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攝影之父」是他最不屑的頭銜

2020-12-21 澎湃新聞

原創 趙倩男 影藝家 收錄於話題#流動的瞬間27個

© William Eggleston

威廉·埃格爾斯頓

主講人 | 趙倩男

如果誰要拍一張威廉·埃格爾斯頓的肖像,照片裡的他,要麼站在門廊邊,擦拭槍:

要麼擺弄萊卡相機:

要麼就坐在方向盤後面。

雖然公路攝影不是他的主題,但他既是老派的美國南方紳士,帶有強烈的地域性,同時也是個探險家,在路上代表著埃格爾斯頓一種觀察的韻律和模式。

2016年,攝影師沃爾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跟隨《T》來到他孟菲斯的家中,為其拍攝肖像。

77歲高齡埃格爾斯頓身穿一身無可挑剔的深色西裝,據說是在倫敦的斯威爾街定製的,黑皮鞋擦得鋥亮,白色襯衫領口微開,鬆散的酒紅色暗紋領結垂在頸間,周身散發著波本威士忌和身體乳的香氣。手腕上的卡地亞腕錶比標準時間慢了兩分鐘。

鏡頭緩慢推進,靜靜等待他吞吐雪茄的煙霧,在貝森朵夫三角鋼琴上流淌出百老匯的音符。

他年老的面龐經得起鏡頭的長久注視,甚至每一道皺紋都充滿頑皮而滄桑的魅力,他平靜而激情,專注而肆意。

他的帥,就是生命力!

談及照片,威廉·埃格爾斯頓說那些分析都是一派胡言,他說,「角度和構圖就在那裡,每一個細微的點都會與其他的細節相應和,所有這些畫面都是精心安排的。世間有一半照片都毫無價值,唯一讓我喜歡的就是我自己拍的那些。」

© William Eggleston

他嗜酒,也許這些話是微醉後的「狂言」,但只要你願意跳開攝影史的官腔定位,去看一看《威廉·埃格爾斯頓的指引》(William Eggleston's Guide)之外的威廉·埃格爾斯頓,就會愛上這個老頭。

「彩色攝影之父」是無心之舉,甚至他並不屑於、更不囿於這樣的頭銜。

© William Eggleston

埃格爾斯頓是出身在美國南方的貴族,愛槍、愛古典樂、愛女人,生活富足;被提上神壇的1976年MoMA個展,在當時一片罵聲,但他我行我素繼續拍攝彩色和日常。

鴻篇巨製《民主森林》不斷再版,他卻認為1974年的第一部影集《14張照片》是自己最好的作品集。

「你是天才嗎?」如果你這樣問,威廉·埃格爾斯頓會驚訝,這是不需要質疑的事實。

© William Eggleston

自信還是自負,也許在他眼中,只有「民主」的一切,並不顧及評論之聲。

我想講一講威廉·埃格爾斯頓,唯一的理由就是他太帥了,人的魅力甚至高於其作品,他的創作也遠遠不止於《指引》。

在這三節課中,希望聽者走進威廉·埃格爾斯頓80年豐富多彩的人生。

課程內容

第一講 藍色:生長於藍調之鄉的南方貴族

# 以藍色暗喻威廉·埃格爾斯頓的地域屬性和攝影哲學

重點一:威廉·埃格爾斯頓的童年和成長環境

威廉·埃格爾斯頓生於美國南方,61號公路也是藍調之鄉,他身上有著南方居民的特徵,又有受過良好教育的歐洲式敏感,這造就了他原始與抒情的影像風格。

重點二:《韋奇伍德之藍》,攝影關於天空的永恆思考

與「現代攝影之父」施蒂格利茨的《等價物》(Equivalent)對比,對天空這一最日常、最抽象客體的拍攝,顯示出他們攝影思考的不同面向——威廉·埃格爾斯頓更關注日常。

斯蒂格蒂茨的雲

埃格爾斯頓的雲

第二講 紅色:「蟲眼」視角下的美國日常

# 以威廉·埃格爾斯頓最著名的作品《紅色屋頂》展開對其彩色攝影的源流分析

重點一:代表南方的語言——鐵鏽紅

通過對比另一位攝影師威廉·克裡斯滕伯裡(William Christenberry)的作品,感受紅色之於美國南方所隱喻的詩意和衝突。

© William Christenberry

© William Eggleston

重點二:威廉·埃格爾斯頓的攝影語言源流

他如何繼承布列松、威廉·克萊因和沃克·埃文斯等前輩,並通過染料轉印法加持色彩,形成自己獨特的攝影語言。

© William Eggleston

© William Eggleston

重點三:《威廉·埃格爾斯頓的指引》,色彩從此被藝術攝影認可

通過薩考斯基的前言詳述色彩如何成為重要畫面元素和視覺思維被納入到藝術攝影的評價體系;基於《指引》中的照片,分析威廉·埃格爾斯頓的「蟲眼」視角,以及在日常之中蘊含的戲劇性內涵。

© William Eggleston

第三講 彩色:用鏡頭平等地對待一切

# 以20世紀80年代的大作《民主森林》展開威廉·埃格爾斯頓創作的豐富性

重點一:《民主森林》,「民主」內涵再解讀

在威廉·埃格爾斯頓愈發成熟的視覺體系中,何謂民主,其意義又是什麼?

© William Eggleston

© William Eggleston

重點二:日常的意象

電話線、汽車、樹葉等反覆出現的畫面意象如何構成他的「民主」網絡。

© William Eggleston

© William Eggleston

重點三:2008年惠特尼美術館威廉·埃格爾斯頓回顧展

自1976年《指引》以來,威廉·埃格爾斯頓第二次在紐約舉辦個展。從1961年到2008年,他豐富的創作涉足視頻,以及美國南方之外更廣闊的世界。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 主講人 /

趙倩男

寫作者、攝影師、雜誌編輯,北京電影學院藝術碩士。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曾任多年旅行和生活方式類紙媒編輯,策劃並實地採訪長三角、雲南、日本、紐西蘭等地的高爾夫旅行線路,與國內外知名攝影師長期合作。

她專注研究街頭攝影、家庭影像與拼貼藝術的創作,文章發布於《中國攝影報》等媒體,並在影藝家開設個人專欄「流動的瞬間」。

目前,已上線《與亞歷克斯·韋伯一起街拍》等課程。

原標題:《「彩色攝影之父」是他最不屑的頭銜》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木村日本現代主義攝影之父!他的往事你知多少?
    木村伊兵衛攝影獎的來由木村伊兵衛(1901-1974)是日本最著名的攝影家之一,被稱為日本現代主義攝影之父。說到日本最重要的攝影獎,日本攝影家們都不約而同的想到「木村伊兵衛攝影獎」。這個獎項是1974木村去世後朝日新聞社為紀念他設立的。
  • 法國紀實攝影之父:尤金·阿傑特
    直到40歲才開始從事攝影,1899年成為一名攝影師。他的攝影風格獨特,不喜歡拍攝正規的人物肖像,而擅長拍攝街頭的人物。他用7X9.5英寸底版的木製相機,在巴黎拍了30年,完成《舊巴黎的藝術》1053張照片、《獨特的巴黎》1568張照片,兩部宏大的專題攝影集。1927年在貧困中默默無聞地去世。他所拍攝的大量作品奠定了他「法國紀實攝影之父」的地位。
  • 玩色彩 | 彩色攝影中最常用的濾光鏡(上篇)
    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彩色攝影中經常會用到的兩種濾光鏡——天光鏡和偏振濾光鏡。在進入正題前,首先介紹一下彩色影像在膠片攝影和數碼攝影中的形成。彩色膠片具有三層主要的感光塗層——分別感受紅色光、藍色光、綠色光。其中藍色的塗層能感受的色光範圍比另外兩色的塗層要寬。當拍攝一朵品紅色的花時,從花瓣反射出來的光對膠片感藍層和感紅層的作用量大致相同。
  • 帶你了解濾鏡——彩色攝影濾鏡
    它是現代攝影中常見的攝影附件。通常可以把濾鏡歸納為三大類——彩色攝影濾鏡、黑白攝影濾鏡和彩色、黑白攝影通用濾鏡。拍片就選元影視彩色攝影濾鏡彩色攝影濾鏡主要用於彩色攝影的濾鏡,它最常用的是「校色溫濾鏡」。「色補償濾鏡」和「創造色彩效果濾鏡」也有很多攝影愛好者的喜歡。
  • 留住大畫幅彩色攝影最後的絢麗——Christopher Burkett
    不過,有一位攝影師秉承這種彩色攝影的工藝習慣,並買下了十年份量的CIBACHROME大畫幅相紙,使得我們依然可以看到CIBACHROME工藝現代的表現,他就是——Christopher Burkett。
  • 中國「攝影之父」阮義忠:他的35毫米人生
    不懂英文的木匠兒子偶然踏足攝影界   談起與攝影的緣起,阮義忠覺得很羞愧。當初去一家文藝雜誌社應聘,對方因為他的畫答應錄用他,然後問他用什麼相機,他說沒有相機,對方的臉馬上就綠了。但雜誌社還是聘用了他,並激勵:拍多了,就好了。
  • 凡是攝影微影賽(166)-《彩色膠片》
    微影賽主題 毫無疑問現在是數碼時代,但我們還有不少人有膠片情結,今天我們來玩情結,膠片照片,而且是彩色的。 本期主題:彩色膠片。 投稿時間 即日起至2021年1月23日(周六)晚8點 投稿方式 關注「凡是攝影」微信訂閱號,在首頁最下面的對話框裡給我們發來你的作品。可簡單敘述作品背後的故事。
  • 他被譽為「日本最有才華的黑白攝影大師」,他的作品值得一看!
    黑白攝影誕生於19世紀 也是先於彩色攝影而誕生 然而彩色攝影並未取代黑白攝影所獨有的藝術魅力 黑白攝影是最有趣且能給人以啟發的攝影類別之一 黑白照片飽含情緒,又令人印象深刻 在講求經典的現代攝影裡
  • 《William Eggleston's Guide》|色彩攝影之父:威廉·埃格爾斯頓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被譽為現代彩色攝影之父——威廉·埃格爾斯頓(William Eggleston)的一本攝影集《William Eggleston’s Guide》。他的父親是一個工程師,母親是當地一位法官的女兒。從小埃格爾斯頓就是個內向的小孩:喜歡彈鋼琴、視覺藝術和無線電。後來他去了三所大學學習藝術,分別學習了一年、一個學期和五年,然而都沒有獲得學位,但他在這段時間接觸到了攝影。1959年,埃格爾斯頓看到了卡蒂爾·布列松(Cartier Bresson)和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的書,決定開始自己的藝術攝影生涯。
  • 地球上最早的彩色檔案:阿爾伯特·卡恩的攝影世界
    目睹那些彩色圖像所呈現的天國般的精妙美感,觀眾們都被深深吸引。一如畢卡索畫中那些嬉笑跳鬧的妓女,盧米埃爾兄弟的發明,這種使用便利的彩色攝影技術,將被證明是現代視覺文化史上的一項重大進展。整個世界很快將瘋狂地沉迷於彩色。對此番狂熱風潮,盧米埃爾兄弟責無旁貸。」斯蒂格裡茲並非意識到玻璃幹板彩色正片那令人興奮的美好前景的唯一一人。銀行家與慈善家阿爾伯特·卡恩本人會近乎病態地躲避相機鏡頭——碰巧的是,他與法國攝影史上的另一位巨匠級人物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 Cartier-Bressom)都具有這一鮮明的個性特點。
  • 黑白攝影,為何有時比彩色更有魅力
    黑白攝影作品不能象彩色照片那樣可以通過色彩去吸引人的注意力,而完全要靠黑白灰的過渡和層次的細膩來表現事物。在黑白的畫面中,被攝體的層次和質感,被極為細緻的記錄和再現的同時,從作品中滲透出來的攝影家的內在精神也會令人為之嘆服和感動。
  • 回顧歷史,欣賞經典黑白攝影恢復成彩色照片
    原圖攝影War Department/National Archives、彩色作品Dana Keller。▲時代廣場, 1947。原圖攝影William Gottlieb、彩色作品Jordan J. Lloyd。▲獻給希特勒的復活節彩蛋, 1944-1945。原圖攝影US Army/National Archives、彩色作品Zuzzah。
  • 專訪日本「二維碼之父」原昌宏:「彩色二維碼時代」或將來臨
    發明二維碼的日本電裝公司工程師、被稱為「二維碼之父」的原昌宏近日在騰訊公司東京辦公室首次接受《環球時報》等中國媒體的採訪,他表示,沒有想到自己的發明在中國得到巨大發展,如果當初收取專利費,也許二維碼不會如此普及。未來還會繼續開發二維碼技術,但依然保持開放。
  • 第一個採用彩色攝影報導中國的攝影師 | 專訪布魯諾·巴貝
    1973年9月,時任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巴貝作為總統府認證的新聞記者加入隨行記者團,用最喜愛的柯達克羅姆膠片為中國拍攝了一系列照片,記錄了當時中國人的生活場景,也成為第一個用彩色膠片拍攝中國的攝影師。原創 日牙 新京報書評
  • 誰才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玻尿酸之父?一場因「玻尿酸」引發的頭銜之爭
    針對指責,山東福瑞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發布《公開信》予以回應,公開信中除了強調華熙生物與山東福瑞達兩家企業此前的關係、宣傳自身發展歷程及產品成果外,對華熙生物指出的「虛假宣傳」及「不正當競爭」等問題隻字未提,並再度提及其創始人凌沛學為「中國玻尿酸之父」。然而,山東福瑞達在公開函中提及的「中國玻尿酸之父」在行業內一直存在不同的聲音。
  • 當初「五道槓少年」與「不屑弟」結局咋樣?一個讀民辦一個上哈佛
    」和「不屑弟」結局咋樣?而他身邊的另一位學生孫童也十分引人注目,這位學生皺著眉頭看向黃藝博,雖然目光中透露著一絲不屑,但能讓人感受到他們這個年紀該有的生動心理,十分滑稽。「五道槓少年」與「不屑弟」的稱呼便是來源於這張照片。
  • 藝術工場·黑白攝影大師卻獲封「色彩魔術師」,他是怎麼做到的?
    正是因為這位「伯樂」的邀請,哈斯才有機會來到巴黎,加入了新成立的馬格南圖片社,這對於立志以攝影為生的哈斯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成功的開端。哈斯之所以如此熱愛攝影,是因為在奧地利政府中供職的爸爸就是位攝影的業餘愛好者,他的母親也醉心於藝術,最想做的事就是培養小哈斯的藝術細胞。
  • 專業攝影的大基本功:底片掃描系統(彩色膠片版)
    – 〈專業攝影的大基本功:區域曝光系統(彩色膠片版)〉讀懂這篇文章,除了要先理解引言裡的彩色膠片版的區域曝光系統,還要先讀完〈專業攝影的大基本功:底片掃描系統(黑白膠片版)〉。也就是說,黑白攝影是彩色攝影的基礎(請見〈專業攝影的大基本功:區域曝光系統(黑白膠片版)〉),再學會掃描黑白底片,才能知道怎么正確地掃描彩色底片。
  • 最接近神的男人:尼古拉特斯拉到底是平凡之人,還是天才科學家?
    尼古拉特斯拉被人們稱為最接近神的男人,他的一生擁有著 700 多項發明,成就比肩愛迪生,還有人說他已經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就連美國聯邦調查局(FBI)都將他的照片掛在機密大樓的頭號位置,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哪一個人像他一樣,集眾多謎團和光環於一身,也令人們不禁好奇這個成就看似非凡卻充滿神秘的怪人
  • 新書推薦:誘惑者日記|存在主義哲學之父
    「存在主義之父」 克爾凱郭爾經典著作,實驗性十足的虛構小說,採日記及書信體,基於克氏親身經歷而作,亦是對他自身經歷的辯白。近兩個世紀之後,它仍是針對「愛」的剖析之作,一部對「愛」這一母題探討得極為深刻的經典。  《僧侶·士人·土官》連瑞枝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