哥特人,算得上「文明」開化者,他們努力學習羅馬文化傳統,幾十年來致力於融入羅馬文化圈。但拜佔庭帝國從未將東哥特人視作合作夥伴,而是趕盡殺絕。原因何在?

一、查士丁尼的帝國整合願景

535到555年,由拜佔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發動的「哥特戰爭」是羅馬帝國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役。查士丁尼在527年繼承皇位之後,一直以來都將重新整合「東西羅馬」作為施政方向。從他的一句著名口頭禪「哥特人如何毀滅了義大利,就讓他們重新在義大利滅亡」中可以看出,身居東境的羅馬人始終對佔據義大利島的侵略者極度不滿。

威嚴的查士丁尼大帝

當時,進駐義大利的哥特人將阿里烏斯派信仰帶到了這裡,威脅到了基督教的統治秩序。對此東部帝國一再重申,只有信奉「三位一體」的上帝才是獲得拯救的基石,但哥特人還是保留了他們的傳統。他們違背了教會宣揚的信條,到處組建阿里烏斯派的小教堂。阿里烏斯派不提倡教職人士擁有地產,這種理念同樣打擊了積累了大量財富的正教教會。

阿里烏斯派洗禮堂

除了領土爭端和宗教糾紛以外,二者並沒有更大的矛盾。從芝諾冊封哥特人為西羅馬帝國國王開始,歷任哥特人領袖在名義上都取得了統治西羅馬的執政合法性。狄奧多裡克也是如此,皇帝曾將象徵權力的紫袍和印章贈予了他,他轉而向皇帝和教會發誓要「守衛好帝國西疆」。但當查士丁尼對此感到不滿時,哥特人的命運就開始轉變了。

芝諾

二、哥特人的親羅馬政策

哥特人一直未察覺羅馬人的敵意。從入主義大利開始,他們就實施了一系列以羅馬為師的「同化政策」。

其一,哥特人並沒有殘忍報復曾與他們殊死搏鬥的羅馬人民。入境後,他們照搬東羅馬帝國的統治形式,將義大利劃分為一個個「大區」。他們也對當地人抽稅,但是負荷極低。在戰爭年代,東羅馬無數次將義大利當作他們的兵員地和糧倉,事實上破壞了義大利的生產。而哥特人則樂於採取實物稅和勞務稅相結合的方式,幫羅馬人修復和重新修建了馳道和一些著名的建築。

其二,哥特人並沒有以徵服者的姿態自居,反而樂意接受羅馬人的文化。當哥特人以被剝削的身份寄居在羅馬邊境時,羅馬人常鄙視他們。可當這些「高尚者」和「優雅的老爺」們被他們口中的野蠻人徵服時,哥特人並未詆毀羅馬文化,反而畢恭畢敬地模仿起羅馬人的衣著和語言等。由此可見,哥特人的確是真心實意想要加入「羅馬文化圈」的。

羅馬皇帝與哥特人談判

其三,哥特人雖然堅持阿里烏斯派信仰,但始終尊重羅馬正教的教職人員和羅馬人的信仰自由。在哥特人治下,羅馬人享有自由選擇教派的權利。6世紀初,哥特統治者還組織了一批傳教士深入義大利鄉村,在溝塹縱橫的山嶺中傳播福音。這批傳教士中多有正教徒,他們都得到了皇帝的資助。

狄奧多裡克嘗試獲得人民的臣服

其四,哥特人處處尊重東「羅馬正統」。至狄奧多裡克時代,哥特人中間一共流行過三種不同的銀幣,前兩種均為東羅馬發行的新幣,後一種是哥特人煉製的西羅馬銀幣,這類錢幣上清晰地印著「不可戰勝的羅馬」這樣的文字。從《狄奧多裡克敕令》還可看出,羅馬法的條例和內容已然成為帝國法律的基礎。可見哥特人心中的羅馬至尊概念是多麼清晰。

偉大屬於羅馬

三、羅馬人對西部地區的「再徵服」

無論如何努力地融入帝國,羅馬從來也不願將哥特人視作夥伴。查士丁尼當政之後,所做的一系列改革都是為徵服西部而努力的。查氏繼任皇位時,東羅馬因打通了與北部瓦良格人的交易通道而獲得了新的稅源。從北方運來的毛皮、蜂蜜在東方市場上賣出了好價錢,帝國的金庫愈發充盈。

瓦良格人與羅馬人互市

查氏為了穩固後方,首先推行了帝國官制改革。他參照波斯的官僚體系設計出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系統,並在高層間安插自己的親信以便控制政局。其次,查士丁尼為給養軍隊,向帝國直轄的各省區派駐徵稅官,對當地的人口和生產狀況進行統計,並收取額外的糧食及原材料稅,為開動戰爭機器做準備。

為徹底收復西羅馬,523年,查士丁尼同羅馬的宿敵波斯籤訂了和平條約,並積極派遣間諜在義大利活動,爭取從內部瓦解哥特人的統治。533年,查氏派遣他的心腹大將貝利撒留,率遠徵軍打下了佔據北部非洲的汪達爾王國,西地中海的海域和航行權遂為拜佔庭重新控制。此時的哥特人已經逐漸感受到了東羅馬的威脅,也開始強軍備戰,準備反擊。

大將軍貝利撒留

534年,恰逢狄奧多裡克去世,羅馬人終於可以放開手腳攻擊哥特人了。查氏先是宣告,要哥特人集體臣服於東部帝國的控制之下,後又制定了十分苛刻的合併條件。面對這樣的奇恥大辱,哥特人又驚又怒。他們對羅馬人充滿了敬畏,本以為能夠用真心換來合作,卻沒想到戰爭的陰霾如此快地遊弋了過來。

狄奧多裡克在彌留之際

由於領袖倉促去世,哥特人將王位託付給了懦弱的提奧達哈德。期間,貝利撒留已經率領大軍佔領了西西里島,這裡是義大利最重要的糧倉之一。不過,東羅馬派來從北方夾擊哥特人的兩支軍隊分別被抵抗軍剿滅,北線勝利的消息讓提奧達哈德重拾了信心。

令人不解的是,新國王的女婿竟然未經交鋒便率軍投靠了貝利撒留,新國王由此被元老院懷疑,「是否對西羅馬帝國保持忠誠」。緊接著,元老們改立他的衛兵維提吉斯為新國王。此人曾在繼任典禮上發誓要捍衛屬於「西羅馬帝國的一切榮譽」。

哥特人

不過,即便是英勇善戰的維提吉斯,也沒有贏得戰爭的最終勝利。在維氏艱難抵抗從北方南下的羅馬士兵之後,率軍駐守羅馬城的教皇也在貝利撒留的圍攻下變節。哥特人的軍隊被逼二次南下,與東羅馬軍隊展開正面交鋒。最終,東羅馬軍隊聯合了北境的法蘭克士兵,對哥特軍隊形成包圍圈。540年,維提吉斯因糧草和水源的補給被切斷而被迫投降,其他由哥特人佔據的城市也都望風而降,義大利還是回到了東羅馬帝國的懷抱之中。

文史君說

縱觀那些論述羅馬隕落的記述,總會強調羅馬人喪失國土是因為受到異族侵略。當時的歐洲正面臨著異族入侵,而羅馬人遇到的東哥特部落尚且算是蠻族中的「彬彬有禮者」。無奈羅馬帝國曾經的歷史太過輝煌,任何與傳統不一致的徵服與合作,均會使性格強勢的君主心懷不滿。若將東哥特人同統治北非的汪達爾人比較,前者要比後者文明太多。汪達爾人在北非實行的破壞主義統治相當恐怖。羅馬人面對暴力和強權,反倒懂得妥協退讓。但面對「一心向學」的東哥特人,卻時常包藏禍心,總欲掀翻之而後快。如此浪費民力而不加克制,只會給東羅馬帶來更多的危害。

殘暴的汪達爾人,對羅馬人的塑像「趕盡殺絕」

參考文獻

許寅:《貝利撒留與哥特戰爭》,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康凱:《羅馬帝國在西部的延續:東哥特政權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堆)

相關焦點

  • 哥特人跪服羅馬文化,一心融入羅馬,羅馬皇帝為何對他們趕盡殺絕
    羅馬人同哥特人「翻臉」 一般印象中蠻族一定是未開化的野蠻異族,而羅馬人眼中的蠻族中,移居義大利半島的東哥特人,算得上「文明」開化者,他們努力學習羅馬文化傳統,幾十年來致力於融入羅馬文化圈
  • 西哥特人兩次圍攻羅馬,那裡的奴隸打開了大門,導致羅馬淪陷
    次年,狄奧多西一世完成了羅馬的統一,這是羅馬帝國的最後一次統一。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去世後,羅馬帝國被他的兩個兒子瓜分,永久分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羅馬城為首都,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公元410年8月24日,東、西羅馬帝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一天,它被稱為"永恆之城"。這座擁有一百萬人口的羅馬城被蠻族西哥特人和匈奴人的聯合軍隊攻破。軍隊洗劫了這座城市三天。
  • 羅馬人同哥特人的恩怨:好好相處了半個世紀,因何起了仇怨
    可是,在4世紀末期一波又一波民族遷徙浪潮的催逼之下,羅馬帝國的軍隊、政治中樞中越來越多地混入了哥特人等蠻族親貴階層。羅馬人將如何處理這般尷尬呢?一、哥特人入境後羅馬軍隊的蠻族化等狄奧多西站穩了陣腳後,大量吸收哥特人進入體制的弊端便顯露出來。
  • 羅馬人同哥特人的恩怨:雙方好好相處了半個世紀,因何起了仇怨?
    可是,在4世紀末期一波又一波民族遷徙浪潮的催逼之下,羅馬帝國的軍隊、政治中樞中越來越多地混入了哥特人等蠻族親貴階層。羅馬人將如何處理這般尷尬呢? 一、哥特人入境後羅馬軍隊的蠻族化 等狄奧多西站穩了陣腳後,大量吸收哥特人進入體制的弊端便顯露出來。
  • 奧託大帝為何被加冕過兩次「羅馬皇帝」頭銜?
    兩次「羅馬皇帝」的說法不對。 確切的問應該是:奧託大帝為何被加冕過兩次頭銜? 第二次加冕的是「羅馬皇帝」,時間是在962年,此時的奧託是歐洲最強大的國王,既抵抗了馬扎爾人,又幫助教皇解決了義大利問題,所以在教皇約翰十二世的加冕下,奧託一世被加冕為「羅馬帝國
  • 西哥特人兩度包圍羅馬城,城內奴隸打開城門使羅馬陷落
    羅馬帝國的軍隊在四世紀發生了重大變化,此時正處於小冰河時期,很多地方已經不適宜部落生存,加之匈人的入侵,很多所謂的蠻族如哥特人、汪達爾人、法蘭克人等入侵羅馬帝國的邊境,羅馬帝國軍備捉襟見肘,不得不讓大量的蠻族人進入軍隊。(其實在三世紀時期軍隊已經開始引進蠻族士兵。)
  • 羅馬皇帝︱卡利古拉:喋血街頭的荒誕暴君
    而卡利古拉亦通過收買馬克龍,掌控了羅馬的軍權。公元後37年,提筆略病逝,元老院正式給予卡利古拉皇帝特權。此時的元老院與人民已經受夠了提筆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般的甩手掌柜態度,他們渴望一個有活力與行動力的皇帝。年僅25歲的卡利古拉被人民和元老院寄予了極高的厚望。這不僅僅因為他是年輕的新皇帝,更有一部分原因來自於他死去的父親日耳曼尼烏斯。
  • 羅馬主體民族的拉丁人,為何在羅馬滅亡後「墮落」,沒能東山再起
    相應的,羅馬的衰亡不是十幾年或者幾十年的事情,而是從公元180年馬可奧勒留皇帝的去世開始,在公元193年康茂德遇刺後加劇,持續了數個世紀。在三世紀危機短短的五十年的時間裡羅馬換了多達二十四位皇帝,在中國則只有五代十國時期能與之相比了。
  • 愷撒之後的羅馬從三雄並立到皇帝屋大維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以下稱愷撒)打敗了前三巨頭中的二位,集各種最高權力於一身,儘管他在不同的場合表示,自己不願意當皇帝,卻還是為保守勢力所忌憚,最終愷撒被自己的寵臣布魯圖刺殺,他至死都不明白,自己對布魯圖寵愛有加,跟親兒子一樣,為啥布魯圖要背叛自己。
  • 第一羅馬、第二羅馬、第三羅馬,分別是哪三個國家的別稱?
    實際上,羅馬帝國的真正國號就是羅馬,而首都也是今天義大利首都羅馬,稱呼帝國是因為有強大的國力、遼闊的領土。正因為羅馬帝國在歐洲歷史上有著不可動搖的文明地位,所以後續的歐洲國家都想把自己跟羅馬帝國掛鈎,這是自己繼承羅馬帝國的標誌,所以有「第一羅馬」、「第二羅馬」、「第三羅馬」的別稱。
  • 羅馬皇帝︱家國難兩全:主宰羅馬卻對接班人無能為力的屋大維
    作為一個一心想要穩定家族地位的人,他的擇偶不能任由喜好決定。而屋大維對自己的喜好及欲望也控制得很好,他喜歡女性,但不會為一己私慾而喪失理智。他的每一次婚姻,都帶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屋大維的第一次婚姻發生在公元前43年,正值後三巨頭成立之時。當時的後三巨頭關係並不穩固,三人之所以同盟也大多是因為懼怕獨自面對以布魯圖與卡西烏斯為首,盤踞東部行省的共和派議員。
  • 在歐洲,自從查理大帝於公元800年被羅馬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在歐洲,自從查理大帝於公元800年被羅馬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以後,教皇們便有了和世俗政權爭奪權力的資本。天主教思想家宣稱,教皇的權力高於皇帝,教皇是上帝的代理人,皇帝則是從教皇的手中獲得了皇權。這種思想使得羅馬教廷在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領導下,開始和皇帝爭奪對西方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和領導權。1075年,26歲的德意志皇帝享利四世上臺不久,格列高利召開宗教會議,強調主教職權不得由世俗君主控制,命令享利放棄任命德國境內各教會主教的權力,宣布教皇的地位高於一切世俗政權, 教皇可以罷免皇帝。他警告皇帝不要幹涉米蘭大主教職位的確定和授職,否則便將其逐出教會。
  • 羅馬從軍記(5):盛大的羅馬凱旋式
    羅馬從軍記(5):盛大的羅馬凱旋式 2020-09-19 0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被稱為「大帝」的羅馬皇帝,不是凱撒,也不是屋大維,而是他
    他的父親是羅馬皇帝君士坦提烏斯,當然在他出生的時候,君士坦提烏斯並不是羅馬皇帝,而是當地眾多貧民出身的百人隊長之一。他的母親海倫娜則是一個小酒館老闆的女兒。公元293年,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創立了「四帝共治制」,徹底改變了當時還是18歲青年的君士坦丁的人生。君士坦丁的父親君士坦提烏斯為了被任命為帝國西方的「副帝」,與他的母親海倫娜離婚,迎娶了西方「正帝」馬克西米安的繼女迪奧多拉為妻。
  • 年老體弱的羅馬皇帝,只因做錯一個決定,便被軍隊殘忍殺害
    按照時人的眼光來看,羅馬帝國的神祇終於站了出來,派出一位「神子」帶領他們恢復了古代的榮耀。但這位「神子」卻在其最為光輝的年歲裡被刺而亡,羅馬社會於是再次瀰漫起悲觀、沮喪的情緒來。奧勒略去世之後,軍隊竟奇蹟般地服膺於這位皇帝的榮耀,沒有人趁亂稱帝或割據為王!不僅如此,軍隊內部還冷靜地處置了謀害皇帝的叛黨,並修書給元老院,請求元老為帝國推舉一位合格的新皇。
  • 「古羅馬後裔」拜佔庭,為何在義大利麵對倫巴第人入侵卻不堪一擊?
    一:急於恢復羅馬帝國曾經榮光而悍然向東哥特人發起戰爭的查士丁尼皇帝1.幾乎將東哥特人打至滅族的哥特戰爭。據《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中的記載,拜佔庭皇帝查士丁尼登基後,為了儘快恢復舊羅馬帝國曾經所擁有的廣大土地,讓地中海再次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湖,在其在位的幾十年時間裡,他瘋狂對周邊地區發起戰爭。
  • 古羅馬鬥獸場上的廝殺:奴隸制的羅馬最野蠻的「文化現象」?
    羅馬人是偉大的建設者,他們不但在本土大興土木,建造了大量雄偉壯麗的各種類型的居住和公共建築物,而且在帝國的整個領土裡普遍建設。甚至在西亞和北非駐軍衛戍的小城,也照樣建設得富麗堂皇。公元64年7月18日,羅馬發生大火,燃燒了整整9天,燒毀了三分之二的城市。傳說皇帝尼祿(Nero,54-68年在位)在七弦琴的伴奏下,一面唱歌,一面欣賞大火的光輝。傳說並不可靠,不過,火災之後,尼祿確實得到了一個重建羅馬城的機會。
  • 羅馬鞋背後的歷史
    ▲羅馬式涼鞋的多皮帶設計靈感,是來源於其祖先羅馬軍靴羅馬軍靴被稱為卡利加(caliga)。羅馬帝國的第三任皇帝有個非常有名的外號——小軍靴(caligula),音譯過來就是卡利古拉。(課代表提醒:軍靴=卡利加;小軍靴=卡利古拉)卡利古拉皇帝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是有點陌生的一名皇帝。簡單來說,卡利古拉是屋大維的親外孫。
  • 誰真正繼承了羅馬?
    本期導讀 西羅馬帝國末代皇帝宣布退位,表示帝國從此不再有皇帝,那麼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攻陷,才可以算作羅馬的終結。本期我們將討論一下誰是羅馬真正的繼承者。
  • 羅馬象徵著輝煌歷史,義大利統一後為何不用含有「羅馬」的國名?
    公元395年,羅馬皇帝狄奧西亞一世將帝國平分給兩個兒子,形成東、西羅馬帝國分立的局面,羅馬城仍然是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在日耳曼人、匈人等蠻族的衝擊下,西羅馬帝國僅維持到476年,便被日耳曼人的一支哥特人所毀滅。而羅馬城經過蠻族軍隊的多次洗劫後,已經徹底失去了昔日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