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廣東省法學會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專家座談會在珠島賓館舉辦。來自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廣東省政法委、廣東省法學會、廣東省司法廳等單位的幹部與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高校研究民商法學的學者們濟濟一堂,共同研討剛剛審議通過的民法典。
廣東省法學會民商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周林彬多次參加民法典的研討和編纂,對民法典深有感情。會議上,周林彬以《民法典的中國特色與制度自信》為題做了演講。
周林彬
周林彬說,民法典的編纂最早從1954年就已啟動,蓄勢待發了66年,民法典出臺具有裡程碑意義。「從此,中國進入了民法典時代。」周林彬說,雖然很多國家都有民法典,但中國在制定民法典時,結合自身國情,不盲目、盲信、盲從,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了中國特色,更可以看到改革開放以來,在建立法治社會、中國特色市場經濟規則的過程中,形成的中國道路自信,這些都在這部民法典中有所升華。
周林彬認為,民法典保護民生,在我國公有制的基礎下,確定和保護了公民的民事權益,同時也確定和保護了公有財產權的民事權利確立、行使和保護的問題,針對各種「中國問題」提出了「中國方案」。我國民法典中還有很多內容強調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保護,比如針對疫情、環保等公共問題,提出在徵用組織、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的事由中增加「疫情防控」,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法制理念。
周林彬還表示,中國民法典既是民法、還是商法,不但調節市民社會的各種民事關係,還調節商事關係,是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
「21世紀,國外很多有民法典的國家都紛紛修改民法典,比如日本,2017年進行了修改,我國民法典頒布後還要適應市民社會、市場經濟的新情況,但無論如何,都要立足中國實際、針對中國問題,形成自己的特色。」周林彬說。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武威、張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凌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