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胸部的體表標誌
骨骼標誌
1、胸骨角
又稱Louis角。由胸骨柄與胸骨體的連接處向前突起而成。其兩側分別與左右第2肋軟骨連接,為計數肋骨和肋間隙順序的主要標誌;標誌支氣管分叉、心房上緣和上下縱隔交界;相當於第5胸椎的水平。
2、脊柱棘突
是後正中線的標誌,以第七頸椎棘突最為突出:其下為胸椎的起點,常以此處作為計數胸椎的標誌。
3、肩胛下角
為肩胛骨的最下角。兩上肢自然下垂時,肩胛下角平對第7或第8肋骨水平,或相當於第8胸椎的水平,故可作為後胸部計數肋骨的標誌。
4、肋脊角
為第12肋骨和脊柱構成的夾角,其前為腎臟和輸尿管所在的區域。
5、腹上角
為左右肋弓在胸骨下端匯合處所形成的夾角,又稱胸骨下角,相當於橫膈的穹隆部。正常約70 0 ~110 0 ,其後為肝臟左葉、胃及胰腺的所在區域。
體表劃線
前正中線 、胸骨線、胸骨旁線、鎖骨中線、腋前線、腋中線 、腋後線、 肩胛線 、 後正中線
胸部常用的凹陷和分區
1、腋窩
為上肢內側與胸壁相連的凹陷部。
2、胸骨上窩
為胸骨柄上方的凹陷部,正常氣管位於其後。
3、鎖骨上窩
為鎖骨上方的凹陷部,相當於兩肺上葉肺尖的上部。
4、鎖骨下窩
為鎖骨下方的凹陷部,相當於兩肺上葉肺尖的下部。下界為第3肋下緣。
5、肩胛上區
為肩胛岡以上的區域。
6、肩胛下區
為兩肩胛下角的連線與第12胸椎水平線之間的區域。
7、肩胛間區
為兩肩胛骨內緣之間的區域。
第二節 胸壁、胸廓與乳房
胸壁
1、靜脈
正常胸壁靜脈不易顯現,當上腔或下腔靜脈阻塞時,可見胸壁靜脈充盈或曲張。
2、皮下氣腫
胸部皮下組織有氣體積存時稱為皮下氣腫。以手按壓皮下氣腫的皮膚,可出現捻發感或握雪感,聽診可聞及類似捻發音。
3、胸壁壓痛
可見於肋間神經炎、肋軟骨炎、胸壁軟組織炎、肋骨骨折及白血病患者。
4、肋間隙
吸氣時肋間隙回縮提示呼吸道阻塞。肋間隙膨隆見於大量胸腔積液、張力性氣胸、嚴重肺氣腫;亦可見於胸壁腫瘤、主動脈瘤、嬰兒和兒童心臟明顯腫大者。
胸廓
正常胸廓
正常胸廓兩側大致對稱,呈橢圓形。成年人胸廓前後徑較左右徑為短,兩者比例約為 1:1.5。
異常胸廓
1、扁平胸
為胸廓呈扁平狀,其前後徑不及左右徑的一半。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及瘦長體型者。
2、桶狀胸
為胸廓前後徑增加,等於或超過左右徑,見於嚴重肺氣腫,老年或矮胖體型者。
3、佝僂病胸
為佝僂病所郅的胸廓改變。 多見於兒童,它包括佝僂病串珠,肋膈溝,漏鬥胸,雞胸。
4、胸廓一側變形
胸廓一側膨隆多見於大量胸腔積液,氣胸或一側嚴重代償性肺氣腫。一側平坦或下陷常見於肺不張,肺纖維化。廣泛性胸膜增厚和拈連等。
5、胸廓局部隆起
多見於心臟明顯腫大,心包大量積液,主動脈瘤及胸內或胸壁腫瘤,肋軟骨炎和肋骨骨折等。
6、脊柱畸形引起的胸廓變形
嚴重的 脊柱前凸,後凸或 側凸均能導致胸部兩側不對稱,肋間隙增寬或變窄。常見於脊柱結核等。
乳房
視診
包括對稱性、表觀情況、乳頭、皮膚回縮、腋窩和鎖骨上窩等。
觸診
一般由外上象限開始,左側沿順時針,右側沿逆時針方向進行,最後觸診乳頭。注意硬度和彈性、壓痛及包塊等物理徵象。
乳房的常見病變
急性乳腺炎和乳腺腫瘤等。乳頭出血常見於導管內良性乳突狀瘤,乳頭分泌物由清亮變為綠色、紫色常見於慢性囊性乳腺炎。
第三節 肺和胸膜檢查
肺和胸膜的檢查,一般應包括視、觸、叩、聽四個部分。其中以聽診最為重要。
一、視診
內容包括:呼吸運動、呼吸頻率、節律及深度的變化。
1、呼吸運動
正常男性和兒童以腹式呼吸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為主。肺炎、嚴重肺結核、胸膜炎等肺或胸膜疾病時,可使胸式呼吸減弱,腹式呼吸運動增強;而闌尾炎、腹膜炎、大量腹水、肝和脾重度腫大、腹腔內巨大腫瘤以及妊娠後期等情況時,則腹式呼吸減弱,胸式呼吸相對加強。
三凹徵
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因氣流不能順利進入肺,故當吸氣時呼吸肌收縮,造成肺內負壓極度增高,從而引起胸骨上窩、鎖骨上窩及肋間隙向內凹陷,稱為三凹徵。因吸氣時間延長,又稱為吸氣性呼吸困難,常見於氣管阻塞,如氣管異物。下呼吸道阻塞患者,因氣流呼出不暢,呼氣用力,引起肋間隙膨隆,呼氣時間延長,稱為呼氣性呼吸困難,常見於支氣管哮喘、阻塞性肺氣腫。
2、呼吸頻率、節律和深度的變化
正常成人靜息狀態下,呼吸頻率為16~18次/分,呼吸與脈搏之比為1:4,節律均勻整齊,深淺適宜。當病理狀態下,可出現呼吸頻率、節律和深度的變化。如腦炎、腦膜炎、顱內高壓及某些中毒時可表現為潮式呼吸(Cheyne-Stokes呼吸)和間停呼吸(Biots呼吸);嚴重代謝性酸中毒時出現Kussmaul呼吸;胸部發生劇烈疼痛時可出現抑制性呼吸;神經衰弱,精神緊張或 抑鬱症患者常有嘆息樣呼吸。間停呼吸提示預後不良。
二、觸診
包括胸廓擴張度、語音震顫和胸膜摩擦感
胸廓擴張度
即呼吸時的胸廓動度。 一側胸廓擴張度受限,見於大量胸腔積液、氣胸、胸膜增厚和肺不張等。
語音震顫
其強弱主要取決於氣管、支氣管是否通暢,胸壁傳導是否良好而定。
語音震顫減弱或消失,主要見於:
(1)肺泡含氣量過多,如肺氣腫;
(2)支氣管阻塞,如阻塞性肺不張;
(3)大量胸腔積液或氣胸;
(4)胸膜高度增厚粘連;
(5)胸壁皮下氣腫。
語音震顫增強,主要見於:
(1)肺組織實變,如大葉性肺炎實變期、肺梗塞等;
(2)接近胸膜的肺內巨大空腔,如空洞型肺結核、肺膿腫等。
胸膜摩擦感
指當急性胸膜炎時,因纖維蛋白沉著於兩層胸膜,使其表面變為粗糙,呼吸時髒層和壁層胸膜相互摩擦,可由檢查者的手感覺到,稱為胸膜摩擦感。
三、叩診
有間接叩診和直接叩診法兩種。
1、叩診音分類
有清音、鼓音、過清音、濁音和實音。
2、正常胸部叩診音
正常胸部叩診為清音,其音響強弱和高低與 肺臟的 含氣量的多少,胸壁的 厚薄以及鄰近器官的影響有關。一般前胸上部較下部為濁;右肺上部較左肺為濁;背部較前胸部位為濁;右腋下受肝臟的影響叩診稍濁;而左腋前線下方有胃泡的存在,叩診呈鼓音,又稱為Traube\\\\\\\\'s鼓音區。
3、肺界的叩診
肺上界:即肺尖的上界,又稱為Kronig峽,正常為5cm。肺上界變窄或叩診濁音,常見於肺結核所致的肺尖浸潤,纖維性變和萎縮;增寬常見於肺氣腫。
肺前界
正常的肺前界相當於心臟的絕對濁音界。
肺下界
兩側肺下界大致相同,平靜呼吸時位於鎖骨中線第6肋間隙上,腋中線第8肋間隙上,肩胛線第10肋間隙上。病理情況下,肺下界可降低或上升。
肺下界的移動範圍
即相當於呼吸時膈肌的移動範圍,正常人為6~8cm。一般腋中線和腋後線上的移動度最大。
肺下界移動度減弱見於:
(1)肺組織彈性消失,如肺氣腫;
(2)肺組織萎縮,如肺不張和肺纖維化等;
(3)肺組織炎症和水腫。胸腔大量積液、積氣及胸膜廣泛增厚粘連時肺下界及其移動度不能叩得。
4、胸部異常叩診音
正常胸部的清音區範圍內出現濁音、實音、過清音或鼓音時則為異常叩診音,提示存在肺、胸膜、膈或胸壁的病理改變。
四、聽診
包括正常呼吸音、異常呼吸音、囉音、語音共振和胸膜摩擦音。
異常呼吸音
(1)異常肺泡呼吸音,包括肺泡呼吸音減弱或消失;肺泡呼吸音增強;呼氣音延長;斷續性呼吸音和粗糙性呼吸音。
(2)異常支氣管呼吸音,即如在正常肺泡呼吸音部位聽到支氣管呼吸音,則為異常的支氣管呼吸音,或稱管樣呼吸音,常由肺組織實變、肺內大空腔和壓迫性肺不張等因素引起。
(3)異常支氣管肺泡呼吸音,常見於支氣管肺炎、肺結核、大葉性肺炎初期或在胸腔積液上方肺膨脹不全的區域聽及。
囉音
按性質不同可分為下列幾種:
(1)溼囉音,又稱水泡音,系由於吸氣時氣體通過呼吸道內的分泌物時,形成的水泡破裂所產生的聲音;或為小支氣管壁因分泌物黏著而陷閉,當吸氣時突然張開重新充氣所產生的爆裂音。其特點為:為呼吸音外的附加音,斷續而短暫,一次連續多個出現,於吸氣時或吸氣終末較為明顯,部位恆定,性質不易變,中小水泡音可同時存在,咳嗽後可減輕或消失。按音響強度可分為響亮性和非響亮性;按呼吸道腔徑大小和腔內滲出物多少可分為粗、中、細溼囉音和捻發音。
(2)幹囉音,其特點為:持續時間長,吸氣呼氣相均可聽到,以呼氣相明顯,性質、強度及部位均易變,數量上在瞬間可有明顯增減。可分為高調(哨笛音)和低調(鼾音)兩種。
語音共振
可分為以下幾種:支氣管語音、胸語音、羊鳴音和耳語音。
胸膜摩擦音
最常聽到的部位是前下側胸壁,常發生於纖維素性胸膜炎、肺梗塞、胸膜腫瘤及尿毒症等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