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山東當記者10年來,見證了這裡的官員「從端起酒杯到舉起話筒」的嬗變。
曾幾何時,談及山東官員繞不開一個「酒」字。不論公事私事,靠酒開道,拿酒助興,越到基層,酒風愈盛,勸酒花樣頻出……
實則,一些官員也深為不得不端的酒杯所困。一頓午餐,有的縣委書記要趕七八個場,有的幹部生生喝到胃出血。有的甚至在重要會議期間還呼朋喚友、同赴酒場。當然,參與者都受到嚴肅處理。
變化悄然到來。一次下鄉採訪時,在某鄉黨委書記辦公室,我留意到滿滿一書櫃被鎖起來的白酒杯,大為震動。此時,中央八項規定已深入人心,山東官員喝酒之風得以踩下剎車,「談事不喝酒、喝酒不談事」逐漸成為官場共識。
身上的酒味在變淡,但腦中的舊弦仍繃著。一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實之風不同程度地存在,政策傳導中「上熱中溫下冷」的現象也並非個案。
改革需刮骨療毒。以問題為導向,以問題來倒逼,山東面臨的緊迫感愈發強烈。「標兵越來越遠,追兵越來越近」「由別人追著跑到追著別人跑」「在區域競爭中已經不那麼耀眼」……一個個不留情面的敲打,令山東從警醒到自省,一項項行政改革步入快車道。
令人沒想到的是,一檔《問政山東》節目的異軍突起,令改革提速。
在這裡,我們欣喜地看到山東在求變,各級官員從舉著話筒回答直面民生難點、堵點、痛點的問題開始,從坦言「緊張、坐不住」開始,從一言一行接受老百姓評判開始。諸多問題的曝光更是倒逼各級政府依法行政、改善營商環境、切實提高社會治理效能,以民為本,重新審視並尊重民意。
諸多變化開始顯現。《問政山東》之下,不少問題得到妥善解決,不少地市立行立改;螢屏之外,各級政府開始舉一反三,以建立長效機制為目標推動問題解決。
一定程度上,山東問政十六市市長的深層意義更在於釋放出解放思想、刀刃向內的改革信號,這正是當下山東爬坡過坎的動力所在。
誠然,把問題在陽光下曬一曬、晾一晾,需要直面差距和不足的勇氣。但話筒舉起來了就別再放下,步子邁開就別再猶豫,希望山東在問政臺之外走得更實更遠,為積極探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可資借鑑的現實樣本。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