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山探索蘇南發達地區發展新路 現代農業「接二連三」成風景

2020-12-13 中共江蘇省委新聞網

蘇南地區人多地少,工商業發達,還要不要下力氣發展農業?如何發展現代農業?曾孕育了工業化道路「蘇南模式」的無錫市錫山區,繼承當年「華夏第一縣」輝煌的「四千四萬」精神,在新時代繼續敢為人先,奮力探索蘇南發達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新路,10月底成功將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金字招牌」收入囊中。

精緻,「無錫苗」紮根四大洲

北美的紅楓、荷蘭的繡球、澳洲的藍莓、中國的蝴蝶蘭……走進無錫錫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裡的江蘇東鬱植物科技公司,仿佛來到了萬國園藝博覽會。育苗車間裡,層層疊疊的展架上擺滿了一瓶瓶剛剛培育而成的種苗。不久之後,這些蓋著「無錫育」標籤的幼苗將漂洋過海, 在世界各地紮下根。

種子種苗是農業的根本,也是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原核。自建園以來,錫山現代農業產業園聚焦園藝作物種子種苗主導產業,先後建成全國最大的南方紅豆杉實生苗繁育基地、全國最大的彩色苗木引繁基地,在全國多地建設種苗培育基地16萬畝,實現種子種苗產業產值22.4億元,產業規模和技術水平全國領先。

「通過打造育種『研發+基地』的模式,無錫苗走向全國、全世界,輻射帶動相關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產業園管委會負責人介紹,目前,園區出產的繡球花種苗系列新品種已佔到全國市場的80%;胡蘿蔔和大蔥種苗佔到全國種植面積的25%和80%;鐵皮石斛種苗在江西、浙江、福建多地建有種苗種植基地1萬多畝;彩色苗木種苗繁育基地達到5000畝,年產值超2億元。

智慧,蝴蝶蘭「掛鈎」物聯網

今年5月,無錫第一個自主培育並通過審定的水稻品種——哈勃1S在錫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無錫-浙大生物育種中心繁育成功。這顆開創了「錫稻」新紀元的珍貴稻種,是一個由美國科學院院士、沃爾夫獎得主菲利普博士,浙江大學作物所所長舒慶堯教授,著名水稻育種專家江祺祥、劉超領銜的「夢之隊」,歷經10年攻關孜孜以求的結果。

在錫山現代農業產業園,「十年育一種」的故事並不鮮見。走進園區一家花卉智能溫室,數萬株蝴蝶蘭花開正豔。大棚負責人楊蘭華告訴記者:「蝴蝶蘭一般只在春節前後開花。我們通過多年實踐,探索出一套通過物聯技術精準控制花期的技術。如今,一年四季,隨時都能看到盛放的蝴蝶蘭。」

身處「物聯網之都」無錫,錫山現代農業產業園搭上物聯網的快車,為現代農業插上「智慧的翅膀」。從能夠實時監測大田空氣、土壤的「智慧稻草人」,到智能化灌溉系統;從遍布大棚的電子眼、傳感器,到通過雲計算整合大數據分析的智能農業服務平臺,借力中科院、復旦大學等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農業物聯網技術的集成與綜合應用在這裡漸入佳境。據統計,目前園區物聯網覆蓋區域達到75%,降低勞動力成本40%以上,單位面積產出率提升15%,生產效益提升10%,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覆蓋率達89.06%。

近年來,錫山現代農業產業園與省農科院、揚州大學等11家科研院所設立合作平臺,推動一大批農業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試驗田」,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76.2%。

融合,「園村」聯動富了百姓

青山隱隱、綠水迢迢,人影熙熙、歡聲攘攘。遠近聞名的「最美鄉村」山聯村裡,老支書吳國寶看著眼前大片金燦燦的菊花,心情格外舒暢,「這幾年,村裡的菊花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好,村莊環境越來越美,遊客越來越多,連帶著我家的雜貨店生意也是越來越興隆了。」

吳國寶告訴記者,在產業園的扶持下,山聯村以「菊文化」產業為核心打造了一張金燦燦的鄉村旅遊名片。多年的貧困村如今「漂亮轉身」,去年村級總收入超過1800萬元,帶動了全村及周邊上千人創業就業。

常年在外做工程生意的膠山村村民嚴國忠,也在家門口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在產業園的支持下,他承包了50畝土地,投資建設了2萬平方米的卉聚花卉中心,吸引25戶花農入駐。去年,花農戶均純收益達到30萬-50萬元,還帶動了當地100餘人就業。

錫山現代農業產業園獨創的「園村」聯動、「園民」聯動的富民增收機制,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面對土地、環境等方面的制約,產業園大力探索「農業+」模式,在主導產業基礎上疊加加工、科技、旅遊、電商等元素,實現了農業生產的「接二連三」。園區建成了紅豆杉等「產加研銷遊」全產業鏈體系,搭建冷鏈物流服務中心和電商平臺,強化農業旅遊開發,截至目前旅遊人數超240萬人次。截至去年底,園區總產值達31.59億元,帶動就業15000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5萬元。

本報記者 馬 薇

相關焦點

  • 蘇南人均GDP為何超過上海?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白居易的詩句道出了江南的如斯美景,而江南令人欽羨的不只有美景,更有江南自古繁華的美譽。同屬於江南地帶,蘇南和上海無疑是傑出的代表。不僅是因為地理上的毗鄰,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數量也非常接近,在我國工商業發展史上熠熠生輝。上海是中國乃至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也是長三角區域的龍頭。
  • 探索協調發展新路 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
    來自沿海經濟帶、粵北山區的人民,對珠三角核心區能否進一步伸長現代交通「觸角」有著熱切期待。&nbsp&nbsp&nbsp&nbsp省人大代表、廣州地鐵集團董事長丁建隆表示:「我們必須從構建一體化的灣區軌道交通網絡體系的新視野,來規劃和建設新時代軌道交通。」
  • [十三五開局考農村篇(下)]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徑
    曾垂奎說,若按以前的老方法,易引起土壤板結,還會使作物品質下降,如今試用了新技術,種出的瓜果又大又甜。  今年,全國有200個縣像這樣開展了化肥減量增效試點,化肥施用總量穩中趨降。從南國水鄉到北疆牧場,從東部沿海到西域高原,農業的發展理念創新、經營體系創新、產業支撐創新夯基壘臺、立柱架梁,改變著傳統的生產方式、發展理念和技術裝備,勾畫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徑。
  • 錫山11宗!濱湖6宗!惠山12宗!梅村3宗!無錫還有一大波地塊在路上!
    地塊周邊教育資源豐富有江蘇省天一中學、二泉中學、東亭中學、東亭實驗小學,商業配套完善有錫山八佰伴生活廣場、卜蜂蓮花、錫州花園酒店等,可以打造高端居住小區,未來發展前景看好。 3 開發區9號地塊 該地塊位於宛山湖新城內,地處錫滬路南、聯福路西,規劃面積223.5畝,容積率≤2.2。地塊北側為打造建設高科技智能製造板塊,培育現代智能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前沿產業集群,打造長三角高端智造基地。
  • 發展現代農業 激活鄉村旅遊
    多年來,河北省灤平縣將精準扶貧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激發內生動力,走出了一條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新路。   在生態建設中發展現代農業,換得生態致富、綠滿山鄉。
  • 鹽城未來有大發展的市區,面積全市第一,不是大豐和鹽都區
    江蘇省是我國的經濟大省,經濟發展存在南北不平衡的問題,但每個地市都有自己的優勢,不斷進步,鹽城市就是其中之一, 鹽城位於江蘇省中部沿海地區,江蘇省內面積最大的地市,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海岸線長,海陸空交通便利,聯繫蘇南和蘇北各地市,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 蘇南人為何嗜甜如命
    北方人愛吃鹹,而愛吃甜的人則主要集中在南方,大體上在東南沿海地區如廣東、福建以及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地區。但若要論吃甜的厲害程度,蘇南人應該獨佔鰲頭,可以讓很能吃甜的廣東人都瑟瑟發抖。  通常情況下江蘇大致以長江為界被分為蘇南、蘇北。圍太湖地區的蘇州、無錫、常州是蘇南的代表,被譽為「蘇南三駕馬車」。蘇南人酷愛吃甜,其中尤以無錫為甚。如果說蘇南人吃甜能力可以讓外省人看得頭皮發麻,可能有人不信,那我們就先來看看他們到底有多能吃甜。
  • 兮達科技與富士康智慧農業深度交流,探索現代農業+區塊鏈技術發展...
    北京時間2020年10月14日,富士康智慧農業代表團到訪成都兮達科技交流指導工作,代表團成員有李健先生、朱玲女士、羅丹女士、羅黎先生,以及胡磊先生。雙方就智慧農業落地應用場景,以及如何更好得把農業發展及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相結合等議題展開了深度討論。
  • 劉陽:農機租賃助推農業現代化發展新實踐
    受論壇邀請,我圍繞「農機租賃助推農業現代化發展新實踐」作主題分享。哈銀金租用心響應國家號召,一直深耕農業、農機領域。我今天主要講的是我們在農機租賃,尤其是在C端農機租賃方面的一些積極探索。首先,將哈銀金租的一些基本情況跟各位同仁分享。
  • 「AI+勞模」探索數字農業新路徑
    豔九天巾幗隊的孫鬱晴,正在比賽基地中準備草莓定植用的基質、肥料等物資。「這次比賽的初衷,在於探索將國際最前沿的數字農業科技做本地化應用,形成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與經驗,並在中國各大農業產區落地。」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龔元石說,數字農業、智慧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然之路,希望參賽選手能夠為小農戶對接新科技、走向大市場,探索出一條新道路。
  • 鄉村旅遊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七大有效路徑
    我們分析其發展特點與存在問題,借鑑國際農業旅遊發展模式,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旅遊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七大有效路徑。1生態治理與大地景觀的融合農業生態治理是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在生態治理的過程中,應該將生態保護與修復和農業景觀建設結合起來,不僅要恢復自然美,也要體現人工美。
  • 臺灣現代農業發展的體會和啟示
    農會是臺灣分布最廣、影響最大、最為完善、功能最為齊全的農民組織,分為省、地區、鄉鎮等層級,全臺灣有300多家,臺灣農民幾乎都是農會會員,各級農會共同組成一個系統的組織網絡。農會的宗旨是「保障農民權益,提高農民技能,促進農業現代化,增加收益,改善農民生活,發展農村經濟」,農會在臺灣農業發展中地位舉足輕重,是政府與農民的橋梁,在生產、金融、保險、運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 綜合新聞 FASE專輯「探索非洲農業可持續發展...
    為探索「綠色」和「發展」協同實現的非洲農業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農業科學與工程前沿》(FASE)特邀非洲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Felix D. Dakora 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教授、申建波教授、焦小強副教授為組稿人,在2020年度第四期專輯:「非洲農業綠色發展」中深度介紹關於非洲農業綠色發展的探索方案。
  • 教育新樣態是什麼?這個區告訴你答案!
    錫山, 地處長三角腹地, 經濟發達,文教昌盛, 尊師重教,源遠流長。 多年來, 錫山區緊緊抓住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大好機遇, 激活教育改革發展的各種要素, 在傳承中與時俱進, 在實踐中發展探索。
  • 我區在蘇州舉辦2020南通市通州區(蘇南)產業發展對接會 陳永紅出席...
    我區在蘇州舉辦2020南通市通州區(蘇南)產業發展對接會 陳永紅出席活動並致辭 發布時間: 2020-08-31 07:58:11 信息來源: 通州日報
  • 綠色打底金色點睛 貴州探索山地高效農業
    近年來,貴州省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積極推動山地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供給能力明顯提升,農業發展方式逐步轉變,農業要素保障日益增強。
  • 農民日報長篇通訊·聚焦山地特色農業現代化:山重水複終有路
    過去3年,本報採訪組年年赴重慶,走進了十餘區縣的數十個鄉村,共聚焦糧油果菜茶菌藥魚豬牛等十多個產業,形成了對巴渝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系統性認識,也獲得了一些對山地丘陵地區農業現代化有益的經驗性啟示,謹以此文記之。
  • 溧陽又將增加一條新高速,連接省會南京,帶動皖南和蘇南共同發展
    現在,由於我國交通的不斷建設和完善,人們的出行越來越方便了,不只是公共汽車,火車,飛機,還可以選擇升級的高速鐵路了,在加快速度的同時,舒適感也增加了很多,增強了人們的幸福感,還有一種人的外出方式非常好,就是喜歡一個無人、無人的人,作為最喜歡高速公路的人,把新增的高速公路連接起來的南京、安徽、城南和江蘇省南部的共同發展
  • 【蘇南VS蘇北】讓外省兄弟姐妹瞠目結舌的大內鬥
    先來看一張江蘇地圖,狹義的蘇南地區包括蘇州、無錫、常州三個江蘇東南的城市,因為比較靠近上海,經濟發達,尤其是蘇州無錫兩市,GDP總量分別是長三角第2和第4(2013年數據,下同,2013年的數據比較有代表性,基本反映2000年至今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豪居長三角前兩位,論經濟發展水平,連南京都不放在眼裡,蘇錫兩市看不起蘇北,是把南京也一併算作蘇北的
  • 銀寶集團開啟現代農業新徵程 未來三年將打造50萬畝現代連鎖農場
    9月3日,江蘇銀寶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舉行50萬畝現代連鎖農場重大合作項目集中簽約活動,與24個鎮區及企業籤訂土地流轉戰略合作協議和重大項目投資合作協議、技術服務合作協議,共籤約流轉農田32.46萬畝,其中:2020年16.16萬畝、2021年11.8萬畝、2022年4.5萬畝,外涉單位投資達5.5億元,涉及現代智慧農業、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設施農業、農牧循環全產業鏈項目、農業園區項目等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