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結構生物學基礎篇

2022-01-04 針刀醫學培訓中心


肩關節是由胸鎖關節、鎖骨、肩鎖關節、肩胛骨、盂肱關節、肱骨近端以及肩胛胸壁關節共同組成的複雜結構。本文介紹了與臨床工作密切相關的肩關節功能解剖及生物力學特性。



























胸鎖關節

關節運動:胸鎖關節圍繞水平軸、垂直軸及前後軸形成六個方向的運動。分別為向前的旋轉、向後的旋轉、前伸、後伸、上舉及下壓。其中上舉可達35度,前、後伸35度,延鎖骨長軸的軸向旋轉可達40-50度。

肩鎖關節

韌帶結構:鎖骨遠端的韌帶結構對於骨科醫生來說都十分熟悉。最重要的喙鎖韌帶由錐狀韌帶和斜方韌帶兩部分組成。其中斜方韌帶更加粗壯一些。另外上部肩鎖關節囊增厚形成了肩鎖韌帶。

關節運動:肩鎖關節的運動可包括鎖骨相對於肩胛骨在三個方向上的運動,即前後運動、上下運動以及軸向旋轉運動。其中前後向的運動範圍最大: 約為上下方向的運動範圍的3倍。目前對於肩鎖關節各個方向上的運動角度的研究較少。研究的重點集中於韌帶結構對肩鎖關節運動的限制作用上。對於鎖骨相對肩峰前後方向的旋轉運動的限制作用主要來自於肩鎖關節囊的前後部纖維。喙鎖韌帶,主要是錐狀韌帶限制了鎖骨相對肩峰的向上方的運動。實際上並沒有韌帶結構限制鎖骨向下方的運動。對於限制鎖骨的軸向旋轉運動的韌帶各家報導不同。有人認為向後的軸向旋轉主要可使斜方韌帶緊張但同時錐狀韌帶和肩鎖韌帶複合體亦有作用。則從不同的韌帶結構對不同程度肩鎖關節移位的限制作用角度進行了研究。肩鎖韌帶主要可限制肩鎖關節輕度的移位,而喙肩韌帶對肩鎖關節較大的移位的限制作用更加明顯。從臨床上我們也能看到: 若肩鎖關節發生在X 線上可以看出明顯脫位, 則此時錐狀韌帶必然受損。

鎖骨的運動

鎖骨潛在可達到的運動範圍超過在實際活動中所達到的運動範圍。在三維模型上準確描述鎖骨的運動是一件困難的事。在上肢上舉過程中,鎖骨的上舉最大可達30度,發生在上肢上舉至130度左右時。在上肢上舉的前40度時鎖骨相對肩峰前伸10度,此後至在上肢上舉達130度之前: 鎖骨並沒有進一步的前伸: 而若此後上肢繼續上舉至極限時: 鎖骨還有15-20度的前伸。對於鎖骨軸向運動在上肢活動中的意義: 各家說法不同。但實際臨床的經驗更支持: 即在上肢上舉的整個過程中: 鎖骨相對於肩峰的軸向旋轉活動不超過10度因此臨床上可以看到發生肩鎖關節骨性融合的患者其上肢上舉功能無明顯受限。對於上肢活動來說: 更重要的是發生在胸鎖關節的鎖骨軸向旋轉運動,將鎖骨與喙突以螺釘固定並不會明顯影響肩關節的上舉活動: 但若胸鎖關節強直則上肢即不能上舉超過90度。
肩關節運動

整個肩胛帶的活動範圍超過了人體上其它任何一個關節的活動度,上肢可外展上舉近180度 內、外旋活動範圍加起來超過150度: 圍繞水平運動軸的前屈及後伸活動範圍加起來接近170度。這麼大的運動範圍是發生在胸鎖關節、肩鎖關節、盂肱關節及肩胛骨胸壁關節的運動範圍所綜合在一起達到的。其中主要的運動發生在盂肱關節和肩胛骨胸壁關節上,而在運動範圍的極限部分胸鎖關節的運動也很重要。

靜息位:肩胛骨的靜息位是相對軀幹的冠狀面向前旋轉30度。另外從後方看,肩胛骨長軸相對於軀幹的長軸向上方旋轉3度。最後,從側方看,肩胛骨靜息時相對於軀幹的冠狀面前屈20度。肱骨頭靜息時位於肩盂的中心。肱骨頭及肱骨幹均位於肩胛骨平面內。肱骨頭關節面相對於肱骨幹有30度的後傾。

關節面及其指向:肱骨頭的關節面約佔整個球型的表面積的1/3,並呈120度的圓弧狀。相對肱骨幹長軸,肱骨頭關節面有45度的向上傾斜。相對於肱骨遠端兩髁之間的連線,肱骨頭關節面後傾30度。肩盂的形狀像一個反向的逗號。一般來說,肩盂關節面相對於肩胛骨內緣有約5度的向上傾斜,並且肩盂關節面相對於肩胛骨有平均7度左右的後傾。

上肢上舉:肩關節最重要的功能為使上肢上舉,因此對目前這一動作有詳盡的研究。研究的重點在於,在上肢上舉的過程中,盂肱關節及肩胛胸壁關節各自的運動範圍有多大,也就是經常說到的肩胛骨、肱骨節律的問題。總結了前人的研究結果,認為在上舉的前30度內,盂肱關節的運動範圍佔較大比例,而在最後60度上舉活動中,盂肱關節和肩胛胸壁關節的運動度是基本相等的。最終,在整個上臂上舉的過程中,盂肱關節和肩胛胸壁關節的總運動角度的比例約為.2;1。對於接受過非限制性全肩置換手術患者的研究表明,他們術後患肢上舉時,盂肱關節和肩胛胸壁關節運動比例變為1;2 .。另外從側方看隨著上肢的上舉,肩胛骨相對於胸壁亦有前後方向的旋轉運動。在上舉的前90度內,肩胛骨相對於胸壁旋前約6度;在隨後的上肢繼續上舉的過程中,肩胛骨又向後旋轉16度。因此,在上肢極限上舉時,肩胛骨處於相對於靜息位向後旋轉10度的位置。

上肢外旋:實驗證明,在上肢極度上舉時必伴隨肱骨頭的外旋以使肱骨大結節能避開喙肩弓從而避免發生撞擊。另外上舉時肱骨的外旋運動還可放鬆盂肱關節下方的韌帶結構使上臂能達到最大限度的上舉。上肢可在不同位置上舉,因此我們對上肢上舉活動的描述需說明一方面此時上肢所在平面相對於肩胛骨平面之間的夾角L 另一方面還需明確在肢體上舉的平面內上肢上舉所達到的角度。設計了實驗來說明在肩胛骨固定的模型上,上臂上舉時上舉角度與肱骨外旋角度的關係。發現,上臂最大程度的上舉發生在肱骨活動平面位於肩胛骨平面前方23度.時。肱骨在肩胛骨平面前方的任一角度的位置上舉時,均伴有肱骨幹的外旋。最大限度上舉時肱骨幹外旋達35度。而在肱骨幹內旋時上臂最大上舉位於肩胛骨平面後方.20-30度的平面內,且此時上臂上舉最大僅為115度。

旋轉中心:對肩關節運動的研究表明,盂肱關節旋轉中心位於肱骨頭幾何中心旁(6+2)mm範圍內。這表明在盂肱關節旋轉過程中,肱骨頭的移位很小。在整個上臂上舉的過程中,肱骨頭僅向上移位約4mm。因此,若肱骨頭向上移位大,可能意味著存在肩袖的缺損或肱二頭肌長頭腱的斷裂。上舉過程中肩胛骨的旋轉中心位於肩峰尖端相關臨床:上述生物力學知識對於指導臨床工作很有幫助。例如根據肩胛骨與胸廓的相對位置我們在攝肩胛骨正側位片時就應將患者的體位作出相應的調整,由於肩關節上舉總伴有肱骨的外旋因此就可以解釋對於冰凍肩的患者由於肩關節外旋明顯受限 結果造成上肢上舉的明顯受限。知道這些運動之間的相互伴隨的情況對於我們在術後指導患者的功能鍛鍊很有好處。關節融合是解決肩關節問題的一種有效手段。融合位置的選擇對於患者術後的功能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目前最佳的融合位置尚有爭議。選擇的主要依據為肩胛胸壁關節的運動範圍以及日常生活所需肩關節運動範圍,肩胛胸壁關節的運動很好地解釋了那些冰凍肩及關節融合術後的患者其肩關節為何仍有一定的活動度。另外肩胛胸壁關節的活動使三角肌在整個上肢上舉過程中均能保持適當的長度以發揮其最佳作用。

由於盂肱關節的旋轉中心很接近於肱骨頭的幾何中心 在盂肱關節旋轉時肱骨頭的移位很小 這就證實了目前所用的非限制型盂肱關節假體設計上的合理性。另外對於肱骨頭和肩盂之間半徑的不匹配最佳值似乎應為3-4mm 因為這樣就可以複製出正常關節在運動過程中肱骨頭的微小移位。肩關節的穩定性肩關節是全身活動範圍最大的關節其穩定性主要依靠靜態穩定作用以及動態穩定作用來維持。

一、靜態穩定結構

靜態穩定結構主要包括軟組織、喙肩韌帶、盂肱韌帶、盂唇、關節囊以及關節面的相互接觸、肩胛骨的傾斜和關節內壓力。

關節因素:解剖上肱骨頭關節面有30度的後傾,這對於平衡關節周圍肌肉力量顯然是很有意義的。目前對於關節面的對應關係對關節的穩定程度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於肩盂側。一般認為 肩盂的大小、解剖形態對於關節的穩定性都很有意義。這可以從肩盂發育不良的患者易出現復發性肩關節不穩定這一現象上得到證實。另一方面盂唇對於擴大肩盂的面積增加肩盂深度很有意義。在有盂唇存在的情況下 肩盂的關節面的面積約佔肱骨頭關節面面積的1/3 而去除盂唇這一比例則

降至1/4。但對於盂唇組織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肩關節的穩定性仍有爭議。肩盂關節面有5度的向上傾斜, 這與上部關節囊及盂肱上韌帶一起對防止肱骨頭向下方脫位有很大意義。

關節內壓力是另一個重要的穩定因素。試驗證明, 正常的肩關節內總存在負壓,若這種負壓因關節囊被切開或空氣被泵入關節內而被抵消9 則肩關節極易發生向下方的半脫位。實際上關節內的負壓對保持肩關節多方向的穩定性均有重要作用, 決不僅限於下方穩定。負壓的大小隨盂肱關節相對的位置、關節外的負荷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研究表明,關節內負壓在上臂輕度上舉時最小而在上臂極度上舉時最大。

關節囊和韌帶組織的作用:肩關節囊的生物學組成與包括肘關節在內的全身其他關節的關節囊一致。試驗表明, 對於小於40 歲的年輕人若要使肩關節脫位需.2000N的外力, 相比之下脫位肘關節所需外力為1500N?。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所需外力下降,但這種下降的趨勢在肩關節更加明顯。肩關節的關節囊很薄而且有很大的冗餘,這種關節囊的冗餘程度與遺傳相關: 每個人各不相同。因此: 每個人的關節的鬆弛程度不同,如果關節過於鬆弛則可能導致好發肩關節不穩

定。肩關節的韌帶包括上部、中部、下部以及喙肱韌帶。

喙肱韌帶:喙肱韌帶起自喙突基底的前外側部分成兩束: 一束編入關節囊: 另一束則止於肱骨大小結節。關於喙肱韌帶的作用有很大爭議,有研究認為在肩關節外旋時: 該韌帶緊張,另外喙肱韌帶還有抵抗肩關節向下方脫位的作用,但另外的研究卻呈現相反的結果。另一種意見認為: 喙肱韌帶在肩關節外旋位時是重要的下方穩定結構: 但在中立或內旋位則不是。肩袖間隙是位於岡上肌和肩胛下肌之間的空隙,此處有關節囊覆蓋並由喙肱韌帶加強,試驗中試行將肩袖間隙關節囊

及喙肱韌帶一併切斷: 會導致肩關節出現明顯的下方及後方不穩定,而僅切斷此處關節囊保留喙肱韌帶的話並不會出現下方不穩定。

盂肱上韌帶:盂肱上韌帶自肱二頭肌長頭自盂上結節的起點的前方發起: 止於肱骨小結節的基底的近端,該韌帶與向上傾斜的肩盂一起起到防止肱骨頭向下方脫位或半脫位的作用。

盂肱中韌帶:盂肱中韌帶起自盂上結節和肩盂的上緣以及前上部盂唇向下外走行: 在肩胛下肌位於小結節的止點內側約.2cm 處編入肩胛下肌。該韌帶十分粗壯: 寬可達. 2cm: 厚可達4mm,它被認為是阻擋肱骨頭向前方脫位的重要結構。當上肢外展、外旋時: 盂肱中韌帶緊張,選擇性切斷盂肱中韌帶時的確可以增加肱骨頭的移位程度: 但並未導致不穩定,因此盂肱中韌帶的確對防止肩關節前方不穩定起到一定作用: 但其本身並不足以解除在患肢外展外旋位時肱骨頭向前方的脫位。最近的研究表明: 在上肢外展、外旋位時: 盂肱中韌帶在上肢處於較小的角度的外展時比較緊張 外展90度時仍緊張,而若外展角度繼續增大: 則盂肱中韌帶的緊張度會下降。在上肢中立位或內旋位時: 不管肢體外展角度如何: 其張力幾乎為零。

盂肱下韌帶:幾乎整個前部的盂唇均為盂肱下韌帶的起點。該韌帶自起點發出後向外下方走行止於肱骨頭關節面的下緣以及解剖頸。經過對盂肱下韌帶的仔細研究: 將其前方特殊增厚的部分稱為前束: 而後方特殊增厚的部分稱為後束。

盂肱下韌帶在上臂位於外展、外旋位時對於維持肩關節前方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 在上臂屈曲、內旋位時: 盂肱下韌帶後束以及後、下部關節囊均為保持肩關節後方穩定的重要結構。對於盂肱下韌帶的重要作用的認識可以幫助我們解決許多臨床問題,臨床上常見的復發性肩關節前方不穩定其原因常常是盂肱下韌帶不完整所致。

總之: 肩關節囊及韌帶組織是肩關節周圍的重要靜態穩定結構。盂肱下韌帶又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整個關節囊韌帶複合體作為一個整體: 通過協同的作用來保持肩關節的穩定性。

二、動態穩定結構

動態穩定結構主要包括肩袖、肱二頭肌及三角肌。肩關節周圍的肌肉在運動過程中收縮產生動態穩定作用,其作用機制體現在四個方面;1、肌肉本身的體積及張力,2、肌肉收縮導致關節面之間壓力增高,3、關節的運動可以間接使周圍靜態穩定結構拉緊,4、收縮的肌肉本身有屏障作用。

肩袖:肩袖肌肉由於其本身的肌容積及張力: 即有助於保持肩關節的穩定性,肩胛下肌是肩關節前方重要的屏障: 以防止肱骨頭發生向前方的脫位,而岡上肌、岡下肌及小圓肌對於維持肩關節後方的穩定性亦有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許

多學者認為肩袖肌肉主動收縮亦有助於肩關節的穩定性。有報導認為岡上肌是重要的下方穩定結構; 而另外的研究則強調肩胛下肌為最重要的肩關節前方穩定結構。肌電圖檢查顯示肩胛下肌、岡下肌在肩關節上舉的中間範圍內均有明顯的收縮,而且對於肩關節前方不穩定的患者: 肌電圖檢查表明其岡上肌和肱二頭肌收縮活動均較正常人群活躍。但同時也有研究認為: 肩袖肌群的主動收縮並不能對肩關節穩定性有所幫助,因此目前在這方面仍存在爭議。











肱二頭肌:肱二頭肌長頭腱被認為是可使肱骨頭下壓的重要結構。肩關節鏡下顯示當以電刺激肱二頭肌長頭腱時肱骨頭可被壓向肩盂內。在上臂外旋時肱二頭肌長頭腱作為肩關節的穩定作用最為明顯: 而內旋時其穩定作用最不明顯。另外有學者報導: 肌電圖檢查表明那些存在肩關節前方不穩定的投擲運動員: 其肱二頭肌的收縮活動明顯增強: 顯示肱二頭肌有可能有穩定肩關節的作用。研究認為肱二頭肌長頭腱會在下方、前方及後方對肩關節起到穩定作用,長頭腱與短頭腱一起起到保持肩關節前方穩定的作用。屍體研究表明:對於穩定的肩關節: 肱二頭肌的穩定作用的重要性與岡上肌、岡下肌及小圓肌的水平相當,但對於不穩定的肩關節: 肱二頭肌的穩定作用則更為顯著。

三角肌:目前對於三角肌對肩關節穩定性的作用研究較少,有報導認為三角肌並沒有明顯的穩定肩關節的作用。但也有研究認為: 三角肌的作用對應其不同的區域有高度的分化: 其前部及後部纖維對肩關節的穩定性有一定的幫助。

三、靜態、動態穩定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

靜態與動態穩定結構的作用並不是互不相關的。 通過屍體試驗研究了兩者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在靜態穩定結構中盂肱韌帶及喙肱韌帶的作用相對更重要一些: 而在動態穩定結構中肩袖肌肉和肱二頭肌的作用更重要。當肱骨頭移位較小時

動態穩定結構的作用更重要: 而當肱骨頭移位較大時: 靜態穩定結構的穩定作用更明顯。關節囊韌帶組織可感知位置、運動以及牽拉,這些信號經由靜態穩定結構通過反射弧傳至動態穩定結構,這被稱為本體感覺。報告在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的患者中這種本體感覺被破壞。注意到當上臂屈曲1/I時對其施以向後的力,這時在肌電圖上岡下肌的電位明顯增強。在人的喙肱韌帶、肩峰下滑囊、關節囊及盂唇組織上都發現了機械活動的感受器。對復發性肩關節前方不穩定的患者在術前、術後6 個月、12. 個月分別檢測其雙側肩關節的本體感覺水平。結果發現術前患側較健側本體感覺降低而在術後最終恢復到正常水平。在試驗中刺激腋神經的前支和下支可使肱二頭肌和肩袖肌肉收縮而刺激腋神經的後支可使三角肌收縮。

從上述的各項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靜態穩定結構和動態穩定結構互相之間緊密相關, 共同對任何不利於肩關節的運動或移位作出反應。

四、對於肩關節穩定性的小結

盂肱關節之所以有非常大的活動度得利於關節、關節囊、韌帶組織和動態穩定結構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盂肱韌帶系統主要防止肩關節過度的外旋, 其下部的韌帶結構還是防止肩關節向前脫位的最重要的結構,肩袖、肱二頭肌和三角肌組成動態穩定結構,這些不同的穩機制之間通過本體感覺系統相互聯繫共同作用, 以提高肩關節穩定性。





相關焦點

  • 肩關節的解剖結構
    1.肩關節的整體外形: 肩關節是人體最靈活的關節,屬於多軸關節。其結構複雜,關節活動度大,運動方向多,是維持正常上肢功能最重要的關節。
  • 肩關節穩定性結構盤點
    肩關節是一個典型的球窩關節,其構造猶如一個饅頭(肱骨頭)放入一盞小碟(盂肱窩),如果沒有諸多軟組織的包覆和牽拉,只要稍有動作,「饅頭」就會從「小碟」滑落。為了同時確保靈活性和穩定性,肩關節周邊布滿不同類型的穩定性結構,這些穩定性結構既包括軟骨、韌帶、關節囊,還有不同縱深和不同走向的肌肉參與其中。具體如下所列。
  • 肩關節不穩定——解剖結構
    ,首先,我們需要初步了解肩關節的正常結構,並且知道什麼是穩定的肩關節?肩關節的結構及其運動:正常的肩關節由盂肱關節(肩胛骨與肱骨頭之間的關節)、肩胛胸壁關節(肩胛骨與胸骨之間的關節)、肩鎖關節(肩胛骨和鎖骨之間的關節)以及胸鎖關節(胸骨和鎖骨之間的關節)組成。在肩關節活動時,各個關節都協調一致的產生動作,特別是肱骨頭在關節盂上旋轉,形成了整個肩關節的屈伸、外展內收、內外旋等各種動作。
  • 骨科基礎 | 肩關節脫位診斷要點圖解
    相關解剖---靜態穩定結構:喙肩弓是重要的靜態穩定結構:孟肱韌帶是肩關節穩定的重要靜態穩定結構:盂唇是肩關節重要的靜態穩定結構:(二)後脫位1、喙突突出明顯,肩前部塌陷扁平2、可在肩胛岡下觸到突出的肱骨頭3、上臂出現輕度外展及明顯內收畸形(三)習慣性肩關節脫位1、前脫位多見,常發生於20~40歲之間2、疼痛多不劇烈,肩關節活動仍有障礙
  • 鈦納米多孔結構表面垂直向介孔二氧化矽薄膜的製備及生物學評價
    課題組前期在鈦表面採用酸蝕和陽極氧化技術製備的微米/納米管結構,因其類似骨組織結構的仿生設計而表現出優異的促成骨功能。然而,進一步在納米結構基礎上進行介孔結構修飾或將實現更理想的骨仿生效果,值得探索。介孔矽納米薄膜因其極高的比表面積、易於修飾的內外表面,無毒可降解等特點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在鈦種植體表面製備垂直向介孔矽納米薄膜尚未見文獻報導。
  • 骨科物理檢查評估(肩關節篇)--應用解剖(一)
    骨科物理檢查評估(肩關節篇)--應用解剖(一)
  • 肩關節結構解剖、運動與評估,動圖+視頻
    為了能夠完成更多的動作,許多結構一起維持肩膀的穩定。肩關節是一個複雜的關節,它由多個關節、多塊肌肉、多條韌帶之間相互作用,形成身體中一個獨特的區域。與髖臼相比,肩關節的關節盂是一個很淺的窩。因此,肱骨頭與一個較小的關節盂連接形成的是一個不穩定的結構,但卻負責整條手臂在運動過程中的穩定性。這與它周圍軟組織有著非常重要、密不可分的關係。
  • 3步循序漸進糾正訓練,快速修復肩關節損傷,消除健身肩關節疼痛
    這篇文章貓老師健身從4大方面來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一、肩關節的重要性。二、肩關節的解剖結構。三、肩關節損傷的種類及其原因。)一,肩關節的重要性:肩關節的獨特解剖結構使肩關節具有最大的靈活性,肢體的環轉(圓周運動)只有肩關節才能完成。
  • 河南大學教師王偉合作闡述水楊酸與其受體NPR蛋白結合的結構基礎
    該研究首次闡述了水楊酸與其受體NPR蛋白結合的結構基礎,為進一步了解NPR受體蛋白在水楊酸(salicylic acid, SA) 信號轉導中的作用機制以及高抗病性植物培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巧妙地利用了胰蛋白酶酶解和氫氘交換質譜(HDX-MS)的方法找到了擬南芥NPR4中直接結合SA的結構域(SA binding core, SBC),並通過變復性的方法,成功獲得了解析度為2.3的NPR4-SBC與SA複合物晶體結構,分析發現NPR1的SBC結構域也能夠以類似方式結合SA,確認了NPR1是SA的受體。
  • 關於毛囊的生物學組織結構詳解
    引言:了解毛囊毛囊生物學組織結構詳解,我認為對於想要解決因毛孔而引起的皮膚問題,例如黑頭、粉刺、角栓、痤瘡、毛孔粗大等皮膚煩惱,有很好的幫助。我們經常說毛孔毛孔,但是對皮膚「毛孔」構造真正了解的人卻很少。其實毛孔是皮膚表面上露出來的孔狀結構——毛囊口,是毛囊和皮脂腺的共同出口。
  • 骨科基礎丨為什麼肩關節脫位治療如此坎坷?
    第二次手術後肩關節再也沒脫位,但是做往後上方向的揮臂動作時還是有一種肩關節不穩定的感覺,籃球、羽毛球不再敢打了。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肩關節脫位治療上會這麼坎坷?這需要我們詳細了解肩關節脫位,特別是肩關節前脫位的特點。肩關節是全身活動度最大的關節,也是最容易脫位的關節。狹義的肩關節指的是盂-肱關節,由肩胛盂、肱骨頭和連接兩者的關節囊韌帶組成。
  • 顛覆生物學!AlphaFold成功預測蛋白質結構
    原文作者:Ewen Callaway科學家認為,谷歌預測蛋白質3D結構的深度學習程序將顛覆生物學。谷歌旗下人工智慧(AI)公司DeepMind的一個AI網絡朝著解決生物學領域最大的挑戰之一邁出了一大步,這裡的挑戰是:根據一個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來確定它的3D結構。
  • 三種常見的肩關節脫位及治療
    肩關節脫位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前脫位肩關節前脫位約佔復發性或首次脫位的 97%。這是最常見的脫位,是由手臂過度外展和外旋引起的。在這個位置,下盂肱骨複合體作為前盂肱骨平移的主要約束。由於缺乏韌帶支撐和動態穩定,盂肱關節在 90 度外展和 90 度外旋時最容易脫位。前脫位可能有缺陷的支撐結構是前囊、二頭肌長頭、肩胛下肌、盂肱上韌帶和中韌帶。
  • 經濟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大腦如何感知價值與回報
    除了對人的有關神經活動予以具體研究外,為了定義與記錄經濟行為的生物學基礎的追求,他們選擇了人類的一個非常聰明卻又遙遠的表親:普通獼猴,進行了具體地深入研究。普通獼猴(學名:Macaca mulatta),也稱恆河猴,是猴科動物中最為有名的一種猴。普通獼猴的平均壽命約為25年。普通獼猴是常用於科學試驗的重要品種。
  • 肩關節脫位的治療策略 | 骨科基礎
    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鬆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範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按肱骨頭的位置分為前脫位、後脫位、上脫位和下脫位,以前脫位最常見。肩關節前脫位者很多見,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著地,外力沿肱骨縱軸向上衝擊,肱骨頭自肩胛下肌和大圓肌之間薄弱部撕脫關節囊,向前下脫出,形成前脫位。
  • 周四直播預告:AlphaFold會顛覆生物學嗎?漫談蛋白質結構預測問題
    ,被認為解決了生物學50年來的重大挑戰。蛋白質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其三維結構所決定。在人工智慧助力下,更快捷準確地卻太快蛋白質結構,對於生理病理研究、藥物研發等都有重要意義。 12月10日(周四)晚,生命複雜性讀書會發起人傅渥成,將進行第五期分享,介紹蛋白質摺疊結構的特點及蛋白質結構預測的難點,解析AlphaFold的技術框架及其對結構生物學的未來影響。
  • 2020年自考《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真題練習題
    自考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是自考的一門公共課,小編整理了一些模擬試題及答案,供大家參考。點擊進入: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   2020年自考《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真題練習題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
  • 理工女故事 多蘿西·霍奇金——結構生物學的奠基人
    作為「Google Doodle中的女性科學家」系列文章的第二篇,本文介紹的是結構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多蘿西·霍奇金(Dorothy Hodgkin)的故事。一、早年教育多蘿西·霍奇金原姓克羅福特(Crowfoot),1910年出生於一個僑居埃及開羅的英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一位中東考古學家,母親則是古代紡織品專家。
  • 肩關節肌骨解剖學——第三講 肱骨
    肱骨是上肢最粗壯的骨,也是組成肩關節複合體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了解肱骨可以幫助你了解肩關節與肘關節的運動機制、高效的訓練方法,並且幫助你預防肱骨周邊的損傷
  • 肩關節脫位與肩關節半脫位的鑑別診斷與治療(上)
    因為肱骨頭較大,呈球形,關節盂淺而小,肩關節僅包繞肱骨頭的1/3,關節囊薄而鬆弛,所以肩關節是人體運動範圍最大而又最靈活的關節,它可做前屈、後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以及環轉等運動。但肩關節的這個結構上的特點雖然保證了它的靈活性,但它的牢固穩定性都較其他關節為差,是全身大關節中結構最不穩固的關節。因結構特點的關係,肩關節易因外在的因素而發生脫位與半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