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七大有效路徑

2020-12-23 澎湃新聞

農旅融合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城市消費需求的熱點所在,但農業和旅遊之間應該怎麼融合?解決哪些問題?把握什麼原則?通過農業園區變現代景區、傳統民房變特色民宿、土貨農產品變旅遊商品,系統解決「看什麼」「住哪裡」「買什麼」等問題。我們分析其發展特點與存在問題,借鑑國際農業旅遊發展模式,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旅遊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七大有效路徑。

1

生態治理與大地景觀的融合

農業生態治理是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在生態治理的過程中,應該將生態保護與修復和農業景觀建設結合起來,不僅要恢復自然美,也要體現人工美。需要有效利用國家制定的生態補償制度,加大農村生態恢復、保護、建設的力度,在生態恢復治理的過程中,因地制宜考慮休閒農業、觀光農業、森林旅遊、草原旅遊、文化旅遊和生態休閒度假產業等旅遊休閒功能,以鄉村景觀的改善優化鄉村資源結構,提高鄉村地區對城市客源市場的吸引力,為鄉村旅遊的打造和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在鄉村景觀的打造中,要把現代化的技術手段與景觀設計理念相結合,塑造鄉村生態、生產、生活、休閒等多種功能的景觀系統。既要用「環境興遊」、「生態興遊」的觀念,兼顧農業和旅遊業的功能;也要在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現代生活的便利中取得平衡,使農業景觀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鄉村資本」。

2

新農村建設與鄉土風情的融合

鄉村旅遊與新型城鎮化的結合發展,要實現人的新農村和物的新農村齊頭並進,通過旅遊帶來的資金流、信息流促進土地要素、勞動力要素、資本要素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幫助農民向職業農民和服務業轉換。在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既要採用現代的建設技術,更要用現代的理念傳承和保護鄉土風情,通過挖掘地域文化內涵,將民族村寨、古村古鎮的有效保護與科學利用統一起來,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旅遊村鎮。

鄉村旅遊開發建設要堅持規劃的引導,在保持傳統鄉村風貌的前提下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避免出現以地產為導向,人為建造與鄉村景觀隔離和與傳統文化背離的旅遊村鎮。要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依託當地特有的景觀風貌,風土人情,將鄉村文化的保護與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統一起來。

3

科技創新與旅遊業態的融合

要充分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技來改造鄉村旅遊和現代農業。新型農業必然產生新型農業景觀、新型農業技術、新型農業產品,這些都可以作為鄉村旅遊發展創新的吸引物。應依託中心城市發展集農業生產、農業觀光、休閒度假、參與體驗於一體的休閒農業和科技農園,形成規模經濟,發揮現代農業的生態涵養、休閒觀光、文化傳承等多元功能。要在一些市場潛力大,開發條件好的農村,將旅遊業培育成打造為發展新型消費業態和擴大內需的主要力量。

實現現代農業和旅遊業態的融合,要重視將目前國家積極推行的研學旅行和現代農業旅遊結合起來,圍繞超過2億的在校中小學生,依託現有的鄉土資源和現代農業設施,結合農業科技、農業景觀、農業產品資源,根據青少年旅行的特點予以完善和提升,建設一批研學旅行基地;進而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農業旅遊和鄉土文化研學旅行體系,這對於我國的鄉村旅遊的轉型升級意義重大。

4

原鄉文化與旅遊體驗的融合

要在眾多同質化的鄉村旅遊產品中脫穎而出,就需要在具象的鄉村事物實體上充分發揚特色原鄉文化,改造提升相應的鄉村景觀、鄉村氛圍和鄉村環境,形成當地獨有的鄉村意象。發揮原鄉文化的魅力,就不能固步自封,需要吸收優良的多元文化對傳統文化進行加工和改造,結合市場需求形成文化旅遊產品,體現鄉村旅遊中最具原生性活力。要充分結合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拓展鄉村文化旅遊空間,利用鄉村的生態優勢和文化優勢,開發攝影旅遊、影視旅遊、採風旅遊、寫生旅遊等文化旅遊形態,促進鄉村文化交流。應建設一批特色突出、服務完善的藝術村落,吸引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村,創作富有鄉土氣息、謳歌農村時代變遷的優秀文藝作品,為旅遊者和當地居民提供健康有益、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

5

生活方式與旅遊行為的融合

參與旅遊活動有效地改變了當地居民的個人效能感,從各個方面重塑從事旅遊的農民,讓農村居民向現代生活轉型。旅遊與生活方式的融合是雙向的,旅遊消費和交流既可以激發農民的創造、創新、創業活力,符合市場需求的旅遊產品也改變著旅遊者的生活方式。發展鄉村旅遊,要立足居民的需求和旅遊者的需求,並通過科學的規劃將這些生活元素納入進去形態設計到規劃中。

鄉村旅遊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就是老年旅遊,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經突破2億,約佔總人口的14%。他們對於鄉村風光和田園生活有嚮往,安靜生態的鄉村生活也更適合老年人的休閒療養,但基礎設施和醫療養護等配套服務制約了鄉村老年旅遊產品向中高端養生度假產品進一步發展。伴隨農業現代化進程,應選擇一些靠近大城市,環境宜人的鄉村,根據老年人的生理、身體特點,用土地流轉、股份合作等方式規劃建設市場需求的老年療養院、度假村等設施,配套適合老年人的服務,帶動鄉村勞動力轉移;同時也通過與休閒療養遊客的長期交流,改善鄉村居民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6

公共服務與旅遊服務的融合

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落後,有巨大的新增投資需求,應通過鄉村旅遊這一渠道,引進現代農場、休閒康樂園、農業科普示範園等現代鄉村旅遊業態,整合使用政府、企業和居民的資源和資金,統籌利用惠農資金加強衛生、環保、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和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融合發展,形成外形美、功能多、配套全的現代鄉村服務體系。尤其要注意的是,如醫療、文化、環保等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設施,在規劃時就要考慮到既能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又能滿足旅遊者的需求,這樣才能有效節約成本,從事業和產業的角度共同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加強農村社區自治組織規範化建設,特別要注重社區參與和發揮行業協會等非政府組織的作用,積極支持村內公益事業建設與管護。推行合作式、訂單式、託管式等服務模式,扶持一批農業與服務業結合的企業組織進入鄉村。大膽嘗試利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引進為農村居民和遊客提供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公益性服務」。在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同時,紮實推進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旅遊者輕鬆愜意的美麗家園。

7

農業產品與旅遊商品的融合

要提高農業產品的溢價能力,就需要結合當地文化把特色農產品、民間手工藝品等特產包裝成旅遊商品,抓住城鎮化背景下食品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契機,將創建農業產品品牌作為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遊的重點任務。目前,鄉村旅遊商品的同質性強,要得到消費者接受認可,就必須立足各地的資源優勢和文化背景,發揮特色農業的優勢,引入現代的生產技術、物流技術、營銷方式,研製和開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技術含量高、攜帶方便的鄉村旅遊商品系列,滿足不同層次旅遊者的購物需要。

要實現農業產品到旅遊商品的轉化,還需要完善鄉村旅遊商品供銷銷售體系,各地應組織篩選一批具有突出鄉土特色、市場競爭優勢明顯的農產品、手工藝品進行重點扶持。要結合旅遊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勢頭,帶動農村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率,實現旅遊產品、農業產品、農業服務的同平臺銷售,提高農村電子商務的普及率和使用率。

從鄉村的發展上來講,未來鄉村的功能應該是綜合的,能為城市提供多功能的服務,而鄉村旅遊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則有條件成為帶動鄉村經濟優化、保護鄉村文化傳統、建設宜居宜業新農村的主要動力。

文章來源:鄉村旅遊怎麼搞

原標題:《鄉村旅遊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七大有效路徑》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發展現代農業 激活鄉村旅遊
    多年來,河北省灤平縣將精準扶貧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激發內生動力,走出了一條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新路。   在生態建設中發展現代農業,換得生態致富、綠滿山鄉。
  • 有機農業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可行路徑
    在「三農」工作方面,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基本原則,吹響了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進軍號。實踐經驗表明,推動全域有機農業,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途徑之一。
  • 政策持續賦能助力鄉村休閒旅遊高質量發展
    對此,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遊部日前在京召開的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大會強調,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緊扣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兩大目標,堅持特色化、差異化、多樣化、個性化發展路徑,以提升設施水平、服務水平、管理水平為重點,著力促進鄉村休閒旅遊業轉型升級,實現其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發展,力促農民就業增收,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 邯鄲曲周特色農業促鄉村旅遊
    這是曲周縣發展特色農業、旅遊業的生動寫照。曲周縣位於黃淮海平原,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近年來,該縣依託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的科技優勢,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綠色農業,建成曲周育苗產業園、四千畝銀杏林、東劉莊村多肉植物、前衙、胡近口村葡萄等一批特色農業。曲周縣2019年入選國家綠色發展先行示範區、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等。
  • 抓農業興旅遊振興美麗鄉村
    為加快推進農業與旅遊業的產業融合,尼木縣卡如鄉利用自身優勢,鼓勵合作社牽頭,通過「專業合作社+農戶(旅遊點)」等形式,全面調動農牧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打造「科學規劃布局美、創業增收生活美、生態平衡環境美、鄉風文明和諧美」的特色鄉鎮,以實際行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 撫順市清原縣筐子溝:打造現代觀光農業 促進「農旅」融合發展
    據遼寧日報北國客戶端報導,10月12日,走進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枸乃甸鄉筐子溝村重點招商引資企業遼寧順禾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長白山雪菊基地,數十位村民在其間忙碌。撫順市清原縣筐子溝打造現代觀光農業撫順市清原縣筐子溝打造現代觀光農業近年來,筐子溝村依託當地旅遊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現代農業與鄉村旅遊融合發展,使更多的村民在家門口開闢就業增收之路。
  • 旅遊減貧③ | 盤州市舍烹村:農旅融合 共赴小康
    ,把鄉村旅遊作為決戰脫貧攻堅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以及推動旅遊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圍繞「融合、創新、突破」三個關鍵詞,依託鄉村自然風光、民族村寨、古村古鎮和「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有力推動了鄉村旅遊發展,累計助推112萬貧困人口受益增收。
  • 充分認識「鄉村旅遊重點村」助力鄉村振興的意義
    經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近日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草案》對鄉村振興中如何發展文化和旅遊業等作出了明確規定,提出國家支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科技園區、農村創業園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鄉村旅遊重點村等的建設;各級政府應當支持特色農業、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鄉村產業的發展。
  • 濟寧鄒城市香城鎮:「葡萄+」產業融合發展 助力鄉村振興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0日訊在產業振興的引領下,濟寧鄒城市香城鎮黨委政府著力打造產業融合發展先行,以市場導向為引領,提升產業附加值,不斷延伸「葡萄+」產業鏈條,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葡萄+」智慧農業依託北齊村現代農業科技園,將葡萄產業發展與發展高端智慧農業相結合,積極發展推廣精細化、高效化、綠色化種植和「合作社+農戶」的種植管理模式,合作社統一提供葡萄苗種、生產物資,統一培訓,各個生產環節嚴格執行標準化種植要求。
  • 鄉村振興的七大核心點
    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我們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旅遊能帶動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商貿業等相關聯產業的發展,使鄉村由單一農業經濟轉變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多元化經濟,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農村美麗繁榮、農民增收致富,是推動鄉村振興的突破口。
  • 鄉村收縮背景下的鄉村振興路徑與空間規劃支撐
    [15]鄉村振興的產業發展要更注重一產與二三產業的聯動與融合,並且伴隨著「網際網路+」、「生態+」等新經濟的出現,鄉村承載發展功能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必須協調好「控」與「引」的關係,通過限制性與激勵性的差異化政策條件設計,實現對於市場行為的有效約束與導引。
  • 江蘇泗陽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推動園區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江蘇泗陽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市委全會精神,按照縣委十二屆十七次全會提出的工作總要求和目標任務,以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13610」行動計劃,在項目引建上實現新突破
  • [十三五開局考農村篇(下)]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徑
    從南國水鄉到北疆牧場,從東部沿海到西域高原,農業的發展理念創新、經營體系創新、產業支撐創新夯基壘臺、立柱架梁,改變著傳統的生產方式、發展理念和技術裝備,勾畫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徑。  發展理念創新,解決「發展什麼樣的農業」。今年6月,第二代馬鈴薯饅頭在北京多家超市上市銷售。截至11月底,4家試點企業共銷售各類馬鈴薯主食1980萬斤。
  • 北京延慶縣等被認定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
    通過基層單位申報、地方主管部門審核、專家評審和網上公示,決定認定北京市延慶縣等38個縣(市、區)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以下簡稱示範縣),北京市懷柔區白河灣溝域經濟產業帶等83家單位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以下簡稱示範點),現予以公布。
  • 黨建引領做活合肥城鄉融合發展大文章
    織密農村基層黨組織體系,高質量推動村幹部隊伍整體優化提升,大力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穩步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近年來,我市樹立城鄉「一盤棋」的理念,抓牢黨建引領這個「牛鼻子」,建好支部、選好班子、配強力量,打造強村富民「領頭雁」,做「活」城鄉融合發展大文章,走出了一條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路,實現鄉村人居環境美起來、村民口袋鼓起來、村集體經濟強起來。
  • 加快恢復鄉村旅遊和休閒農業 繼續實施文化旅遊提升工程
    《關於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提出加快恢復鄉村旅遊和休閒農業繼續實施文化旅遊提升工程據新華社電新華社5月30日授權全文播發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實施,鄉村旅遊、休閒農業等新業態不斷湧現,鄉村文化建設和鄉村治理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質量穩步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人口集聚能力逐步提升,都市圈建設有序推進,特大鎮設市取得突破,特色小鎮發展進一步規範。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統籌推進;加大對全民健身中心等項目建設支持力度,冬奧會場館建設有序推進。
  • 山東省社科聯以融合破題鄄城文旅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
    融合破題,尋求文化振興路徑。「要深入挖掘、系統整理,讓鄉村記憶有物有人有精神。統籌旅遊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定發展規劃,推進文化生態旅遊融合發展……」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張宏明等專家,在鄄城深入實地調研後陸續開出文化振興「處方」。
  • 國外鄉村旅遊發展的經驗借鑑
    鄉村的環境、鄉村文化、鄉村景觀、鄉村民俗、鄉村意境、鄉村生活方式都是鄉村旅遊的核心吸引力,同時也受到現代文明的強烈衝擊,面臨著退化、變異、消失的危險,要保持鄉村旅遊的持續發展,資源的保護是重中之重。  (1)尋求傳統文化的復興  在西方許多國家的鄉村旅遊發展計劃中,鄉村旅遊不僅是一種經濟的發展和振興手段,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保護的途徑。
  • 臺灣現代農業發展的體會和啟示
    我們走訪的各個農場可以看到,臺灣農業不再是狹隘的一產,而是圍繞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向深加工以及以農業為主題的休閒園、觀光園、體驗園等方向發展,形成了一二三產業互動、多產業融合發展的休閒農業。目前臺灣休閒觀光園近2000個,全臺灣劃分有75個農業休閒區,平均每個600公頃左右,主要有觀光農園、野生動植物的觀賞與研究、綜合性休閒農場、民居民宿、旅遊勝地等類型,到農場休閒度假已經成為臺灣民眾的新時尚。
  • ​【 兩岸專家共話鄉村振興】「2019海峽兩岸鄉村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福州舉辦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之下,本次研討會圍繞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議題,探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多元力量賦能鄉村的創新模式和路徑。研討會內容豐富,通過對鄉村頂層規劃、鄉村設計力、內外部力量融合、信用與鄉村金融、文化產業與科技創新在鄉村落地應用等七大主題,近30個小議題進行討論;研討會的形式多樣,包括主旨演講、圓桌對話、主題午餐會、集市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