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減貧③ | 盤州市舍烹村:農旅融合 共赴小康

2020-12-22 澎湃新聞

旅遊減貧③ | 盤州市舍烹村:農旅融合 共赴小康

2020-12-18 21: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READING

編者按

「十三五」期間,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全面落實鄉村旅遊助推大扶貧重大戰略任務,把鄉村旅遊作為決戰脫貧攻堅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以及推動旅遊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圍繞「融合、創新、突破」三個關鍵詞,依託鄉村自然風光、民族村寨、古村古鎮和「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有力推動了鄉村旅遊發展,累計助推112萬貧困人口受益增收。探索出「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模式、「美麗鄉村」建設的「花茂路徑」、特色產業發展的「杉坪路徑」「三變」改革推動的「娘娘山路徑」、景區帶動的「赤水路徑」、民族文化創新的「西江路徑」、網際網路助推的「好花紅路徑」以及產業融合的「雲谷田園路徑」等鄉村旅遊扶貧模式,在貴州脫貧攻堅戰場上大顯身手。

本期特別策劃推出「貴州旅遊扶貧典型案例」專題之「盤州市舍烹村:農旅融合 共赴小康」,通過展示旅遊扶貧經驗,為鄉村振興探索有效路徑。

盤州市舍烹村一角 攝/郭應

盤州市舍烹村

農旅融合 共赴小康

位於雲貴高原烏蒙山深處的盤州市普古鄉舍烹村曾經產業單一、技術匱乏、思想落後、經濟收入受限,如今農業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成為貴州省農業和旅遊的「雙百」園區。

2013年,舍烹村成立娘娘山農業旅遊開發公司,與村民形成緊密的利益連接機制,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農戶將土地等資源及閒散資金整合到公司發展農旅產業。

公司成立後幹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帶領60多位村民代表組成的考察團跑遍大半個雲南省和貴州部分市州,參觀43家農業基地和旅遊景點,取得如何發展農旅一體化的真經。

舍烹村美景 攝/易俊

農旅一體化,是在農業資源基礎上作旅遊文章。舍烹村所屬的普古鄉,轄區內新寨村、播秋村等均是農業大村。2013年7月,在盤州市、普古鄉黨委的指導下,舍烹村與新寨、播秋等8個村和公司黨支部聯合成立普古鄉娘娘山生態農業示範園區聯村黨委,抱團發展農旅產業。

要發展產業,就得解決資金難題。舍烹村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模式,撬動民間資金入股旅遊產業發展。在盤州市政府幫助下,盤州市宏財集團投資有限公司擔保,舍烹村625戶農戶申請創業貸款5000萬元,統一打包到娘娘山旅遊公司下設的舍烹村利群農業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用於改造村寨房屋和入股溫泉養生度假項目。並採取「鄉政府 + 旅遊公司 + 酒店管理 + 農戶入股合作」的方式,在村內打造農家旅館、農家樂等旅遊業態。

通過「公司+基地+農戶」,聯村黨委發展農業產業21800畝,有刺梨、獼猴桃、藍莓、石榴、櫻桃等。旅遊產業板塊建成旅遊接待服務核心區,陶源酒店, 溫泉度假小鎮,江源洞景點,天生橋房車營地,銀湖廣場,娘娘山廣場,馬場河河堤,民族風情街,濱水走廊茶室等及特色民族村寨、娘娘山國家溼地公園索道、觀光棧道等項目,形成「村村一產業,寨寨有風光」的產業循環發展體系。

農旅一體,農業為旅遊產業提供發展基礎,旅遊產業引客入村旺百業。農旅一體,抱團發展,舍烹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2 年的不足4000元提高到現在的14600元。

舍烹村發展,激發了毗鄰水城縣龍場鄉、順場鄉、花嘎鄉等地的發展信心,當地村民紛紛以土地入股到娘娘山農業旅遊開發公司,做大農旅一體化文章,共享發展紅利。

娘娘山景區

- 專家點評 -

思路轉換天地寬。舍烹村村民轉變思維,成立開發公司,轉型發展現代農業和旅遊業,圍繞產業抱團發展、互利共贏,同時充分發揮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壯大發展空間。總結工作經驗,主要是:思路明確、定位準確、布局正確,堅持以農民為主體、 以產業為平臺、以黨建為引領、以「三變」為抓手、以脫貧致富奔小康為目標的發展導向, 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內容來源:天眼新聞

原標題:《旅遊減貧③ | 盤州市舍烹村:農旅融合 共赴小康》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案例100」發布,六安4地上榜!
    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對於中國扶貧事業具有裡程碑意義。據了解,2018年至2020年,世界旅遊聯盟連續三年與世界銀行、中國國際扶貧中心聯合發布《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案例》,共計100個案例。
  • 旅遊減貧④ | 平壩區小河灣村:因地制宜,專業運營
    旅遊減貧④ | 平壩區小河灣村:因地制宜,專業運營 2020-12-21 20: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畈鎮鹿眠塘村:農旅融合 閉塞窮山溝蝶變世外桃源
    大畈鎮鹿眠塘村:農旅融合 閉塞窮山溝蝶變世外桃源 2020-11-02 1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兩板橋鎮人大代表一行到鎮子鎮、臥佛鎮等地調研農旅融合發展
    12月23日,安嶽縣兩板橋鎮人大主席團組織駐鎮的縣人大代表和部分鎮人大代表等赴鎮子鎮、臥佛鎮開展農旅融合發展實地考察調研。上午,考察組一行赴臥佛鎮臥佛村在建的仿唐風貌村民聚居點參觀考察具旅遊觀光為一體的農旅特色產業運作模式,學習了解他們村莊規劃、宅基地騰退、土地流轉、資金籌集等發展思路,學習他們在保護當地村居民風的同時,充分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大力改善鄉村人居環境,自主發展農旅融合經濟的經驗舉措。【參觀考察臥佛村仿唐風貌村民聚居點】
  • 看點丨北山桃源農旅融合別樣紅!
    經營這片桃林的徐華東,對自己多年來的農旅融合探索也有了更深的感悟。▲桃源主人徐華東徐華東是全省規模化引種繁育冬桃的第一人。2009年,大學畢業後在城市打拼多年的他,決定把自己的前程搬遷到他人生的起點溧陽,開發現代農業,做農民莊園主。於是,他選定並流轉了曹山與瓦屋山兩大景區之間的2000多畝荒山,墾荒種植冬桃。
  • 品豐收、享農趣、塑品牌 南京江寧谷裡同慶豐收迎小康
    谷裡街道辦事處主任董紅霞表示,谷裡街道在充分響應「慶豐收、迎小康」主題活動的同時,圍繞「種子精神」主題,通過「四大融合」,即種博會與豐收節實現融合、產品和商品實現融合、產品和產業實現融合、節慶與新消費實現融合,向人們傳遞種子精神,分享豐收喜悅,藉此展現廣大谷裡農民對小康生活的追求和熱愛,表達對廣大農民朋友最誠摯的敬意。
  • 打造「一圈」「一鎮」「一線」 推動農旅融合發展
    梁國強表示,將以清新區委提出的「五大行動」為主要抓手,以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發展為引領謀劃工作,轉觀念謀發展,振興未來,全力形成生態旅遊融合發展的龍頸新態勢。其中,打造龍頸生態旅遊及特色產業經濟圈,圍繞龍頸鎮旅遊驛站、中振智農科技有限公司、龍頸雞心黃皮基地、廣東良田農林科技有限公司新田園綜合體、共和尚品德茗茶葉農業綜合體等項目及資源,將龍頸鎮圩周邊的龍北、石崇、共和等村委會連片打造成低碳、共享和文化創意結合的生態旅遊及特色產業圈。
  • 大豐區大中街道做新「梨」品牌 加快農旅融合
    中國江蘇網4月13日鹽城訊 今年以來,鹽城市大豐區大中街道積極放大恆北「名人、名村、名品」效應,著力打造農旅融合的產業名村。該街道樹立旅遊即生活的新理念,積極與陝西袁家村、浙江餘村等全國旅遊重點村開展合作,大力發展民宿經濟,年內民宿床位達400張;融入梨園戲曲文化,提升環境質量,辦好梨花文化周、農民豐收節、鄉村梨園會等特色旅遊活動,讓遊客體驗「本場人」原生態梨園生活情趣,全年力爭遊客突破30萬人次,旅遊營業收入超3億元。做實「四個合作社」。
  • 大竹縣廟壩鎮:農旅融合走向小康生活
    大竹縣廟壩鎮在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緊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機遇,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帶動當地村民致富奔康,今年榮獲達州市十佳小康鄉村殊榮。一大早,大竹縣廟壩鎮漁人部落風情園裡,已是一派繁忙的勞作景象。
  • 盤點2020|江蘇文旅關鍵詞:文旅融合 共赴「詩和遠方」
    關鍵詞:文旅融合 共赴「詩和遠方」 2020年,省文化和旅遊廳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思路,紮實推動文化和旅遊高水平融合、高質量發展。
  • 茉莉花開醉遊人 農旅融合促增收
    犍為西漢置郡、隋朝建縣,2100年的歷史人文積澱,形成了「百年火車、千年廟鎮、萬年湖泊、億年桫欏、花香茉莉」的獨特文旅資源,發展文旅產業得天獨厚、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 會理縣:依託石榴現代農業園區打造農旅奔康快車道
    應彰冠鎮地方幹群的迫切要求,專班組帶領會理三農服務體系結合前期開展試點示範的實踐經驗總結和反覆調研論證,經民主決議決策於2020年度再聚力打造彰冠鎮田園綜合體項目-張姑娘橋農旅景區建設項目。依託現有優勢資源,深入發掘鄉村農旅價值資源,致力農業農村增收渠道變寬。
  • 保繼剛:「阿者科計劃」將是中國旅遊減貧模式的樣板工程
    中山大學保繼剛教授團隊和來自雲南阿者科村的代表為我們在現場分享了入選《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案例》的「阿者科計劃」,該計劃在減少貧困、創造就業、改善居民生活、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示範效應。案例的背後,有著許多值得我們尊重和學習的人,他們應當被我們認識和銘記。
  • ​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案例集選④ | 河南欒川重渡溝:水+竹...
    ​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案例集選④ | 河南欒川重渡溝:水+竹、農家特色旅遊扶貧 2020-05-14 02: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武隆白馬山:高山「仙女紅」鋪就農旅融合路
    武隆旅遊公司供圖「錯位拓展」走出農旅融合新路子自1993年發現芙蓉洞開始,武隆歷屆政府「一張藍圖畫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幹」,堅定不移發展旅遊產業,將武隆打造成為了能夠代表重慶旅遊的一張靚麗名片。仙女山大草原、天生三橋、龍水峽地縫、芙蓉江、印象武隆馳名中外。然而隨著國內外旅遊市場的不斷發展,武隆的旅遊市場又將進一步發生變化。
  • 「一頭兩翼」共助力 「聖潔甘孜」奔小康
    珠海市「以民生援建為龍頭,產業援建和智力援建為兩翼」,全力支援甘孜州脫貧奔小康,成效顯著。  以民生援建為龍頭,夯實了甘孜脫貧奔小康的基礎。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甘孜州平均海拔3500米,基礎設施薄弱,氣候條件差,公共服務覆蓋面窄,民生保障欠債多,任務尤其繁重。
  • 鄉村旅遊減貧的「中國智慧」促千萬人致富
    中新社甘肅隴南12月22日電 (劉玉桃 閆姣)世界旅遊聯盟主席段強22日在甘肅隴南介紹,2011年以來,中國通過鄉村旅遊已帶動1000萬以上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佔貧困人口的比重超過10%。22日至23日,甘肅省政府聯合中國農業農村部、世界旅遊聯盟、法國「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聯盟在甘肅隴南市康縣,舉辦2020「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系列活動。世界旅遊聯盟是由中國發起的國際旅遊組織,自成立以來就將自身定位為旅遊減貧事業的倡導者和踐行者,並將「旅遊促進減貧」作為使命之一。
  • 湘陰鄉村文化旅遊節5月8日開幕 邀您赴一場「辣椒之旅」
    今天上午,2020湘陰鄉村文化旅遊暨樟樹港辣椒推介會在長沙舉行。湘陰縣縣長李鎮江化身「代言人」,熱情推介湘陰獨具特色的鄉村文化旅遊和「辣」名鵲起的地標名片樟樹港辣椒,邀客共赴一場山水鄉村田園的「辣椒之旅」。
  • 農旅融合 百年梨園煥新姿 皋蘭縣什川鎮脫貧攻堅拆除「獨木橋」
    農旅融合 百年梨園煥新姿皋蘭縣什川鎮脫貧攻堅拆除「獨木橋」什川梨園煥新姿 秋日的陽光暖暖地照在大地上,皋蘭縣什川鎮百年梨園裡生機勃勃隨著金城大地「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促發展奔小康宣講活動的啟動,致富帶頭人、農民企業家、村幹部紛紛走進田間地頭、生產車間進行宣講。9月16日,記者來到皋蘭縣什川鎮,傾聽他們的心聲和故事。
  • 丁真爆紅的背後,或許是無數次的旅遊減貧嘗試 | 雙語精讀
    上周,國企理塘旅投籤約了丁真,職位是「文化旅遊大使」,月薪3500元,並提供保險、住房公積金等福利。 1. 固定表達:sense the opportunity是一個固定表達,表示「洞悉機會;嗅到一絲機會」。例如:投資者可能嗅到了一線機會。英文可以說Investors might sense an opport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