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生命呱呱落地之後,胎內姿勢要持續一陣子。諸如小腿彎曲、足部內翻或外翻、頭頸部稍微傾斜、脊椎前屈等現象。這些現象絕大部分會慢慢改善而恢復正常,並不需要特殊的治療,這些現象稱為"姿勢性變形"。但有一些"異常"屬於先天性畸形,即其結構上不正常,這些異常需要通過小兒骨科專科醫師診斷及治療。
遂寧市中心醫院小兒外科自1977年成科以來便一直在治療骨科患兒,科室蘇榮生副主任醫師是四川省小兒外科著名專家,早在1996年就去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進修小兒骨科專業,擅長小兒骨科各類疾病的診治;陳強主治醫師於2020年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進修學習小兒骨科疾病的規範化診療流程,包括各類創傷性骨折、多指並指、斜頸、骨腫瘤、髖關節發育不良、先天性馬蹄足、膝關內外翻等。近年來科室也成功診治了多例先天性骨科結構畸形患兒,逐步開展小兒骨科疾病的亞專業規範化治療,得到了患兒及家屬的一致好評。我們一直在努力讓小兒骨科常見病、多發病的患兒足不出市,就能獲得方便、專業的治療。
肌性斜頸是兒童常見的頸部先天性畸形,是由於胸鎖乳突肌纖維化發生攣縮導致頭向患側偏斜,下頜轉向健側而形成的頸部偏斜,俗稱「歪脖子」。
但是引起纖維化的病因目前不明,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②產傷出血---肌肉出血導致肌肉纖維化(證據不足)
③先天性畸形---遺傳因素可能
④胸鎖乳突肌筋膜室症候群的後遺症
治療過晚或不及時治療導致面部發育畸形、斜視、脊椎發育畸形等嚴重影響兒童的身體、心理健康。
①保守治療:早期可通過手法按摩、誘導餵養等方式治療。
②手術治療:胸鎖乳突肌切斷術;胸鎖乳突肌延長術等。
據統計,在我國先天性多指並指畸形可佔到每年出生缺陷新生兒的25%左右,僅次於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率。認識他們也很簡單,有些在孕期即可發現,出生後可從外觀上直接判斷。
遺傳因素、藥物因素、環境因素、孕婦年齡過小、妊娠期合併糖尿病等。
上面提到先天性多指並指畸形可從外觀上直接判斷,但由於孩子年齡偏小,專科醫師需要通過檢查來觀察判斷畸形類型及其功能情況。常規行患處x線檢查,複雜畸形還需要行CT三維重建,再根據檢查結果由小兒骨科醫師制定相關的治療方案。
①主幹發育較好的多指並指畸形可在3-6個月左右進行手術
③需要行截骨矯形和指骨融合的畸形宜在1-3歲進行手術
④需要行對掌功能重建的手部畸形宜在3歲以後進行手術
因為多指並指畸形涉及到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髮育,建議在不超過學齡前完成手術。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DH)呈現一種動態的發育異常,可能會隨著嬰兒生長發育而好轉或加重。包括髖關節可復位和不可復位的脫位、易脫位及半脫位,以及新生兒及嬰兒的髖發育不良。
②胎位:臀產位、伸膝臀產位、屈膝臀產位(跨屈曲髖關節的膕繩肌的牽拉)、宮內擠壓
①腿紋位置、數量不對稱:讓寶寶趴著,兩腿伸直,左右腿的紋路一高一低,不對稱;一條腿腿紋多,另一條腿腿紋少,數量不等。
②雙下肢不等長(長短腿):讓寶寶坐下,兩腿併攏,足跟對齊,兩腿膝蓋明顯高低不等,說明有脫位現象;讓寶寶躺下,雙腿自然彎曲,兩腿膝蓋不在同一水平線上。
③下肢活動時有「喀噠」聲、髖關節外展受限給寶寶把尿或寶寶活動下肢時,常可以聽到關節發出「喀噠」聲,有時還伴隨著寶寶的哭鬧。
④步態異常:對於行走期的孩子,發現跛行、鴨子步態、臀部特別突出等情況。
如果家長發現寶寶出現以上症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
日常生活中,家長的很多行為也會導致寶寶出現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問題。想要預防,家長們應做到:
出生後過緊的襁褓包裹是導致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發病的一大因素,應該儘量避免使用過緊的襁褓,選用上緊下松,可讓寶寶雙手固定、腿部自然外展的襁褓包裹方式。
應該儘量把寶寶的雙腿分開呈青蛙樣抱,即目前國際上推崇的「蛙抱」。
髖關節發育不良在新生兒中的症狀不大明顯,很容易被家長忽略,從而產生了嚴重影響:「有研究認為,患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孩子,容易很早就患上關節炎,在三四十歲甚至更年輕的時候就出現關節功能不好、活動差、疼痛等症狀,情況嚴重的還會形成長短腿。」因此,「早發現、早治療、早預防」是我們目前所能應對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最好方法。
膝外翻、膝內翻俗稱「O」形腿和「X」形腿,是膝部向外、向內成角畸形。膝外翻病變多在股骨下端,膝內翻病變多表現在脛腓骨上端。
①生理性膝內外翻是小兒發育階段的正常生理過程。在學步年齡,多數幼兒都有輕微內翻,因為內翻是一種穩定狀態,便於站穩。1-2歲,這種內翻會改變為外翻。一般2歲內小兒腿不直,若是非常輕度,多是生理性膝內翻。超過2歲,小兒腿部肌肉發育,平衡能力明顯提高,生理性輕微的膝內外翻會自然矯正。
②病理性膝內外翻的原因有很多,如佝僂病、外傷、炎症及一些先天性疾病等。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是小兒常見的下肢先天性畸形,是由於複雜的肌肉、骨骼、神經系統病變等引起的,臨床表現主要有馬蹄畸形、後足內翻、前足內收和高弓畸形等。其發病率為0. 1% ~ 0. 4%,男孩較女孩多兩倍,單側稍多於雙側。
遺傳因素、基因突變、宮內因素、吸菸因素、血管和肌肉異常。
該病診斷並不困難,生後即可發現,表現典型。需要進行全面的肌肉骨骼系統檢查。其中,x線檢查,有助於評價畸形程度及矯形效果和選擇治療方案。
①姿勢性--畸形輕,通過手法按摩加石膏矯正,能夠完全恢復
治療目的是矯正畸形,保持足部柔韌度和肌力,負重面接近正常,維持矯形不復發。
潘塞緹(Ponseti)療法是經過全世界多個國家及地區經過幾十年的驗證後,被證實為一種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療方式。
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的治療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醫生、患者、特別是家屬三方的積極溝通和配合,術後需要加強主、被動功能訓練,有效維持,密切隨訪,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以免復發和加重。
先天性或後天因素引起的足踝部肌肉、肌腱或韌帶的功能不全,骨骼結構異常,一直無法維持正常的足弓生理結構,導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
後足有外翻 前足有外展
①先天性扁平足:遺傳因素、跗骨聯合、副舟骨、先天性垂直距骨
②後天性扁平足:脛後肌腱功能不全、骨與韌帶損傷、足骨與關節的病理性破壞、神經肌肉病變、功能性損傷、退行性變
a.一半認為正常人體足弓形態發育成熟的年齡為6-10歲,3歲的扁平足發病率54%,6歲時降至24%
b.男孩扁平足發生率高於女孩,分別為52%與36%
c.體重與扁平足呈正相關,肥胖兒童扁平足發病率為62%、超重兒童為51%、正常體重則為42%
①足印法:足部浸水或蘸印泥後站立於白紙上,測量足弓空白區寬度與足印最窄區比例。正常值為2:1,扁平足為1:1,重度扁平足則無空白區
嬰兒的腳幾乎都是扁平足,10歲左右逐漸發育成形。如無疼痛,通常無需處理。如果疼痛輕微,可嘗試休息、避免劇烈活動、平足墊、止痛藥、控制體重等保守治療方法;若疼痛明顯,建議使用矯形支具(有效減輕疼痛)、伸展訓練、物理治療等。僵硬性扁平足大多需要手術治療。
雖然大部分兒童扁平足不需要手術治療甚至不需要治療,但如果寶寶有扁平足的表現和症狀,請各位家長們也要引起重視,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明確診斷,聽取醫生的專業建議!切勿錯過了治療最好時機!
蘇榮生
副主任醫師,專業組長,四川省醫學會外科專委會小兒外科委員,遂寧市小兒外科質控中心副主任,遂寧市小兒外科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四川省著名小兒外科專家,從事小兒外科專業30餘年,常規開展小兒外科普外、新生兒外科、小兒骨科畸形等疾病診治工作,承擔重慶醫科大學、川北醫學院等醫學院校本科教學工作。
陳強
主治醫師,碩士在讀,2014年畢業於川北醫學院。完成遂寧市中心醫院小兒外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小兒外科教學秘書,曾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進修小兒骨科、小兒普外、新生兒外科。擅長小兒骨科(多指並指、斜頸、各類骨折、骨腫瘤、髖關節發育不良、先天性馬蹄足,膝關內外翻等),小兒普外(腹股溝疝、鞘膜積液、隱睪、各類急腹症、腸道畸形等)疾病的微創治療及嬰幼兒血管瘤、脈管畸形的診治。
陳志力
住院醫師,醫學碩士,2020年畢業於川北醫學院,並同期於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完成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獲臨床醫學外科學碩士學位。以第二作者身份發表SCI論著1篇,參與市級科研課題1項。擅長小兒普外、小兒神經外科、小兒骨科常見病、多發病及血管瘤、脈管畸形的診治工作。
小兒外科門診地址:綜合樓一樓8號診室
小兒外科住院部地址:內科樓七樓
您孩子的健康由我們護航
更多專業知識請關注公眾號
醫生辦電話:0825-2292429
護士辦電話:0825-229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