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粵古驛道5周年——積澱與升華
曹勁(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館員,南粵古驛道歷史遺存修繕指導委員會委員)
南粵古驛道的路網形成過程其實是文明的演進過程,是國家統治的重要手段,南粵古驛道的歷史反映了嶺南獨特地域文化形成情況,以及嶺南地區地方知識上升到國家認同構建的演變歷程。
南粵古驛道行動開展5周年以來,通過「以道興村、以道興粵」理念引領的具體實踐。南粵古驛道被現代交通體系拋棄以後,它們往往被覆蓋與切割,或是被遺忘在粵北粵西的大山深處,保存狀況不容樂觀,曾因道路而興旺的古城鎮、古村落陷入了貧困,傳統文化失去傳承。在此情況下,廣東省啟動了古驛道保護與活化利用工作,在「三師」志願者先行引導下,使得項目最終成為政府倡導、專業志願者支撐、部門無私合作和資源共享、社會大眾參與的系統性、綜合性項目,圍繞著古驛道開展的各項活動對整個廣東省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發揮了巨大作用。
總結5年的經驗,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運用了以下方式:
(1)串珠成網,綴連起遍布嶺南大地的千近處遺產。南粵古驛道的遺產構成類型主要分為四類,首先是古道和交通史跡,古道本體,包括古驛道及其相關附屬設施;二是城市與村落史跡,反映聚落與古驛道之間的互生關係;三是商品生產與貿易史跡,反映「南粵古驛道」在區域交流中所承擔的經濟職能;四是多元文化史跡,反映「南粵古驛道」在區域交流中所承擔的文化職能。南粵古驛道猶如穿透時空的經緯,將中原翻越南嶺實現移民、開發、政治經濟往來的宏大歷史進程展現於當代。
(2)多部門聯動、全社會共享。在南粵古驛道上首先開展是戶外賽事,選擇具有一定規模和歷史背景的古驛道以及傳統村落作為定向越野的體育賽事場地。經過幾年來的培育,賽事在不斷的成長,從一開始只能邀請省內大專院校的學生參加,到去年已經成為有國際背景的賽事。二是選擇合適的活動主題,持續開展文化之旅,比如舉辦了尋找葛洪足跡千人徒步、文創大賽,舉辦面向中學生驛道遊學講座和研學活動,持續舉辦驛道遊學少兒繪畫大賽。
(3)以古驛道為空間載體形成常態化維育工作。2017年,廣東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指引和標準,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古驛道和歷史文化節點作為示範段,通過示範段建設,為全省工作樹立了典範。此後,每年新增8-10個左右示範段,各地按照示範段建設內容對屬地的古驛道進行活化利用,包括驛道本體修復、沿線遺存修復、連接線建設、標識系統建設等。在示範段建設的模範作用下,逐步開始對市縣內的其他古驛道進行系統的保護活化工作,從剛剛開始的「三師」引領,到第二階段的省市縣聯動配合,後續逐步下沉到市縣,成為常態化工作。
除了回顧付出的努力以及所獲得的成就外,還需要思考古驛道未來的發展。從工作的層面而言,經過五年實踐,古驛道衍生出很多品牌,包括定向大賽、文旅大賽、少兒繪畫大賽等,從工作機制的角度來說它也存在著逐步轉型的過程,工作責任主體也將逐步下沉到各縣市。未來我們需要對整個南粵古驛道保護和利用進行學術的提煉,包括歷史資源梳理、概念提煉、價值闡述等方面,甚至可通過完善研究推動其成為「古道學」這一專業學科。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陳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