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館對我有著無法抵禦的吸引力。裡面有太多無法估價的藏品,記錄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文化成長。這裡畢竟也是臺灣與大陸一脈相承的見證。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來之前就看到過「肉體在北京,靈魂在臺北」,在北京見過恢弘大氣的主體建築和館藏,而臺北放著的都是當年蔣公精挑細選保護下來的稀世國寶,怎麼也要來一探究竟。
臺北故宮博物院裡收藏的是蔣介石敗退臺灣時,從大陸北京故宮博物院帶去的文物,來臺之後先是安放在臺北故宮附近的外雙溪,後來因為文物保存的條件需要,才建立了今天台北故宮博物院。據說藏品多到同時能展出的只是九牛一毛。這導致臺北故宮的展品是周期性變化的,不同時間去看到的不盡相同。當然鎮館之寶一顆白菜和一塊肉是少不了的,這件展廳裡只有這兩件還是人來人往的。
首先,搭乘捷運去到這個同樣神往已久之地,由於去得早,臺北故宮沒有什麼人;從外觀看,臺北故宮與北京故宮差別甚大,畢竟後者是具有數百年歷史的皇宮,而前者只是用來展覽文物所建的只有幾十年歷史的地方,建築也同樣精美;它主體接近白色,只有屋頂上的瓦片是淺淡的青黃色. 顏色雖有些不同,但威武的青銅獅子與雲紋圓柱還是有著明清古建築的傳承。
一步步走進它時,我是興奮的,故宮博物館的建築像一塊價值連城和田籽玉,矗立在我面前。建築的顏色很簡單,它不同於北京明清建築的紅磚琉璃瓦,進入臺北故宮內,整體設施非常現代化,而且服務同樣做得非常好,每個服務人員都是彬彬有禮、笑容滿面,感覺非常舒服。
接著,展館主體有三層。三層以青銅器、玉石為主,二層主要展出書畫作品,一層瓷器居多。我們近距離觀察毛公鼎,銘文共497個字,是銘文最數量最多的鼎。翠玉白菜是大陸遊客最想看到的藏品。而著名的肉形石看上去特別小,一口就可以吞下的樣子。著名的翠玉屏風曾被汪精衛送給了日本天皇,抗戰勝利後被蔣介石第一個點名討要回來的國寶。有句老話:「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對。
最後,提醒小夥伴們進入博物館不能帶水或者食物,甚至水瓶也不可以,必須寄存。館內指定地點會有飲水機和紙杯,裡面的冷氣非常強,建議帶薄外套。這裡比想像中大很多,而且展品數量巨大,這裡畢竟也是臺灣與大陸一脈相承的見證。有一些文人在博物館待個十天半個月,在士林租借一套公寓,就為了經常來拜訪博物館。
結語:臺北故宮為了保護好文物,做了相當全面且完善的管理和設施,作為公民,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關注這些文物,是為了讓它有一個更好的未來。