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信 ·觀】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民法典保障個人信息安全...

2020-12-13 澎湃新聞

【網信 · 觀】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民法典保障個人信息安全可控

2020-06-19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點擊標題下「網信高邑」可快速關注

我們生活所處的社會一直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生變化,民法以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為根本目標,通過賦予個體以民事權益而確保我們在享有科技便利的同時也擁有安全可控的生存環境。

馬克思曾經深刻的指出: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第二次工業革命(特別是新聞出版業的繁榮)催生了隱私權的概念,第三次工業革命(特別是計算機的應用)激發了個人信息保護的需求,而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的發展則使得個人信息安全可控成為必然的趨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之後唯一以「法典」命名的立法,是中國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成就的一次總結,同時也結合新的社會發展形勢發展了新規則,在總則以及「人格權編」第六章規定了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要求,體現了資訊時代的民法發展趨勢。

一、比隱私權更廣泛的個人信息保護

因為信息技術的全面普及,網際網路成為社會交往的紐帶,數位化轉型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我們每個人都在網絡空間具有了數位化身份,通過我們在網絡空間的活動留下了許多記載我們社交關係、活動軌跡等等的數字腳印。當我們在享受數位化服務、在數位化場景活動以及接受信息化管理的過程中,都不可避免的要輸入和產生許多類型的個人信息。

2009年頒布的侵權責任法已經確立了「隱私權」是受法律保護的民事權利,此次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條則進一步明確: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隱私權的價值就是維護我國憲法所規定賦予公民的人格尊嚴、住宅、通信自由,是一項具有絕對性和支配性的獨立民事權利。然而,那些接受管理、服務過程中由個人主動告知的個人基本資料、個人財產信息、個人健康生理信息、個人上網記錄,對於信息的處理者和控制者而言並不屬於私密信息,故而無法受到隱私權的保護。

個人信息可以被各種形式收集,並被用於商業服務和社會管理的各個領域。為了保護我們的個人信息安全,民法典在總則部分的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民法典還專章規定了「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進一步表明我們在隱私權之外需要的更多的信息安全。

個人信息本身是信息社會中頻繁使用和產生的內容,為何其保護價值依然重要,主要是因為個人信息承載了人身權和財產權的安全,個人信息的安全是保障我們人身權和財產權安全的基礎。

二、維護個人對其信息的控制權

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需要大量的使用個人信息,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個人信息成為任何單位和個人自由掠奪的資源。維護個人對其信息的控制權是民法典新增個人信息保護條款的主要目標,這種控制權包括控制個人信息的流出,更正或撤回個人信息的存儲與使用,維護個人信息的安全環境。

知情同意是控制個人信息流出的關鍵措施。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條的規定,處理自然人個人信息的,一般都必須徵得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否則不得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個人的信息。即便是獲得了個人的同意,在處理個人信息過程中還需要明示處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並按照合理的方式公開處理信息。

查詢、複製並行使刪除權是確保個人信息主體控制權的具體措施。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七條的規定,自然人可以依法向信息處理者查閱或者複製其個人信息;發現信息有錯誤的,有權提出異議並請求及時採取更正等必要措施。與此同時,自然人發現信息處理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雙方的約定處理其個人信息的,有權請求信息處理者及時刪除。通過這些具體措施的賦權,個人可以掌控其個人信息的使用狀態,並且對相關的狀態進行調整,乃至是提出刪除的要求,個人信息的處理者都需要滿足上述個人權利主張。

對信息處理者施加必要的安全保障責任是維護個人信息控制權的必要措施。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八條的規定,信息處理者不得洩露或者篡改其收集、存儲的個人信息;未經自然人同意,不得向他人非法提供其個人信息。信息處理者應當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其收集、存儲的個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洩露、篡改、丟失;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個人信息洩露、篡改、丟失的,應當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按照規定告知自然人並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由於政府掌握了最大量最重要的個人信息,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九條特別強調,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於履行職責過程中知悉的自然人的隱私和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不得洩露或者向他人非法提供。

由於個人信息的利用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公共利益的維護也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民法典在安全可控的情況下也為個人信息合理使用提供了必要的空間。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六條特別列舉了三種合理使用的情況,分別為(1)在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的範圍內合理實施的行為;(2)合理處理該自然人自行公開的或者其他已經合法公開的信息,但是該自然人明確拒絕或者處理該信息侵害其重大利益的除外;(3)為維護公共利益或者該自然人合法權益,合理實施的其他行為。這些舉措為科技企業提供數位化產品或服務創造了使用個人信息,為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管控等管控措施中依賴個人信息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為利用公開的個人信息開展社會交流、科學研究和自由表達,均提供了合法的條件和依據。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向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中,特別指出:第四編第六章是在現行有關法律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並為下一步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留下空間。隨著民法典的頒布和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制定,將共同為我們創造一個更加安全可控的信息化生存環境,同時也將促進消費者更加信任數位化技術所帶來的積極作用,實現科技發展與個體安全的雙重目標。

內容來源:法制日報

網信高邑·與你同行

抖音號:網信高邑

新浪微博:@網信高邑

原標題:《【網信 · 觀】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民法典保障個人信息安全可控》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法學院攜手得到App,公益直播解讀民法典
    7月3日晚,清華大學法學院聯合得到App舉辦的解讀民法典系列直播成功舉辦了第三場。  該系列直播是清華大學法學院首度攜手知識服務平臺得到APP隆重推出民法典系列公益直播活動,為公眾帶來權威的民法典解讀及應用指南。講座自6月16日至7月16日連續五周,每周一場,為法學專業人員、法學愛好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從婚姻關係、個人隱私、物權、購房等多個角度帶來權威的民法典解讀。  一方面,民法典系列直播有建立知識視野和脈絡的開篇。
  •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出席清華大學東南亞中心雲論壇並發言
    2020年9月14日,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應邀出席「中印尼繁榮70周年:清華大學東南亞中心雲論壇」,並就中國電子政務的發展做簡要介紹。   申衛星院長認為,電子政務的實現是數據驅動的智能技術、法治保障的智慧治理和公民的自由和幸福的完美結合。
  •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法律與科技相互賦能 構建網際網路法院...
    9月23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召開網際網路法院工作座談會,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周強出席會議並講話。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在座談會上發言,對網際網路法院建設提出了意見建議。申衛星說,網際網路法院經過三年多的時間發展,已經在法律科技創新、在線訴訟程序、涉網際網路案件裁判等領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提高了司法的可及性,在國內外都樹立了中國司法文明進步的良好形象。
  • 申衛星就清華大學法學院「十四五規劃」赴多地開展座談會徵求校友...
    11月18日至29日期間,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教授先後赴深圳、廣州、重慶、杭州等四地看望校友,並就學院「十四五規劃」開展座談會廣泛徵求各地校友意見。四地校友代表們熱情響應、積極參與,和申衛星院長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學院 「十四五規劃」,暢談法學院的未來與發展。
  •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談網際網路法院建設並提出建議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法律與科學技術相互授權,構建網際網路法庭的良好前景9月23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舉行了網絡法院工作座談會。最高人民法院書記、中國共產黨主席周強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國清華大學法學院協會會長沈衛星在研討會上發表了講話,並就網際網路法庭的建設提出了建議。瀋陽表示,經過三年多的發展,網絡法院在法律科技創新、網絡訴訟程序、網絡相關案件審理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提高了司法公正性,在國內外樹立了中國司法文明進步的良好形象。
  • 保定中院邀請清華大學法學院申衛星教授舉辦民法典專題講座
    保定中院邀請清華大學法學院申衛星教授舉辦民法典專題講座 2020-06-25 02: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大學教授龍俊:要關注民法典的「變」與「不變」
    首場講座中出席的專家有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教授、著名刑法專家、全國人大代表周光權教授、清華大學法學院龍俊副教授、國家侵權法領域的專家程嘯教授、民法學專家崔建遠教授、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助理劉晗副教授等。 整場直播持續了將近2小時,吸引了兩萬名觀眾在線觀看。
  • 推動國民法學教育,清華大學攜手得到App舉辦免費直播講座
    講座自6月16日至7月16日連續五周,每周一場,為法學專業人員、法學愛好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從婚姻關係、個人隱私、物權、購房等多個角度帶來權威的民法典解讀。這是清華大學法學院首度攜手知識服務平臺,公開捐贈課程時長,為公眾帶來權威的民法典解讀及應用指南,迄今吸引了數萬觀眾在線觀看。
  • 關於網絡安全的那些事兒,這些大咖這麼說
    01 七大議題:各界大咖共築網際網路時代的安全屏障今年的網絡安全思享峰會,嘉賓陣容空前強大,主題內容專業前沿。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信部等實務部門的專家學者,將對前沿問題、行業痛點進行交流研討,用集體智慧探索解決方案。
  • 第三屆清華大學世界法治論壇舉行
    清華新聞網10月19日電 10月16日,第三屆清華大學世界法治論壇通過線上會議的形式開幕。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少平、最高人民檢察院副部級專職委員萬春作主旨發言。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盈科律師事務所主任梅向榮致辭。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高絲敏主持開幕式。
  • 精華帖|網際網路時代的個人信息保護有哪些前沿問題?來看大咖們怎麼說
    來自全國人大法工委、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及高校、法院系統的20餘位領導、專家以及網際網路產業代表深入研討,以期完善個人信息領域司法保護,實現以裁判樹規則、以規則促治理、以治理助發展。今年以來,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審理了一批涉網際網路的個人信息保護案件,引起廣泛關注。
  • 人民美好生活的法治保障——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誕生之際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說,中國民法典要從中國的土壤中生長出來,要體現民族精神、文化傳統、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先後10次通過中國人大網公開徵求意見,累計收到42.5萬人提出的102萬條意見建議。針對這些意見建議所涉及的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認真研究,並在草案修改中加以體現。
  • 夫妻之間工資條算不算個人隱私?
    如果夫妻之間存在隱私,它的界限在哪裡?(資料圖) 崔琳 攝  律師意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工資條對於個人而言,涉及一個人的收入和收入組成部分,但究竟屬於隱私與否應分情況而定。」廣東敬思律師事務所家事案件部門負責人鮮雨佳律師表示,如果是非夫妻關係的其他人,要求我們公示個人的工資條,當然可以以屬於個人隱私為由拒絕告知;但若是夫妻,也非絕對是隱私。
  • 清華大學法學院第二屆教學委員會召開首次會議
    2020年9月17日清華大學法學院第二屆教學委員會召開首次會議,就法學院人才培養改革展開研討,副校長彭剛參加研討並做了總結髮言。   會議由法學院教學委員會主任周光權教授主持,法學院教學副院長聶鑫教授向副校長彭剛和全體委員介紹了《法學院人才培養改革意見》的主要內容,著重介紹了本科教育改革「通識更實、基礎更牢、專業更專、前沿更前」的具體設計;研究生培養機制中打通國際項目、發展交叉學科和直博落地、開設法律博士等路線規劃。之後各委員就人才培養目標、學生負擔水平、必修課體系設計等相關問題展開了討論。
  • 專家:民法典規定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
    原標題:民法典規定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第六章名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本章總結我國既有立法經驗(如《網絡安全法》)和學界通說確立了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規則。我國立法機關也正在起草個人信息保護法,未來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將與民法典之中的規則配合起來,全面保護個人信息。
  • 民法典來了|程嘯:《民法典》與個人信息權益保護
    本場活動由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程嘯以「民法典與個人信息權益保護」為題舉行講座。現代社會中的個人信息處理產生各種巨大的風險,如海量的個人信息因保管不善被洩露甚至被非法出售或利用,進而出現犯罪分子利用非法取得的個人信息對受害人進行精準詐騙,甚至實施侵害生命健康權等其他違法犯罪行為的問題。例如,我國發生的「大學生徐玉玉因信息洩露而被騙學費引發急病發作死亡」、「清華大學教師被電信詐騙1700多萬元」等。
  • 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周林彬:民法典體現中國道路自信
    來自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廣東省政法委、廣東省法學會、廣東省司法廳等單位的幹部與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高校研究民商法學的學者們濟濟一堂,共同研討剛剛審議通過的民法典。 廣東省法學會民商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周林彬多次參加民法典的研討和編纂,對民法典深有感情。會議上,周林彬以《民法典的中國特色與制度自信》為題做了演講。
  • 河北省委網信辦通報113款存在個人信息收集使用問題的App
    河北省委網信辦通報113款存在個人信息收集使用問題的App 2020-12-17 11: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