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創優品卻憑藉著「十元店」走向了納斯達克。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自有品牌綜合零售商。它的成功是由合伙人制的運營模式和短路經濟共同決定。上市的同時焦慮也同時存在,產品質量與侵權問題並存。
摘要
本文作者:寧缺
曾經的兩元店不見了,最大的十元店卻即將要上市了。
從名創優品誕生之日,市場上對於它的評價就兩極分化,有人說它偽日系,產品質量差,也有人說它包裝簡潔,物美價廉。
儘管背負著一身罵名,可名創優品卻憑藉著「十元店」走向了納斯達克。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顯示,名創優品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自有品牌綜合零售商。
但是即使上市之後,名創優品的路也並不好走,而名創優品背後大大小小的「十元店」更是連養活自己都難。
名創優品上市 為什麼「十元店」能打天下?
9月24日,名創優品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招股書,股票代碼為「MNSO」,計劃在紐交所上市、募資1億美元。
名創優品全球價值零售商主打大眾化的時尚消費,產品範圍涵蓋家居日用品、小型電子產品、美妝護膚品等11個品類,超8000個核心SKU,以簡潔大氣的包裝和低廉的價格深受年輕人喜愛。
而名創優品在大多數消費者心中,更接地氣的名稱叫做「十元店」。這些「十元店」大多都是由往期的精品店,快時尚,百貨店轉換而來的。拿名創優品來說,它也和哎呀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但傳統精品店模式存在很多弊端,現在已經不常見了。比如以前精品店為了節省店鋪店租金總是開在比較角落的位置,而店內的選品也比較狹隘,除了青年少女之外,很少能吸引到其他顧客群體。同樣的,它們也逐漸被市場淘汰。
而接替它們的,就是現在流行的「十元店」,例如熙美誠品、優尚誠品、韓流尚品、優宿優品、mumuso、MIDIO、生活無憂,2358,T館等等,它們不再著眼於女性這個單個群體,反而將人群擴展至全民。種類也不再局限,從女裝走到家具好物,選址也往客流量大的地方走,能上一樓就不去二樓,大量入駐各大街鋪與商場。
眾多十元店為何名創優品能率先上市?
儘管「十元店」眾多,但也並不是每家「十元店」都能賺到錢的,今年疫情以來,倒了很多一批又一批的快時尚精品店,那麼和那些還在掙扎的十元店相比,為何名創優品能夠率先上市呢?
起步早,擴張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名創優品成立於2013年,由中國企業家葉國富和日本設計師三宅順也共同創辦,定位於面向年輕人的生活好物集合店,主打優質低價,隨後便開始了快速擴張之路。
目前,全球門店超過4200家,其中直營門店只佔比3.1%,第三方門店佔比高達96.9%,第三方門店包括加盟店和經銷商門店。中國是名創優品最大的市場,門店超2500家。
但是能夠在短期內做的這麼成功,離不開以下這兩種模式的加持。
合伙人制的運營模式
名創優品把加盟商稱作「零售合作夥伴」,這一模式類似連鎖店的特許經營,加盟商承擔商店的開業資本支出和商店運營費用,名創優品有償向加盟商提供商店管理和諮詢服務,店內銷售收益由名創優品和加盟商平分。
截至2020年6月30日,商品銷售收入為81億元,佔比89.7%,向加盟商收取的「許可費,基於銷售的特許權使用費以及管理和諮詢服務費」為5.9億元,佔比6.6%。
名創優品不自建工廠,不自建倉庫,甚至不用自己開店,通過一個品牌整合上下遊。這種模式下,名創優品本身不用承擔店鋪經營風險,只要店鋪夠多,就能產生規模效應。輕模式使得名創優品快速增長。
短路經濟
短路經濟其實就是銷售的周轉期極短,秘訣就是數量+低價,哪怕利潤極低,產品檔次低,只要銷量極其大,也可以理解為薄利多銷。
名創優品採用大規模的直採方式,可以將代工廠的成本最低化,貨品從工廠直接到店鋪,省去了中間周轉的成本,這是價格低廉的重要原因。
創始人葉國富曾將名創優品的打法總結為「三高三低」,即「高顏值、高品質、高效率;低成本、低毛利、低價格」,儘管說起來簡單,但是真正能這樣去打市場的還真沒有多少。
首先需要有強大的背景支持,名創優品的成功離不開背後資金的支持,名創優品獲得騰訊與高瓴資本10億元戰略投資,騰訊和高瓴資本旗下基金分別持股5.4%。只有資金充裕,後顧無憂,名創優品對供應商才有談判的籌碼。
其次強大的供應鏈和門店管理能力,才是名創優品脫穎而出的根本。「以量制價+買斷定製+不壓貨款」使得名創優品的商品價格很便宜。規模化採購降低成本,買斷版權形成獨家貨源,最快15天回款摸準了工廠帳期長的痛點,吸引來了大牌OEM工廠和知名品牌供應商。
商品成本便宜了,低價才能賣出,周轉率才高;周轉率高才有利潤,有利潤才能擴張;名創優品的店鋪多了,用戶量才大。 「資金-貨量-價格-利潤-拓展-用戶」循環不息,形成了名創優品的護城河。而普通的十元店,是沒能力做到這些的,光是從供應商拿貨那裡,十元店就開始「受制於人」。高價拿貨,高價賣貨,選址偏僻,客流量不多,營銷不到位,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高更新頻率也是名創優品的的獨特護城河。名創優品更新商品的周期只有7 天,每周都會有大量的新品上線,緊跟消費潮流,這是它們留住年輕人的獨特方式。在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財年中,名創優品每月新推出約600個SKU。
而在營銷方面,名創優品也更加善於運用網紅營銷。經常可以在小紅書,B站,微博上看到類似於「名創優品不得不買的十件好物」,「名創優品彩妝大測評」。與IP聯名也是名創優品的營銷方式。目前名創優品基本維持每年進行 4 次以上的 IP 聯名企劃。
但是,名創優品卻並不是從此高枕無憂。
名創優品「沉重」上市 十元店」們的集體焦慮未解
其實,名創優品在現在選擇上市也是迫不得已的。
一方面,快速擴張之下,名創優品尚未盈利。根據招股書信息顯示,2019年GMV達190億元,營收94億元,虧損2.9億元;截至6月30日的2020財年,名創優品營收90億元,虧損2.6億元。缺乏資金是阻礙名創優品持續擴張的重要因素,而不繼續擴張,名創優品的營收就難以增長。
另一方面,資金鍊斷裂,收款困,這也是此時名創優品計劃赴美上市的關鍵因素。由於給供應商的付款延遲,供應商、加盟商和其他業務合作夥伴的供應鏈一旦中斷,後果就不堪設想。
對於名創優品來說,單店營收已經很難再往上走,想要持續增長,還是得總體擴張。但是,這並不表示每一個店鋪都賺錢。由於貨物單價低,店鋪選址就特別重要,因為客單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賺錢與否,那麼在低線城市開店的就比較吃虧。
而且快速開店並不容易。在國內部分地區市場已經飽和,在海外開店擴張成為名創優品保持增長的路徑。但是受疫情影響,相較2019年上半年,2020年上半年名創優品今年在中國的同店銷售額下降了32.6%,在海外市場的門店關閉了20%以上。
而且,名創優品自身的產品也屢次出問題,擾動著消費者對於名創優品的信心。名創優品的產品多是委託代工廠進行生產,在質量上很難保證。之前就有名創優品MINISO雨後茉莉香水的產品不符合規定,其生產代工廠還被廣東省藥監局處罰。
而且就在招股書發布的同一天,上海藥品監管局發布抽檢質量公告稱,在名創優品的可剝指甲油內檢出2B類致癌物三氯甲烷,超出國家標準限值1472倍。
除此之外,高頻率更新的背後也涉及著大規模的侵權問題。曼秀雷敦、樂扣樂扣都曾起訴名創優品侵害外觀設計專利權。深圳設計師品牌finerworld也指責名創優品抄襲該品牌產品。高頻率更新的背後名創優品很難避開侵權官司。
在招股書上,名創優品表示上市後所募集的資金將用於拓展門店和零售網絡,優化倉儲物流,加強數位化運營。
對於名創優品來說,好歹上市之後能夠解燃眉之急,但它背後的那些「十元店」們,卻還有著無法解決的集體焦慮。對於「十元店」們來說,向上不成,向下不成是名創優品所代表的的「十元店」們現在的真實寫照。
在市場飽和的情況下,下沉市場是個很好的去處。但是卻面臨著本地生活的衝擊,巨頭們入局社區團購的戰爭越來越激烈,隨之而來的將是一輪新的補貼大戰,在如此方便的社區裡,線上線下被打通,最後一公裡都成為巨頭廝殺地,名創優品的「十元模式」還有多少競爭力呢?
其次,「十元店」們也面領著電商的衝擊,如今電商的普及度越來越高,下沉市場用戶也喜歡在網上下單,通過電商平臺產生的消費額正在增加,「十元店」的便宜已經不佔優勢,如何才能夠保持住自己的獨特魅力,是「十元店」們必須思考的。
而向上發展呢?「十元店」們也幹不過高端品牌無印良品和LOFT,相比於毛利率常年維持在45%左右無印良品來說,「十元店」們如果光靠快消,它的毛利率就永遠上不去。並且圍繞它們「偽日系、品質差、low」的差評也始終揮之不去。
保留原地不動呢,也不行。這個賽道上,「十元店」們的競爭太激烈了,而且沒什麼行業壁壘,隨時可以被人替代。
儘管在2019年GMV達到了190億元人民幣,但名創優品仍然面領著很多內憂外患,而在本地生活,電商的衝擊下,「十元店」能開多久也要打上一個問號。
原標題:《名創優品赴美上市 但「十元店」的危機你嗅到了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