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周林彬:民法典體現中國道路自信

2020-12-23 大洋網

6月2日,廣東省法學會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專家座談會在珠島賓館舉辦。來自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廣東省政法委、廣東省法學會、廣東省司法廳等單位的幹部與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高校研究民商法學的學者們濟濟一堂,共同研討剛剛審議通過的民法典。

廣東省法學會民商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周林彬多次參加民法典的研討和編纂,對民法典深有感情。會議上,周林彬以《民法典的中國特色與制度自信》為題做了演講。

周林彬

周林彬說,民法典的編纂最早從1954年就已啟動,蓄勢待發了66年,民法典出臺具有裡程碑意義。「從此,中國進入了民法典時代。」周林彬說,雖然很多國家都有民法典,但中國在制定民法典時,結合自身國情,不盲目、盲信、盲從,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了中國特色,更可以看到改革開放以來,在建立法治社會、中國特色市場經濟規則的過程中,形成的中國道路自信,這些都在這部民法典中有所升華。

周林彬認為,民法典保護民生,在我國公有制的基礎下,確定和保護了公民的民事權益,同時也確定和保護了公有財產權的民事權利確立、行使和保護的問題,針對各種「中國問題」提出了「中國方案」。我國民法典中還有很多內容強調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保護,比如針對疫情、環保等公共問題,提出在徵用組織、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的事由中增加「疫情防控」,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法制理念。

周林彬還表示,中國民法典既是民法、還是商法,不但調節市民社會的各種民事關係,還調節商事關係,是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

「21世紀,國外很多有民法典的國家都紛紛修改民法典,比如日本,2017年進行了修改,我國民法典頒布後還要適應市民社會、市場經濟的新情況,但無論如何,都要立足中國實際、針對中國問題,形成自己的特色。」周林彬說。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凌躍

相關焦點

  • 第十八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2020)在中山大學舉行
    來自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吉林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論壇,分享學術觀點,推動了法學與經濟學的跨學科交流與合作。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羅德明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王湧教授以及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王曦教授分別以「家庭結構與消費轉型」、「民企融資困境中的經濟體制與法律問題」和「後疫情時期的資本帳戶與廣東金融開放」為題發表了主題演講。第一場主題報告最後,李勝蘭教授與申衛星院長對三篇報告分別進行了精彩的點評。
  • 清華大學法學院攜手得到App,公益直播解讀民法典
    7月3日晚,清華大學法學院聯合得到App舉辦的解讀民法典系列直播成功舉辦了第三場。  該系列直播是清華大學法學院首度攜手知識服務平臺得到APP隆重推出民法典系列公益直播活動,為公眾帶來權威的民法典解讀及應用指南。講座自6月16日至7月16日連續五周,每周一場,為法學專業人員、法學愛好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從婚姻關係、個人隱私、物權、購房等多個角度帶來權威的民法典解讀。  一方面,民法典系列直播有建立知識視野和脈絡的開篇。
  • 保定中院邀請清華大學法學院申衛星教授舉辦民法典專題講座
    保定中院邀請清華大學法學院申衛星教授舉辦民法典專題講座 2020-06-25 02: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王利明獲「2020年度法治人物」稱號
    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王利明獲「2020年度法治人物」榮譽稱號,這也是王利明授第二次獲得「年度法治人物」榮譽稱號。      大四時,王利明無意間在講授國際私法的老師張仲伯處看到一本《民法概論》,主編此書的是被稱為「中國民法之父」的佟柔教授。這是王利明第一次讀到結構嚴謹、體系清晰的民法讀本,頓時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也正是這本《民法概論》,讓王利明決心「拜師」佟柔研習民法。
  • 王利明:人生最大快樂是看到民法典問世
    中國人民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王利明。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王利明,1960年2月生,湖北仙桃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法學研究會會長。
  • 【網信 ·觀】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民法典保障個人信息安全...
    【網信 · 觀】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民法典保障個人信息安全可控 2020-06-19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大學教授龍俊:要關注民法典的「變」與「不變」
    首場講座中出席的專家有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教授、著名刑法專家、全國人大代表周光權教授、清華大學法學院龍俊副教授、國家侵權法領域的專家程嘯教授、民法學專家崔建遠教授、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助理劉晗副教授等。 整場直播持續了將近2小時,吸引了兩萬名觀眾在線觀看。
  • 拜登將提名華裔美國人戴擔任美國貿易代表 曾在中山大學教授英語
    報導援引知情人士消息透露,凱薩琳·戴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貿易律師,精通中國問題,並具有成熟的外交技巧,現任眾議院籌款委員會民主黨首席貿易顧問。報導認為,選擇她表明拜登打算在與盟友密切合作的同時,迅速著手解決懸而未決的貿易問題,以應對來自中國日益激烈的經濟競爭。目前,凱薩琳·戴和拜登的過渡團隊都未予置評。
  • 中山大學黨委第三巡察組巡察法學院黨委情況反饋會議召開
    根據中山大學黨委巡察工作統一部署,2020年6月29日至7月20日,學校黨委第三巡察組對我院黨委開展巡察。9月8日,巡察情況反饋會議在南校園法學院302室召開。   會前,學校領導、巡察組及巡察工作辦公室負責同志先向法學院黨政主要負責人進行了個別反饋。
  • 學習貫徹民法典|劉曉霞:民法典是「增進人民福祉 維護最廣大人民...
    民法典是「增進人民福祉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典甘肅政法大學劉曉霞在全省學習貫徹民法典座談會上的交流發言(節選)一、立法理念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大成果,它建立了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基礎的物權制度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體現中國自信的多維實踐力量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集中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理論品味、真理特質,針對如何把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人類社會美好前景在中國大地上生動演繹出來,既勾畫藍圖、又夯基磊臺,提振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自信。
  • 人民大學法學院與哈佛大學法學院籤署合作交流協議
    4月19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代表團訪問哈佛大學法學院,哈佛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安守廉(William Alford)教授代表哈佛大學法學院與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韓大元教授共同籤署兩院合作交流協議。訪問團成員包括法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朱景文教授、證據法研究中心主任何家弘教授、副院長時延安教授和人權項目主任陸海娜副教授。
  • 法學院開展民法典宣傳「快閃」活動
    【福建師範大學法學院12月6日訊】(通訊員:謝紫琳)為提高市民群眾的法治意識,為大力弘揚憲法精神,擴大民法典的學習宣傳力度,2020年12月5日,法學院學生志願者走進福州市閩江公園,開展民法典宣傳「快閃」活動。
  • 杜鋼健教授:英語源於中國,人民日報:哪來的「迷之自信」
    "英語起源於中國",湖南大學法學院院長,杜鋼建教授在北京演講時說出了這樣的一個觀點。此話一出,也是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不僅僅是因為這位教授的社會身份,還有他的一番言論,如果分開來講,可能人們只會覺得這是隨口的玩笑,但如果加上一個「為人師表」的詞,那麼整場演講的意義都變得十分匪夷所思。
  • 民法典·繼承編:弘揚核心價值觀秉持繼承倫理情懷
    民法典增加了兩種情況,即隱匿遺囑和欺詐、脅迫被繼承人設立遺囑。新增對繼承人寬恕制度,填補立法空白。民法典繼承編還特別增加了對繼承人的寬恕制度,明確繼承人確有悔改表現,被繼承人表示寬恕或者事後在遺囑中將其列為繼承人的,該繼承人不喪失繼承權。體現了被繼承人支配自己身後遺產的自主意願。增加遺產管理人制度及相關規則。
  • 故紙·故地·故人——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校史粵東考察團在梅州
    在這批國立中山大學、私立廣州大學、華南中學、中華文法學院、廣東省立文法商學院等學校的同學錄裡,保存有大量照片。譬如校長、院長、系主任、教授的風採照,同學的畢業照、集體照,校長、教授們的題字,校園景象……由於紙張厚實,照片保存得非常完好,教授們的睿智溫和與學子們的意氣風發都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眼前,文獻上枯燥的名字忽然生動起來,一個個人名開始具象化,讓人忍不住猜想他們的過去和後來。
  • 【民法典專欄】建築區劃內的道路應該歸誰所有?
    【民法典專欄】建築區劃內的道路應該歸誰所有?民法典包羅萬象,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小編帶您一起了解民法典中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相關的知識點。建築區劃內道路 歸屬2007年物權法制定過程中,對如何規定建築區劃內道路的歸屬,存在著不同意見。有的認為,道路是市政設施,應當屬於國家所有,業主享有使用權。
  •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楊子暉教授、曾燕教授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
    中山大學共25項成果獲得獎勵。其中,獲著作論文獎19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7項);獲諮詢服務報告獎二等獎1項,青年成果獎5項。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共兩項成果獲得獎項,其中著作論文一等獎一項,著作論文二等獎一項。本次獲一等獎為中山大學歷屆獲一等獎數量最多一次。中青年學者表現突出,50歲以下的中青年學者獲獎佔比48%。
  • 人民美好生活的法治保障——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誕生之際
    5月28日,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高票通過的消息傳來,北京中關村大街59號的一間辦公室裡,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王利明教授打開書櫃,捧出了珍藏的新中國曆次制定民法典的資料。「從中也可以看出,我國民法典的編纂,不是照抄照搬德國民法典、法國民法典、日本民法典,而是立足中國國情、提出中國方案,回應時代需要、解決時代難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說,中國民法典要從中國的土壤中生長出來,要體現民族精神、文化傳統、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先後10次通過中國人大網公開徵求意見,累計收到42.5萬人提出的102萬條意見建議。
  • 中山大學MPA辦學二十周年慶暨第一屆中山大學MPA學術節成功舉辦
    2020年11月28日下午,中山大學MPA辦學二十周年慶暨第一屆中山大學MPA學術節在政務學院大樓順利舉辦。本次慶典活動包括開幕儀式、紀念講座、校友講座、圓桌論壇及夜聚環節。活動形式新穎,精彩紛呈。校友嘉賓、學院師生懷著對MPA教育事業的摯愛之情齊聚一堂,共同傳承這份「善政天下,良治中國」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