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21: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READING
編者按
「十三五」期間,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全面落實鄉村旅遊助推大扶貧重大戰略任務,把鄉村旅遊作為決戰脫貧攻堅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以及推動旅遊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圍繞「融合、創新、突破」三個關鍵詞,依託鄉村自然風光、民族村寨、古村古鎮和「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有力推動了鄉村旅遊發展,累計助推112萬貧困人口受益增收。探索出「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模式、「美麗鄉村」建設的「花茂路徑」、特色產業發展的「杉坪路徑」「三變」改革推動的「娘娘山路徑」、景區帶動的「赤水路徑」、民族文化創新的「西江路徑」、網際網路助推的「好花紅路徑」以及產業融合的「雲谷田園路徑」等鄉村旅遊扶貧模式,在貴州脫貧攻堅戰場上大顯身手。
本期特別策劃推出「貴州旅遊扶貧典型案例」專題之「盤州市舍烹村:農旅融合 共赴小康」,通過展示旅遊扶貧經驗,為鄉村振興探索有效路徑。
盤州市舍烹村一角 攝/郭應
盤州市舍烹村
農旅融合 共赴小康
位於雲貴高原烏蒙山深處的盤州市普古鄉舍烹村曾經產業單一、技術匱乏、思想落後、經濟收入受限,如今農業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成為貴州省農業和旅遊的「雙百」園區。
2013年,舍烹村成立娘娘山農業旅遊開發公司,與村民形成緊密的利益連接機制,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農戶將土地等資源及閒散資金整合到公司發展農旅產業。
公司成立後幹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帶領60多位村民代表組成的考察團跑遍大半個雲南省和貴州部分市州,參觀43家農業基地和旅遊景點,取得如何發展農旅一體化的真經。
舍烹村美景 攝/易俊
農旅一體化,是在農業資源基礎上作旅遊文章。舍烹村所屬的普古鄉,轄區內新寨村、播秋村等均是農業大村。2013年7月,在盤州市、普古鄉黨委的指導下,舍烹村與新寨、播秋等8個村和公司黨支部聯合成立普古鄉娘娘山生態農業示範園區聯村黨委,抱團發展農旅產業。
要發展產業,就得解決資金難題。舍烹村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模式,撬動民間資金入股旅遊產業發展。在盤州市政府幫助下,盤州市宏財集團投資有限公司擔保,舍烹村625戶農戶申請創業貸款5000萬元,統一打包到娘娘山旅遊公司下設的舍烹村利群農業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用於改造村寨房屋和入股溫泉養生度假項目。並採取「鄉政府 + 旅遊公司 + 酒店管理 + 農戶入股合作」的方式,在村內打造農家旅館、農家樂等旅遊業態。
通過「公司+基地+農戶」,聯村黨委發展農業產業21800畝,有刺梨、獼猴桃、藍莓、石榴、櫻桃等。旅遊產業板塊建成旅遊接待服務核心區,陶源酒店, 溫泉度假小鎮,江源洞景點,天生橋房車營地,銀湖廣場,娘娘山廣場,馬場河河堤,民族風情街,濱水走廊茶室等及特色民族村寨、娘娘山國家溼地公園索道、觀光棧道等項目,形成「村村一產業,寨寨有風光」的產業循環發展體系。
農旅一體,農業為旅遊產業提供發展基礎,旅遊產業引客入村旺百業。農旅一體,抱團發展,舍烹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2 年的不足4000元提高到現在的14600元。
舍烹村發展,激發了毗鄰水城縣龍場鄉、順場鄉、花嘎鄉等地的發展信心,當地村民紛紛以土地入股到娘娘山農業旅遊開發公司,做大農旅一體化文章,共享發展紅利。
娘娘山景區
- 專家點評 -
思路轉換天地寬。舍烹村村民轉變思維,成立開發公司,轉型發展現代農業和旅遊業,圍繞產業抱團發展、互利共贏,同時充分發揮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壯大發展空間。總結工作經驗,主要是:思路明確、定位準確、布局正確,堅持以農民為主體、 以產業為平臺、以黨建為引領、以「三變」為抓手、以脫貧致富奔小康為目標的發展導向, 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內容來源:天眼新聞
原標題:《旅遊減貧③ | 盤州市舍烹村:農旅融合 共赴小康》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