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託大帝為何被加冕過兩次「羅馬皇帝」頭銜?

2020-12-15 騰訊網

兩次「羅馬皇帝」的說法不對。

確切的問應該是:奧託大帝為何被加冕過兩次頭銜?

第一次加冕的是「德意志國王」,時間是在奧託一世被選為德意志國王的936年7月31日,為奧託加冕的是德意志境內的美因茨大主教,地點是在亞琛。

第二次加冕的是「羅馬皇帝」,時間是在962年,此時的奧託是歐洲最強大的國王,既抵抗了馬扎爾人,又幫助教皇解決了義大利問題,所以在教皇約翰十二世的加冕下,奧託一世被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皇帝與國王不同,拿破崙稱帝位法蘭西皇帝之前,所謂的皇帝只能是「羅馬帝國」皇帝,儘管在11世紀紅鬍子腓特烈加「神聖」二字而改稱「神聖羅馬帝國」,14世紀馬克西米連又加上「德意志民族」,但總不離「羅馬帝國」幾個字眼。

「羅馬皇帝」的地位高於歐洲一般國家的王國,奧託稱帝,實際上顯示出德意志王國的權威,而實際上在中世紀,德意志王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是歐洲最強大的王國。

相關焦點

  • 查理大帝親自建造的教堂,死後葬在這裡,歷代神羅皇帝在此加冕
    再說教皇,之前羅馬教皇一直受拜佔庭皇帝的管轄,但拜佔庭皇帝從來也沒有對羅馬教皇給予過任何保護,害得教皇們總是要尋求蠻族法蘭克國王的保護,交換的條件就是為國王們提供君權神授的服務。雖然加冕程序有點讓查理不太滿意,但畢竟是當上羅馬皇帝了,加冕後的查理,我們就該叫他查理曼或查理大帝了(再說一遍,不能叫查理曼大帝),法蘭克王國,從此改稱加洛林帝國或查理帝國了。幾年前在梵蒂岡曾拍到過一幅拉斐爾畫的《查理大帝加冕禮》,只是當時還不知道畫的典故。
  • 在歐洲,自從查理大帝於公元800年被羅馬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在歐洲,自從查理大帝於公元800年被羅馬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以後,教皇們便有了和世俗政權爭奪權力的資本。天主教思想家宣稱,教皇的權力高於皇帝,教皇是上帝的代理人,皇帝則是從教皇的手中獲得了皇權。這種思想使得羅馬教廷在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領導下,開始和皇帝爭奪對西方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和領導權。1075年,26歲的德意志皇帝享利四世上臺不久,格列高利召開宗教會議,強調主教職權不得由世俗君主控制,命令享利放棄任命德國境內各教會主教的權力,宣布教皇的地位高於一切世俗政權, 教皇可以罷免皇帝。他警告皇帝不要幹涉米蘭大主教職位的確定和授職,否則便將其逐出教會。
  • 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到底是怎麼來的?
    既然神聖羅馬帝國名字裡邊帶羅馬,那是不是和羅馬帝國有點關係呢?是的,所以這事兒得往前挪。羅馬帝國在公元三世紀那會開始因為無節制的擴張陷入混亂,光靠一個皇帝管不過來了,那咋整呢?四個皇帝一起搞 結果呢,不出意料的四個皇帝開始互撕了。到4世紀末,羅馬帝國一分為二,東邊的拜佔庭帝國先不管,而西邊的西羅馬帝國即是歐洲國家最早的形態。
  • 被稱為「大帝」的羅馬皇帝,不是凱撒,也不是屋大維,而是他
    英語中「The Great」冠在某某皇帝名字後面,意指「某某大帝」。在羅馬帝國的眾多位皇帝中,能被冠以「The Great」的,不是凱撒,也不是屋大維,而是君士坦丁。他的父親是羅馬皇帝君士坦提烏斯,當然在他出生的時候,君士坦提烏斯並不是羅馬皇帝,而是當地眾多貧民出身的百人隊長之一。他的母親海倫娜則是一個小酒館老闆的女兒。
  • 《拿破崙加冕大典》,為何沒有給國王加冕,而是給前妻約瑟芬加冕
    在法國羅浮宮和凡爾賽有兩副一模一樣的油畫巨作《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高有610釐米,寬達931釐米。這幅巨作是拿破崙為了紀念盛大典禮而特意找畫家繪製的。畫家雅克·路易·大衛用油畫再現了1804年,拿破崙一世在巴黎聖母院隆重的舉行的國王加冕儀式。
  • 紅桃K的「皇冠榮耀」——查理大帝為何被稱為「歐洲之父」?
    查理大帝去羅馬乾嘛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加冕!「真正的皇帝」,在加冕之前,他們只能被稱之為「國王」。 之前我們提到過,羅馬帝國被一分為二,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是古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也就是說,即便真要恢復「皇帝」這個尊號,也輪不到查理大帝,而應該是拜佔庭的國王。
  • 德國最偉大的五位君主,腓特烈大帝只排名第四,前三位比他更偉大
    ,生於公元1797年,是第5位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次子、第6位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的同母弟,他年輕時參加過抵抗拿破崙一世的戰爭,公元1861年兄長死後繼承王位,成為霍亨索倫王朝第7位國王。公元1864年開始,威廉一世在首相俾斯麥等賢臣的輔助下,發動統一戰爭,成功在公元1870年統一德國全境,實現了德國近千年歷史唯一一次統一,次年登基稱皇帝,把普魯士王國改成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為當時的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鑑於威廉一世對德國的偉大歷史貢獻,尊稱威廉大帝,所以筆者認為德國歷史最偉大的君主第二名是霍亨索倫王朝開國皇帝威廉一世。
  • 為何法國和德國君主稱為「皇帝」,而唯獨俄國君主卻被翻譯成「沙皇...
    漢字中對西方「皇帝」 一詞的翻譯,主要來自拉丁語:Imperator和Caesar這兩組字根所衍生出的名詞。第一位使用這個稱號的,是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屋大維,他擁有Imperator Caesar Augustus的頭銜。
  • 俄羅斯君主為何在中文中被翻譯成沙皇,而不是正常意譯為皇帝?
    漢字中對西方「皇帝」 一詞的翻譯,主要來自拉丁語:Imperator和Caesar這兩組字根所衍生出的名詞。第一位使用這個稱號的,是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屋大維,他擁有Imperator Caesar Augustus的頭銜。
  • 歐洲之父——查理曼大帝
    查理曼大帝  查理曼大帝,是公元800年左右的「羅馬人的皇帝」,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奠基人,他所建立的法蘭克王國,佔據了歐洲大面積的土地。被尊稱為「歐洲之父」。  從他所有的雕塑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他英勇善戰。他在位的44年,大大小小55場戰爭,控制了大面積歐洲的版圖。
  • 91「中世紀」門口的查理曼大帝
    畢竟羅馬建築是死物。 現在的問題是教會願不願意。那我們就分析分析。 基督教會在羅馬時代起先是被迫害的。後來君士坦丁大帝承認了他,狄奧多西皇帝扶正了他。在羅馬帝國後期,基督教會坐上僅次於羅馬皇帝的第二把金交椅。現在,羅馬皇帝已經滅絕了,「二哥」自然榮升為首席。問題是,如果羅馬帝國是一個公司,現在當上一把手沒什麼好處,因為公司破產了。
  • 世界上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是歌德故鄉,曾有10位皇帝在此加冕
    法蘭克福作為一座經濟發達的現代化城市,羅馬廣場可以說是現代化建設中的中世紀文化精髓,也是這座城市保留著中古街道面貌的唯一廣場。廣場上有市政廳、皇帝殿、正義女神噴泉、包括西側的三個山形牆的建築物等等。在中世紀時期,這裡就是法蘭克福的中心廣場,集市和商品交易會,以及政治性集會和法庭審判都在這裡舉行。這像山一樣的建築物,據說是法蘭克福的文化象徵。
  • 哥特人一心融入羅馬,羅馬皇帝為何對他們趕盡殺絕
    一、查士丁尼的帝國整合願景535到555年,由拜佔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發動的「哥特戰爭」是羅馬帝國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役。查士丁尼在527年繼承皇位之後,一直以來都將重新整合「東西羅馬」作為施政方向。從他的一句著名口頭禪「哥特人如何毀滅了義大利,就讓他們重新在義大利滅亡」中可以看出,身居東境的羅馬人始終對佔據義大利島的侵略者極度不滿。
  • 「丕平獻土」:羅馬天主教教權是什麼時候開始凌駕於王權之上的
    自此以後,狄奧多西大帝統治整個羅馬帝國,從此,基督教成為整個羅馬帝國的國教 。 狄奧多西大帝 不僅是東西羅馬的皇帝,同時也是世界的統治者和最高神職人員, 國家和教會融於一個人身上 。
  • 拜佔庭如何成為西方世界的大門:神學家和皇帝的羅馬
    在拉丁語文化霸權鼎盛的公元一世紀,普魯塔克這個級別的頂級希臘作家,必須前往羅馬留學,在希拉克略之後的一代人,拉丁語文化蕭條凋敝。 希拉克略放棄「凱撒」和「奧古斯都」兩個頭銜稱號,只採用希臘特色的「巴賽勒斯(意為軍事首長)」稱號。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入侵佔領君士坦丁堡後,「去羅馬化」達到高峰,東帝國朝野淡化羅馬認同,避而不談七丘之城的歷史淵源。
  • 歷史上,俄國的君主為何被稱為沙皇,而不是皇帝?
    沙皇這個詞是漢語譯名,它在俄語以及其它多數歐洲語言裡的發音基本都是「Tsar」,而Tsar這個詞則是源自古羅馬時代的政治及軍事強人凱撒(Caesar)。因為凱撒是第一個在羅馬建立了獨裁統治的人,是羅馬從共和國轉變成帝國的核心人物,因此後來羅馬帝國的皇帝幾乎都會在登基前後改名,在自己的名字裡加上「凱撒」這個詞彙。久而久之,「凱撒」就成了在羅馬帝國與「皇帝」類似的頭銜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